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4_轨道压力测量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轨道交通用受流器压力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的生产技术

轨道交通用受流器压力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的生产技术

图片简介: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受流器压力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检测装置技术领域。

本技术包括放置于车辆段DCC的上位机,以及与上位机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双向通信的下位机,下位机固定于股道一侧;沿车辆段运用库出库端方向的股道两侧分别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接触轨和压力传感器,接触轨的接触面上设置有活动面,活动面背部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形成采集通道;接触轨的上部、侧部或者下部与受流器相接触;压力传感器与受流器动态接触,并将采集到的受流器压力信号传递至下位机;下位机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于SD卡中,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递至上位机。

本技术采用精度更高压力传感器,能够实现智能自动测量受流器压力值,极大节省人力。

技术要求1.一种轨道交通用受流器压力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于车辆段DCC的上位机,以及与上位机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双向通信的下位机(5),下位机(5)固定于股道一侧;沿车辆段运用库出库端方向的股道两侧分别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接触轨(1)和压力传感器(4),接触轨(1)设置有接触轨(1)弯头,接触轨(1)的接触面上设置有活动面,活动面背部与压力传感器(4)相连,形成采集通道;接触轨(1)的上部、侧部或者下部与受流器相接触;压力传感器(4)与受流器动态接触,并将采集到的受流器压力信号传递至下位机(5);下位机(5)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于SD卡中,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递至上位机,上位机收到受流器压力信号后,比较与各输入信号对应的理论输出信号和实际输出信号并输出比较结果,上位机根据比较结果检测受流器是否存在故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受流器压力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轨(1)为金属材质且外部装有防护罩(2),接触轨(1)通过绝缘支架(3)安装于支架底座(6)上;支架底座(6)通过轨枕(7)铺设于道碴(8)上,安装限界满足GB 50157-2013中设备限界的要求。

车站轨道测量方案

车站轨道测量方案

车站轨道测量方案1. 引言车站轨道是高铁和地铁运输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局部,良好的轨道质量对于保证列车运行平安和乘客舒适度至关重要。

因此,车站轨道的测量和检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种车站轨道测量方案,用于确保轨道的准确性和质量。

2. 测量设备为了保证对车站轨道进行准确的测量,需要使用以下测量设备:•全站仪:用于测量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轨道位置和高度;•GPS定位系统:用于确定车站轨道的经纬度坐标;•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轨道的准确长度。

3. 测量方法车站轨道的测量方法如下所示:3.1 预测测量在进行实际测量之前,需要进行预测测量。

预测测量是将设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结合,通过计算和模拟来预测轨道位置和高度。

这可以帮助测量师确定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采取的措施,并为后续测量提供准确性和便利性。

3.2 实际测量实际测量是在车站轨道上使用测量设备进行的。

测量师使用全站仪来测量轨道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并使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同时,通过GPS定位系统可以确定车站轨道的经纬度坐标。

测量师需要按照预定的测量点进行测量,通常选择距离和曲率变化较小的直线轨道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防止误差的产生。

3.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测量师会将测量结果导入计算机中,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和设计要求,对轨道的位置、高度和长度进行评估,判断轨道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存在差异,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这时需要与设计师和工程师进行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法,确保轨道的准确性和质量。

4. 结论车站轨道的测量方案是确保轨道准确性和质量的关键步骤。

通过使用全站仪、GPS定位系统和激光测距仪等测量设备,结合预测测量和实际测量,可以对车站轨道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估。

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轨道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修正。

轨道衡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开发

轨道衡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开发

轨道衡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开发轨道衡作为一种用于测量列车或轨道车辆重量的设备,在铁路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轨道衡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开发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测量重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轨道衡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一、轨道衡的控制系统1. 控制系统结构轨道衡的控制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显示输出模块等组成。

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重量信号,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信号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通过显示输出模块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2. 控制系统的功能轨道衡的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列车或轨道车辆的重量,并将测量结果准确传递给用户。

同时,控制系统还应具备故障检测与排除的功能,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3. 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选择与校准、数据采集与处理、通信协议和故障诊断等。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同时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控制系统的核心,一方面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另一方面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最终的测量结果。

通信协议的选择是控制系统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基础,故障诊断则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

二、轨道衡的软件开发1. 控制软件的功能轨道衡的控制软件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等功能。

