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大宅门家国情怀见证社会变迁
大宅门家国情怀见证社会变迁大宅门,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凭借其家族情节和对社会变迁的见证,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这部剧通过对富贵世家的描绘,展现了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大宅门描绘了一个富有世家的兴衰历程。
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个家族经历了种种风浪,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
剧中的大宅门家族在经历了世界大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遇到了许多考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族、对国家的忠诚,展现了家国情怀的伟大。
其次,大宅门揭示了社会变迁对家族成员的影响。
剧中的人物,无论是老一辈的长辈还是年轻一代,都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面临了种种困惑和选择。
他们或追求自由和平等,或守护家族传统和尊严,或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或触摸到了现代生活的诱惑。
这些选择和矛盾构成了家族成员内心的纠结和成长,而他们对家国情怀的坚持也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力量。
再次,大宅门通过对家族成员遭遇的社会事件的刻画,呈现了家国情怀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剧中的人物不仅是家族的代表,也代表着一时代的人物。
他们所经历的战争、政治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都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与参与。
最后,大宅门通过优秀的表演和制作,深刻展示了家国情怀对一个家族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剧中富有情感的表演,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宏大的场景和精巧的服装设计,再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这一切都使得大宅门成为了一部不仅仅是戏剧的作品,更是对中国家国情怀的致敬。
综上所述,大宅门作为一部具有家族情节和见证社会变迁的电视剧,通过对家族历程和人物遭遇的刻画,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再现,展现了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对观众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龄化社会:《情满四合院》的美学意蕴
老龄化社会:《情满四合院》的美学意蕴作者:孪金娟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6期刘家成导演推出的《情满四合院》与《傻春》《正阳门下》一样,是聚焦于时代变迁背景下“老北京”日常生活的京味儿故事,是新时代语境中老北京故事的一种现实主义讲述。
该剧播出以来,收视率一度稳届榜首,豆瓣评分达8.7分。
其剧情设计以及叙事结构的铺设,主要以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大杂院)为场域展开,既关注胡同居民邻里之间共时性的互谅互助,也从历时性的视角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理念之间的互融互生,与我国传统美学理念相契合。
在此,本文拟从下几方面来对其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阐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一)传统“家文化”的现代性延展在儒家两干多年来“家国同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家庭不仅是个人修养生息的处所,更是体现个人生命价值并维系社会安宁的基本单位。
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老龄化时代,家庭类型趋于多样化,其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嬗变,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独届老人逐年增多,家庭也已不足以承担起养老的重要功能。
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家”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个人生存需要的满足、性情的养成、人格的塑造等无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现代化治理离不开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在老龄化社会,作为老龄社会中的家庭成员,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责任担当,对于减轻老龄化压力、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家庭发展向何处去、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如何发展,都是当下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的重要问题。
《情满四合院》的主题便是文艺工作者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种探索与回应。
在全剧的话语叙事中,编导意在强调小家的和谐,也着力于四合院里大家庭的圆满:即“家”的意义在于不仅是同一个屋檐下的容身之处,还体现在它之于眼下代际传递、心灵家园以及养老等功能的承载与复位上。
因而在人物设计上,该剧鲜明地体现出了儒家美学倡导的“美善合一”的“仁礼”之美。
例如,何雨柱和秦淮如夫妇“老吾老及人之老”的自我奉献以及对许大茂“以直报怨”的真诚接纳,娄小娥自掏腰包对社区养老机构“幸福家园”予以资金支撑的善举等。
爱国主义电影中的“家国同构”:基于中外影片对比的视角
爱国主义电影中的“家国同构”:基于中外影片对比的视角高尚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父亲是中国电影中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和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化身份和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高尚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2
【相关文献】
1.爱国主义电影中的“家国同构”:基于中外影片对比的视角 [J], 高尚
2.动态对等视角下中外电影片名的重新命名 [J], 刘蕊
3.功能加忠诚理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大陆和香港译本对比分析[J], 彭盼盼
4.爱国主义电影中"家国同构"的历史流变 [J], 刘棒
5.浅析电影《霸王别姬》中配乐的运用——基于影片拍摄视角 [J], 谢林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电视剧对区域文化的一种同构
解读 电视剧 对区域文化 的一种 同构
毛攀 云’ 康觉祥 ( . 南省吉首大学 4 6 0 ;2湖南省娄底新化 十一中 47 2 1 湖 10 0 . 1 63)
