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最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 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 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
鱼类增养殖名词解释新
1. 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
2. 绝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
3. 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和这一段时间开始时鱼体体长和体重之比值。
4. 瞬时生长率(特定或内禀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5. 个体繁殖力: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6. 产卵场:在水体中,凡适合卵生鱼类产卵,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称为产卵场(spawning ground)。
7. 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
当鱼类性腺发育趋近成熟时,由于体内激素的刺激,产生生殖要求,因此鱼类集合成群,并依照种在历史上已形成的习性寻找并游向适合产卵条件的场所,这就发生了生殖洄游。
8. 生殖群体:指性已成熟、为产卵目的而临时集结在一起的同种鱼类的群体9. 不可逆点:是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10. 临界期:指的是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鱼器官发育两方面不协调而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1. 物理过滤器:主要用于养鱼系统水体中固体的分离。
清除固体废物,主要是排泄物、残饵和细菌尸骸。
12. 生物过滤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将池水中氨氮转化为一般不具毒性的硝态氮。
生物过滤器还有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重要装置。
13,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
14,副性征(第二性征):以鱼类本身的繁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我们称为副性征。
15. 效应时间:所谓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6. “困花”苗:鱼苗胸鳍出现,但鳔(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
17. 合理的放养密度: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渔业(水产业):人们开发和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事业;狭义指的是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是指捕捞、养殖、加工、渔需、渔业环保、渔业管理等。
2、养殖方式:淡水、池塘、稻田、水库、湖泊、江河。
3、无公害水产品:是指源于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从苗种的生产放养,到饲料、肥料、药品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捕捞、包装、贮运、上市等各个环节,将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
4、绿色水产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可,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
5、有机水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水生产体系,按照有机水产品标准和要求生产和加工并经专门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认证的产品。
6、池塘:是指面积不大,水浅的坑。
7、稻田养鱼:是指利用水稻田进行的鱼类养殖,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田养鱼的类型:稻鱼兼做、稻鱼轮作、冬闲田养鱼(囤水田、冬水田)、休稻养鱼、稻鱼连作。
8、池塘养鱼学:是指运用鱼类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池塘养殖的综合理论和技术的一门自然科学。
9、亲鱼:用于人工繁殖的鱼种。
10、性腺:鱼类的繁殖器官,精巢和卵巢。
11、排卵:成熟的卵细胞从滤泡膜中脱离出来,在卵囊处形成游离的成熟卵的过程。
12、产卵:成熟的卵子在适宜的生理条件下,从卵巢腔内经生殖孔排出体外的过程。
13、成熟系数:是指性腺/胴体体重╳100%14、成熟度:性腺成熟的程度。
15、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性成熟过程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周期变化;未成熟前没有性周期。
16、催产率:是指产卵雌鱼尾数/催产雌鱼尾数╳100%17、受精率:受精卵数/总卵数╳100%18、出苗率:下塘鱼苗数/受精卵数╳100%19、鱼巢:人工设置的鱼卵附着物。
20、鱼苗:是指孵化后的仔鱼至寸片。
21、鱼种:寸片至增养殖放养前的幼鱼,即食用养殖生产的幼鱼。
22、催产剂:是指用于鱼类催产,促使其完成产卵的过程的药物。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1)
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1类养殖概论》(课程代码11786)复习题(1)
海水养殖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1、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
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2、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3、人工鱼礁:一般是指在100m水深以内的沿岸海底设置一定的混凝土礁状物或其他物体。
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值水产资源。
4、海水鱼类养殖是指在海水或半咸水水体内,对野生或驯化的鱼类进行养殖,包括亲鱼蓄养、繁殖、育苗和养成。
5、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6、水域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7、生物量/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8、生产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生物增长的总量。
9、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称为水体污染。
10、人工放流: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11、诱食剂:具有集鱼效果和促进摄饵行动物质称之为摄饵促进物质,即诱食物质。
有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等12.水产资源增殖:使水域内的水生经济生物种群资源总量得到补充、恢复和增加的人工途径。
13.渔业自身污染:是指在渔业生物的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对渔业环境及渔业生物造成不良的影响。
14.药物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15.浸洗法: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优点是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是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繁。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1985与1999淡水养殖面积、产量比较
面积:万公顷
总计
产量:万吨
池塘 湖泊
单产:公斤/公顷
水库 河沟
面 积
产 量 单 产
1985
1999 1985 1999 1985 1989
364.36
504.21 237.92 1421.97 653 2820
125.76
214.51 174.94 1019.58 1391 4753
3、1966~1981 徘徊期。文化大革命。 70年代开始港养鲻、梭鱼,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开始海水网箱养殖(鲷)。 4、1982~ 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确立以养主的方针。 养殖方式、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 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993年起,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超过捕捞。
虾蟹类 56.23
鳜
鳗
13.00
16.38 1424.40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布局: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 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 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 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 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 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 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 养殖等发展迅速。
