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困境及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借鉴到其他文 学课程中,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思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学术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对于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思路。
当前古代文学课程的困境
教材过时
当前许多古代文学教材内容过于 陈旧,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时 代性。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缺失
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和娱乐方式多 样化的影响,学生对古代文学的 兴趣逐渐减弱。
困境分析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后
古代文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和单调的问题。
缺乏对文学发展脉络的深入剖析,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 考。
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不足
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于 课程的全面了解。
学生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强的学科,而忽略人文类课程,导 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文学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以适 应新的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 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02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论文等,更全面地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于未来古代文学课程的启示
注重比较与对照
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与对照,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困境及策略
01 Chapter原因解决方案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度低原因解决方案课程内容的枯燥和难度大原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02 Chapter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审美水平追求,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23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增强文化自信。
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03 Chapter03联系现代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01引入名人名言02增加文学作品的多样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性030201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介绍时代背景对比不同文化培养跨学科思维04 Chapter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古代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教学互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和博物馆等05 Chapter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精准的学习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分析我国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文学史,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文仅就古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重“史”轻“文”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讲授和学习的内容,一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其发展历史,一是中国古代各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所以上这门课的教师和学生手中一般也有两套教材: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一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
前者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一般规律,评析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因为重在宏观的描述和评价,又限于篇幅,所以不能对涉及的具体作品作大量的例举和详尽的解释、赏析;而后者则裒集较具代表性的、较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详加注解,配合前者使用。
一般说来,作为配套教材,“作品选”应该是对“文学史”的充实和印证,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达到对后者更实在、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一套“作品选”教材所编选的作品,应当尽力满足理解“文学史”相关内容的需要。
也就是说,“文学史”教材上的大多阐释和论断,应由“作品选”中来提供具体有力的佐证。
然而笔者以为,各高校中文系现行的不少“作品选”教材,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相反,它们作为“文学史”的配套教材,与后者普遍存在着某些割裂和疏离的现象,很有改进的必要。
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古代文学课程在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然而,目前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法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兴趣。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古文或古代常用语,这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性、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比如,老师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学典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此外,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繁杂,学生难以掌握。
古代文学作品众多,涉及的内容广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精选文学作品和适当的分级教学来简化课程内容。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为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适当分级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以讲授和解读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感和实践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学演出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和文学演出,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将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国学教育的问题以及策略探讨论文(共4篇)
国学教育的问题以及策略探讨论文(共4篇)第一篇:国学教育的问题引言:国学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国学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科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探讨国学教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学科设置的问题:目前,国学教育在学校中被认为是一门附加课程,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学习机会。
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了国学教育的边缘化和非主流化。
同时,国学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传统的国学教育注重对古籍和经典的研究和思考,但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国学教育依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教育资源的问题:由于国学教育的边缘化地位,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对国学教育的需求。
同时,教育环境的营造和资源的引进都面临困难。
四、对策探讨:1. 进一步完善学科设置:国学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的一门主要学科,与其他学科平行,并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
同时,需要加强国学教育的课程研发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内容的丰富度。
2. 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采用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3.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国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同时,可以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教育资源。