通过控制软件,用户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重量,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和记录。

此外,软件还应具备故障诊断和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轨道衡的软件开发可以采用多种开发环境和工具,如C/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以及相关的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

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3. 软件开发流程软件开发的流程一般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步骤。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应与用户充分沟通,明确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基于压电传感器的铁路铁轨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压电传感器的铁路铁轨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压电传感器的铁路铁轨动态监测系统设计1. 引言铁路铁轨的安全运营对于人们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铁路铁轨受到列车运行时的重压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疲劳、裂纹和断裂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一种基于压电传感器的铁路铁轨动态监测系统对于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压电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压电传感器通过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电荷来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具有灵敏、快速响应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在铁路铁轨的动态监测中,压电传感器可以被安装在铁轨上,测量列车经过时的压力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监测系统。

3. 系统设计方案为了实现铁路铁轨的动态监测,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压电传感器的系统,该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3.1 压电传感器阵列在铁轨上安装多个压电传感器,以实时测量列车经过时的压力变化。

传感器的数量和布局将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以确保能够准确捕捉到铁轨的动态变化。

3.2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来接收和处理传感器阵列产生的压力数据。

该模块可以使用微处理器或者嵌入式系统来实现,具备高速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的能力。

3.3 数据传输和存储模块经过处理的数据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数据传输和存储模块。

该模块可以使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如蓝牙或者Wi-Fi,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并且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备后续分析和处理。

3.4 监测中心与用户界面监测中心接收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

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来监视和分析铁轨的动态变化,系统可以提供实时报警和预警功能,以便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4. 系统优势和应用前景基于压电传感器的铁路铁轨动态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前景:4.1 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压电传感器能够实时测量铁轨的压力变化,具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准确捕捉到铁轨的疲劳、裂纹和断裂等问题。

4.2 提高运维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动态监测系统,铁路运营方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铁轨的问题,提高运维的效率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轨道测量实施方案模板

轨道测量实施方案模板

轨道测量实施方案模板一、前言。

轨道测量是铁路建设和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列车行驶的安全和舒适度。

因此,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轨道测量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轨道测量工作提供一个模板,帮助相关人员编制出符合要求的实施方案。

二、测量目的。

轨道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稳定和舒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1. 检测轨道几何参数,确保轨道线路符合设计要求;2. 检测轨道道床、轨枕和轨道结构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3. 为轨道维护和修复提供数据支持;4. 为新线路建设提供测量数据。

三、测量内容。

轨道测量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轨道几何参数测量,包括轨道轨距、轨道高低、轨道中心线、轨道超高等;2. 轨道线路状况测量,包括轨道道床沉降、轨枕状况、轨道弯曲半径等;3. 轨道结构测量,包括轨道弯度、轨道轨面磨耗、轨道螺栓紧固状况等;4. 轨道平整度测量,包括轨道波浪度、轨道垂直度、轨道水平度等。

四、测量方法。

轨道测量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静态测量法,通过测量车、测量仪器等设备进行轨道测量;2. 动态测量法,通过列车运行中的振动、位移等信息进行轨道测量;3. 激光测量法,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轨道测量;4. GPS测量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轨道测量。

五、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步骤包括但不限于:1. 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去噪等处理;2. 数据校正,对数据进行校正,消除误差;3. 数据分析,对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轨道状况、问题点等结论;4. 结论与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维护、修复建议。

六、测量报告。

测量报告是轨道测量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记录了整个测量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

测量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测量过程记录,包括测量时间、地点、设备、人员等信息;2. 测量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处理后数据、数据分析结果等;3. 结论与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的结论和建议;4. 报告附录,包括相关图表、数据表格等。

《2024年基于STM32的列车制动缸压力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2024年基于STM32的列车制动缸压力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基于STM32的列车制动缸压力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对列车制动系统的检测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而制动缸压力作为列车制动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其准确性和实时性对列车的制动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设计并开发一个基于STM32的列车制动缸压力检测平台,对于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本系统以STM32微控制器为核心,通过与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显示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等硬件设备的连接,实现对列车制动缸压力的实时检测与监控。

其中,压力传感器负责采集制动缸的压力数据,数据采集模块对压力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压力数据,通信模块则负责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或远程监控中心。

2.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STM32微控制器的程序设计以及上位机监控软件的开发。

