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张古彬【摘要】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
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
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For the Yellow River area in West of Henan,it is one of the areas that the soil erosion is more serious.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is not only made to deteriorate the soi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y and day,but also got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and the flooding problems.The article i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soil erosion and erosion morphological types,analyzes main geological feature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in westernHenan.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rosi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t divides type of soil erosion in the region.【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5【总页数】3页(P160-162)【关键词】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侵蚀类型【作者】张古彬【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二队,河南郑州45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3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沙区之一,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1]。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土壤侵蚀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毁坏土地资源,降低粮食产量,干扰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环境,同时会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对以往土壤侵蚀的成因、危害、防治等方面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壤侵蚀,危害,防治0 引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1]将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定义为“在风力、水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搬运及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和土壤侵蚀是两个十分相近的概念。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2]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从两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土壤侵蚀是一个自然地质过程,而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地质环境问题,强调的是土壤侵蚀的不良影响,即其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1 土壤侵蚀的分类根据土壤侵蚀的定义,土壤侵蚀的发生营力有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由此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其中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为前三种类型[3,4]。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降雨或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
其侵蚀形式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
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
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周正朝上官周平(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712100, 陕西杨凌摘要近年来 , 人们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进行了广泛研究 , 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 , 建立了土壤水蚀的经验预报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
在对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土壤水蚀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 讨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 GIS 技术和 BP 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 , 同时结合土壤水蚀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 提出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壤侵蚀 ; 模型 ; 预报 ; 参数收稿日期 :200309修回日期 :1016项目名称 :国家 973项目 (2002C B111502 ;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712001作者简介 :周正朝 (1980—, 男 , 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与水土保持方向研究。
E 2mail :eco @ms. iswc. ac. cn 3刘宝元等 .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 . 第 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 , 北京 ,2002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发 , 是土壤和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 , 也是引导和集成土壤侵蚀试验研究、促进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科研定量化的重要手段。