4. 学校与家庭合作:家庭也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与家庭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可以开展家校合作教研活动,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师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结论:国学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个 问 题 : 学 习 古 代 文 学 究 竟 有 什 么 用 ? 笔 者 与 其 “ ”
门 课 程 . 于 掌 握 中 国古 代 文 学 史 以 及 各 种 文 体 的 基 对 本 知 识 、 习 和 借 鉴 优 秀 文 学 作 品 的 写 作 方 法 、 握 学 掌
它 高 校 的 同 行 交 流 时 发 现 , 大 多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授 课 教 师 都 接 受 过 这 样 的 提 问 。 么 , 生 为 什 么 会 有 这 那 学 样 的 提 问 ?这 样 的 提 问 到 底 反 映 出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课 面 临 着 什 么 样 的 困 境 ? 就 问 题 本 身 来 看 , 乎 很 可 单 似 笑 ; 如果 联 系 问题 所 反 映 出来的深 层教 育危机 , 但 则
学 时 间 长 , 学 内容 多, 学任 务 重, 汉 语 言 文 学专 业 中 的 地 位 非 常 突 出。但 是 , 为 近 年 来 的 各 种 因 素 的 冲 击 , 国古 代 文 学 教 教 在 因 中 教 学 面 临 新 的 困境 。要 走 出 困境 , 必要 在 三 个 方 面 努 力 : 极 引导 , 强 学 生对 课 程 重要 性 的 认 识 ; 化教 学 内容 , 应 课 程 有 积 加 优 适
发人深 思 。
古 代 文 学 各 种 文 体 的鉴 赏 技 巧 都 有 着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在 学 习 中 , 生 还 可 以 得 到 人 文 素 养 的 熏 陶 和 学
审美 能力 的培养 。中 国古代文 学课程 的重要 意 义 , 显
而 易 见 , 为 大 学 生 , 教 师 的 指 导 下 并 不 难 理 解 和 作 在 领 会 这 种 重 要 意 义 。但 是 , 什 么 在 这 门课 程 的 教 学 为
【推荐下载】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敬请关注!!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1、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高校的扩招。
虽然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到大学教育,但是高校扩招也有其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扩招增加了学生的数量,教师与学生的数量逐渐拉大。
另外。
高校扩招使得很多学校新建校区,而大多数教师并不在新校区留守,教师上完课就离开,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出现疑惑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2、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下降也是摆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社会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案缺乏新意。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探究古代文学传记与戏曲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传记与戏曲,敬请关注!!一、史实反映程度差异在文学批评中,对人物传记的创作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传记与历史关系极其密切,传记的对象是那些具体存在过或正在存在着的人物,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符合历史原貌,即以历史现实为主。
由此可见,传记要求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和所传人物的本质特征,要求体现的是所记对象的本质的真实。
因此,在其创作时要受到人物原型的限制,取决于人物原型事迹材料本身的典型性和价值,所录也必须有史实依据,做到对历史如实记录、秉笔直书,决不能有闻必录、有载必录,更不用说亦真亦假地虚构渲染了。
戏曲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指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
中国的戏曲所承袭的正是中国古代诗歌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于再现中偏重表现,在对传记题材的借鉴上也表现出将反映历史的真实作为反映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戏曲家们对史实的态度不是机械照搬,作品可信性不单纯靠对史料人物和事件的纯粹模仿来建立,而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大胆虚构,力求使传记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教师有效课堂改革教学设想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教师有效课堂改革教学设想摘要: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先多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课程。
近年来课程压缩,文学史的教学常常演变成了文学史论;作品选的课时数则不断减少,甚至取消。
其中原因,与当今大学教育注重所谓理论开拓而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出新而忽略基础学习的倾向密切相关,这也是当今学术界和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泡沫学术在教学中的反映。
作者认为,目前片面强调文学史论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甚至令人无所适从。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史的认识,应该是在教师的帮助和督促下,学生自己从系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以作品选代替目前的文学史论,让学生接触学习更多的作品,才能真正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文学史论;作品选一、应该强化文学史教学,还是增加作品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但是文革结束后的几十年间,变化还是很大。
尤其最近十年,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有增有删。
非中文专业的,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增加了“大学语文”、“唐诗欣赏”、“宋词鉴赏”、“明清小说欣赏”等等基础课和选修课;而作为专业学习的中文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数相比过去则大大减少。
其中减少最明显、甚至干脆被取消的,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
我们上海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来和其他院校一样,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个部分,按照所谓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模式,两门课分开讲授:文学史的教学是希望从纵的方面训练学生宏观的视野,作品选则是从横的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作品作家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两门课程的课时数原先大致相等,后来课程压缩,作品选的课时数不断减少,减少到总共一个学期30课时,最后干脆撤销。
与此同时,文学史的课时数也不断压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压缩为160课时;非汉语文学专业的,比如对外汉语专业,只有90课时。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探析
122教 苑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探析于向辉1 张玉红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殊性,内涵丰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性,所以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大改变,教师所构造的课堂模式基本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其本质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但这种传承与教授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本文探讨了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古代文学对当下学生的意义,从而实现对学生现代化能力的培养。
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正在进行整体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较大的差距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该门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改革方向,通过简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改革学生最终成绩测评方式,利用成绩测评结果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文明产物,应将其纳入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课程完成整个古代文学的学习,课时较少,学生的学习效率、接受效率与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此外,信息时代与新课程改革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依然存在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内容教学枯燥乏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古代文学晦涩难懂,与当今的语言形式有较大差异,学生理解困难。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少教师仅仅传授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无法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联系,学生理解、吸收古代文化的效果较差,注重作品的文本学习,强化国学经典的诵读,但是实施效果不佳。