摘 要 :电视剧 《 色湘西 》同构 了沈从文笔 下湘西 淳厚 的人 情 血 《 色湘 西 》将 至情 至性 的人 与 美丽 的乡 土风情 完 美契合 : 血 世 态、古朴的风俗 >惯、秀雅 的山光 水色,将文 学大师与地方文化融 端 午 节 ,人 们 祭 拜 屈 子 ,包 粽 子 喂 鱼 虾 ,赛 龙 舟 比赛 , 身穿 民 - 1 入现代媒介 ,是 区 文化极有价值的一种传播 范式。 域 族 盛装 ;说 媒 、 哭 嫁 、 结婚 ,那 一 方 水 土特 有 的婚 嫁 习俗 ;上 关键 词 :传播 ;电 视剧 ; 方文化 地 刀梯 , 下火海 的壮 美 。 田穗穗 背着 粗 重的 火铳 在深 山里打 中,清澈 的小 河 里 ,美丽 的童 老师 沉 浸于 这世 外桃 源 的至 美中 。… …这些 影像 将 这片 暇逸 、 宁静 的世 界呈 现在 观众 面前 ,让 我们 有如 行走 在立 体 龚若 飞 导演 的 电视 剧 《 血色 湘 西》 在倾 情于湘 西 这一 片神 奇 的湘 西 画 卷 中 , 这 正是 沈 从 文 笔 下 的那 个 边 城 世 界 :如 画 的风 而 美丽 的土 地时 ,显然 深受 文 学大 师沈 从文 影 响。湘 西 的淳朴 、 景 ,和平 宁静 的村 庄 ,呈现 出一派静 美 如画 的 田园风 光 ,令人神 宁静是沈 从文 站在 都市 文 明的废 墟上 遥 望故 乡 的倾 情 讴歌 ,那 里 往 的 “ 园境 界 ”。沈 从文 描绘 了一个 山灵 、水 秀 、人善 的湘西 桃 的美和痛 在沈 从文 笔下 就如 每个 人 的乡土 , 让我们 深情 的回望 , 世 界 ,美 丽而 穷 困的湘 西是 他远 离都 市喧 嚣 的心 中圣地 。沈 从文 流连 忘返 。 《 血色 湘西 》 中那人 、那 事 、那景 依稀 的洒 落 于沈 从 的代表 作 《 边城 》 , 围绕 翠 翠 、天保 、傩 送三 个人 之 间美丽 凄婉 文 的笔 下,也 许这 只是 艺术 的英雄 所 见略 同 ,但我 偏执 的 以为 , 的爱情 故事 ,将 故 事 的发生 地—— 茶 峒 的 自然 景物 和生 活 习俗错 他们应 该是 紧密相 联 的,因为 它们 都是指 向湘 西 。 综 有序 地展 现在 读者 的面 前 。青 山 、秀水 、翠 竹 、桃花 、人 家 , 沈 从文 在他 美丽 的 乡土梦 中融 构 了湘 西淳 厚 的人情 世态 、 古 俨然 一 幅人 间仙 境 。它孕 育 了这 里恬 静和 谐的 民风 、古 朴淳 厚的 朴 的风 俗 习惯 、秀雅 的 山光水 色 ,是一 幅 清新 绚丽 的乡 土人 情 画 民情 ,滋 养 了这 里浓 郁 、赤烈 的 人性 。湘 西风情 的物 象在 沈 从文 卷 。那 里有 如数 家珍 的 乡土风 情描 绘 ,有 老船 夫 、顺顺 、翠 翠 、 笔下 如诗 如画 ,令人 心旌 摇荡 ,心驰 神往 。 摊 送兄 弟等 具有 典型 的 乡村灵 魂 ,有纯 洁柔 美 的爱情 。这些 ,都 ( ) 自然 人性 的抒 写 二 在 《 》剧 中影射着 。 血 沈从 文 认 为 , “ 在 生 命 ” ,他 醉 心 于 人 性 之美 ,他 说 , 美 <i (l f 色湘西 》对 文学 巨匠沈从 文生 活经 历的关 照 “ 只想 造 希 腊 小 庙 。选 小 地 作 基础 ,用 坚 硬 石 头堆 砌 它 。精 l 我 编 剧黄 晖 曾介 绍 说 , 《 血色 湘 西 》 将 首 次 展现 沈 从 文 及 其 致 、结实 、匀 称 ,形 体虽 小而 不纤 巧 ,是我 理想 的建 筑 。这庙 供 弟 弟的竿 军 生涯 。其 中核 心人物 龙耀 文 的原 型就 是沈 从文 ,其 弟 奉 的是 ‘ 性 ’ 。 ” [] 种 “ 性 ”就 是 充满 美 与爱 、 富有 生 人 1这 人 弟沈 荃 却是龙 耀武 的原 型 。从 艺术 的角度 来 说 ,剧 中龙耀 文 的确 命张力 的 自然人 性。 有沈 从文 的身 影 。沈从 文 的祖父 曾任 贵州 提 督 ,嫡 祖 母为 苗族 。 《 血色 湘西 》极 力 抒写 了湘 西边 城原 始血 性 的 自然 人性 ,他 父亲 年轻 时就 入伍 从军 ,辛 亥革 命 时参与 当地 的武 装起 义 ,后 因 们 淳朴 、善 良、敢 爱敢恨 。 田大 有路 见不 平 ,拔 刀相助 ,使 抗战 谋刺 袁 世 凯 事 泄而 亡 命 关 外 ,母 亲是 世 家 之 女 ,从 小 就 认 字 读 物 资顺 利过 境 ,为朋 友 、为 责任 、为 国家 而上 刀梯 , 为化解 仇恨 书 ,对 沈 从 文影 响最 深 。湘 西偏 僻 的地 域特 点和 他 身 上 独 有 的 承 担责任 。 田穗 穗就 象名 字 一样 ,是 一棵 田里 的穗 子 :清纯 、质 苗 、汉 、土家三 个 民族 的血统 ,对 他 性格 的形 成有 着重 要作 用 。 朴 ,她漂 亮 活泼 ,懂 事而 又 倔强 ,对 爱坚 贞不 二 。为 了爱 ,在河 沈 从文 年 幼时顽 皮贪 玩 ,好猎 奇 冒险 ;再 加上 家道 中落 ,经 济状 边等 了数 月 , 当得知 石三 怒被 锁在 排 帮后 ,她 不顾危 险 ,独 闯排 况 每 况愈 下 ,家 里遵 从 当地 风 俗送 他 去 当兵 。 l 1 年 8 ,沈 从 帮 ,在排 帮 又不 顾生 死 ,与石 三怒 一 同跳 刀 山。石三 怒 更是 一个 97 月 文 1 岁 离 开家庭 进入 军 队 ,先 后 当过 士兵 、班 长、 司书 、文件 收 情深 义重 的汉子 ,他 对 田穗穗 可 谓一见 钟情 ,一 眼看 上穗 穗后 , 4 发 员 、书记 等 ,在 绵 延千 里 的沅水 流域 开始 了他 青 少年 时代 的飘 直接 用竹 杆拦 住穗 穗 询 问姓名 ,非 常直 白的唱起 了湘 西情 歌 。当 泊 生涯 ,见 识 了 湘军 的强悍 和杀 人如 麻 的残 忍,也 见识 了地 处 爱遇 到 阻拦 时,石 三 怒执 著坚 守 ,身死 而在 所不 惜 。为 了爱 ,他 川 、湘 、鄂 、黔 四省 交界 的湘 西这 方土 地上 的人 民 的美好 人性 。 过棍 阵 、踏 火 坑 、跳 刀 山 ;为 了 爱 ,他 在 枪 口下 闹婚 礼 ;为 了 后来 ,沈 从文 以 自己的从 军生 涯为 蓝本 , 回忆 自己早 年军 队生 活 爱 ,他放 竹排 勇 闯险滩 。石 三怒 大胆 的唱着 情歌 ,勇 敢 的表达 爱 中 的人与 事 ,将虚 构 技巧 与社会 纪 实相 结合创 作 了 《 入伍 后 》、 意 ,海 枯 石烂 的坚 守爱 情 ,直 到为穗 穗 堵住 敌人 的枪 眼而 血染 沙 《 的教育 》 、 《 我 占领 》 、 《 传事 兵 》等作 品。 场 ,用 生命谱 写 了一 曲壮美 的情歌 。 《 血色 湘 西》 中 的龙耀文 也 因多 种原 因 ,再 辅 以艺术 的巧 合 《 血色 湘西 》对 湘 西世 界 自然人 性 的突显 是其 强大 的看 点 , 而进 入 了军队 ,当 过文 书 、士兵 、参 谋长 ,部 队 的生 活与湘 西 人 它 迅 速 同 构观 众 期 待 视 眼 的 文化 之 源 是 沈 从 文给 我 们 描述 的湘 固有 的悍 勇使他 迅速 成 长为 一名 血性 男儿 ,人 物形 象十 分突 出 。 西 。他 在 文字 中进 行 了对 生命 的重 构 ,将 一个 自然 、 朴 素 、正 而 沈 从 文 能历 经 沧 桑 而 坚 ,应 该 与 早 期 军 队生 活 的 影 响 甚 为相 直 、美 丽 的湘西 带给 读 者 ,以牧 歌情 调抒 发 内心 ,让人 体味 世外 关 。他 的 品性 ,对爱 的痴 守 ,于 家 国的情怀 等 都在 《 》剧 的人 桃源 的惬 意与优 美 ,留驻 了 “ 血 美好 、永恒 的东 西 ”。 物 身上 得 以影射 。但 我还 是 以为 ,一个 伟人 , 是无法 完全 艺 术再 在沈 从文 看来 : “ 个伟 大 的作 品 ,总是表 现 人性 最真 切 的 一 现 的 ,一不 小心 ,就 有损 巨人 的形 象 。作 为有意 反 映湘 西世 界 的 欲望 ?对 于 当前 黑暗 的否认 , 以及 未 来光 明的 向往 。” [] 《 2 边 作 品 ,沈 从文 无 疑是湘 西 世界 不可 忽视 的在 场元 素 ,而 《 》剧 城 》中 的翠 翠在历 经 误会 、挫 折 ,仍坚 贞 不渝地 爱 着傩 送 ,即使 血 对沈 从文 生活 经 历的 关照 ,我们 可 以理解 为 对先 生 的缅怀 ,对 湘 在傩 送 二 老 出走 杳无 音信 的情 况 下 ,仍 然痴 情 地 守 候那 一 份 感 西 区域人 文的关 切 。 情 ,这是 一个 纯洁 到几 乎透 明的美 丽 的乡村 少 女形 象 。翠翠与 傩 二 、 《 色 湘西 》 对 乡土 文学 大 师 沈从 文笔 下 湘西 的 送 既无 海 誓 山盟 ,也没 有 离经 叛道 的骇 世之 举 ,更没 有铜 臭味 , 血 寻找 有 的只 是 原始 乡村 孕育 下 的超 乎 自然 的朴素 纯情 ,有 的只 是 “ 遵 《 色 湘 西 》 中 的穗 穗 一 出场 , 就 让我 们 想 到 《 城 》 中 从 古礼 ”的淳 厚人 性 。湘西 人 民大 量人 物身 上体 现着 力与美 、粗 血 边 的翠 翠 ,那 个湘 西 山水 孕育 的精 灵 ,那个 洋溢 着诗 意 的少 女 ;耀 野 与美 的 结合 。唱 山歌 这… 民俗 也 是他 们生 命健 康 自由的很 好 介 武与耀 文 同时 爱着穗 穗 ,而 沈从 文笔 下有 天保 、傩 送 同时 爱着 翠 质 ,如 《 后 》 中, 四狗唱 道 : “ 雨 火姐 走路 笑笑 底 ,一对 奶��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霍枢昊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3(12)2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的东西,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坚定民族信仰、凝聚民族力量还是提升个人素养层面,家国情怀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时代,我国的电影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更是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而通过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也实景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即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际行动。
通过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也是十分丰富和鲜明,具体表现为内容与形式、实践与认识、整体与部分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总页数】6页(P450-455)
