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资源分布

合集下载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资源分布
稠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 的加拿大、中国、委内瑞 拉、俄罗斯等地。
稠油资源储量
全球稠油资源储量巨大, 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 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和中 国的克拉玛依油田。
热采开发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热采开发技术定义
热采开发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能将 稠油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状态,然 后进行开采的技术。
热采开发技术特点
率的稠油开采方法。
原理
火烧油层法通过向油层注入空气 或氧气,并点燃油层中的轻质组 分,使燃烧反应持续进行。燃烧 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
原油流向生产井。
适用范围
火烧油层法适用于粘度高、油层 厚度大、渗透率较高的稠油油藏。 该方法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开采 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火势和燃烧
条件。
热水驱法
投资回报低
由于技术难度和开采效率问题,稠油热采项目的 投资回报率较低。
市场风险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效 益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环境挑战
排放控制
稠油热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需要严格的排放控制 措施。
生态保护
稠油热采活动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生态 保护措施。
案例二: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
蒸汽驱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稠油热 采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高温蒸 汽,将稠油驱赶到生产井,进一
步提高采收率。
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井网布 置等方式,提高了蒸汽驱的开发
效果和经济性。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蒸汽驱 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稠油油藏的开 发,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
其降粘并提高流动性。
采收和运输
通过采油树和采油管线将稠油 采出地面,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稠油—油气资源勘探新方向

稠油—油气资源勘探新方向

地球科学新进展
四月
由中石油、加拿大阿尔伯达省政府、中石化、中海油 和中化集团公司主办,中国石油学会协助支持,中加阿 尔伯达石油中心和DMG世界媒体有限公司(DMG World Media)具体承办的“首届世界稠油大会” 于 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
一、大会主题:“稠油——全球能源的未来” 二、大会宗旨: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 重新评估稠油资源的战略地位;促进全球范围内经济、 环保地开发利用稠油资源;推进稠油科技进步及先进技 术共享;共同展望稠油发展的前景。 国际石油界在重油勘探、开发炼制与综合利用、以及 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世界 重油生产国对重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合理利用,关系到 全球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月
中国稠油资源比较丰富,陆上稠油、沥青资源 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亿 吨,其中最终可探明的地质资源量为79.5亿吨, 已探明稠油地质储量20.6亿吨,可采资源量为19.1 亿吨,已动用地质储量13.59亿吨,剩余为动用地 质储量7.01亿吨。
目前中国稠油油藏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储量 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油 藏埋深在1300~1700m。吐哈油田的稠油油藏埋 深在2400~3400m,塔里木油田的轮古稠油油藏 埋深在5300m左右。
地球科学新进展
四月
原油生物降解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现象认识: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研究多集中在 生物降解作用及其对原油物理化学性质的改造等现象的描 述和分析上。通过这些分析,石油地质工作者认识到,伴 随着生物降解作用的发生,首先造成了正构烷烃,包括无 环类异戊二烯类姥鲛烷和植烷的消耗,并形成具有分子量 大,不能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或“鼓包”) ,且 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油的 密度和粘度增大,对原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重大改变; 探讨了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及 同位素变化特征;建立了生物标记化合物抗生物降解序列 ; 根据不同烃类的相对丰度,建立了评价石油遭受生物降解 程度的尺度。

稠油

稠油

稠油第一节稠油油藏基本特征我国的稠油油藏分布广泛,按储层时代,从中元古代至第三纪均有分布,其中大部分稠油油藏分布在中新生代地层中。

相对于常规油油藏而言.稠油油藏具有以下特点。

(1)油层埋藏浅,地层压力及温度低。

稠油油藏的埋藏深度范围分布很广,埋藏深的可以达到4000多米,多数稠油油藏埋深小于2000m。

埋藏浅的离地表仅几米、几十米,有的甚至就在地表上。

由于稠油油藏埋藏浅,因此,其地层压力及温度一般较低。

例如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稠油油藏埋深小于600m的储量约占88%,地层压力一般为1.8~4.0MPa,地层温度为16~27℃。