123教 苑在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单一、传统,很难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对古代诗词兴趣不高的问题古代诗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与现代社会背景的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缺乏兴趣,对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境遇难以产生共鸣,致使学习古代诗词时出现了抵触情绪,甚至“不接受”的心理状态。
对策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共鸣针对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影视资源、现代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搭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
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中找到共鸣点,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认同感。
对策二: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选择一些与古代诗词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文学杂志、小说、散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二、古代诗词语言难度大的问题古代诗词以其绚丽多彩的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语言著称,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往往遇到语言难度大的问题,阅读理解有困难,造成了学习上的阻碍。
对策一:通过语境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语境讲解的方式,将古代诗词与其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经历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意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应当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增强对汉语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面临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面临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一类重要分支,不过因为相关教学人员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足,使得这方面教学中遗留较为深刻的矛盾问题,包括学科认知水准不高、教学时间不够充足、教学引导模式陈旧落后、学习内容过于混杂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决定透过不同途径论证科学式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认知体系树立措施,希望能够至此令高校古代文学学科认知态度快速端正,同时全方位革新转换既有教学改造指标和引导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读更多课外知识,为今后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科学解析和有机传承,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实践特性;整改措施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生日后成功获取文学学士学位的保障条件,不单单能够将以往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发展规律提炼整理完全,同时能够激发高校生文学作品科学化鉴赏欲望,令其在今后自觉树立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
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之余,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和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远离现实功利而偏重精神建设的特性,产生严重的冲突,至此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也深陷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由此看来,新时期主动开展我国文学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是势在必行,至于究竟该如何令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引导模式,更好地贴合时代要求,为今后人才素质完善提供保障,这将是相关文学教学主体必须倾尽全力关注与处理的核心课题。
二、现代高校教育中设置古代文学课程的现实意义论述(一)能够深度强化学生自我表达和对外社交技能古代文学中彰显的思想、道德和人本意识,都是古人经过诸多困难成功挑战后产生的智慧结晶,对于学生今后人际关系梳理、生活和学习压力纾解、人生发展方向长远性规划,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指导功效。
唯独经过古代文学专业化课程悉心解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社会交流对象的心理变动规则,透过对方语言和行为举止,搜集捕捉更多的信息。
再就是在自我表达过程中,灵活地掺入诗词警局,不单单能够强化语言渲染力和表达主体亲和力,同时能够令社会中的文化产业、行政新闻传媒事务得到更加科学地协调掌控。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困境及策略
考核内容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和记 忆性知识点,缺乏对于学生实际
能力的考察。
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的评估标准 ,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实际能力。
02
应对困境的策略
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更贴近现代社会
引入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在课程中加入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和 发展的内容。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增加了 学生阅读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使得教学显得单调乏味。
教师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过于刻板,缺乏对于作品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思考。
调整策略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实施策略 ,以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和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创新形式
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 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趣 味性和互动性。
联系实际
将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相 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运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 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
分析反馈
对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 在,为调整和优化策略提供依据。
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包括讲座、研讨、 观摩等,以满足不同教师 的需求。
培训评估
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 估,及时反馈和调整,确 保培训质量。
注意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保持古代文学的精髓, 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精选内容
在保持古代文学精髓的基 础上,选择具有时代意义 和价值的作品进行讲授。
分解任务
将实施计划细化为具体的任务 和活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方面的教师,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设计了前后3000年的历史,包括的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从设计学科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史学、哲学、美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
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在教学时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不能掌握作品选的课程内容,就不能全方面了解文学史,而且作品选还是学习文学概论、现代文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参考,我们应积极改变这种现状,推动各项措施落地实施。
一、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减少但就现阶段来说,各院校注重理论实践,忽视知识积累、强调创新观点,忽视基础学习教学理论的教育背景下,导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不断缩减。
