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离骚_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这篇体制宏大、情感丰富、富有思想深度的政治抒情长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帙,光照万代、泽被后世,而且作为历史资料,它对于后人了解屈原的为人性格、思想斗争经历,及其生死观念和立场,也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离骚》屈原生命生死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可以算得上是直面死亡、言及死亡最多的一位诗人。

其中,在其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中就有七次:“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阽余身而危死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以最彻底、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理想、对待信仰、对待他人生中的一切,即便是对死亡。

其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和坚持,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双重固持”,即积极的生命态度与准备好了的死亡选择,看似矛盾实则形成高度统一的观念、心理,它们构成了屈原生死观的特殊性与永恒性。

首先,《离骚》反复表现出屈原随时准备终结自己生命与对时间流逝的紧迫感的矛盾。

一般来说,一个准备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对时间的流逝是不太在意、不太关心的。

屈原却相反,他对时间有着超乎常人的紧迫感,有着特别的个人时间体验:“汩馀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通常认为,《离骚》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此时他对楚怀王仍寄以希望,对楚王室的幻想仍然没有最后的破灭和绝望。

暂的政治失势使屈原更加珍惜时间,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而是要“及前王之踵武”、“謇吾法夫前修”,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是“恐皇舆之败绩”,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担忧。

其次,《离骚》反复表现出屈原随时准备终结自己生命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的焦急感的矛盾。

“恐脩名之不立”,即担心自己的美名不能早一点确立。

这种生命观是积极的,屈原并不在意于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在意于个人作用的社会承认,而是全身心关注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离骚》中屈原生命价值意识及其深远影响

《离骚》中屈原生命价值意识及其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辨骚》 中这样评价屈原的影响, “其 辞》。另外,因为《楚辞》中的灵魂作品是《离骚》, 勰在
之士都为之动容的屈骚精神。 其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 民、批判现实的特点,写出了大量忧愤深广的篇章。
· 160 ·
牡 丹
其他如司马相如学习屈原辞赋的体裁和表现方法, 写出了铺张扬厉的汉赋;李贺、李商隐学习比兴象 征手法来抒情;曹雪芹《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 玉用骚体写《芙蓉女儿诔》,抒发对沉重的封建礼 教的孤愤抗议之情,等等,都使人体会到屈原精神 及其作品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正如鲁迅所说:“逸 响伟词,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 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 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 三百篇以上。” 这些 创 造 中 华 民 族 灿 烂 文 化 的 人 基 本 上 都 受 到了屈原的影响,从屈原那里汲取力量。所以,从 汉代开始,每个时代不管其时代精神和时代思潮有 多大的不同,楚辞的研究从来都没有终止过,都会 或多或少地在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 位,即使到了现当代,楚辞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学 人辈出,成果丰硕。可以这样说,一部楚辞学史, 就是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史。屈原用“文的自觉” 表现“人的自觉”,尤其是人性的觉醒,能给备受 压抑的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力量。同时,屈原的精神 是丰富,所昭示的精神内涵也是多样的,他的美名 意识对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塑造和人生价值理想的 指引是超越时代的,他的美政意识对那些想在政治 舞台上建功立业的人们也是一种鞭策。屈原的人生 经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使其成为中国广大怀才不 遇士人的知音,因为在封建社会,很多知识分子因 为多种原因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他们要么在现实的处境下到处碰壁,抱负得不到舒 展,要么只能苟且偷安。对于那些想保持自己独立 人格和价值操守的人,只有寄身翰墨,在诗篇文章 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此时,他们就 会对屈原及其作品有深入的理解,极力称赞屈原不 屈不挠的人生和独立追求的品格,在精神上把屈原 引为超越时空的知己。 与《诗经》的集体创作形式不同的是,《离骚》 是屈原个人发愤抒情之作,在这篇自叙性的抒情体作 品中,屈原塑造了具有独特个体意识的抒情主人公形 象。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 个性,独立不迁的人格、上下求索的志士、好修为常 的高洁、追求崇高的价值等形象,使作品中这个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立即饱满起来。读其作品,想见其人, 这种灵动活泼标举个体独特精神的形象,让后世无数 读者向往,同时也给封建时代受压制的士人带来了无 限的精神上的支持。司马迁在受到专制压抑人性的极 大痛苦中,引用刘安《离骚传》中的话高度赞扬屈原 这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 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的独立人格。 刘勰于《辨骚》中高屋建瓴地评价了屈原对骚体诗歌 创作上的个人独特贡献, “不有屈原, 岂见 《离骚》 ” , 表现了刘勰在浓重的重经文化中看到屈原独特的抒情 个性价值。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称颂“屈子辞, 雷填风飒之音;陶公辞,木荣泉流之趣。虽有一激一 平之别,其为独往独来则一也”,同样表现出后世处 于封建压制状态下的士人对屈子独特个性、人格的向 往和追慕。尼采在《流浪者与他的影子》一书中曾写 道:“一个人有生命的感觉时,就会认为自己最有自 由。”可见追求自由是人们内心世界最强烈渴望达到 的状态。屈原在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为追求个体 价值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为了光明、正义能实现,与 谗佞小人不屈斗争的精神,时刻彰显着作为社会独立 个体的存在意义。 何其芳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中说:“屈原艺 术方面的贡献,首先在于第一次创造了十分富于个性 的诗歌,并且大大地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并且 在和《诗经》的对比中,何其芳认为:“《诗经》中 也有许多的优秀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作品没有作 者的个性的闪耀。 然而, 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 遭遇、 痛苦、热情以致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 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的确,屈原的作品是 最富有个性的,他的个性是在一个斗争的环境中通过 剧烈的矛盾冲突而呈现出来的。个人的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以及实现这种理想和远离故国的矛盾,使他陷 入重重纠缠中,无法解脱。在诗篇中,屈原表现得是 那样的悱恻缠绵,而又是那样的坚毅执著。在火热的 斗争实践中成就了屈原的个性,同时也是在个性的燃 烧中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富有个性的诗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1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