(2)气油比低,饱和压力低。

由于稠油油藏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生物降解作用和氧化作用,并在次生运移过程中天然气和轻质组分溢散,所以一般稠油油藏具有饱和压力低,气油比低的特点(见表2-1)。

(3)油层胶结疏松。

世界上,绝大部分稠油分布在砂岩油藏中。

我国已发现的稠油油藏几乎全部为砂岩油藏。

内于稠油油藏一般埋藏浅,成岩作用差,因此,一般稠油油藏具有胶结疏松的特点。

如泌阳拗陷井楼油田,稠油油藏埋深一般小于500m,钻井取心时,油层岩样似“古巴糖”状,基本上无成形岩心。

(4)油层物性好。

由于稠油油藏埋藏浅,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因此,稠油油藏一般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和含油饱和度高的特点。

如表2-l所示,井楼油田油层孔隙度为29.6%-34.0%,平均为31.7%;渗透率为1.630-4.020μm2,平均为2.642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1.8%-74.8%,平均为66.6%。

第一节稠油的基本性质一、稠油的一般性质我国发现的稠油油藏分布很广,类型很多,埋藏深度变化很大,一般在10~2000m之间,主要储层为砂岩。

中国稠油特性与世界各国的稠油特性大体相似,主要有以下特点。

(1)稠油中轻质馏分很少,而胶质沥青含量很多,而且随着胶质沥青含量增加,原油的相对密度及同温度下的粘度随之增高。

据统计,大多数稠油中轻质倡分在10%以下,一般仅5%左右。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

2、稠油油藏的基本特点
(1) 油藏大多埋藏较浅 (2) 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 (3) 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 含量低 (4) 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 (5) 原油含气量少、饱和压力低
3、稠油的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 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为此,许 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 议进行讨论。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 推荐的稠油 分类标准如表所示:
4.4、出砂冷采
1、 出砂冷采的机理
(1)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 油层大量出砂后沿射孔孔道末端在高孔隙度区域形成蚯蚓洞,然后 继续沿储层内相对脆弱带向外延伸,形成蚯蚓洞网络。 (2)稳定泡沫油流动 由于气泡与流体一起流动,因此在冷采井中不会形成连续的气体通 道,因而在油藏内部没有能量消耗,压力不会迅速衰竭,气油比在多年 内都将保持一常数。
蒸汽的蒸馏作用 热膨胀作用
脱气作用
油的混相驱作用 溶解气驱作用 乳化驱作用
2、蒸汽驱适用的操作条件
(1)注汽速度 随着注汽速度的增加,蒸汽驱的采收率也会增加。但是当注汽速度达到 某一临界值后,采收率对注汽速度则不太敏感。 (2)注采比
蒸汽驱中注采比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注采比小于临界注采比时,蒸汽驱 采收率非常低,且对注采比不敏感;当注采比大于临界注采比时,蒸汽驱可 取得好效果,临界注采比一般干度越低,开发效果越差。 但注汽干度也存在一个临界值,当蒸汽干度大于此值时,蒸汽驱采收率对蒸 汽干度不敏感,都能取得好效果。临界注汽干度一般经验值为0.4。
3、 蒸汽驱的技术特点
(1)选择合适的试验井组 试验区应有连续的泥岩隔层,尽可能减少目的层垂向上的蒸汽窜流; 砂岩不宜过厚;砂体的顷角不要太大;砂岩应该较纯。