虽然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是现在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的学科并不适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加学生知识积累,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
(二)忽视了作品选的教学大多数院校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时,都是将文学史和作品选放在一起授课,只有少数院校是将文学史和作品选分开授课的,按照以往的授课经验,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都是重视文学史教学而忽视作品选的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课时不断缩减并要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自身学科特点,依据新课改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
但是大多数的院校不能准确衡量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课时分配,认为文学史是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高级研修课目,作品选只是作为辅助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高级研修课目。
古典文学教学危机分析
古典文学教学危机分析古典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古典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危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文学教学危机,并提出对策。
一、学生兴趣不高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背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古典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内涵和魅力,更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应对策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古典文学所体现的深层次价值和内在美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表演、实践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探索古典文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情感。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古典文学教学大多数都是基于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而缺乏实践性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存在困难。
应对策略:教师应该在古典文学建设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情景表演、创作、实地考察和游学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文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缺乏现代化教育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科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
但是,古典文学教学大多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和阅读,缺乏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应对策略:教师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试题以及移动学习等,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无缝融合,设计和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产生兴趣,提高古典文学教学效果。
四、教师素质不足教师是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师缺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应对学生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存在局限性。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随着近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古代诗词教学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偏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
一、提升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高是当前古代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丰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理需求的古代诗词作为教材,引导学生从中找到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
2.多样化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诵读和背诵外,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与古代诗词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培养文学创作兴趣:通过鼓励学生创作古体诗词、随笔等,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传授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应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作品的内涵。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文句的能力、理解作者用词和表达意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分析诗歌的韵律、寻找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需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和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展示经典名篇: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
2.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校内部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他们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分析我国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文学史,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文仅就古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重“史”轻“文”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讲授和学习的内容,一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其发展历史,一是中国古代各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所以上这门课的教师和学生手中一般也有两套教材: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一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
前者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一般规律,评析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因为重在宏观的描述和评价,又限于篇幅,所以不能对涉及的具体作品作大量的例举和详尽的解释、赏析;而后者则裒集较具代表性的、较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详加注解,配合前者使用。
一般说来,作为配套教材,“作品选”应该是对“文学史”的充实和印证,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达到对后者更实在、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一套“作品选”教材所编选的作品,应当尽力满足理解“文学史”相关内容的需要。
也就是说,“文学史”教材上的大多阐释和论断,应由“作品选”中来提供具体有力的佐证。
然而笔者以为,各高校中文系现行的不少“作品选”教材,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相反,它们作为“文学史”的配套教材,与后者普遍存在着某些割裂和疏离的现象,很有改进的必要。
实行学分制之前,古代文学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以下简称“作品选读”)两大部分。
学生手头的教材既有《中国文学史》,又有《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等;又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因教学内容太多(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而课时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史》,而《历代文学作品选》讲得很少,只有先秦文学因语言文字古奥难懂,讲读了部分作品。
实际上“作品选读”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
与文学史同时开课,有的高校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就是这样做的,但因专科学校学制较短学时较少,还难以将它独立开课,一般都是把它与文学史合并为一门课程。
然而仅文学史的内容要在300个左右的学时里讲完,时间就比较紧张,而它又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不能讲得太简单,更不能不讲,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把“作品选读”舍弃一旁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对为讲授文学史的需要而不得不讲的少数作品作简要分析,而更多的作品只能留待学生课后自学。