STM32微控制器的程序设计采用C语言编写,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等功能。

上位机监控软件则采用可视化界面,方便用户实时查看和监控列车制动缸的压力数据。

三、关键技术及实现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与校准本系统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压力传感器,确保采集的制动缸压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压力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以保证其测量精度的长期稳定性。

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包括滤波、放大、A/D转换等操作,以便于微控制器对数据的读取和处理。

3.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实现微控制器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通信过程中,采用数据加密和校验等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系统功能及特点1. 实时检测与监控本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列车制动缸的压力数据,并通过显示模块和上位机监控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024年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设计》范文

《2024年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设计》范文

《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检仪在保障铁路运营安全、提升铁路运行效率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轨距作为衡量轨道线路平顺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与舒适性。

因此,设计一套高效的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对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可能的应用前景。

二、系统设计目标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准确性:系统应具备高精度的轨距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智能化:系统应具备自动识别、自动检测、自动分析等功能,降低人工干预程度。

3. 高效性:系统应具备快速检测的能力,提高检测效率。

4. 可靠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三、系统架构设计轨检仪轨距智能检测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通信模块等;软件部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等模块。

1. 硬件架构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

传感器模块负责采集轨道的几何参数,如轨距、轨道不平顺等;数据处理单元负责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轨距等关键参数;通信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或远程服务器。

2. 软件架构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等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传感器中获取原始数据;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轨距等关键参数;结果输出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结果以图表或报告的形式展示给用户。

四、关键技术实现1. 传感器技术: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如激光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实现对轨道几何参数的精确测量。

2. 数据处理技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同时,采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提高系统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高速列车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

高速列车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

高速列车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高速列车的平稳运行和安全性,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速列车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的设计。

首先,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需要实时监测轨道的状态。

这可以通过安装传感器在轨道上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来实现。

传感器可以检测轨道的振动、应力、温度等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轨道的健康状况。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轨道存在的潜在问题,如裂纹、变形等,并向维护人员发送警报以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更换。

此外,系统还可以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实时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供专业的维护团队进行远程监控和分析。

其次,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系统需要能够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并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状态预测轨道的未来状况,为维护人员提供预警信息。

例如,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当前状态,判断轨道的寿命和剩余使用时间,从而帮助制定维护计划和预防措施。

此外,系统还可以比较不同轨道的性能指标,以帮助选择最佳的轨道材料和设计方案。

除了实时监测和数据处理,系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可视化界面和数据展示功能。

维护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界面直观地了解轨道的当前状态和历史数据。

界面应该能够以图表、曲线等形式清晰地展示各项参数的变化趋势,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此外,系统还可以提供报表功能,帮助用户生成详细的轨道状态报告和维护记录,为日常运维工作提供依据。

最后,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轨道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的核心要求。

系统应该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加密传输、用户身份验证等功能,确保敏感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同时,系统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可靠性,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稳定运行,并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系统应该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并具备灵活的扩展和升级能力,以适应未来高速列车运行的需求变化。

高速列车轨道振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

高速列车轨道振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

高速列车轨道振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1. 引言高速列车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速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轨道振动问题,这不仅给列车乘客带来不适,还可能对轨道和列车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轨道振动监测与分析系统对于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 轨道振动监测系统设计2.1 传感器选择轨道振动监测系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等。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其灵敏度、动态范围、频率响应和抗干扰能力等指标,以保证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轨道振动数据。

2.2 数据采集与传输为了实现高速列车轨道振动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采集频率、数据传输方式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因素。

可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如Wi-Fi或蓝牙技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迅速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与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轨道振动监测系统中的核心环节。

可以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和特征提取等处理,进而进行振动参数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比对历史数据和运行参数,可以判断轨道振动是否超过正常范围,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调整。

3. 轨道振动监测系统的应用3.1 运行安全监测轨道振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轨道异常,如损伤、位移、断裂等。

准确的振动监测数据可以帮助维修人员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确保列车的行车安全。

3.2 运维管理优化通过轨道振动监测系统,可以对路线的振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准确了解轨道健康状况,及时进行保养和维护工作。

这有助于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列车运行效率。

3.3 运行质量改进通过分析轨道振动数据,可以获取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特征,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及时修复。

这有助于减少振动对列车乘客的影响,提升行车舒适度和乘坐体验,提高高速列车的竞争力。

轨道衡智能称重系统方案

轨道衡智能称重系统方案

轨道衡智能称重系统方案轨道衡智能称重系统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物体重量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储、运输车辆和火车等领域。