稠油热采及水平井注汽

稠油热采及水平井注汽

中国石油
3.稠油开采技术状况
(8)化学吞吐
向稠油油藏中注入化学药剂即吞吐液,通过吞吐液在油层中分
散,将稠油乳化成为水包油乳状液,改变稠油的流动性,提高地层
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
(9)磁降凝降粘技术
当原油通过磁场时,诱导磁距的产生破坏了石蜡分子结晶时的定
向排列,破坏和延长蜡晶的生成,起到防蜡降凝的作用。同时,磁化 作用破坏了原油各烃类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间的聚合力减弱,从
而使原油的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
中国石油
3.稠油开采技术状况
(10)超声油采油技术
通过声波处理生产油井、注水井的近井地带。使地层中流体 的物性及流态发生变化,改善井底近井地带的流通条件及渗透性。
(11)地震采油技术
①震动可以降低原油粘度机械波使孔隙里的原油连续不断地受
到拉伸和压缩,破坏了原油的流变结构,使原油粘度降低。
降凝机理
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当油井出油温度降低到某值,蜡晶刚形
成时,可阻止蜡晶分子集合体间相互粘接,防止生成连续的结晶网, 降低高凝稠油的凝点,有利于油蜡水分子集合体通过岩石孔隙。
中国石油
3.稠油开采技术状况
(5)冷采技术
①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 储层孔隙度从30% 提高到 50% 以上, 渗透率提高几十倍, 极大地提高了稠油在油层中的渗流 能力。 ②出砂冷采井中的稠油通常都溶解一定量的天然气。当压力不 断下降时, 气泡不断变大。这时, 这些气泡形成一个“内部驱动 力”, 驱动砂浆由地层向井筒流动。使原油密度变得很低,从而使 粘度很大的稠油得以流动。 ③由于油层中产出大量砂粒, 使油层本身的强度降低,在上履 地层的作用下,油层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压实作用,使孔隙压力升高,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a d n n zea F r e S v t inMi lE s, td ts a d i . n te V e u l om r i U o , de tU i Sae , C n h e , o e n d a ne t n ha T ee e i iomain o t rs r i caa tr ts L o e d h r a b e n r t a u te ev r rc ii o i h a r r f f o b h e o h e sc f a n
Xnag ay fl iC i ad hay rsr i i U id t , ii h v o id n n n t ev o ee os ne S e jn e i e s h a h l e i l v r n t t s a
C n d , V nz e e . h p p r a a a a d eu l t ite e n e a n a . c o e ie p nae r u A p s n, po ut n h o g s sd h ay d v l me t H f& t e tte d ci tcn l i ue fr v ol eo r e h r o e o e d Pr du t 。S GD I su o ut n a d e o ci on A , i C mb si , n t - o n t h P f Se m o dn ,Col u , a f o i t l g e ri tc n l i ae P X T A, ro tl la d w h l St megn eh oo e r V E , I oi n Wel n D noe eam g g s A H H z a , o Ge eao ec T e p lain e h n m n cn i n o al t es n r r . t t h a pct i o m ca i a d o d i s s t o f o h e l f tc n l i h v b e d c se ite p r eh o g s e n u sd h p e. o e a e i s n a T e p r ilfcs te r n d v l m n s ts La h ad na g h p e ma y u o h c r t eo e t u o i e X j n a n o n u e e p t a f o n ii

辽河油区稠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解析

辽河油区稠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解析
陶组 , 向上发 育 了 1 的 稠 油 层 系 , 纵 2套 由老 到 新 形 成 多 套 稠 油 层 系 的 迭 加 连 片 分 布 。1 2套 含 油 层 系 中, 以兴 隆 台 、 花 和 杜 家 台 三 套 层 系 的储 量 最 多 , 莲
以断裂 活 动和 断块 运 动为 西 部 凹陷 的基本 构 造 运动形式 , 形成 了 各种 各 样 的断块 构造 。 部 凹 陷断 西
此 西部 凹 陷是 本文 论述 的重 点 。 1 西部 凹 陷 的断 裂构 造特 征
1 1 西部 凹 陷 的地质 结 构 .
化特征 , 平面 上, 东西两侧沉积体略有差异 , 主要受
控于盆 地古 构 造格 局 。 3 稠 油油 藏分 布特 征
西 部 凹 陷作 为 辽 河 断 陷 的一 个 次 级 断 陷 , 东 为 西 两侧 不对 称 的单 箕 状 凹陷 , 陷最 深部 位在 东侧 , 凹 西部 成 为一 个 宽缓 的斜 坡 n。 陷北 自牛 心坨 , 到 凹 南