【作者】霍枢昊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镇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我国谍战电影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2.我国微电影中的民俗情怀演变及走向
3.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从“家国同构”视域分析
4."有国才有家":巴基斯坦主旋律电影中的家国情感研究——以电影《翱翔雄心》为例
5.孟子思想中传统家国情怀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影像化呈现——以《我和我的父辈》为例
声屏世界2022/6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影像化呈现———以《我和我的父辈》为例阴褚文琳摘要:2021年国庆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自上映以来就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这部影片在创作表达上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展现了自解放战争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祖祖辈辈在各项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主要从集锦式叙事模式构建家国情怀、视听语言树立共同体意识、典型人物塑造家国之情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和我的父辈》是如何通过影像化的方式来构建新时期家国情怀的共同体意识的。
关键词:影像化制度自信视听手段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大致可分为主流电影、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三大类,其中主流电影中以弘扬家国情怀的主旋律电影占据了新时期中国电影春节档、国庆档的绝大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旋律电影的影像化呈现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如整体叙事的爱国情怀的表达、小人物英雄命运的刻画、视听景观的蒙太奇打造等,电影《我和我的父辈》通过集锦式的叙事模式、视听语言的全景式呈现、典型人物的多维度塑造展现了近代到现代再到未来新中国辉煌蓬勃的前景,致力于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集中有效传达,保证价值内核被观众所接纳。
集锦式叙事模式构建家国情怀整体结构的集锦式表达。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形成的“大我”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家国情怀是一种精神,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盛之基。
“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的思想,是将个体对家的爱与国家、社会相联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对家国情怀的构建已成为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也高度重视主旋律的构建,将爱家、爱国有机结合,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开始将家国情怀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到电影的叙事模式中来。
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献礼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是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和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后的第三部曲,在叙事模式上沿用了主题性串联的集锦式的模式。
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
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作者:赵程远任珂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3期【摘要】影视剧中主旋律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提出的“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但早期主旋律电视剧或多或少存在着说教性强、受众接受度不高等刻板印象。
如今重大历史题材被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觉醒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其新颖的方式演绎出伟大的建党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一段峥嵘岁月。
该剧通过年轻化的影像方式书写历史,以新颖独特的审美视角建构起受众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唤醒中国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激发出受众对历史事件重新解读、激发出全民学党史的热潮和爱国精神。
本文以《觉醒年代》电视剧为例,通过历史文化层面、影视语言层面和媒介传播层面的多维度分析,探寻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变革,旨在研究主旋律电视剧如何打破“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走上一条具备创新性、发展性的道路。
成功“出圈”的《觉醒年代》亦可作为借鉴范式,为今后更多主旋律作品的年轻化创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精神建构;创作手法;宣发手段【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17—03主旋律电视剧是具有主旋律色彩、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美好风貌的电视剧作品。
[1]始终承担着弘扬主旋律、引导主流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职能。
作为一部现象级热播剧,《觉醒年代》用独特手法表现出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恢宏历史。
以丰富的艺术质感和优美的镜头语言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反响。
在厘清红色信仰生成的历史逻辑基础上,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和诗意品格。
[2]一、历史文化层面的年轻化演绎(一)建构集体记忆背景阿尔都塞揭示意识形态是如何改造民众思想的,他认为:因为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也就是社会与主题是召唤与被召唤的关系,两者相互识别,既存在真实的关系,又存在体验和想象的关系。
人文深度、历史温度与思想高度——论电视剧《澳门人家》的主流叙事审美创新
人文深度、历史温度与思想高度—论电视剧《澳门人家》的主流叙事审美创新◎沈 鲁 杨继敏献礼片电视剧是近年来为庆祝中国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而流行的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是展现和宣传中国形象、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和说明性的鲜活影像记忆载体,具有间接达到文艺影像思政的政治功能、传达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功能,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的效果。
2019年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出品制作了献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电视剧《澳门人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一经播出,取得收视热潮,引起观众共鸣与感动,并将献礼剧的热度推向高潮。