它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或其他集成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轨道衡智能称重系统的方案及其工作原理。

一、方案描述1.称重传感器:安装在轨道衡下的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可以是压力传感器、电子称重传感器或称为负荷传感器。

2.数据采集单元:用于收集来自称重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传输给计算机或其他集成系统。

3.控制单元:负责系统的整体控制和数据处理,可以连接到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

4.人机界面:通过触摸屏、显示器等方式,提供给用户显示和交互的界面。

5.通信模块:用于系统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6.轨道衡结构:包括支架、轨道和轮子等部分,用于支持和运输待称量物体。

二、工作原理1.称重传感器安装在轨道衡结构下方,当物体通过时,承受物体的重量产生变化。

2.称重传感器将通过变形或压力变化等方式感知物体的重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数据采集单元。

3.数据采集单元将收集到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放大、滤波和去噪等处理。

4.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数据采集单元的数据,根据预设的算法和参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物体的实时重量。

5.控制单元将测量的重量数据通过通信模块传输给计算机或其他集成系统,以备进一步处理和记录。

6.人机界面通过显示器或触摸屏等方式,将测量结果以数字或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7.用户可以通过人机界面对系统进行设置、控制和数据管理,例如调整灵敏度、导出记录数据等。

三、应用场景和优势1.高精度: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重量测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实时监测:可以实时监测物体的重量,及时掌握物体的重量数据,为生产调度和运输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自动化操作: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称重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

轨道工程测量课件设计方案

轨道工程测量课件设计方案

轨道工程测量课件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轨道交通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轨道工程测量是轨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轨道的准确、平整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轨道工程测量进行系统的教学,以培养专业的轨道工程测量人才。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轨道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测量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轨道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轨道工程测量概述2.测量仪器和设备3.轨道工程测量方法4.数据处理和分析5.测量实践6.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了解轨道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技术的实际操作。

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轨道工程测量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综合实验设置综合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验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轨道工程测量概述1)轨道工程测量的定义和意义2)轨道工程测量的基本流程3)轨道工程测量的要求和标准2.测量仪器和设备1)测距仪、全站仪、测量车等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测距仪、全站仪、测量车等仪器的操作训练3.轨道工程测量方法1)控制点布设和测量2)轨道线路测量3)轨道高程测量4.数据处理和分析1)测量数据的录入和处理2)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估5.测量实践1)现场测量操作演练2)实际轨道工程测量实践6.案例分析1)真实轨道工程测量案例分析2)案例分析讨论六、教学资源1.教师资源有经验的轨道工程测量从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2.实验室资源设置专门的轨道工程测量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铁轨压力状态监测无线传感系统的设计

铁轨压力状态监测无线传感系统的设计
安 装 , 通 过 自组 织 方 式 组 建 无 线 网 络 。 网 关 节 点 安 并
装于车站信号监测 中心 , 通过 C N线与数据监控 中心 A
为了保障铁路 系统 的安全 、 可靠 运行 , 用无线 传感器 使
网络进行行车集节点所传送的压 力和时间等数 据汇聚 ,
关 宣 纠 吏 谴 李 开 穹
( 南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自动化 学院 , 苏 南京 江 20 1 ) 10 6

要 :为满 足城 轨及 列车 安全 运行 的需求 , 据铁 轨延 伸地形 特 点 , 计 了一种 可靠 的无线 传感 网络列 车 钢轨 压力 状 态监 测 系统 。 根 设
铁 轨 压 力 状 态 监 测 无 线 传 感 系统 的 设计

寅。 等
铁 轨 压 力 状 态 监 测 无 线传 感 系统 的设 计
Ap l a i n o SN n R i a e s r o t ig S s e p i t fW c o i a l y Pr s u e M ni n y t m w or
2 节点 及 网关 系统硬 件设计
2 1 节点 硬 件 设 计 .
对列 车运行 速度 、 车身 长度 、 车厢质 量 、 车所 处方位 列 及铁轨振 动等相关性 能指标 进行在 线监 测 ; 安装 在铁 轨沿线 的无 线节点 , 责实 时监测传 感物 理量 和 当前 负
无线 数 据采 集 节点 主 要 由 以 C 2 3 和 C 2 9 C40 C5 1
详细 阐述 了以 C 23 C 40为核 心 的传感 器节 点 、 C 23 以 C 40和 MC 2 1 P55为核 心 的 网关 节点 的 软硬 件 设 计方 法 和 _作 流 程 。通 过 某 车站 [