近 30年来 , 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 研发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根据模型建立的途径和模拟过程 , 模型通常可以分为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
我们结合自己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 , 对土壤水蚀过程模拟模型研究动态进行评述 ,提出了水蚀预报模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以促进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 , 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1经验模型 (Empirical Model111国外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动态国外土壤侵蚀经验模型 , 主要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niversal S oil Loss Equation ,US LE 和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eversed Universal S oil Loss Equa2tion ,RUS LE 为代表。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影响机理研究尚不充分ꎬ 而且研究方法的不一致导致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ꎮ 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研究结果ꎬ
归纳总结目前土壤理化性质中重要因子对土壤侵蚀、 抗蚀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侵蚀过程中水动力学特征ꎬ 旨在为
收稿日期: 2021-02-01
作者简介: 刘争光 (1986-) ꎬ 男ꎬ 硕士ꎮ 研究方向: 含沙水流动机理ꎮ
实验得出在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ꎬ 土壤侵蚀与土壤含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1ꎬ Vol 41ꎬ No 04 9 3
土壤抗侵蚀能力ꎮ 谢贤健等 [29] 采用静水崩解法对内
土流失程度和强度则取决于土壤化学性质ꎮ 土壤中的
江市丘陵区测验得出ꎬ 土壤有机质分解后可以提高土
pH、 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是土壤中重要组成元素ꎬ 三者
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ꎬ 而速效养分对土壤结构起直接
含量的高低也是反应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ꎮ
影响作用ꎬ 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ꎮ 李渊等 [30] 通过
渐降低并且耕地和草地最容易受土壤侵蚀ꎬ 导致土壤
土壤大多数为<0 25mm 的土壤颗粒ꎬ 而这样的颗粒极
肥力下降ꎮ 王文正等 [27]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ꎬ 土壤有
易堵塞土壤孔隙ꎬ 造成水分难以下渗ꎬ 从而增加土壤
机质含量高ꎬ 水稳性指数越大ꎬ 土壤结构愈加稳定ꎬ
通过 Le Bissonais 方法得出ꎬ 黄
侵蚀力重要参数之一ꎮ 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分离过程
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ꎬ 促进
主要通过土壤侵蚀阻力来定量表征 [42] ꎬ 受土壤理化
立侵蚀预报模型
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进展
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进展土壤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表面颗粒的扬起和移动作用。
土壤风蚀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地表侵蚀过程,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极大的环境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土壤风蚀问题日益凸显,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土壤风蚀的可蚀性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风蚀的可蚀性研究从传统的灌溉与排灌工程、土壤物理学研究方法逐渐发展到综合分析模型、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研究等多领域交叉应用的研究方法。
可蚀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土壤侵蚀类型、土壤可蚀性指标、土壤保持措施和土壤侵蚀模型等方面。
首先,土壤侵蚀类型是可蚀性研究的基础。
根据土壤移动的形式和特点,土壤侵蚀可以分为风蚀、水蚀和冻蚀等几种类型。
风蚀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风力对土壤表面颗粒的扬起和移动作用。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对于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和进行可蚀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壤可蚀性指标是研究可蚀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可蚀性指标是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环境条件量化评价土壤抗风蚀能力的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了土壤颗粒分析、土壤质地、孔隙度、含沙量、风蚀易损性指数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研究,可以定量评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
再次,土壤保持措施是可蚀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不同地区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土壤保持措施应运而生。
例如,在农业地区,可以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植被恢复和建立防风林等来防治土壤风蚀。
在工业区和城市区域,可以采用封闭措施、遮挡措施和确保坡面覆盖等措施来防治土壤风蚀。
通过对土壤保持措施的研究,可以减少土壤风蚀的发生和影响,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最后,土壤侵蚀模型是可蚀性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土壤侵蚀模型主要是基于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数值模拟模型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直是 我 国较 为贫 穷 的地 区之 一 。 因此 , 研 究 干热 河 谷