这势必影响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素质,同时也使得他们对文学史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深入不下去。
这种“重史(文学史)轻文(文学作品)”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在当时得不到解决。
然而,实行学分制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中文系最近制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教学计划》)中。
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即原来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外,还增设了不少“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既有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又设置了《唐诗研究》、《宋词技法研究》、《<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等几门选修课程。
由于增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挤占了大量的学时,使得“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被大大压缩。
新开设的选修课程都是研究性课程,也不可能大量讲读作品,而且只有很少的3门,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另外,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既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又需要有较大的作品阅读量和较强的作品解读能力,所以这个依然存在的“轻文”问题。
如果还不解决,也必然妨碍新开设的选修课程的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文学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篇幅越来越大,从作家介绍到故事梗概、作品欣赏,面面俱到。
尤其是有关作品思想内容的介绍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十分详尽。
学生无需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去分析,教材常常都越俎代庖了。
至于课堂教学,文学史则变成了文学史论。
因为课时压缩,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里,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省则省,教师讲授的往往只是结论和观点,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忆作家作品的名称,背诵所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分析结果。
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主观判断式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常常也是教师从各种教材或参考资料上“拿”来的。
这样的教学弊病在于: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甚至令人无所适从。
因为无论是对于作品的介绍分析,还是有关文学思想意义的观念或结论,都是教材编撰者总结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意识和编撰者主观的色彩,到底有多少符合实际情况,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很难说。
时过境迁,有时回过头来仔细看看,真的十分荒诞。
二、完善古代文学教育的对策1、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健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后,为了学生灵活掌握学习进程的需要,各个二级学科的课程设置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结构模式,形成多板块多门课程的格局。
中文系最近制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教学计划》)把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又分为四小类,即“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则分为两小类。
即“专业选修课程”和“文化索质选修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两个板块。
这样各个二级学科既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又可以设置“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改变了过去只有一门必修课程而无选修课程的格局。
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既适应了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需要,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有选择地深人学习某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2、重新确定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改革其教学方法文学史与“作品选读”分开开课以后,可以解决“重史轻文”的问题,不过,由于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时又大幅度减少,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原来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
那么,怎样调整、改革呢?首先,要确立文学史教学的重点。
文学史的教学应注重对文学发展脉络进行“史”性描述,要强化“史”的意识。
应把理清文学发展演变的线索,探究其演进的原因和规律,描述各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解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兴替及原因。
阐述文学流派、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确定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教学内容。
应该说传统的文学史教学也不是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原因,导致侧重点有偏差。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应从“史”的角度出发,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评论,更不能是文学赏析。
对作家作品的讲解还可以打破“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的“三段式”结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结构模式,这方面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些章节值得参考。
这种“三段式”的讲解方式用多了,不仅教师会感到呆板僵化,而且学生也会厌烦觉得枯燥无味。
3、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各门课程的开课时间需要合理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前三个学期开课,每个学期上一段。
每学期的学分和周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分配。
古代文学的全部课程都要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内开课,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创造条件。
如果学生需要重修或没有修满学分,则可以跟随下一年级的学生重修或续修。
另外,还要协调好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其它课程的开课时间,如《古代汉语》,其开课时间就不能滞后于古代文学的课程,宜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这样就能为学生阅读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作品扫除语言障碍。
4、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应该紧密结合,不能各行其道,要围绕教学来搞科研,从而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目前在我们中间存在着两种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倾向,一种是教学与科研分离,有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是古代文学,而科研方向却是其它学科。
虽然科学研究提倡打破学科界限扩大视域融会贯通,但还得看客观实际,我们不是通才,甚至科研基础还很薄弱,不可能处处开花结果。
应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根据教学确定科研方向或根据科研方向选择教学任务。
这样教学与科研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当然,这种教研分离情况的出现,并不是教师主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某些学科课程少教师多而另一些学科课程多教师少导致的结果。
另一种倾向是科研喜欢走“偏门”、“偏路”,认为这样更容易出成果。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为那些热门的学科领域研究的人多成果丰硕,要想有新的突破确实不易,而那些冷清的研究者不多的学科领域似乎更容易找到创新点。
总而言之,要提高教学质量仅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还不够,还需要有其它的措施,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拉近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课后自学的积极性等。
参考文献:1、袁行需.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党万生. 古代文学课程“作品选”与“文学史”教材的疏离问题及解决办法[J].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6).4、高益荣. 新教育理念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