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

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

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

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

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

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

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

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

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

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

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

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

从离骚看屈原

从离骚看屈原

从离骚看屈原从离骚看屈原《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悲剧精神。

屈原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得以发挥,无私崇高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冲突和失衡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和体现。

“人的悲剧,……是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中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喜感,不属于美感,而属于崇高感,甚至是最高级的崇高感。

”屈原旺盛的生命热情和昂扬的实践活力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是,更进一步看《离骚》,我们会发现,屈原把对自我的确认与楚国关联在一起,“我”被异化为楚国,“我”即楚国,生命本质自由的一面,与楚国相混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的自我便消失了。

“我”隐没在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历史变革中,“我”是以楚国兴衰存亡为根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被偷换。

所以,在屈原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已经把自我抹杀了。

屈原的精神与楚国的任何变化联系在一起,其终极的目的是楚国的兴盛,任何与此相反的现实,对他而言,都无比的痛苦。

但在现实世界中,楚国的变幻莫测并不以他的意志为改变。

屈原对楚国的关注,注定与这种变化莫测关联一起。

因此造成的是内在心理与外在现实表象的重合,任何现实的变化,都会在诗人心上留下痕迹。

他有时间的紧迫感,这种紧迫的时间意识也是与楚国相连:“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月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欲少留此灵均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当已经被异化的屈原的自我只能是在楚国政治上展示时,当时楚国的实际情况却与屈原被异化的自我相矛盾。

于是诗人由对外在的'思索进入到对自我的思索,反思当初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离骚节选总结文章的思想

离骚节选总结文章的思想

离骚节选总结文章的思想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离骚节选自《离骚》中的部分内容,以屈原的感慨和哀思为主线,描绘了他作为一个被流放的忠臣,对家国的思念及悲伤之情。

离骚节选所表达的思想深邃而丰富,反映了屈原对人性、政治和生命等重大主题的思考和思想。

本文将从离骚节选中的几个关键词入手,探讨其中的思想。

首先是“离”,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离别,也可以理解为远离。

在《离骚》中,离别体现为屈原之离乡离亲、离汨罗河、离国家等。

首先,离乡离亲象征着屈原离开自己的家乡,背井离乡。

这里体现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其次,离汨罗河则折射出屈原被流放的痛苦和孤独。

汨罗河是他的故乡,他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而后因政治斗争而被迫离开。

最后,离国家体现了屈原对祖国的痛苦思念。

他对国家政治的失望和对存亡危机的担忧使他焦虑不安,离开国家的现状使他痛苦不堪。

总之,离别是屈原在《离骚》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反映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国家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折射出了他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接下来是“骚”,这个词有多重含义。

首先,骚可以理解为情感的流露,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感体验,将内心的骚动完全展现出来。