要 : 文 在重 点剖析 辽河 断陷 西部 凹 陷的 地质特 点 的 同时 , 本 针对 西部 凹 陷的稠 油 分布规 律 进 行
了认 真 的研 究 , 然后 根据 对 稠 油 的生 成 、 聚集 或 后期 稠化 起 主要 作 用 的地 质 条件 进 行 了分 析 , 终 确定 最
西部 凹陷 丰 富 的油 源 条件 、 良好 的储层 特 征 、 丰富 的断 裂 和构造 圈闭 、 地 的 不均 匀沉 降 及 地层 不 整合 盆
带 、 外河 断 阶带 ; 陷 带靠 近 主干 断 裂 , 于 洼 陷 海 洼 属 的沉 降 、 积 中 心 , 北 至 南 有 牛 心坨 —— 台安 、 沉 从 陈 家、 清水 洼 陷 。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所属行业 : 石油化工发布公司:公司联系方式:查看一、稠油分类(一)国外重油分类标准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为此,许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油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委内瑞拉的重油分类际准见表2 。

表1UNITAR 推荐的分类标准表2 委内瑞拉能源矿业部的分类标准(二)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分类标准如表3 所示。

在分类标准中,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为其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表3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指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无*者为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稠油油藏相对于稀油油藏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油藏大多埋藏较浅我国稠油油藏一般集中分布于各含油气盆地的边缘斜坡地带以及边缘潜伏隆起倾没带,也分布于盆地内部长期发育断裂带隆起上部的地堑。

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800m ,埋藏浅的有的可出露地表,有的则可离地表几十米至近百米。

但井深3000~4500m也有稠油油藏,为数较少。

(二)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稠油油藏储集层多为粗碎屑岩,我国稠油油藏有的为砂砾岩,多数为砂岩,其沉积类型一般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而,生产中油井易出砂。

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的特点。

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0.5 ~2.0平方微米。

(三)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含量低稠油与轻质油在组分上的差别在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质含量小。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30%~50%,烷烃、芳烃含量则小于60%~50%。

(四)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原油凝固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蜡量的多少,也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有关。

稠油采收率

稠油采收率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中石化、 中石化、中石油吞吐采收率状况对比
2000年12月
油田 浅层 中深层 河南 新疆 胜利 辽河
采出程度 % 15.0 17.8 13.8 15.7
标定采收率 % 22.2 23.0 19.8 20.9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储量50010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1粘温敏感性接近但粘度更高10100100010000100000405060708090100110国内外原油粘温曲线温度委内瑞拉美国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2主力区块埋藏深11001200m单1010001200m草20850960m乐安南区800960m800950m垦东52111501250m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3主力油田边底水活跃水油体积比大于20一国内外稠油资源及主要油藏类型和特点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三中石化稠油提高采收率对策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四中石化稠油蒸汽驱未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世界各国历年稠油热采年产量单位10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20782720264325772634241324347231150916668667713659213496713694454671556177224402216162318781899282162527217165135752323778411178153817411004100988281282327615045587334958112710963745963793532731462612731147239347536336337441168231115391505505505505553434644746596140710173256732382928079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9811火烧油层热水驱注蒸汽不同开发方式的世界稠油产量构成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中石化2000年12月稠油开发数据表16912622336968645142513806253420575837116221126020222528280427984361646137048中石化2000年分油田稠油产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中石化2000年不同开发方式稠油产量157995623141646100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胜利中深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周期数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河南浅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周期数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蒸汽吞吐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国内中深层蒸汽吞吐技

世界稠油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世界稠油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世界稠油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世界稠油资源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

稠油开采技术总体而言可分为热采和冷采技术,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根据油藏的不同特点合理的利用热采、冷采及其交替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标签:稠油热采冷采0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经过对常规石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后,稠油资源逐步被人重视,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也备受关注。

我国稠油资源主要分布于辽河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

1 稠油冷采技术稠油冷采,指的是不以升温方式作为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油品的流动性能的手段,而是通过其它方式(如化学降粘剂、干抽等)及工艺方法进行稠油开采的技术。

1.1 携砂冷采携砂冷采是指依靠天然能量,仅靠调节生产压差而使地层达到出砂的目的,同时又保持地层骨架不被破坏,进而大幅度改善油层的渗透率,提高油井产量的采油方法。

携砂冷采的采油机理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目前可以归纳为“泡沫流”和“蚯蚓洞”。