第三节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与成就
3.1 特色 (1)鱼类养殖业已是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 径。 养殖超过捕捞 (2)产量较高的养殖品种大多为食物链短、适 应性强、苗种易获得,饲料易解决的鱼类。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鱼类养殖的主体,以温水 草食性和杂食性鲤科鱼类为主。养殖成本低, 效益高。
鱼类增养殖学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杂食性,底层活动。
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1.综合养殖: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鱼为主,渔、农、牧业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养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经行增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3.热阻力: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能,水温提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不易升高,其密度比上层大。
因此在白天水温高、密度小的水浮在上层,水温低、密度大的水沉在下层,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4.密度流:夜间气温下降,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着下降,水的密度增大,即开始下沉,而温度相对较高密度较小的水上浮,就开始对流。
其范围由上层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上下水层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最后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水温趋于一致。
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对流称为密度流。
5.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6.氧债:有机物还原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
为研究这部分物质的耗氧变化规律以便降低这些耗氧量对水质的影响,将上述耗氧定名为氧债。
7.生物修复: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
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8.生长成熟: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9.生理成熟: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鱼类增养殖学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
淡水水域:盐度低于5‰的水域半咸水水域:盐度为5‰~16‰的水域咸水水域:盐度为16‰以上的水域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
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多次产卵的鱼类,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
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鱼类。
放流增殖: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
摄食发生率: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饱食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进食量。
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摄食率:单位重量的鱼体摄食的饲料量。
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
消化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进入了饥饿期。
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并建立了巡游模式,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该时期叫混合营养期。
自身营养期:刚孵出的鱼苗绝大多数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的这一阶段。
仔鱼危险期:仔鱼发育到某一阶段出现生理缺陷或饵料不足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
鱼类增养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透明度:指光线透入水体的深度。
2、补偿深度:水体中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减少,至某一深度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恰好等于其他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这一深度就叫补偿深度。
3、淤泥:一种由生物、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中间产物、以及土壤颗粒共同形成的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弹性的胶体状混合物。
4、氧盈:即光合作用产生的养超过水体溶解氧的饱和度的盈余部分。
5、氧债: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微生物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还原性的中间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6、碎屑:指生物体破裂后的小片,包括生物残骸、排泄物和它们的分解产物。
7、腐屑:有机碎片(碎屑)附生大量微生物后,进一步降解碎屑,形成的复合体。
8、卵子的大生长期:指原生质积累完成后,初级卵母细胞继续吸收营养,增大体积,并将吸收的营养转化为卵黄颗粒。
也叫是卵黄积累期。
9、卵子的小生长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分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此期只通过原生质的增加,使卵母的体积增大,但无卵黄的积累,故也叫原生质生长期。
此期的卵母细胞,称第二时相卵母细胞。
10、内源性卵黄积累期:卵黄发生的早期,卵母细胞的卵黄由卵母细胞自身合成,称为内源性卵黄发生。
11、外源性卵黄积累期: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大量卵黄蛋白先由肝合成卵黄蛋白原,再由卵母细胞转化成卵黄蛋白,并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大量、迅速地积累。
12、繁殖力:指鱼类繁衍后代的能力。
鱼类繁殖力和鱼的性成熟年龄、性周期长短、个体大小、怀卵量、产卵量以及鱼苗成活率等因素有关。
性腺成熟系数:性腺成熟系数是指性腺重占鱼体重的百分数,可用来衡量性腺发育的程度。
性腺成熟系数大,表明亲鱼的怀卵量越多。
13、绝对怀卵量:指亲鱼卵巢中实际成熟的卵的数量。
相对怀卵量:指单位体重(g)所怀成熟卵的数量,单位:粒/克体重。
14、产卵量:指在一个性周期实际产出的卵的数量。
效应时间:指亲鱼最后一次注射完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所需的时间。
水产养殖名解
水产养殖名解1.养殖和增殖养殖:是将鱼投放到水体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的生产方式。
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海水网箱养鱼、港养等。
增殖:对天然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保护,使自然增殖,或通过天然水域鱼种人工放流增殖的方式,使鱼类资源量获得提高的生产方式。
2.鱼类增养殖学和鱼类增养殖业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个部分。
3.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Ⅳ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即亲鱼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能够进行催产。
生理成熟:发育到生长成熟的卵细胞,在内源或外源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进行二次成熟分裂,即减数分裂和均等分裂,在此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
通常将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4. 排卵和产卵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膜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膜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这一过程称排卵。