屈原在《离骚》中激情澎湃地表达了他对故土、亲人和国家的眷恋和惋惜之情。

其次,骚也可解释为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播。

离骚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艺术创作,传达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真谛的追求,同时体现了他对伦理、道德和宇宙秩序等方面的思考。

思想上,“离骚”概括了屈原对人性、政治和生命等重大主题的思考和思想。

首先,屈原对人性的描绘与思考是离骚的重要内容。

在《离骚》中,他表达了对人的纯真、善良、勇敢和自由的赞美,并深思熟虑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欲望和价值观念等问题。

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黑暗面。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屈原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离骚》作品介绍《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作品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通过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展现了屈原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以及他要求革新政治、推行美政的愿望。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受到不公待遇和遭受谗害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的忧虑。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此外,《离骚》还表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诗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富强。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深知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根源在于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

因此,他不断呼吁君主醒悟,重用贤能之士,改革政治,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总之,《离骚》是屈原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操。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姓名:叶红红学号:100362083060027【论文框架】1、内容摘要2、关键词3、正文:3.1.放逐异地的失落3.2.知音难觅的忧愁3.3.怀才不遇的愤懑3.4.《离骚》的悲剧美4、注释5、参考文献【摘要】《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伟大长篇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首诗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离骚》中作者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与作品的悲剧美作了分析。

【关键词】《离骚》屈原人生悲剧悲剧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

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

这其中首推《离骚》,这是是一幕伟大的悲剧,在这幕悲剧当中,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特别是浸透于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意志、为了理想而“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

一、放逐异地的失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

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

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摘要:本文通过对屈原作品中生命观的分析,透过其生命意识分析屈原之死。

屈原的一声大致分为从政、放逐、沉江三个阶段。

而在这个过程中屈原自身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对生的热情转入对死的无奈,屈原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生命观正是其最终选择沉江的心理写照。

关键词:屈原;生命观;自沉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楚幽王墓被盗掘以来,楚墓的发现、发掘已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已经发现的六千多座楚墓中,大量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楚国文化史,“中华文明的历史面纱,由于真凭实据的陆续出现,正在慢慢向我们撩开”。

[1] 随着堆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的身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高正《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一文中,三次提出屈原就是该墓的主人,但他的推论都为得到历史文献的证实。

在对该墓墓主争论中我们暂且得出以下结论:“郭店一号墓主非“东宫之师”,屈原亦未担任过太子之傅;该墓主与屈原无关”。

[2]关于屈原的生平记载比较详细的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节士》以及王逸《楚辞章句》。

加之民间有关于屈原的一些传说作为补充,我们姑且将屈原的生平归结为三大关节,即:从政、放逐、沉江。

本文将结合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探讨其心路历程的发展,从而论证其“自沉”的悲剧性及意义所在。

(一)屈原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命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中追殉理想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话题。

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上、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应该如何去把握?自古文人多悲秋,是因为秋天是一个万物凋零,生命衰退的季节。

诗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诗篇来哀叹生命的短暂及变化无常。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用了大量的笔墨对生命进行了其特有的解读。

屈原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深厚,胸怀天下。

自古“学而优则仕”,屈原也很早就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年轻的屈原,出入于君王左右,可谓少年得志,鹏程万里。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

”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

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

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

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

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

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

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

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

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

从《离骚》看屈原之死

从《离骚》看屈原之死

生:他出身高贵,他说他是 “ 帝高 阳之苗裔 ”。
师: 同学们 可否注意到 ,在课文 的开 头,有这样两 旬 “ 帝高 阳之 苗裔兮 ,朕皇考 日伯庸 ”,屈 原为什么要 强调
这个?
生:他品德高 尚,积极进取,还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生:他气质美好 。 生:他胸怀大志,愿 为国效力,很爱 国。 生 :他疾 恶如仇 。 师:根据 以上归纳,你觉得屈原该死吗 ?
性 倔强 的屈 原会 感到生不如死 ,他不忍心看着 人 民受苦 , 更不愿意看 到楚国灭亡 。与其痛 苦地活着 ,还不如痛快 地 死 去 。无 法面 对 的失败 和 孤独 ,使 屈 原剩 下 了唯 一的 选
生:屈原他太 “自以为是”了。
高 中古 文 “ 于 ”字 句研 究
。陈嘉吉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 学中,古文教 学一直是教学过程 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现行 通用 的人 民教 育出版社 出版 的高中语文教材 为依据 ,对 所选 的3 6 篇古文 中2 4 1 个 “ 于”字 句进行 了详细 的分类和 归纳 ,并探析 了各 自的 句法
这些 问题 也没有做过深 入的思考 ,但现 在我们可 以一起 来 进行探讨 。下面 ,我们 就结合本篇课文 的学 习,对 刚才的
问题进 行 分 析 解 答 。 ” 面 的 问答 。 师 :从 课 文 中屈 原 对 自 己 的表 述 来 看 , 你 认 为他 有 什 么 特 点 ,大 家 找 找 看 ,做 出归 纳后 ,每 人 说一 点 。
师 :既然不该 死,他却选择 了 自杀 ,那 么,届原真正 的死 因是什么 呢?我们不妨先根据 课文来 了解 一下屈原 当
时所 处 的政 治 形 势 和 他个 人 的 政 治遭 遇 。 挤 和 冷落 。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离骚》全文赏析《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全文赏析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离骚》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