面对如此宏大的现实主旋律的献礼片题材,如何结合澳门回归前、回归时、回归后的历史事件进行主流叙事?如何在剧中打造澳门这一独特地域标识的人文气质?通过什么载体形式展现澳门的人文深度?使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欣赏这段故事?为何《澳门人家》能够取得成功?本文紧紧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其主流叙事策略,从时间、空间和人间的三维叙事空间入手,从编年体叙事、家国同构、以人带史的多样叙事策略,来剖析此剧的主流叙事审美创新,以期为中国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时间场域:宏观与微观政治相结合的编年体叙事其一,抓住时间叙事这一维度,对于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来说非常准确。
龙迪勇说:“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
”[1]《澳门人家》正是通过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来建构情节叙述故事达到寻找、展现、保存这一段特殊历史的效果。
澳门从被葡萄牙占领到回归祖国再到回归祖国20周年,中国人民对这些特殊的重要的历史时间具有重要的记忆与感受,展现这段历史就是重新挖掘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效果。
《澳门人家》不仅生动印证了“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成功践行和强大生命力,更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来路。
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切联系起 来 , 通 过家 的命 运走 向生 动形 象地 映 照 出中 国历 史 的风云变幻 和社 会国家的兴衰起伏 。
一
会 的形成 , 这一制 度直 至辛 亥革命 胜利 ……都保 持 着相 对 的
个 叙 事 空 间 中再 塑镜 像 人 物 , 在 日常 生 活视 角和 国 家 宏 大 叙 事 中演 绎 家庭 的 悲 欢 离合 与 民族 、
国家的盛 衰 巨变, 以 “家” 的 模 式 表达 国 家 意 志 , 家和 国就 成 为 了相 互 指 涉的 g - 意载体 。 关键 词 i 电视 艺 术 ; 中 国电视剧 ; 家国 同构 ; 剧 像 演绎 ; 叙 事 张 力
中图分 类 号 : J 9 O 文献 标识 码 : A
在汉 语中 , “ 国家 ” 一词 表 明 了国与家是 一个 统一 体 , “ 家
国一 体 ” 是指家庭 、 家族 、 国 家 在 组 织 结 构 方 面 的 共 同 性 。 家 是小 国 , 国是 大 家 , 无 数 小 家 组 成 国家 , 家 庭 观 念 在 中 国 传 统
中 国 电视 剧 的家 国 同构 性
杜 莹 杰 , 周 振 海
( 1 .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 0 0 8 7 5 ; 2 .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 0 0 0 2 4 ; 3 . 防灾科技学院, 北京 1 0 1 6 0 1 )
摘 要 : 中 国 电视 剧 秉 承 家 国一 体 化 和 政 治伦 理 一 体 化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在 家 庭 和 国 家 两
我们 回顾 一下 中外 文学史 , 不 难发现 , 家 国叙 事是一 个普 遍 存在的现: 象。t L9 , t l , 作 为欧洲 文学 艺术 源头 的 古希 腊 的神 灵系统 , 就是家族 的缩影 。最 高的神宙 斯是父 权意 识 的象征 , 也 是国家 的最 高统 治 者 , 众神作 为儿女 围绕 在他 的周 围并各 统 一方 。这种 象征 秩序反 映 了人类 早 期 的生存 状 态 , 对 欧洲 历 史的发展 和: 文学 艺术 的 传统 都产 生 了深远 影 响 , 例 如 荷马 史诗 和莎士 比亚的戏剧 等 , 都可看 到家 国叙事 的模 型。 中国文学 艺术 中的家国叙事传统 更是 源远 流长 。在 中国 传统 文化 中, 一直存在着 “ 家 国同构 ” 的文化理 念 , 即儒 家提倡 理想 、 经 典的社会体 制模 式是 以家庭 、 家族管 理模式 来统 治 国 家。《 孟子 ・ 离娄上》日 : 人 有恒 言 , 皆 日“ 天 下 国家 ” 。天下
浅析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
浅析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作者:张路路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22期[摘要] 在新世纪的中国,由于电视媒体的快递发展,各类题材电视剧的热播,使电视剧叙事艺术名副其实的成为了“第一叙事艺术”。
屏幕上出现的众多类型剧中,家庭伦理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观众的追捧,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这与家庭伦理剧独特的叙事模式不无关系,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在叙事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框架上的家国同构、叙事脉络上的两种不同结构和叙事角度上的私人化。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叙事家国同构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5家/国同构即以家庭为中心,借助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迁来折射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他们的框架形式与基本元素大体为家庭单元(即以家庭为基本情节结构与线索)、时间跨度、女性形象、悲欢离合。
家/国同构模式有比较大的‘故事跨度’,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几代人曲折悲欢的命运;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变迁,反映历史变迁,含纳时代风云,将主旋律的思想意蕴以亲情化、人伦化、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通过家庭这一社会的缩影,来折射现实社会的变动更迭,并纠结起复杂的人物关系,使人物曲折坎坷的命运线索得以附丽。
”[1]家国同构的叙事框架在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较为频繁,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曹书文在《家族文化与现代文学》中指出:“与世界各国不同,我国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的过程中,家族关系不仅没有被打破,而且国家建立在血缘家族之上,国与家有着天然的联系,国是家的放大与延伸,家是国的缩影,国君是家族的族长,国君与大臣之间既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又是家族中的父子关系,由此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
”[2]在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里,臣对君要绝对的忠诚,下对上要绝对的顺从,修身齐家与治天下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样,臣对君的忠,下对上的孝,就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因此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都在追求着为家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达到忠孝的最高层次。
浅析新时代主旋律网络纪录片的嬗变之路
34RESEARCH ON DOCUMENTARIES纪录片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与文化软实力与日俱增,媒体融合之下的网络生态发展高歌猛进。
主旋律纪录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更是搭上网络快车,一举摆脱了前些年来受众心中无聊说教的刻板印象。
本文拟以近年来评分高、传播广的一批主旋律网络纪录片为例,探寻新时代主旋律网络纪录片的嬗变之路。
一、史诗化建构,情感化共鸣优秀的主旋律网络纪录片,固然需要担起重大主题宣传的重任,有效传达主流文化价值观,但若想要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受众需求调整,经历市场洗礼锻造口碑佳作,则必须在聚焦时政热点与引发受众关切之间寻找平衡。
(一)家国同构的史诗化建构主旋律纪录片肩负国家意识形态传达重任。
近年来,主旋律网络纪录片异军突起,以家国同构的史诗化建构理念打造了一批精品。
