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
课程内容
1.绪论:系统与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复杂系统、应用示例。
2.概念建模方法:现状、概念建模过程、概念建模方法、概念建模语言。
3.系统的数学描述:系统的抽象化与形式化、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4.连续系统建模方法:微分方程、状态空间、变分原理。
5.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方法:随机数产生与性能检测、实体流图法、活动周期法、Petri网法。。
6.随机变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布类型假设、分布参数估计、分布假设检验。
7.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概述、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模型阶次的辨识方法。
8.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灰色系统的建模方法、基于Agent的行为建模方法。
9.复杂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建模方法:概述、基本概念、一般步骤与仿真钟推进、仿真语言介绍(Witness、E-Mplant)、复杂物流系统仿真应用。
参考教材:
[1] 系统建模. 郭齐胜等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 王安麟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陈森发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1.绪论
1.1 系统与模型
1.1.1 系统
系统: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所有实体的集合或总体。
可以将港口码头定义为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实体有船舶和码头装卸设备。船舶按某种规律到达,装卸设备按一定的程序为其服务,装卸完后船舶离去。船舶到达模式影响着装卸设备的工作忙闲状态和港口的排队状态,而装卸设备的多少和工作效率也影响着船舶接受服务的质量。
系统有三个要素,即实体、属性、活动。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状态:在任意时刻,系统中实体、属性、活动的信息总和。
系统的环境:对系统活动结果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
确定系统的边界。边界明确了系统的范围,边界以外对系统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人,系统对边界以外的环境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系统边界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研究的目的。
系统研究: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预测。
系统的分类:
(1)按特性分,物理系统与非物理系统;
(2)按状态随时间变化分,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
(3)按对系统了解程度分,白色系统、黑色系统、灰色系统;
(4)按照系统物理结构和数学性质分,线性与非线性,定常与时变,……
(5)按系统内部关联关系分,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
简单系统:相互关系简单,子系统少,
复杂系统:状态变量多、子系统相互关联复杂、输入与输出非线性特征
复杂巨系统:子系统数量大,种类多,关联复杂。
社会系统、人体系统、物流系统。
1.1.2 模型
研究、分析、设计和实现一个系统,需要进行试验。
两大类试验方法:真实系统试验、模型试验。
传统上大多采用第一种方法,但第二种方法日益成为人们更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
(1)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真实的系统尚未建立,人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未来系统的性能,这只能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了解。
(2)在真实系统上进行试验可能会引起系统破坏或发生故障。
(3)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时,难以保证每次试验的条件相同,因而无法准确判断试验结果的优劣。
(4)试验时间太长或费用昂贵。
因此,在模型上进行试验日益为人们所青睬,建模技术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三大类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采用一定比例尺按照真实系统的“样子”制作,沙盘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典型例子;
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表达式形式来描述系统的内在规律。
概念模型,语言、符号和框图等形式。
模型是一个系统的物理的、数学的、或其他方式的逻辑表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提供关于系统的知识。
模型是真实系统的近似描述。
1.2 概念模型
1.2.1 概念模型的定义
为了某一研究目的,对真实系统及其活动进行的概念抽象与描述,是运用语言、符号和框图等形式,对从所研究的问题抽象出的概念进行有机的组合。
提取系统的本质特征、功能特征、行为特征等,用概念和一定的形式描述出来,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机组合共同说明所研究的问题。
有机组合就可得到概念模型。
1.2.2 概念模型的分类
(1)基于描述内容的概念模型。面向领域、面向设计。
(2)基于用途的概念模型。资源概念模型、主用概念模型。
(3)基于知识获取与描述方法的概念模型。表示的概念模型、方法的概念模型、任务的概念模型。
1.3 数学模型
1.3.1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抽象、简化,并将其结构、特性用数学工具加以描述而得到系统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揭示系统的内在运动和系统的动态特性。
1.3.1 数学模型的分类
定常——时不变,不含时间变量的参数;非定常——时变。
注意的问题:
(1)系统线性与关于参数空间的线性
(2)本质线性与非本质线性。本质线性:模型经过适当的数学变化可将本来非线性的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
(3)连续模型与离散模型
(4)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离散事件系统用随机模型描述。
1.4 数学建模方法学
1.4.1 建模过程的信息源
建模活动本身是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活动集合。一个具体的建模过程将以达到有限目标为止。
(1)目标和目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对一个真实过程非常有限的映象。对同一个实际系统有很多研究目的,就有不同的建模过程,最后得到不同的模型。
(2)先验知识。前人的成果,包括:定理、原理、模型、概念、研究结论。
(3)试验数据。系统的信息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试验获得。
1.4.2 建模的途径
分析法、测试法、综合法。
(1)分析法(演绎法、理论建模、机理建模)
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运用一些已知的定理、定律、原理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假设(前提)——演绎(推导)——模型
假设:最受质疑、最容易出现争议。
试验数据只是用来验证模型。
适用于简单系统。白箱问题。
(2)测试法(归纳法、试验建模、系统辨识)
系统的动态特性必然表现在变化的输入输出数据中。测取输入输出数据,估计出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辨识)。
黑箱问题。选择不唯一,不充分。数据有限。
需要合理的实验,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研究传感装置)
(3)综合法
前两种方法的结合。灰箱问题。
分析法得到动力学方程、系统辨识得到方程参数。
1.4.3 模型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