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语言应用中所说的“逻辑”,主要指普通逻辑,又称形式逻辑。

其基本规律亦即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等思维形式的规律。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性,论证有力,从而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它们是客观事物某些最普遍性质在思维中的反映,是正确思维必须满足的,是逻辑对正确思维的基本要求。

当然也是数学推理和数学证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1、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维对象必须保持其同一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概念不能忽而指这样,忽而指那样。

违反了同一律,推理、论证过程中就要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逻辑错误。

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这是正确思维要求满足的必要条件,一切正确思维都必须遵守同一律。

如果思维不遵守同一律,那么就没有确定的内容,也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应确定角的概念为大于0°小于180°的角,而且在证明过程中保持不变。

如果把角的概念扩展到任意角的概念,那么定理就不一定成立,就会形成混乱。

有则外国笑话: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一只苍蝇。

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这个使者的回答就是诡辩了。

同一律是保证思想确定性的一条规律。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不致产生“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才能使思维活动正常下去。

只有遵守同一律,一篇文章,一个讲话才能主题明确,思路连贯,有条理,首尾照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会有中心,辩论才能不离题目。

总之,遵守同一律,是正确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2、矛盾律——亦称“不矛盾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二氧化碳是气体”和“二氧化碳是固体”)。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资料】自考汉语言专科《普通逻辑》(考点汇总超详细)

【资料】自考汉语言专科《普通逻辑》(考点汇总超详细)

【资料】自考汉语言专科《普通逻辑》(考点汇总超详细)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先赞+收藏后再学习。

【选择题】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内容各部分的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5、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6、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词,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思内容。

17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也叫概念的含义。

18、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对象。

19、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20、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21、普遍概念:是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22、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23、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

24、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如果在判断的运用上违反同一律的上 述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 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又叫走题、离题,通常 是指在论证(文章或演讲)过程中违 反同一律的要求,用一个不同的论题 来替代原来的论题。“下笔千言,离 题万里”“口若悬河,不知所云”。
“偷换论题”是一种诡辩方法,指为了 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故意违反同一律 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一个本 来不同的判断替换原来的判断,或者 赋予一个判断以它本来不具有的含义。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词项或命题必 须保持自身的同一,也即必须保持思维的确定 性。
(1)就词项来说 ,任何一个词项都有 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 反映什么对象就只能反映什么对象。
(2)就命题来说 ,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其确定的断定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肯 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同一律 第三节 矛盾律 第四节 排中律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 述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三、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逻辑思维规律是人们在形成概念、做 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过程中必须 遵守的准则,可以分为具体的逻辑规 律和基本的逻辑规律两类。
具体的逻辑规律就是只在某一特定范 围内起作用的逻辑规律。如:反变关 系、对当关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条逻辑 规律是在逻辑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 规律,具有普通适用性,所以说是基 本的逻辑规律。
首先,人们不管是运用概念、判断, 还是进行推理、论证,要保证思维的 正确性,就必须合乎同一律、矛盾律 和排中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目的和要求]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作用;学会用逻辑规律“找毛病”,习惯用逻辑规律分析现实问题,熟悉利用找“矛盾”的做题技巧。

[课时] 4课时[内容] 一、什么是逻辑规律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第一节逻辑规律的概述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涉及全局的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规律就是这一门科学中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它们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有的只涉及局部;有的则涉及全局,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思维的确定性1.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思维确定性的表现,并服务于思维确定性的实现。

充足理由律所要求的思维论证性是以思维确定性为前提条件的。

思维确定性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特性。

2.什么是思维确定性如果一个思想是有意义的、有真假的,我们就说它是确定的;反之,如果没有意义,无所谓真假,我们就说它是不确定的。

【思维训练题】(1)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请问:以上三个判断的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确定?三、逻辑规律的客观性1.逻辑规律虽是思维规律,但它跟事物规律一样,也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所以,不能把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混同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