轨道测量系统设计

轨道测量系统设计

轨道测量系统设计
张振国;佟喜彦
【期刊名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5)001
【摘要】根据对轨道的几何参数、性能参数、测量形式、参数范围和误差标准的要求,分析实现测量的方式、方法,设计一个便携的嵌入式微机操作系统.该系统采用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和处理程序、LCD屏幕显示、友好的人机工作界面、中西文操作指导提示等功能.实现对轨道的宽度、倾斜度和定点长度的测量任务,并可自动、手动记录测量数据进入计算机内存.
【总页数】6页(P20-24,30)
【作者】张振国;佟喜彦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上海,200235;上海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上海,200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1+.4
【相关文献】
1.铁路轨道参数的光电测量系统设计 [J], 陈光伟;李春亚
2.CRTSⅢ板式无砟轨道布板设计与定位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J], 许双安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CPⅢ 控制网自动化测量系统设计及开发 [J], 王洪战
4.面向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快速测量系统设计 [J], 蔡夫深;汤清源;廖永鹏
5.城市轨道测量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J], 徐钦国;彭涛;刘根;朱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钢轨形状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钢轨形状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钢轨形状检测系统设计方案一、概述为了顺应铁路运输的高速、重载、高密度运行发展方向,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营,研制一套手推式钢轨外形尺寸检测图像处理分析系统。

该系统主要利用非接触光学检测原理,实现在线式实时检测、处理、分析等功能。

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易操作、实时处理、精度高的优点。

二、主要技术指标精度:0.5m采样间隔:lm重量:<20公斤工作时间:>8小时检测速度:<5km/h三、检测原理由一高强度、稳定性好的激光线光源投射到钢轨上一轨面与钢轨内侧工作面之间(约45角)。

则在钢轨上可获得所要检测的钢轨外形光截曲线,同时在与激光光源成一定角度的位置上,安装面CCD摄像装置,对光截曲线进行摄像,经过图像实时采集、处理得到钢轨外形曲线,然后再经畸变校正、坐标变换得到真实的钢轨外形曲线;最后将检测到的钢轨外形曲线和标准曲线相比较得到钢轨磨耗、轨距。

图1垂直磨耗:钢轨顶面宽1/3处测量。

由图1可得,垂直磨耗Av =AC-BC 侧面磨耗:钢轨踏面(标准踏面)下14mm处测量。

由图1可得,侧面磨耗Ah=EG-EF总磨耗:垂直磨耗十侧面磨耗/2图2轨距规定在钢轨顶面以下16mm处测最,图2中钢轨轨头被磨耗,则测量点将向下移动到A点。

由于手推车在设计的时候,本身轮对距离是定值,并且CCD,光源等设备安装于整个小车上,相对系统来说位置是固定的,则轨距的变化,会引起曲线图像位置在整个视场内的变化。

因此,先将系统放置在标准轨距的钢轨上,调整好后,则图像的位置在整个视场的位置是固定的,并记录这个位置,在检测中比较两幅图像曲线可以得到轨距。

(1)首先软件检测到了基准点0,而基准点0与中心线相距值是个定值,即;△L,则Ex = Ox - AL, Ey=Oy,而F点的x坐标和E点的坐标相等。

所以搜索曲线组搜索到F点,其次,由F点可得到A点的Y坐标,即Ay =Fy+16,由Ay再搜索曲线组,可以得到Ax(2 )根据测量点Ax,,则可以得到该点与B点的距离AB。

轨道交通车辆轴温测量系统设计

轨道交通车辆轴温测量系统设计

轨道交通车辆轴温测量系统设计摘要:本文简析并阐述了轨道交通轴温测量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安装要求进行了分析,对设备参数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设备的主要功能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轨道交通;轴温;测量;设计目前,轴温在线检测系统在铁路上有较成熟的应用,第三代产品已经成熟,但因标准不同、车轴型号不同、速度与载客量不同等原因,在城市地铁行业还未大规模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行业快速发展,对地铁列车某些关键部件的在线安全状态、整体化监测及隐患预警和维保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车轴作为转向架的核心部件,其运用状态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迫切需要一套安全、可靠的在线检测设备对其进行实时检测。