这些优质作品选择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采用家国双线叙事模式,将大主题具象化到小人物身上,将人物工作生活交叉剪辑,既呈现人物工作中的敬业职守,也刻画人物生活中的亲情流露。
《红色记忆——不能忘却的故事》以小家联及大家,通过一批老共产党员的亲历讲述,刻画风云时代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不负青春不负村》呈现了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优渥生活,自愿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可爱的中国》将焦点对准了一群工作特殊、成就斐然的共产党员;《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小故事引出改革开放宏伟成效的大主题。
凡此种种,以一组组全景立体的人物群像,向践行崇高理想的普通人中的英雄致敬,更向人物背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致敬,表露家国情怀,建构国家记忆,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篇章。
(二)平民叙事的情感化共鸣当小人物故事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主流,受众也渐渐习惯并爱上了在主旋律网络纪录片中倾听故事,寻找共鸣。
《传承》中,宏大命题被解构到非遗传人用心传承但也会面临现实困境的动人故事中;《石榴花开》中,现代城市中汹涌而至的最新科技与古老村寨中安宁祥和的少数民族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一幅新时代民族大团结的图景徐徐展开;《中国村落》中的“新农民”,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广阔天地,刻画出新时代的农村景观。
【高三下】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Ⅰ)
【高三下】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
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
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
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
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表现
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表现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和国家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而国家则为家庭提供安全保障、法律保护和公共服务。
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庭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社会道德。
只有家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才能形成社会的和谐氛围。
同时,一个国家的繁荣也需要有健康稳定的家庭作为基石。
因此,家庭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和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和发展。
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对于家庭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国家的教育政策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国家的发展也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
家庭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
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家庭通过教育子女、传授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方式,将国家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同时,国家也通过教育、文化建设等途径,推动和引导家庭的文化传承。
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表现就是通过家庭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只有家庭成员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对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国家的发展也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家庭和国家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共同发展。
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表现是家庭和国家之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
家庭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国家的发展和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和发展。
中国电视剧与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电视剧与改革开放40年作者:杨柳来源:《综艺报》2018年第24期王卫平:其实就人类文明的范畴来讲,电视剧的诞生是科技文明与艺术发展的产物,其与国家形态、社会体制无关。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我们就诞生了电视剧,“文革”10年我们也有电视剧,所以电视剧的存在与改革开放无关,有关的是她的成长、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直接作用于中国电视剧的是她的发展速度、发展样式和发展水平,并直接影响了她的繁荣局面、社会关注度、独立美学特质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成为历史时代中最具代表性文艺样式的机会,以及从外在的科技介质、传播体系,到内在的人类社会活动与思想观念等。
改革开放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繁荣的前提和保障,是大背景和大环境,是活水源头,是原始生命活力。
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40年的话题就无从谈起。
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等一系列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五大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十七大提出“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难看出,影响中国电视剧40年发展的路线方针、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正好勾勒出中国电视剧40年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并不断推出指导、服务和保障的新政。
所以说,电视剧的快速发展与极大繁荣是改革的成果,是开放的收获。
电视剧是对发展进步着的中国社会的艺术反映,是对意气风发的全体人民的形象展现。
中国电视剧是改革开放的记录者、见证者、伴随者,同时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她是中国40年来各文艺品种中的时代宠儿,并不断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功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
准确地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电视剧的发展繁荣,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原生态素材,为电视剧的制作生产提供了利好政策与外部环境。
在家族剧的历史与文化探寻中重铸家国情怀——以电视剧《大宅门》为例
在家族剧的历史与文化探寻中重铸家国情怀文/姜普“家族剧”作为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形态往往能召唤出观众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大宅门》自投拍开始就受到广泛关注,2001年播出后,成为当时的一部“现象级”电视剧。