2.逻辑规律、规则不同于交通规则、体育比赛规则。

3.逻辑规律的发现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它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规范,遵守它是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第七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墨经》中讲必须保持概念同一的例子。
1、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2、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
一个判断保持同一,是指一个判断的组成成分 要保持同一。
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有违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有犯罪行为都不是违法行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同一律要求人们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判断的确定性,或者说,同一律要求人们的 思维具有确定性。 应当注意的是,同一律所说的概念、判断保持 同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条 件就是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方面 同一对象
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
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填胃理论
请诸位先生告诉我们吧,究竟何时、何地、在 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呢?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 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象 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和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 象是根本不同的吗?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人们思维的确定性。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 ),美国第 16 任总统。 • 林肯经常开玩笑。早在读书时,有一次考 试,老师问他:“你愿意答一道难题,还 是两道容易的题目?”林肯很有把握地答: “答一道难题吧。”“那你回答,鸡蛋是 怎么来的?”“鸡生的。” • 老师又问:“那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了。”林肯微 笑着说。
鲁迅先生的《门外杂谈》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 甲乙两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结果乙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甲,甲则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 换角色,结果又被甲咬的得要命,乙说怨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这里,甲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戏台上的 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 来打,犯了“偷换概念”的 逻辑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 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是非不可两可,就是这 个意思。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比如:有小孩讲:街上来了一群女解放军叔叔。 这是不合逻辑的。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 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 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 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 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 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 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 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板 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 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 “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 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 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 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 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 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 方听起来似乎有理。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旅行 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 的夹肉面包”。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 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 面包钱”。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7.3不矛盾律2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7.3不矛盾律2

普通逻辑(科学版)授课教案第七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三节不矛盾律三、正确理解不矛盾律不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

不论何时何地,在对任何问题作分析时,思维如果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有了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不可能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应该保持自身内容的协调一致而具有无矛盾性,一种科学理论如果包含有逻辑矛盾,这一理论就不能成立,或者至少使人怀疑这一理论的可靠性。

掌握逻辑工具,发现逻辑矛盾并加以排除,可以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常常就是在发现逻辑矛盾并且逐步解决逻辑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

例如,17世纪后半叶,牛顿和莱布尼兹刚刚创立微积分时,它的理论基础还是很不完善的。

那时,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他要用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第二步他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以去掉那些包含着它的项而得到所要的公式。

但是,推导过程本身却显示出无穷小量的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无穷小量究竟是零还是非零?如果它是零,怎么能用它作分母进行除法呢?如果它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它的那些项丢掉呢?英国主教贝克莱正是抓住这一逻辑矛盾来否定微积分,攻击微积分的推导是“分明的诡辩”。

直到19世纪上半叶,由于极限论的建立,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从极限的观点看来,无穷小量不过是极限为零的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它的值可以是“非零”,但它变的趋向是“零”,可以无限地接近于“零”。

这样就消除了“无穷小”这一概念中存在的逻辑矛盾,把微积分的推导过程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从而促进了微积分这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不矛盾律和同一律一样,都是关于思维的确定的规律。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保证思维确定性的侧重点不同。

同一律以肯定的形式从正面规定“A是A”,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自身必须同一,以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不矛盾律则以否定的形式从反面规定“A不是非A”,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不得自相矛盾,从思维的一贯性方面来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偷换论题、转移论点
例:学习必须下苦功。我在学习逻辑的过程中深深体 会到,如果你真想记住一个公式或一条规则,那么光 看不练习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练习,这些规则或公式 才能记住。所以学习要注意多做练习。
练习:
女儿:“我和他吹了!”
妈妈:“为什么?” 女儿:“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没有共同语 言?”
反对关系的命题。
q
排中律既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又适用于 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思想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 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一个 是真,而不能含糊其词。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 ”
有无鬼神的争论,我觉得没多大意思,无论是有 鬼神的说法,还是无鬼神的观点,我都不赞成。
同一思维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从同一 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过程。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是 不能同真的。
不能同时为真 互相否定的思想
必有一假 比如:矛盾的概念;矛盾或反对的命题。。
不能用相互矛盾概念,或相互矛盾、反对的命题去反 映同一个对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不能同真,其 中必有一假。
在无名高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在血泊中呻吟。
在学习问题上,我既不赞成死记硬背,也不赞成不死 记硬背。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这 两种看法我以为都不对。
有人说: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人民,我是人 民,所以,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我。
1.根据普通逻辑的__________律,若“李林是技术员”为假,则“李林 不是技术员”为真。 2.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律,当“如果小林不上场, 那么甲队就不能获胜”为假时,联言命题____________为真。 3. 既否定SAP,又否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4. 既肯定SAP,又肯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5.“凡是你没有失掉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失掉角,所以你有角。” 该句话违反了________________律。 6.若同时断定下列三个判断为真,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为什么? (1)如果老赵去上海,那么,小林去南京。 (2)小林不去南京。 (3)老赵去上海。