本课题是在轴温检测系统铁路成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照城市地铁行业的相关标准、运用状态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测试,对轴温的检测准确有效,保障地铁列车运行安全。

1 设备安装及工作条件(1)工作温度:适用于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温度:-15~65℃;(2)工作相对湿度:<95%;(3)防护等级:IP65;(4)适应环境:雨、雪、雾、灰尘、油污、化学腐蚀、风沙等环境以及满足电磁兼容相关标准,探头箱体具有防腐等涂层;(5)轴温、平轮及车号子系统安装(标书定义数据采集系统)在运营正线,监测中心(标书定义站台控制软件)及网络客户端(标书定义 DCC控制软件)安装在车站和 DCC 中心;(6)强日光,地表温度:+70℃以上,因轴温采集是以车底为背景,地表温度高不影响探测(注:系统同样可以安装在隧道内运用);(7)温差大,同一探点左右侧探头箱温差大(-20℃~+20℃),热轴识别是以车底为背景进行计算的,探头箱温差大不影响热轴的识别;(8)裸露在外的防护胶管采用了抗高紫外线防老化的结构设计;(9)探头箱采用环保材料;(10)室外安装铁件的防锈措施:封闭结构内部部分采用热浸镀锌处理,外部表面为喷涂处理,一般为灰色油漆并且 20年不掉漆;(11)防雷采用 CITEL防雷设备;(12) 被测车辆条件:采用轮轨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轨压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轨压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rts0引言高压共轨燃油系统代表了当今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满足欧IV 排放标准的关键技术。

在高压CR 燃油系统中,共轨压力决定喷油压力,影响喷油量测量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电控燃油系统的优势,首先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喷射压力。

因此,共轨压力控制是高压CR 系统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控制精度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排放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针对不同控制参数、不同工况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燃油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特性,利用现有的BOSCH 高压CR 燃油系统,研究了高压燃油压力在燃油轨道上的瞬态特性,得到了轨道压力、燃油喷射和IMV 阀(流量计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1轨压传感器模型研究轨道压力传感器采用压电式感应原理,根据配套电控系统的功能和技术状况,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压力敏感元件,带求值电路的电路板,带电气插头的传感器外壳。

内燃机中的燃料通过一个小孔被送到共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膜片把小孔的末端密封起来。

薄膜上装有半导体型敏感元件,可以把压力转换成电信号。

将产生的电信号通过连接导线传输到一条向电控系统提供测量信号的求值电路中。

轨道压力传感器产品配套的关键应用技术包括:①高压工况量程要求燃油系统轨道管内的燃油压力,它代表燃油的实际喷射压力(最大可达200MPa )。

轨压传感器在大压力范围内稳定工作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信号转换的实时响应电控系统对轨压的控制是决定发动机扭矩、功率升降等整机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共轨压力闭环控制策略下,轨压传感器对压力信号转换的实时响应速度决定了其快速实现目标轨压的能力。

③轨压变化的采集精度要求轨压采集精度代表了电控系统从传感器到控制器、转换信号的相应精度,是进行相关调整,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精确控制的基本条件。

传感器本体和接口的高密封性传感器与共轨管集成在一起,其密封性措施与高压燃油的接触面和采集部分相接触,保证压力信号传递的准确性。

基于PIC16F876A单片机的轨道压力测试仪的实现

基于PIC16F876A单片机的轨道压力测试仪的实现

基于PIC16F876A单片机的轨道压力测试仪的实现
轨道电路是信号联锁的室外重要设备,起着保证行车和调车作业安全的作用。

它能监督检查某一固定区段内的线路(包括站线)是否有列车运行、调车作业或车辆占用的情况,并能显示该区段内的钢轨是否完整。

它是以钢轨为导线,轨缝间用接续线连续起来,一端接电源,另一端连接受电器,通过轨道电流来工作。

轨道电路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行驶,因此,对轨道电路的检测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检测设备还很少,而且普遍存在功耗大,价格昂贵,体积大等不足。

为此,本文通过对轨道电路分析研究,设计一种高精度的压力测试仪器来模拟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从而验证轨道电路的性能。

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本系统以PIC16F876A 单片机为核心,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其对数据处理、系统实时控制。