地区土壤侵蚀及其相关的地表过程 与机理 , 对预防和 干热河 谷 主要是 高温 、 低 湿河 谷地 带 , 大 多 分布 于 治理 该地 区土 壤侵 蚀 , 建 设 良好 生态 环 境 , 推 动 区域 经
济社 会可 持续 发展 具有 重大 意义 。
部、 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 其 中云南 、 四川
先后 建 立 了 “ 元 谋 干热 河 谷 沟 蚀 崩 塌 观 测 研 究 两省干热河谷分布最广 , 面积最大 , 主要在金沙江 、 元 研 究 , 江、 怒江 、 南 盘江 等干 流及 某些 支流 ¨ j 。最 为 典 型 的区 站 ” 、 “ 元江 干热 河谷 生 态站 ” 等 监测 站 点 , 开 展 了大量
热 带 或 亚 热 带 地 区。我 国 干 热 河 谷 面 积 约 3 . 2 万
k m , 主要分 布 在 云 南 省 、 台湾省西北部 、 海 南 省 西 南
我 国干热 河谷 地 区土 壤 侵 蚀 的研 究 开 始 于 2 0世 纪8 0年代 , 早期 集 中于 植 树 造 林 、 生态 恢 复等 方 面 的
土壤 侵 蚀 水 力 学和 土 壤 侵 蚀 环 境 效 应 等研 究 中应 注 意 的 问题 。
[ 中图分类号 ]S 1 5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0 9 4 1 ( 2 0 1 3 ) 0 6— 0 0 5 l 一0 4
1 干 热河 谷地 区 的基本 情况 与土 壤侵蚀 特 征
域 为金 沙江 干流及 支 流 ( 四川 攀枝 花 地 区和 云 南 元 谋 县) , 总长 1 1 2 3 k m,总 面 积 4 8 4 0 k m [ 2 1 。干 热 河 谷
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
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农业、林业、草业、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
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一、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土壤物理性质主要指土壤的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密度等方面。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结合形式和排列方式。
通过研究土壤结构,可以了解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供气性。
质地是指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成分,不同的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素的保持能力。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空气、水和微生物能够存在的空间大小,这与土壤的透气性、水分含量和根系生长都有关系。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重量的土壤质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扎根都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实验方法和研究技术。
比如,利用X射线和CT扫描技术可以观察土壤微观结构;土壤中的喜石能够反映土壤的稳定性和微观结构,通过喜石表征分析技术可以对土壤胶结和孔隙结构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利用水分的渗透性实验和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可以研究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二、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土壤化学性质主要指土壤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
其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中最关心的问题。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同时也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减缓土壤侵蚀和排水问题,还能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危害。
因此,研究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分布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通过研究磷循环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磷的有效性和磷素的侵蚀问题。
氮也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研究氮素吸收、转运和固定过程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氮素施肥策略。
钾是一种对抗温度、精神和物质压力的必要元素,研究土壤钾状况有利于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云南省土壤侵蚀研究动态
云南省土壤侵蚀研究动态刘艳伟¨’,徐梓航1,朱仲元2,朝伦巴根2 (1.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650500;2.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云南省土壤侵蚀严重,携带大量养分、重金属和化肥、农药的泥沙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农林作物区生态退化制约了土地生产力的发挥,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云南省土壤侵蚀模型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介绍了云南省土壤侵蚀现状,介绍了不同专家学者对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及植被恢复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壤侵蚀,云南,干热河谷地区中图分类号:S161.4 引言目前土壤侵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之一。
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不懈的努力,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云南省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
长期以来,云南省地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根据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报告,土壤侵蚀面积134261.78Kin2,占到了总面积的35.04%。
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地区昭通市的土壤侵蚀面积达到了47.1l%。
土壤侵蚀正消耗着当地的土壤资源,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安全。
为此云南省高度重视,并在2011年通过了云南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普查。