【小学】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小学】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小学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堂上操练】一、填空题: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

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

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第二;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例子1: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着作;因此;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着作";前一个指鲁迅着作的总体;是集合概念;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着作阿Q正传;是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能划分;非集合概念表示组成这个类的任何一个分子可以划分..把两个概念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就属于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例子1: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明星..我倒是觉得;哪里都有明星;谁在哪一行里做得好就是哪一行的明星..跟宇宙间的明星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挖掘..上面几处都用了“明星”这一概念..但“明星”的概念是不同的..开始讲的“明星”是指着名演员;但接下去把每行中的佼佼者说成“明星”;再接下去的“明星”是指宇宙间的天体..看作通顺;但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明星”概念的含义并不同一;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3、同一律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一个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真”、“假”意义..我们把不自觉地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其表现为在说话或论述中;把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无意识地变成了另外的问题..例子1: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人们质疑的是乱罚款的问题;但是执法人员主动把论题引到了了罚款是严格执法的论题上来..从逻辑上来讲;就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执法人员通过转移论题;把问题的答案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二、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例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不过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题干中一方面说“完全同意;一方面又说"有一点是不赞同的";违反了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如果改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或者“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只不赞同一点”就是对的了..三、模棱两可1、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由于这种逻辑错误的特征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这种错误称为“模棱两不可”..例子:“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以上例子既否定了“这个说法是全面的”;又否定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否认..从逻辑上讲;该句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只能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或者“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2、当人们对一组矛盾的命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时;不能明确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违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一组矛盾命题..虽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们却不能明确表态..3、对于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或命题;都加以否定;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如“今天没有太阳;也没有下雨”..“没有太阳”或“没有下雨”不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可以同时否定..四、推不出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理由孤立地来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推不出推断..例子1:“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很聪明..”“近视”跟“聪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近视为依据;证明他是否聪明..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他近视得很厉害;所以;他一定很聪明..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前提中的“近视”;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例子2:人都是要死的;狗不是人;所以狗不是要死的..例子3:共产党员要守员;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用守法..五、以偏概全1、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这是不正确构造时出现的逻辑错误..例子:小明说考大学很难;小燕也说考大学很难..因此;考大学是件很难的事..由两个人说考大学难;不足以得出考大学难这样的结论..用2个人的事例;不能够推出所有人的事例..当依据不充分时;得出的推论也会犯片面化的错误..2、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提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而是或然的;在前提真实的情况下;结论未必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般意义..因此在使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的时候;既要保证前提的真实性;也要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样才会有意义..六、因果倒置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但就这一对因果来说;它又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子: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生病了..以上例子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他躺在床上”不是“他生病”的原因;由“他躺在床上”推不出“他生病了”;而“因为他生病了”;能够推断出“所以他才躺在床上”..因果关系是一定的;不能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总结在生活;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犯逻辑上的错误..学习普通逻辑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地论证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学了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逻辑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避免犯逻辑错误..牢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生活中;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犯逻辑错误;使我们说话显得更加地有条理..。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逻辑的定义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科学,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二、命题和推理1. 命题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它可以判断真假。