《离骚》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

离骚: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1. 引言《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屈原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

这部诗歌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离骚》中折射出的人生智慧,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 生命的意义与追求在《离骚》中,屈原以自己曲折动荡的一生,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他表达了对权谋与功名追逐的批评,并主张返璞归真、修身致君。

通过描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呼唤人们应该关注内心自省、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财富。

3. 失意与挣扎屈原在《离骚》中述说了一段颠沛流离、失意挣扎的经历。

他借用战争和政治斗争来比喻个人内心的冲突与困境。

通过描述自己被剥夺权力的遭遇,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与无助。

这一部分反映了人生中困境和挫折对情感的冲击,让读者深思人生的坎坷与不易。

4. 心灵解脱与超越尽管经历了失意和挣扎,屈原在《离骚》中展示了对心灵解脱和超越境界的渴望。

他通过诗歌来舒发内心积郁的情感,并透过文字寻求某种宽慰和抒解。

他希望通过审视自我并与上苍相连,以获取思想、情感和精神上的升华。

5. 悲愤与乐观《离骚》是一首悲愤交织的作品,但其中也契合着一丝乐观。

屈原在表达个人悲伤和愤怒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他呼吁读者摆脱当前困境,保持乐观向前,相信人生仍然有希望。

6. 结论《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心灵的宽慰。

通过屈原的所思所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意义和情感体验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离骚》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的详细内容。

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到《离骚》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管中窥豹——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摘要:本文以《离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屈姓的起源的论述及屈氏世系的研究来说明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的起源及成因。

同时通过《离骚》来分析屈原爱国思想的内涵,并试图以此来说明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先进性。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思想屈原生在群雄争霸的时代,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急剧动荡之中,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彼此的疆域也随时发生变化,人们对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

再加上变动不定,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国籍问题。

当时各国之士,往往在一国混的不如意,就远走他国,另谋出路。

尤其是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少人才流失与他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入楚。

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材也。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①这就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楚人游仕于他国绝不是什麽罕见的事。

北方诸国也是如此,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为非。

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②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也是由邹而齐,而梁,而滕,直到衰迈之年还在路途颠簸;荀子晚年也到了楚国任兰台令。

战国时代,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公孙衍等,或合纵,或连横,往来奔走于七雄之间,以谋取卿相之位,更是早秦暮楚,成为时尚。

但屈原却致死也不肯离开其故国——楚国。

当楚国灭亡之际,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歌。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如第一个撰文研究屈原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的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曾作《离骚传》原文虽已失传,不可能了解其全貌,但刘安的观点可见于班固《离骚序》所引的一段文字:“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著《离骚.》者,可谓兼之。

”刘安认为,《离骚》义兼《风》《雅》,等于说《离骚》也就是“经”了,从而大大提升了《离骚》的政治文化地位,刘安肯定了《离骚》的怨愤之情,肯定了屈原高尚的政治理想和以身殉国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并给予其热情洋溢的褒奖和礼赞。

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离骚》和《九辩》中。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里的“灵修”指的是楚怀王,屈原用女子嫉妒自己美貌来比喻楚怀王听信谗言,不理解自己的忠诚。

他表达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恨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九辩》中,屈原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说:“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心闵怜之惨凄兮,愿一见而有明。

”这里的“奇思”指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认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他又对生命充满了眷恋和珍惜,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楚怀王,向他阐明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屈原的生死观是复杂的,他既热爱生命,又对死亡充满恐惧;既珍视生命,又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坚定的信念。