系统框图如图1 所示,由主控MCU 模块、A/D 采样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显示模块和传感器组成。

图1 系统结构图
本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电源管理主要负责对电池电压进行检测和升压稳压,当电压低于3V,系统停止工作,并进行欠压报警。

主控MCU 负责对采集来的压力信号进行数学计算,将电压信号转换为压力值,在数码管上显示,并可以进行手动调零及满量程调整。

系统精度要求是±0.1kN;可以进行超量程报警和未接传感器报警。

为了达到低功耗的目的,在软件中做了休眠和关机的功能。

系统硬件设计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电源管理主要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和稳压,同时还能够进行过压保护和低压报警功能。

采用TPS60230 芯片组成升压。

车载轨道垂直模量测量系统的初步设计

车载轨道垂直模量测量系统的初步设计

车载轨道垂直模量测量系统的初步设计

【期刊名称】《西铁科技》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轨道模量是轨道道床垂直方向刚性的测量值,是轨道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参数。

模量是通过钢轨挠曲与轨座和轨道基础之间垂直接触力的比值来表示。

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车载、实时、非接触轨道模量测量系统。

缺少稳定的测量参考一直是利用移动轨道车对轨道模量进行测量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本文建议的是一种基于轨道与轮/轨接触点相对位移进行的测量系统。