命题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如“今天天晴”。

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如“今天既不下雨也不刮风”。

2. 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普遍性原则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从具体情况得出普遍性原则的结论。

三、命题的关系1. 否定关系否定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

如“今天天晴”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否定关系。

2. 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某些方面相反或矛盾。

如“男人都喜欢足球”和“女人不喜欢足球”就是一对对立关系。

3. 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所有方面都相反或矛盾。

如“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4. 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互为对方的逆否命题。

如“如果A,则B”和“如果非B,则非A”就是一对互为逆否命题。

四、推理规则1. 常识推理常识推理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和常识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天太阳也会升起。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每只鸟都有翅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鸟都有翅膀。

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中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会死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具体人类也会死亡。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7.5充足理由律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7.5充足理由律

普通逻辑(科学版)授课教案第七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五节充足理由律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在同一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有充足理由,这就是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

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或者“B∧(B→A) →A”A表示论证中要确定为真的判断,即论题或推断。

B和B→A表示用来确定A真的判断,即论据或理由。

论断的充足理由,不仅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还必须同论断之间有正确的逻辑联系,即从这些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该论断。

例如,我们要证明“死者是他杀”为真,可以提出以下几点理由:(1)死者遍体鳞伤,这是自杀做不到的;(2)致命伤是由背后用刀刺入,不合自杀规律;(3)现场未发现致伤工具,显系凶犯将凶器带走,如果是自杀,现场应有自杀的工具。

这三点理由是真实的,又可从中必然地推出“死者是他杀”这一论断是真实的。

因此,这三点理由就是充足理由。

凡是没有充足理由的论断,便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例如,办案人员断定:“张三是这起盗窃案的罪犯”,因为“发案当天,张三去过现场”。

前一个论断就不能认为是真实的,因为后一个判断不是它的充足理由。

尽管后一个判断本身是真实的,但是由它不能必然地推出前一个论断。

去现场只是行窃的必要条件,不去不能行窃,去过的不一定行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充足理由律要求:(1)论断只有提出充足理由才是可信的;(2)作为充足理由的判断自身必须是真实的;(3)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能够充当充足理由的真判断有:(1)科学中的公理、定义;(2)用经验方法确定为真的判断;(3)利用其他判断证明为真的判断,(4)国家的法律、法令等。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一)虚假理由所谓虚假理由,就是指作为理由的论断不真实,或真实性模糊,人们常说的“捏造事实”、“歪曲真相”、“颠倒黑白”、“捕风捉影”等,就是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自考00024普通逻辑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自考00024普通逻辑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概念第三章判断(一)第四章判断(二)第五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六章演绎推理(一)第七章演绎推理(二)第八章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九章论证模拟试卷1.1.在“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研究中国革命发展的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C】A.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B.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C.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D.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欲获取1.2.在“说话、写文章要讲究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A】A.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B.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C.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D.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2.1.“商品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无论何种类型的商品,都是为专门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几个判断对“商品”这个概念是【D】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2.2.“思维形式”这一概念属于【D】A.集合概念、正概念、单独概念B.单独概念、负概念、非集合概念c。

普遍概念、正概念、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正概念、普遍概念2.3.“判断”、“推理”、“论证”这三个概念是【B】关系。

A.属种关系B.不相容并列关系C.相容并列关系D.交叉关系2.4.“所谓自行车就是一种不借助于驾车者以外的力量来行驶的车子”这个定义违反了【C】的定义规则。

A.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B.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C.给正概念下定义不得用否定语词D.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2.5.“概念”、“判断”、“推理”这三个概念的外延之问是【C】关系。