时隔多年,话剧版、京剧版的《大宅门》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回味电视剧《大宅门》精湛的创作、精彩的表演与精准的文化复现,为当下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家族剧的叙事特色《大宅门》以家族的兴衰史为切入口,这一切口以家族成员及家族间的关系作为叙事点,在家族史、民族史、个人史三者的交汇点上以家族命运来反映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本质的长篇电视剧。
近年来,影视圈兴起了改编历史事件,并翻拍的热潮,创作者或是亲历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是对相关历史典籍有深入研究,他们会将历史的真实事件进行一定的姜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与传媒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以电视剧《大宅门》为例电视剧《大宅门》剧照50艺术加工,以符合电视剧观众的观看需求。
比如家族剧《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
郭宝昌原本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不久,就过继给北京一家大户人家。
他的养父,便是京城一脉望族的子嗣,他是位影响郭宝昌一生的老人。
《大宅门》是典型的以家族叙事为脉络的作品,而家族叙事也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叙事母题或者叙事“原型”。
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郭宝昌导演从小在中华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中耳闻目睹和几十年来积累创作而成,几十年中又经历政治风波、社会动乱及家庭变化、数次稿件被毁等等,几经波折依然重新提笔,并且,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又历经版权纷争、投资人骗局、拍摄中断、演员更换等种种磨难,终于在2001年才搬上荧幕。
此时,距离他16岁第一次开始写作《大宅门》小说,已经过去了整整40多年。
如果说《大宅门》是一部经典,那么经典的《大宅门》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经典。
电视剧《大宅门》是以小说《大宅门》为蓝本,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的兴衰和一个中医世家三代人的恩怨。
家国与时代的共鸣 家庭伦理片中 家国同构 的文化理念探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架构中,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与现实功用构成了这个体系当中的主流和支柱性结构,因此,儒家思想也成为绵延千年中国文化的贯穿精神。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思想为其特质的,其中以家庭伦理为表述的核心。
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文化之特殊,必须从伦理本位的社会本质来认识。
所谓“伦理本位”,是指由家庭生活所产生的人伦关系推及渗透于社会各层面而成其基本结构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相应的从较低的形式到较高的形式发展,具有明显的变动性和文化附着性,它的演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我们也的确看到,似乎除家庭之外,也许再也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如此敏锐。
我们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而宗法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而“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正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也渐渐演变成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理想。
因此,包括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内的诸多叙事作品都往往通过展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来折射社会与时代的变迁,通过家庭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历史的风云激荡、时代浪潮的跌宕起伏、国家命运的前途走向。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自觉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和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许多优秀影片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涵纳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家庭人物伦理情感的演变来表现对民族命运和国民品格的深沉思考与忧虑。
蔡楚生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制于1947年,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个部分。
这部影片,连映三个月,博得广大观众空前欢迎,曾掀起“万人争看一江春”的热潮,同时也创造了继《渔光曲》后电影卖座的最高纪录。
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浅析电视连续剧《雪豹》的叙事艺术
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浅析电视连续剧《雪豹》
的叙事艺术
冯资荣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电视连续剧《雪豹》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叙事背景,以抗日战争中的特种部
队作战这一新题材为叙事脉络,在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中融入对个体生命和生存价
值的关注,实现了宏大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恢弘叙事的个体性超越使该
剧达到一个新的叙事高度。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冯资荣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浅析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 [J], 张路路
2.身体叙事、婚姻伦理与性别意识——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的身体伦理叙事解读 [J], 赖翅萍
3.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电视剧《雪豹》的叙事艺术 [J], 冯资荣
4.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电视剧《雪豹》的叙事艺术 [J], 冯资荣
5.当代语境下个体与超验、团体和自我的抗争——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叙事交流与叙事伦理 [J], 张月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雄·时代·民族:电视剧《功勋》的共情叙事
英雄时代民族:电视剧《功勋》的共情叙事
董鑫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22()1
【摘要】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
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
通过民族形
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
族的共情。
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
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与集体记忆所实现;而剧目的“家国同构”成为撬动观众民族共情的杠杆。