它包括激光可视装置,对相对位移进行测量,同时利用数学模型通过相对位移预测轨道模量。

为评估建议测量系统的设计和灵敏度,证明系统的效率,对移动轨道车进行了分析和动态模拟。

在各轨道区段,包括平交道口、钢轨接头和桥梁,低速(〈10mph)移动轨道车进行的现场初步试验表明,其测量结果与路旁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总页数】3页(P44-45,42)
【作者】无
【作者单位】美国运输部联邦铁路管理局研究成量RR0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6.4
【相关文献】
1.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测量系统研究 [J], 田东升
2.月球垂直软着陆轨道初步设计 [J], 林胜勇;李珠基;和兴锁
3.有砟轨道动态测量系统在轨道精调中的应用 [J], 鞠国江
4.武装直升机垂直尾翼的初步设计 [J], 倪先平
5.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媒体视频广告的制作技艺与策略探讨——以重庆轨道交通媒体为例 [J], 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1 绪 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历史意义
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单片机体积小,使用方便的特点, 被应用在智能仪器上,再结合其他的传感器之类的,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等 精密量的测量,功能十分的强大。同样由于单片机的体积小、环境适应能力强 和使用方便等方面的优点,单片机也被普遍应用于工业控制上,比如多种多样 的通讯系统以及机器人等方面。此外,由于单片机的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在我 们常用的手机、电脑等物品上应用十分广泛。还有,医院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 等也有单片机的广泛应用。还有就是汽车系统、物流系统、电力系统、通讯系 统等都广泛应用单片机。 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经远远超越个人掌握所有,一些专业知识是必 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知识分割,使视野狭隘,可以多多参加技术交流, 和参加科研项目,缩小范围,提升新技术的进步和整个块的技术,提高外部条 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封闭的专业知识的太狭隘,考虑的问题太特殊,在工作中 协调困难,不利于自我提高。因此,自上世纪第二十年代末,出现了一体化的 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拓宽领域,对专业合并的分化。机械工程可 以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并研制和发展新 的机械产品。在未来,新产品的开发,降低资源消耗,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 本的控制,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作为一个超级经济目标和任务。机器能完成人 的手和脚,耳朵和眼睛等等器官完全不能直接完成的任务。现代机械工程机械 和机械设备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越来越复杂,很多幻想成为过去的现实。人 类现在能成为天空的上游和宇宙,潜入海洋,数十亿光年的密切观察,细胞和 分子。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类的新兴科学已经开始加强,并部分代替人 脑科学,这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在未来几年 还将继续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人类智慧的增长并没有减少手的效果,而是 要求越来越精致,手工制作,更复杂的工作,从而促进手功能。又一方面实践 促进人脑智力。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以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脑和手 是互相促进和平行进化。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历史意义 ........................................1 1.2 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功能 ..........................................2 1.3 应用单片控制系统优点 ...........................................3 2 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4 2.1 单片机的作用和功能 ..............................................6 2.2 单片机的应用场合 ................................................8 3 硬件系统的设计 ....................................................10 3.1 电源电路设计 ...................................................12 3.2 采样电路设计 ...................................................13 3.3 显示与报警电路设计 .............................................14 3.4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4 3.5 故障检测及显示系统的构成 .......................................14 4 系统软件的设计 ....................................................16 4.1 采样与数据处理 .................................................17 4.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19 4.3 程序流程图 .....................................................21 4.4 程序源代码的生成 ...............................................22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0
在第十九世纪,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仍然是有限的,大学在欧洲,它与一般 的土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称为土木工程,下半场的第十九个世纪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第二十世纪,随着机械工程和知识增长的发展开始分解, 机械工程专业,有分支机构。在第二十世纪中期趋势分解,在时间之前和之后 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到的峰值。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经远远从个 人掌握所有,一些专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知识使分割,视野狭 隘,可以查看和统筹大局和全球工程和技术交流,缩小范围,新技术的进步和 整个块的技术,外部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差。封闭的专业知识的专家太狭,考 虑的问题太特殊,在工作协调困难,不利于自我提高。 现在已能上游天空和宇宙,下潜大洋深层,远窥百亿光年,近察细胞和分 子。新兴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科学使人类开始有了加强,并部分代替人脑的 科技手段,这就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而在未来 年代它还将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产品的智能化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脑与手之间的关系,其区别仅 在于人工智能的硬件还需要利用机械制造出来。过去,各种机械离不开人的操 作和控制,其反应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进化很慢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限制,人 工智能将会消除了这个限制。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之间的互相促进,平行前 进,将使机械工程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一轮大发展。 总结以往在轨道压力测试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可知,虽然测试的精确性 可以保证,但是方便性与精确性却很难同时达到,便捷的手持设备可以方便采 集到接近的数据,但不够精确又不耐腐蚀,使用寿命短,配合电子计算机的大 型设备又不能随身携带。更为困难的是在路况非常负责的铁路运输干线中是不 可能人工采集方法获得数据的,我们无法安排足够的人力每天多次测量众多的 铁路干线,即使测试出来了,所测得的数据也不便于统计分析。因此基于单片 机的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建设势在必得。
本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电源管理主要负责对电池电压进行检测和升 压稳压,当电压低于 3V,系统停止工作,并进行欠压报警。主控 MCU 负责对采 集来的压力信号进行数学计算,将电压信号转换为压力值,在数码管上显示, 并可以进行手动调零及满量程调整。系统精度要求是±0.1kN;可以进行超量程 报警和未接传感器报警。为了达到低功耗的目的,在软件中做了休眠和关机的 功能。
1.2 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以 PIC16F876A 单片机为核心,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其对数据处理、系 统实时控制。系统框图如图 1 所示,由主控 MCU 模块、A/D 采样模块、电源管 理模块、显示模块和传感器组成。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组成结构图如下图 1 所
1
示:
图 1 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
院 专 学 姓
系: 业: 号: 名: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2016 年 3 月


轨道电路是信号联锁的室外重要设备,起着保证行车和调车作业安全 的作用。它能监督检车某一固定区段内的线路是否有列车运行、调车作业 或车辆占用的情况,并能显示该区段内的钢轨是否完整。它是以钢轨为导 线,轨缝简用接续线连续起来,一端接电源,另一端连接受电器,通过轨 道电流来工作。 本文将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结构图、程序指 令、流程图等等,在保留了原始轨道压力测试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增 加了一系列的实用功能并简化其电路结构,其将以控制方便,灵活,只要 改变输入单片机的控制程序,便可以控制轨道压力测试系统,方便,简 洁。
关键词 单片机控制系统 可靠性 系统

Abstract
The track circuit is an important equipment of outdoor signal interlocking system, and plays to ensure traffic safety of shunting operation function. It can withi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a fixed section line whether occupied by the train operation and shunting operation or vehicle, and can display the section of the rail is complete. The rail is a conducting wire, and the rail joint is continuously connected with a continuous line, one end is connected with a power supply,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ic appliance.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core design of rail pressure test system structure diagram, program instructions, flow charts, and so on, while retaining the original rail pressure test system the basic function and added a series of practical function and simplify the circuit structure, it will to facilitate the control, flexible, as long as the change in the input of the MCU control procedures, they can control rail pressure testing system is convenient. Keywords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Forging mach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