A.属种关系B.交叉关系C.不相容并列关系D.相容的并列关系2.1.如果有的a是b,那么a与b之间可能存在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真包含关系D.真包含于关系E.交叉关系2.2.当SEP假而SIP真时,s和P之间可能有的外延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E.真包含于关系2.3.在“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这段话中,第一句话中的“鲁迅的著作”是【ACE】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单独概念D.普遍概念E.实体概念欲3.1.下列各组判断可以同真的是【BCD】A.SAP与SEP;B.SAP与SIP;C.SEP与SOP;D.SIP与SOP;E.SAP与SOP2.1.下列对概念的限制错误的是【BC】A.把“青年人”限制为“中国的青年人”B.把“河南省”限制为“郑州市”C.把“联合国”限制为“美国”D.把“知识分子”限制为“大学教师”E.把“商品”限制为“电视机”2.2.下列对概念的概括错误的是【AC】A.“结论虚假的推理”概括为“无效推理”B.“假言判断”概括为“复合判断”C.“特称判断”概括为“全称判断”D.“直接推理”概括为“演绎推理”E.“判断”概括为“思维形式”2.3.“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的“大兴安岭”是【A】与【D】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E.负概念2.4.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D】关系,或是【E】关系。

(完整版)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完整版)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and作者◆一剑钻神一、判断(一)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逻辑方阵3.性质判断真值表: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A11000E00001I11110O00111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都发表了自 己的观点,甲认为火星上 有火星人,乙认为火星上 没有火星人。
[例]分析本案的材料,我以为,既不是所有的材料都 是可信的,也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
是否违反排中律?
2.两个思想不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时,不能 使用排中律。
[例]你杀了人之后是不是回家去了? a.回家了。 B.没有回家。
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 必有一真。
必有一真
不能假
互相否定的 两个思想
比如:具有矛盾关系的和下反对关系 的命题;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
A∨A
只强调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是否同真,它不关注。 排除了互相否定的思想之中的其他选择
[例1]某人正当防卫超过一定限度。 [例2]并非某人正当防卫超过一定限度。
例:“凡是你没有丢掉的东西都是你拥有的东西; 你头上没有丢掉角,所以,你的头上长着角。”
例:党的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党 的干部要为我服务。
四、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1.是逻辑的基本规律,而非事物的规律,它不否认 事物的发展变化。
2.它所要求的“概念、命题同一”是有条件的:同一 思维过程。
3.对复杂问题的回答,也不适用排中律。
他认为张颖既不是无产阶级出身,也不是 非无产阶级出身。
关于信仰宗教的问题,有信仰的自由,也 有不信仰的自由。所以,我们既不禁止, 也不提倡。
第五节 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
联系:p268 区别:p269
联系: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确定性的规律 性。
反对关系的命题。
q
排中律既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又适用于 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思想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 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一个 是真,而不能含糊其词。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 ”
有无鬼神的争论,我觉得没多大意思,无论是有 鬼神的说法,还是无鬼神的观点,我都不赞成。
[例] 你没有丢掉的东西,就是你拥有的东西;你头上没 有丢掉角,所以,你的头上长着角。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1.对概念的要求:概念同一。
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两者区别在于是否主观故意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多义词引起的偷换或混淆。
例:同一的东西是没有差别的,物质和精神是同一的,所 以物质和精神是没有的差别的。
违反排中律的表现:对相互否定的两个思想都予以否 定,“两不可”。
一教师:“让学生看课外读物会影响学习,这是不 好的;但不让学生看课外读物也不好,这会使学生 的知识面太窄。”
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
1.当有所断定时,排中律才起作用。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了。
每条规律把握:
基本内容; 逻辑要求; 违反规律犯的逻辑错误; 作用。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 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从同一 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过程。
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思想: 用公式表示为:
概念同一,命题同一
A是A A→A
[例] 运动能使人健康,新文化运动是运动,所以,新 文化运动能使人健康。
运动能使人健康,新文化运动是运动,所以,新文化运 动能使人健康。
一老太说:“有个地方从来没人去过,去过的人从来 没有回来过。”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
二、为什么这三条规律是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1.它们适用于一切思维形式。 2.它们集中反映了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无名高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在血泊中呻吟。
在学习问题上,我既不赞成死记硬背,也不赞成不死 记硬背。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这 两种看法我以为都不对。
有人说: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人民,我是人 民,所以,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我。