他的生死观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超越,也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摘要本文透过代表作《离骚》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加以阐述,发表浅见。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主义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说明屈原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世界文学史最顶峰的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

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透过代表作《离骚》,可以看出屈原寓于其中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离骚》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中国、同情人民的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

正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下面,分三个方面就《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即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战国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统一的趋势,但由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不明确。

就实力看,齐、楚、秦三国势钧力敌,不相上下,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契弟③,香怜、玉爱及金荣都与他有染。他对美色可以
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屈原
离开楚国又舍不得,想帮助楚王修明政治又得不
就是一个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人。
到重用。并且此时的楚国国都被攻陷,宗庙被焚毁,大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写了屈原希 片的领土沦丧,大批的难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可谓
望君王在壮盛之年,兼听则明,弃去恶性,乘骏马以随 是哀鸿遍野。让“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不忍心看下去、
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尊重 借车夫和马儿悲伤恋栈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怀念和
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要求内在的价值 不愿离去;“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芳与泽其
与内在的潜能得以实现是人的本性,自我实现的需要 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表达了屈原不愿与朝内奸
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特有潜能的 臣同流合污、依然我行我素、坚持高洁的情怀。
海里产生了。颜翔林在《死亡美学》中说:“死亡是生命 传》)这个时候的屈原为国家、为楚怀王效力,实现了自
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悬浮状态,是接近宗 己的价值。此时的他应该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的。但
REVIEW
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 是,自从他被贬到南方之后,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
屈原的死亡意识。
无能,亲小人,远贤臣,使楚国在与秦国交战中败多胜
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存在,是无限的;个人的时 少。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
空却是主观的、有限的。屈原把物理学上的时空意识 陵。”(《史记·楚世家》)楚国的国都、宗庙不保。这一切
转化成了心理学上的时空意识,将有限的人生扩大到 越来越使屈原渴望被重新启用振兴楚国、实现“美政”
兄”和“契弟”等关系,如《敝帚斋余谈》中记载:“闽人酷 重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 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弟日后生计 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者, 尚寝处如伉俪。”
典型。他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就因好女色而强占香菱
惹出人命,而入读贾家私塾,只是因动了龙阳之兴,结 作 者:俞燕,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
MASTERPIECES




他与这些男性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的描写仅是“暧昧” 打。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性取向很明确,属于男女通吃

而已。所以就不能把贾宝玉简单的定位成一个同性恋者。 的双性恋者。
张在舟在 《暧昧的历程— ——中国古代同性恋史》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贾宝玉潜
提及贾宝玉时,把他的性取向定义为“准同性”。“准同 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被女性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恰当地概括了贾宝玉与一些男性的“暧昧”关系,由此 执著于肉体之“欲”。所以,把他的性取向定义为“准双
可看出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同性恋者的地方在于精 性”,就是最为恰当的了。
神,也就是“情”,这是因为贾宝玉的审美行为是“意淫”。
贾宝玉是与女性(袭人)发生过关系的,但这并不 能说明他的性取向就是异性,因为他并不执著于“性”, 之所以与袭人发生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警幻引 导的影响,觉得男女之事是一件新奇的很有意思的事, 便要与袭人尝试,而且在那一次之后,他并未再与其他 同房丫头发生过关系。这正是由于“意淫”使其不执著 于与审美对象发生肉体关系,而更为看重与之产生精
梧山出发,傍晚就到了位于昆仑之巅的悬圃;早晨从所 为周朝的开国贤臣;小商人宁戚在怀才不遇时唱的歌
生万物的天之东津出发,傍晚就到了所成万物的地之 被齐桓公听到,齐桓公马上把他带走,任用他做了客
西极。空间上的变化之辽阔、迅速,超出了常人的范围。 卿。而屈原讲了这么多人的故事,目的无非是在开悟、
从《离骚》整体来看,这种空间意识也很突出。从开头的 感化楚王,让楚王能重新启用自己,使自己能像傅说、
(一)屈原生死意识中的死亡意识 屈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汲汲以求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来推进乃至 实现王道理想政治,进而由楚国统一天下,结束“民生多艰”的战乱局面。而当他的美政理想因为楚国君主不明,缺 少其他大臣认同而无法实现的时候,他所想到的只有一个字— ——死。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两句都写出了屈原自己不合于当时之世,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来共同修明政治的人。他想到了殷大夫彭 咸。彭咸看到国君荒淫无耻,屡次进谏,国君不听,彭咸就投水而死。屈原看到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也曾多次进谏,怀王并不采纳。在这一点上屈原和彭咸有共同之处,所以较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当他行忠信不 合于世,不明于君时,就想效法彭咸那样,投水而死,想以死来唤醒楚王。 在《渔父》中,屈原在被问到流放的原因时,认为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造成的。而渔父劝诫他 “世人皆浊,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 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但是,屈原仍不变 通,不愿意屈心抑志、忍尤攘诟,至死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美政”理想。在《离骚》中他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殉道精神至今让人感佩。 (二)屈原的时空意识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任何生命的存在形式都是以一定 的时间来衡量的。对时间的敏感,也是屈原把握生命的方式之一。人生有限,如何在有限中抵达无限,在短暂中求 得永恒,是屈原在《离骚》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年岁与时间在飞驰,雄心壮志被岁月慢慢磨损。在朝夕短暂时光中,屈原感到了一种死亡的恐惧。他觉得时间 就像流水一样,留不住,逮不着。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那样,转眼就枯萎了;就像美人一样,转眼就人老珠黄了。 屈原看到自己美好的名声还没有留下来,而自己年华不在,老之将至,对时间就格外敏感与恐慌。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是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看法。此时的屈原也刚好在这 个年龄段,对时间的敏感正是源于对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的敏感。他在《离骚》中“上称帝喾,下到齐桓,中述汤武”目 的在于“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史记·屈原列传》),在于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当他的理想因为