《功勋》将英模故事讲“活”,成为讲好中国故事
与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其“小”叙事引发“大”共情的叙事模式值得研究。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董鑫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青海莫多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研究
2.民族
家国梦想和英雄情结叙事的重构:“符号学”视域下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战狼2》
透视3.时代·共情:《山海情》平民视角中的多元叙事谱系4.电视剧《功勋》:讲述新时代的英雄故事5.共情叙事视域下新时代IP剧的人物塑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9104(2013)03-0189-04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杜莹杰1,2,周振海3(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3.防灾科技学院,北京101601)摘要:中国电视剧秉承家国一体化和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家庭和国家两个叙事空间中再塑镜像人物,在日常生活视角和国家宏大叙事中演绎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巨变,以“家”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家和国就成为了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
关键词:电视艺术;中国电视剧;家国同构;剧像演绎;叙事张力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在汉语中,“国家”一词表明了国与家是一个统一体,“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无数小家组成国家,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分量,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就是家国同质的体现。
艺术作品中的“家国同构”是指以一个或几个中国家庭为中心场景展开广阔的人生境界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将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巨变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家的命运走向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国家的兴衰起伏。
一、家国一体、国家互融的文化传统我们回顾一下中外文学史,不难发现,家国叙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比如,作为欧洲文学艺术源头的古希腊的神灵系统,就是家族的缩影。
最高的神宙斯是父权意识的象征,也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众神作为儿女围绕在他的周围并各统一方。
这种象征秩序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对欧洲历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都可看到家国叙事的模型。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家国叙事传统更是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即儒家提倡理想、经典的社会体制模式是以家庭、家族管理模式来统治国家。
《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
家是“小国家”,国是“大家庭”。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同样是家国之间的异形同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更是将个人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如高欣所说:“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农业社会,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是架构农业社会的基础。
在过去,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内部的家庭,像在中国这样长期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维系国家存在的独特方式,催生出‘家国同构’现象,并推动了封建宗法制在中国社会的形成,这一制度直至辛亥革命胜利……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①在社会巨变与动荡时期,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常自觉把个人、家庭和国家联系起来,在创作中以家喻国,以国观家,个人遭遇植根于国家民族的不幸之中,家国同构或隐或显地融于作品中。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垂世名篇凝结着作者深沉的家国忧思。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淡酒、风急、秋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形象的描写,宣泄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府家族文化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四大家族的起落沉浮见证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没落,尤其是贾家被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承载了高于世俗形而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晚清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切文学艺术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围绕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目标而奋斗。
巴金的《家》、《寒夜》等更是把作者自己的思想、信仰投射在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并使其成为论证新文化运动合法性的民族寓言。
文艺作品总是和时代脉搏共振。
《芙蓉镇》、《将军吟》、*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项目编号:CUC13c0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杜莹杰(1975-),女,汉,河南开封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文艺美学。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蹉跎岁月》等“伤痕”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十年“文革”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岁月的强烈控诉。
作为“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反思”文学不再满足展示过去的苦难的创伤,而是力求探索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如《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顺大造屋》、《记忆》、《爱,是不能忘记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作品,在悲郁叙事中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其成为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形象文本。