根据经验,携砂冷采适合埋藏小于1000 m,原油脱气粘度范围是600至160 000 mPa·s的稠油或特稠油油藏,储层胶结疏松,且泥质含量较低,有一定携砂能力的油藏。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指的是向油藏中注入微生物液,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藏采收率。

其主要采油机理为:微生物在地层环境中发酵,生成的代谢产物降低原油表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如CO2可以增加地层的压力,增加溶解性;有机酸类改善原油的性质;微生物发酵能裂解原油,降低稠油相对分子质量与粘度;菌液的渗透性会剥离粘附在岩石上的原油,启动难动用的部分。

微生物采油成本低,易于操作,采出液易处理,环境污染少。

但是由于稠油开采地层的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的环境,要筛选出适合的菌种很困难,恶劣的环境下,微生物也不容易存活。

1.3 化学驱技术化学驱有几种技术,一为聚合物溶液、泡沫液等驱油方法:将少量的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泡沫剂注入油层,提高驱油剂的粘度,降低其流度并改善油水流度比,调整纵向吸水剖面的波及效率。

第三章_稠油热采

第三章_稠油热采
Nhomakorabea式中
Xs—蒸汽干度,小数; Vs—蒸汽比容,m3/kg; Vw—饱和水比容, m3/kg;
(12)热容:是单位体积物质的温度上升1℃所需热量。 热容与比容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体积,后者是指质量,油藏 岩石的热容量用Cr表示,即: Cr=cr ρr (1-5)
式中
cr—岩石的比热容,kJ/(m3· ℃ );
关系为直线。由于稠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范围非常大,不 能采用常规的等坐标纸作出粘温关系曲线。通常采用 ASTMD341-43标准坐标纸。图1-3为中国主要稠油油田的原 油粘度(ASTM坐标)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不同稠油油田的原油粘 度随温度增加而大幅度 地下降,变化规律满足 Andrade方程,其斜率 十分接近(如图中直线 的斜率)。
四、丛式定向井及水平井钻采技术; 五、稠油油井防砂技术(机械防砂、高温化学防砂); 六、分层注汽及注入化学剂助排技术;
七、稠油热采井机械采油技术; 八、井下高温测试技术(辽河油田研制的温度、压力双参数 测 试仪); 九、注蒸汽专用锅炉及热采井口设备;
十、稠油集输、计量、脱水及输送技术。
§ 1.4 基本理论
二、原油粘度温度关系 稠油的粘度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上升,稠油 的粘度急剧下降,这就是稠油热采的加热降粘机理。稠油 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满足Andrade方程。即:
o AeB / T
式中 T—绝对温度,K;
(1-7)
µ s; o—稠油粘度,mPa·
A,B—常数,不同稠油A,B常数不同。 Andrade方程(1-7)表明,稠油粘度与绝对温度的倒数 关系为指数关系,在半对数坐标中,粘度与时间的倒数的
第三章 稠油热采
主要内容:
第1节 稠油热采概论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16×108t,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稠油生产国。

重点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吨,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胜利油田地质储量约15000万吨,中原油田约为32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约6660万吨,国内每年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

中国尚未动用的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为7.01×108t。

辽河油田辽河油田公司2007年重新计算确定探明储量中的难动用和未动用储量为4亿吨,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小于600m,最深达1700m,一般在700~1300m之间。

按埋藏深度统计,超过1300m的深层稠油油藏,其储量占探明储量的42.92%,900--1300m的中深层油藏,储量占41.39%,600--900m的中浅层占15.69%。

由上述统计不难看出辽河84.3%储量油藏埋藏深度在900m以上。

塔河油田塔河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7.8亿吨,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埋深 5 350~6 600m, 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稠油产量占总产量57%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作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产量正逐年上升,2002年该地区两大油田生产原油约751万t,发展势头较猛。