诗 文 评 鉴· Poetry Criticism




从《离骚》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MASTERPIECES
⊙石会鹏[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摘 要:《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生命之歌,它寄托了屈原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对《离骚》中所表现出的屈原的死亡意 识、时空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意识分析,我们得出了屈原是一个生命意识的至高殉道者的观点。 关键词:《离骚》 屈原 生命意识
“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叙述了人世 吕尚、宁戚那样建功立业,帮助君王成就一代伟业,在
间已经发生的事情;从“依前圣以节中兮”到“吾将从彭 成就伟业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古
咸之所居”叙述了天上漫游求女的幻事,上下两层相辅 人所说的“三不朽”。正是这种意识才支持着屈原在南
相成,浑然一体,将天上与人间、现实与梦幻巧妙结合, 方遭贬的岁月里度过了那么多年。
① 见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校本》第一卷,第十八回,中华书局 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347 页,凡涉及《石头记》的原文,若无特别说 明,则均出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以下只标 明回目。
② 参见张在舟:《暧昧的历程— ——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中 州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37 页。
魂的升华。”
悴,形容枯槁”,即使想为楚王效力也报国无门了。“吾
空间也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的转换往往 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写出了屈原有心报国,
会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无路请缨的失意和惆怅。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朝发轫于天
另外,在《离骚》中屈原提到在傅岩版筑的傅说被
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写了屈原早晨从埋葬虞舜的苍 武丁重用而不怀疑,鼓刀的屠夫吕尚被周文王举用成
使空间位移的变化十分明显。从屈原的人生经历来看,
三、走向崇高:生命意识的殉道者
他先是在朝为官,后因为上官大夫谗言被排挤,作为使
屈原曾将实现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希望寄托
者出使齐国;接着回国后又受令尹子兰的迫害,被顷襄 在楚怀王身上,但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最后客死秦
王迁逐到南方僻远之处。空间上的变化之大也加深了 国;他又把希望寄托在顷襄王身上,顷襄王也同样昏庸
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生命问题也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生命意识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 为生物层次,是指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第二层为哲学层次,是指生命价值的实现意识。《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生命 之歌,表现出了屈原强烈的生命意识。
一、屈原的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
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是生命意识中生物层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死的恐惧或对生的留恋催生了生命意识。 屈原一方面惧怕年老与死亡,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另一方面因为政治黑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 地,又常常想到死,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生死意识中,屈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死亡意识。
性恋也可谓之精神同性恋,是介于同性友谊和同性恋 “唯女儿是美”的审美亲密关系上超乎 儿”又有“男儿”。又由于宝玉的审美行动是“意淫”,使
朋友之情,但又极少或者说不含有性的成分”②。这句话 其在与“女儿”、“男儿”的交往之中,重精神之“情”而不
他,他将当为君王做前驱,引导君王入圣王之道,表现 活下去。浊世使他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得,而孤独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