产卵: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处于游离状态的卵子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称为产卵。
5.成熟率和催产率亲鱼成熟率亲鱼的成熟率是指能催产的亲鱼尾数占所培育适龄繁殖亲鱼总尾数的百分数,用于评价亲鱼培育水平的高低,即亲鱼成熟率越高,亲鱼培育技术就越好,技术水平越高。
催产率催产率是指亲鱼催情注射后产卵的雌鱼占所催产的雌亲鱼的百分数。
用于评价亲鱼成熟度鉴别和催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6.效应时间亲鱼自末次注入催产剂到发情产卵的时间间隔叫做效应时间,效应时间包括发情效应时间和产卵效应时间两类,前者指亲鱼自末次注射催产剂到发情的这段时间间隔;后者指亲鱼末次注射到产卵的这段时间间隔。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第一篇: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外名词解释
1.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2.人工繁殖:在人为控制下,使亲鱼达到性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产卵、孵化而获得鱼苗的一系列过程。
3.草型湖泊:生态条件未被破坏的湖泊中滋生大量水生维管束植物称为草型湖泊。
其水域生产力高,水质良好,水产养殖业可在这种环境内可持续发展。
4.藻型湖泊:由于人的破坏,湖泊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大量破坏,水质过肥,湖泊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水域富营养化。
5.八字精养法:我国池塘养鱼工作者将复杂的养鱼生态系统进行简化和提炼,形成"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个要素,形成了“概念模型”,简称“八字精养法”。
6.网箱养鱼: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
7.网围(围网、围拦)养鱼:指在湖泊、水库等水域通过围、圈、拦、隔等工程措施,围拦一定面积的水域,在其中从事集约化的鱼类养殖。
8.港湾养殖:指利用天然的港湾、港汊或废旧盐田,通过挖沟、造闸门、进行围堤建池,贮蓄海水,利用纳潮放入天然种苗,或投入人工种苗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
9.赤潮:局部海域浮游生物突发性急剧繁殖、聚集,从而恶化水质,使海水腥臭发黏、水色异常的现象。
10.名特优水产品:家鱼以外的某些鱼类虽然生长比家鱼快,肉味比家鱼更鲜美,但其生产性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11.群体效应:鱼类的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12.异育银鲫:用方正鲫作为母本,兴国红鲤作为父本,人工杂交培养出的子代。
由于方正鲫是天然三倍体,虽经杂交,但精卵并未结合,仍为“异精雌核发育”的后代,故其子代并不分离,仍保持母本的遗传性状。
这种异精雌核发育的银鲫简称异育银鲫。
13.绝对、相对排卵量:亲鱼卵巢中怀卵数称绝对怀卵量;绝对怀卵量与体重之比为相对怀卵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合养殖: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鱼为主,渔、农、牧业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
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养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
式经行增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3.热阻力: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能,水温提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不易升高,其密度比
上层大。
因此在白天水温高、密度小的水浮在上层,水温低、密度大的水沉在下层,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4.密度流:夜间气温下降,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着下降,水的密度增大,即开始下沉,而温度相
对较高密度较小的水上浮,就开始对流。
其范围由上层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上下水层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最后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水温趋于一致。
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对流称为密度流。
5.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
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6.氧债:有机物还原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
为研究这部分物质的耗氧变化规律以便降低这些耗氧量对水质的影响,将上述耗氧定名为氧债。
7.生物修复: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
养殖
用水和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8.生长成熟: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9.生理成熟: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
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10.排卵、产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的成熟卵母细胞过渡,
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称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排卵。
并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11.效应时间: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2.夏秋冬春花:鱼苗经18-22天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称为夏花;夏花再经3-5个月的饲
养,养成8-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称为冬花;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经越冬后称春花。
13.过池鱼种(老口鱼种):在江浙一带将1龄鱼种通称为仔口鱼种;对青鱼、草鱼的仔口鱼种应再养一年,养成2
龄鱼种,然后到第三年再养成成鱼上市。
这种鱼种称为过池鱼种。
14.整塘:所谓整塘就是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将塘底推平,并将塘泥敷贴在池壁上,使其平滑贴实;填好
漏洞和裂缝,清除池底和池边杂草;将多余的塘泥清上池堤,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肥料。
15.清塘:所谓清塘,就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
侵袭。
16.养殖周期:指饲养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所需要的时间。
17.混养: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充分运用它们相互有利的一面,尽可能地限制和缩小它们有矛盾的一面,让不
同种类和同种异龄鱼类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生长,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18.套养:在养成池中同时放养一定数量同种或不同种苗种的养殖方式。
是解决成鱼高产和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矛
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19.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
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在适度补放鱼种。
以提高池塘经济效应和单位面积鱼产量。
20.鲢鱼标准:如果拦鱼设备能够拦得住鲢,则同一规格的其他鱼种也能够被拦住。
拦鱼设备的栅距和网目大小也
就依相应规格的鲢鱼种的体型参数为标准来确定。
21.团头魴标准:团头魴的体型特点是体高而侧扁,在与鲢、鳙等混养时,如以鲢为标准来设计拦鱼设施,则可能
有逃鱼之虞。
团头魴的头宽始终小于长度相同的鲢,故应以团头魴的头宽来设定拦栅的拦距。
22.穿拦系数:如在该处有拦鱼设备,鱼种可不顾承受挤压受伤之痛苦,穿网越栅外逃。
即鱼种能够穿越较自身头
宽为小的栅距或较自身的最大周长为小的网目这种穿越能力称为“穿拦系数”。
23.设施渔业:指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生长对环境需要,建立人工小气候,以控制其最适生长条件;
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促使它们在健康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实行准佳化养殖,使养鱼生产走上工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