同时,沿塔里木河一带的稠油探明储量为3.35亿t,可采储量为4500万t。

2002年产出稠油约270万t,占塔里木原油产量的36%。

比例相当可观.这部分资源开发对今后塔里木石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稠油性质极差(目前中国最差),属于高硫、高残碳、高金属、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的”六高”原油,运输困难,一般的已有的炼油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工艺对其进行轻质化加工处理。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温度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表4 我国几个油田稠油及国外典型稠油油田粘—温资料
粘 度 30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河南 委内 瑞拉 高升 齐 40 九一 3区 单2 —1 古城 拉古 尼亚 斯 阿萨 巴斯 卡 冷湖 和平 河 20461 43℃ 500 2025 2793 220 16495 11809 38℃ 6700 43℃ 14200 15700 43℃ 14200 14700 53℃ 1720 46℃ 8800 7001 49℃ 2500 2748 1050 6363 1307 71℃ 480 58℃ 3250 63℃ 800 61℃ 2370 902 1245 495 662 100 2707 679 82℃ 230 580 83℃ 235 85℃ 480 151 103℃ 159 102℃ 91 178 79 119℃ 49.5 112℃ 103 1006 375 216 293 377 178 214 93℃ 38 115 25 40 50 60 温度,℃ 70 80 90 100 120
表3 稠油组分对比表
国家 中国 加拿大 油田 高升 孤岛 Athabasca Cold Lake Peace Rive Jobo 原油相对密度 0.94—0.96 0.946 1.015 0.994 1.026 1.020 组成成分,% 芳烃+烷烃 胶质 51.3 45.4 59.3 32.9 58.61 23.39 56.68 28.32 50.0 30.50 66.0 25.4 沥青 3.3 7.8 18.0 15.0 19.5 8.6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表5 典型稠油中金属元素含量
油区 中国 油田 克拉玛依九浅 1 高升 王官屯 羊三木 孤岛 波斯肯 蒂亚胡安那 何包 阿萨巴斯卡 冷湖 B 镍,×10—6 10.83 122.5 91.5 25.8 16.6 150 38 106 100 70 钒,×10—6 0.40 3.10 0.50 0.90 2.50 1200 284 390 250 240

稠油行业报告

稠油行业报告

稠油行业报告稠油是一种重质原油,通常指密度大于20度API的原油。

稠油主要产自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稠油的开采和加工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报告将对稠油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和关键挑战进行分析,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政策趋势。

一、稠油行业发展现状。

1. 全球稠油储量分布。

据统计,全球稠油储量约为2.5万亿桶,其中加拿大的油砂储量最为丰富,占据全球稠油储量的70%以上。

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稠油储量也较为可观。

这些国家的稠油储量对全球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2.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采、溶剂辅助采油和化学方法。

其中,热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通过注入蒸汽或燃烧天然气等方式,将稠油加热并减少粘度,以便于开采和输送。

溶剂辅助采油和化学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稠油开采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3. 稠油加工技术。

稠油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热裂解、溶剂萃取和水力裂解等方法。

这些技术可以将稠油转化为更易于运输和加工的轻质原油或燃料油,提高了稠油资源的利用率。

二、稠油行业市场前景。

1.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稠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将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环保压力下的替代能源需求。

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对传统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将逐渐减少,而替代能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稠油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资源,将在替代能源市场中有所作为。

3. 新兴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稠油作为一种廉价的能源资源,将在新兴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稠油行业关键挑战。

1. 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

稠油开采和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当前的重要挑战之一。

同时,由于稠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本较高,如何控制成本也是稠油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2. 环保和气候变化压力。