1.根据普通逻辑的__________律,若“李林是技术员”为假,则“李林 不是技术员”为真。 2.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律,当“如果小林不上场, 那么甲队就不能获胜”为假时,联言命题____________为真。 3. 既否定SAP,又否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4. 既肯定SAP,又肯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5.“凡是你没有失掉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失掉角,所以你有角。” 该句话违反了________________律。 6.若同时断定下列三个判断为真,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为什么? (1)如果老赵去上海,那么,小林去南京。 (2)小林不去南京。 (3)老赵去上海。
三命题等值
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 思维的确定性,所以,它们各自的内容、要求、 作用都有区别。
矛盾律、排中律的区别:p269
1.适用范围不同。 2.内容不同。 3.逻辑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 。 4.作用不同。
练习题。下列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犯了什么错误? 夜晚,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
1.矛盾律保证思维无矛盾性即思维的前 后一贯性,从而是保证正确思维的必要 前提。
2.矛盾律是思维规律,只对思维起作用。
练习题。下列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犯了什么错误? 1.夜晚,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
2.在无名高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在血泊中呻吟。
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 用公式表示:“A或者是非A” “A∨A”
“自由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宪法中明文规定:公 民有集会、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
甲:学习英语很重要吗? 乙:学习英语很难。
三、同一律的作用
1.它保证了思维的确定性,对人们准确而有效的表 达和交流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在三条规律中,它居 于核心地位。
2.它使人们正常地交流思想 ,它也是反驳谬误和揭 露诡辩的有力武器。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一、什么是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二、为什么这三条规律是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三、正确理解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一、什么是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
盾关系的命题;[例5]与[例6]是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根
据矛盾律的要求,都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Q
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 (A∧A)
A∨A
矛盾律是同一律的展开:它用否定形式表达 了同一律的思想。
(A→A) ↔ (A∧A)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逻辑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 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说谎者悖论 “我正在说谎。”
谎话→真话 真话→谎话
公式:(A→ A)∧( A→A)
1919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集合论悖论”
集合论规定:任意元素都可构成一个集合;对于这一 集合而言,构成它的元素一定是属于它的。
“集合论悖论”:“所有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所 构成的集合。”
这些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3.由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相互替换而引起的。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 猿进化而来的。
绍兴人是讲卫生的,我是绍兴人,所以,我是讲卫 生的。
党的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党的干 部要为我服务。
2.对命题的要求:命题同一。p251
在同一思维过程,命题的真值相同,形式可变。
命题等值置换
同一思维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从同一 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过程。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是 不能同真的。
不能同时为真 互相否定的思想
必有一假 比如:矛盾的概念;矛盾或反对的命题。。
不能用相互矛盾概念,或相互矛盾、反对的命题去反 映同一个对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不能同真,其 中必有一假。
违反它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两可”
例:人的能力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认识自己的能力。
不采用的来稿,本刊一律退还本人,油印、铅印及复印 的稿件恕不退换。
你的意见既全面又正确,我毫无意见。不过,有几个地 方还需要商榷。
中秋节是一年一度千载难逢的佳节。
价值万元的无价之宝 弯弯的圆月 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例:杜鹃是一种叫声好听的鸟, 这种美丽的花是杜鹃, 所以,这种美丽的花是一种叫声好听的鸟。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2.由曲解概念引起的偷换或混淆。
例: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所以,我们不 能反对自由主义。
土豆一半削皮放锅里煮。
这些元素既属于这个集合,又不属于这个集合。
理发师悖论 “本人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问:理发师是否给 自己刮胡子?
理发师既不能给自己刮胡子, 也不能不给自己刮胡子。
(A→ A)∧( A→A) 悖论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违背的矛盾律。 对悖论的研究推动了逻辑学和数学的发展。
三、矛盾律的作用p257-260
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偷换论题、转移论点
例:学习必须下苦功。我在学习逻辑的过程中深深体 会到,如果你真想记住一个公式或一条规则,那么光 看不练习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练习,这些规则或公式 才能记住。所以学习要注意多做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