同样,电影艺术的创作也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在中国电影历史上,以郑正秋、蔡楚生、谢晋等为代表的伦理情节剧,洋溢着浓郁的“家国同构”的艺术气息,他们的作品既是“一种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又是一种讲述人在历史故事中奇特经历的叙事本文,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家庭的命运成为与国家的命运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家庭形象成为象征社会形态的重要视听元素和映现历史风景的一面面镜子,而且家庭空间更成为他们影片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叙事空间’”。
②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姊妹花》等以家庭和社会伦理为题材,借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家庭伦理关系映射出社会性的主题。
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渔光曲》等更是将小人物与大时代、大事件融合在一起,以饱满的现实主义笔触对社会矛盾和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胆揭露和积极探索。
谢晋的《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从政治、伦理、道德等角度剖析历史教训,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人性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作品中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这些作品中家族和社会历史成为互涉的结构,家族命运就是社会历史的命运,社会历史的变化就是家族的变化。
诚如张法所言:“要对中国文化作一既分出层级,又具有统一性的把握,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
这三句话是互含的。
伦理中心,表明中国文化以家为基础,以家的伦理为范型,推行于国,又推行于天。
……由于礼一以贯之,家和国是扩大版和缩小版的问题,具有同一原则,同构的关系。
……家国同构使家这一层的日常悲剧意识有了国这一层的隐喻意义。
”③二、家国同构文化理念的剧像演绎同样,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和集体无意识,家国同构叙事传统也被映射到中国电视剧中,依旧左右着观众的审美取向,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总是更注重家国、事业和社会责任感,个人与时代浪潮总是息息相关的叙事模式。
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在中国电视剧中的剧像演绎,即所谓的家国同构模式,就是指在剧中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核心,借助一个或数个家庭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悲欢离合、命运变迁来折射社会时代特征,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心路历程。
中国电视剧的“家国设置”模式中,以“家”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在表达过程中把“国”窄化为“家”,置放于“家”的范畴内表达。
杰姆逊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这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④观众的审美接受以及对电视符号的解读,是文本创造者的编码与文本解读者的解码行为互动的结果。
家与国,个人与社会、国家交织在一起,“国”的风暴常常冲击着“家”的稳定,家庭的悲欢离合寓含着国家、民族的兴衰沉浮和历史变迁,观众在情感共鸣和审美期待过程中被纳入到“创作与接受同构”之中,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也一并得到接受。
成功的电视剧总是聚焦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力凸显“个人—家庭—社会”全景式、立体化的伦理关系图景。
家和个人成为叙事文本的起点和中心,国家和社会成为其落脚点和重心,作品从“家/个人出发,却没有使笔墨”“伸缩于描写身边琐事和人民生活之间”,“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⑤。
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以陈、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经,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思想变化为纬,编织了一幅生动的人间风情图。
一年又一年,陈家与林家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层面上经历着二十年来社会巨变带给他们精神与物质的一次次冲击和洗礼。
故事通篇从百姓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在不经意的叙述中将中国1978年至1998年二十年来种种变化诸如平反昭雪、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呈现在观众面前。
家庭和革命交织互融,借家庭的历史演绎革命风云。
《壮志凌云》中贺怀德、薛喜莲、李亮、何敏、周占魁、聂小丹等人各各组成家庭,彼此联结为家族。
作品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以三代飞行员的家庭来折射空军成长史。
《光荣之旅》以主人公贺援朝一家的家庭变故,来反映军队后勤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石光荣一家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变迁展现他们的曲折悲欢的命运,折射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金婚》在描绘佟志和文丽夫妻的五十年的生命历程的同时,也展现出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沧桑变化。
“家”作为该剧主要的叙事空间载体,不仅是主人公居住空间的增大,还意味着叙事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线的同步推进,形成了“互文”效果,从家的空间变化中,体现了“国”的发展,五十年的“家”、“国”变化融为一体,从而具有了象征意义。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想及建立在家国同构思想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统治体系,既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秩序及政治稳定的根本,同时也是封建帝国政治腐败滋生和繁衍的适宜土壤,是导致封建帝国政治腐败泛滥的重要根源。
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夫君者,天下之治无不统主。
”“王贵五独:‘位势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地位独尊,天下独占’。
”⑥当天下的福禄灾祸只能仰仗皇帝的道德品行和喜怒哀乐的时候,臣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拥有一位宽厚仁爱的君王,在其领导下能过太平殷实的日子,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好皇帝却是凤毛麟角。
在君权至上、天下服务于一人的统治秩序下,皇权必然导致腐败,哪怕是圣明的君主也无法避免。
比如唐太宗在晚年也开始居功自傲,耽于享乐,穷兵黩武;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携带随从三千人,征调民工万人,耗费国银两千万两。
地方各级官员作为地方的“家长”,掌控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一旦上级监督松懈下来,地方权力迅速膨胀,他们搜刮民脂,贪得无厌。
如汉代的梁冀,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等。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能够做到“家天下”的君主就是圣明的君主。
君临天下,更为直接便利表达国家意志,个人意志言行举止与国家民族命运密切相关。
电视剧《汉武大帝》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场景中重塑和定位汉武帝,将他开拓国家疆土的历史功绩与文化上的雄伟气魄相联系,可谓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考察传统文化的当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