稠油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受到环保和气候变化压力的影响。

稠油油藏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采油技术进展
•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是目前稠油注蒸汽 开发的主要方法,约占稠油总产量的80%。 蒸汽吞吐几乎对各种类型的稠油油藏都有 增产效果,年采油速度数倍于常规采油方 热采开发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程度高, 注采比低,地层压力低,汽窜、出砂、边水水淹 严重,产量递减块,稳产难度大。在所有问题中, 汽窜是制约热采吞吐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 解决方法:①组合式吞吐技术可有效的抑制和利 用汽窜,是大孔、高渗超稠油油藏有效改善开发 效果的技术。②实施组合式吞吐技术,有利于建 立整体温场,提高蒸汽热利用率,节约注汽量。 ③实施组合式吞吐技术,可有效减缓超稠油高周 期递减。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存在的问题和 发展趋势
•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 办法
• 蒸汽吞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有: • (1)热采完井及防砂技术 • 热采完井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套管变形。针对出砂这一 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绕丝管砾石充填防砂。 • (2)注汽井筒隔热技术 • 针对注汽过程中热量损失问题,研究应用了隔热技术,如 使用超级隔热油管、喷涂防辐射层等。 • (3)注汽监控系统 • 在注汽过程中,需要监测和控制蒸汽参数,以提高注汽的 应用效果。为此,可应用地面水蒸汽流量、干度测量技术, 地面水蒸汽分配与调节技术,井下压力、温度、流量、干 度等注汽参数检测技术等。
• (3)目前的稠油开采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出砂处理、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高渗 孔道封堵以及最终采收率低等问题。 • (4)提高采收率、降低环境污染是稠油开 发面对的主要技术挑战。目前需要解决问 题主要有:蒸汽驱的优化与接替技术的发 展;深入了解稠油的生产机理;寻找适合 近程、远程各种要求的稠油输送方法;改 进油藏、井眼间的传热模型,特别是针对 水平井的情况的传热模型。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经过上个世纪对常规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后,稠油资源以其丰富的储量吸引了世人的注意。

本文概述了各种稠油开采技术的特点、机理、和适用条件。

标签:稠油油藏;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热力化学采油;微生物采油辽河和新疆油田,其生产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尚未找到适合的吞吐后接替技术,使目前蒸汽吞吐后期产量递减很快的生产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油田的稠油未动用储量总共约有4亿t,其中超稠油未动用储量占了一半以上,约有2.2亿t。

1 概述1.1 研究的意义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

中国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中国重油沥青资源量可达300×108t 以上。

1.2 稠油的定义及分布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t。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海相沉积。

储层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1.3 稠油开发技术常规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

常规的热力采油技术将会被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取代。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的水裂解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示踪剂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2 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等。

蒸汽吞吐通常只能采出井点周围油层中有限区域内的原油,井间存在大量蒸汽难以波及到的死油区,蒸汽吞吐的原油采收率一般由于蒸汽吞吐以消耗弹性能量降压开采为驱动条件,基于单井操作,油层的受热范围受到限制,井间储量动用程度差,采出程度低;国内外蒸汽吞吐开采实践表明,蒸汽吞吐的采收率一般为20%左右,因此单纯依靠蒸汽吞吐增加最终采收率的程度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资源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16×108t,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稠油生产国。

重点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吨,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胜利油田地质储量约15000万吨,中原油田约为32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约6660万吨,国内每年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

中国尚未动用的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为×108t。

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公司2007年重新计算确定探明储量中的难动用和未动用储量为4亿吨,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小于600m,最深达1700m,一般在700~1300m之间。

按埋藏深度统计,超过1300m的深层稠油油藏,其储量占探明储量的42.92%,900--1300m的中深层油藏,储量占41.39%,600--900m的中浅层占15.69%。

由上述统计不难看出辽河84.3%储量油藏埋藏深度在900m以上。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亿吨,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 ,埋深 5 350~6 600m, 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 ,稠油产量占总产量 57%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作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产量正逐年上升,2002年该地区两大油田生产原油约751万t,发展势头较猛。

同时,沿塔里木河一带的稠油探明储量为3.35亿t,可采储量为4500万t。

2002年产出稠油约270万t,占塔里木原油产量的36%。

比例相当可观.这部分资源开发对今后塔里木石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稠油性质极差(目前中国最差),属于高硫、高残碳、高金属、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的”六高”原油,运输困难,一般的已有的炼油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工艺对其进行轻质化加工处理。

塔里木油田
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

在寒武系顶部4 573.5~4 577 m获得少量稠油,粘度2 698 mPa·s。

河南油田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亿吨及平方公里。

胜利油田
已投入开发68个油气田,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亿吨。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万吨,已累计生产原油亿吨。

胜利油区探明稠油地质储量×108t;已动用储量×108t,未动用储量×108t。

胜利油区未动用稠油储量主要以超稠油油藏及薄层稠油油藏为主,其中原油粘度超过100000mPa·s的超稠油储量5159×104t,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未动用资源之一。

吐哈油田
深层稠油和三塘湖盆地浅层稠油探明储量9814×104t。

图1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