成立了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和8个国家级监测分站、2个省级分站,建成了云南省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和本底数据库,有4个水保监测分站建立了综合典型监测场点。
总之围绕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研究没有中断过,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云南省土壤侵蚀现状国内外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地形、不同尺度的模型相继建立起来。
探讨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及侵蚀机理
探讨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及侵蚀机理引言土壤侵蚀导致的严重水土流失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损害农田生产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水土流失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水土流失也迫在眉睫。
国家已将水土保持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1]。
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是气象学与水土保持学的交叉学科,是大气物理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土壤侵蚀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涉及专业领域面广且复杂,实践证明有效整治水土流失问题能够降低径流平均含沙量、输沙率,改变径流输沙动态过程等,故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土壤侵蚀控制机理。
1、研究背景及现状土壤侵蚀是土壤受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现象[3],是降雨产生的表面流对土壤表层的剥蚀和输运过程,是一个水流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1]。
期间土颗粒的分解主要由雨滴溅击和径流冲刷作用造成,前者受雨滴动能和表层土特性影响[2]。
自然界中土壤侵蚀主要方式有:溅击侵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深沟侵蚀[3,4,5]。
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水利设施毁坏及农田河道污染物扩散等后果。
据调查,我国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丘陵和东北平原地区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亟待治理和修复。
2、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侵蚀主要受降雨条件、土壤特性、地形条件和地表植被、空间尺度等因素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表层土状况(土地利用情况、植被覆盖率、土壤保水性等)以及土颗粒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压实程度等)[3,4]两方面。
2.1 降雨降雨被认为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降雨物理特征研究是土壤侵蚀规律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溅击打散和径流冲刷作用[5]。
关于降雨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性研究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目前降雨特性相关性研究逐渐步入量化研究阶段[2,5]。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1 土壤 侵 蚀 模型 发 展历 程
土壤侵 蚀 的定量研 究最早 可以追溯到 17 8 7年德 国土壤 学家 E adWon w l l y的研究 。此后 的一个 多世纪 以来 , l 在各 国 学者 的努力 下 ,随着对土壤侵蚀 基本规律认识 的不 断发展 ,
该类模型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是从产沙水流汇流及泥沙输移的物理概念出发利用各种数学方法结合气象学水文学水力学土壤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经过一定的简化以数学的形式总结出土壤侵蚀过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预报给定时段内土壤侵蚀量并能模拟土壤的侵蚀过程
维普资讯
沙 的产 生和输移进行 数学模拟是一种有效 的手段 , 也是土壤 侵蚀 学科 的前沿 研究领 域 。按 照数学模 型 的建模手 段和方 法, 土壤侵蚀模 型一般分为经验统计模 型和物理过程模 型。
虑 了影响 土壤 侵蚀 的 自然 因素 , 通过 降雨侵蚀力 、 土壤 可蚀 性 、 度坡长 、 物覆盖 和水土保持 措施 五大 因子进行 定量 坡 作 计算 。 通用土壤流失方 程所依据的资料丰富 、 涉及 区域广 泛 , 因而具有较强 的实用性 , 在世界 范围内得到 了广泛 的推广 。 经验统 计模 型并不是在这一 阶段后就不 发展 了,相 反 ,
统相互 作用 的其他 系统所造 成 的影 响 , 日益受 到人类 的关 注, 对土壤侵蚀 产沙和泥沙输移 的定量研 究长期 以来一直是
国内外学 者研究 的重点 。在众多定量化研究 的方法 中, 对泥
资料进行系统分 析后 , 出 了著名 的经验 模型——通用土 壤 提
流失方程 ( nvr l o os q a o , S E)该方程 全面考 U ie a Sil s E ut n U L 。 s l i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风化缓慢 , 风化后 残 留物 又少 , 因而形成 的土 壤 都十分浅薄 , 且无 半风 化碎 屑状母 质层 , 体直 接位 于基岩 之 土
上, 多呈 A B或 A A — — B型剖 面。由于石灰 土有显著 的岩石特 征, 因而石灰 土在分类 上被划为初育 土。碳酸盐岩 风化溶蚀 存 留的成土酸不溶物多为黏土成 分 , 石灰土 < . 5m 的黏粒 成 0 0 m 分达 8 .6 一 6 8 % , .0 94 % 9 . 1 <0 0 t mm的黏粒成分达 4 .9 一 74%
12 具 有 土石 剖 面 结构 , 地 黏 重 . 质
我 国喀斯 特地 区涉 及桂 、 、 、 、 、 、 、 、 八省 滇 黔 川 湘 鄂 粤 赣 渝
市区, 面积约 5 4万 k , 全球 三大 喀斯 特集 中分 布 区中连 片 m 是
裸 露碳酸盐岩面积最 大的地区。长期 以来 , 脆弱 的喀斯 特生 态
上覆红 土的真正 形成机 制 。喀 斯特地 区具 有独 特 的成 土环 境 和机 制 , 喀斯特地 区土壤 具有 以下 明显特征 : 1 1 成土速度慢 , . 土层薄且 空间分布 不均 碳 酸盐 岩在 风化 溶 蚀 过程 中 , 大量 物 质 溶解过大而耗费大 量 的资金 、 人力 等资源 ; 定得过高 , 降低 了支 出 , 虽 却会导致水 土流失 、 生态 环境恶化 等
1 喀 斯 特 地 区 土壤 特 征
质地 黏 重会 影 响 土壤 的团粒 结构 和保 水抗 旱 能
力。
2 喀 斯 特 地 区容 许 土壤 流 失量
喀斯特地 区成土物质 主要 来源于碳 酸盐岩 酸不溶物 ( 主要 由硅 酸盐物质组成 ) 及碳 酸盐岩层 问的薄层泥 页岩… 。不 同学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表径流、 固结土体等作用 , 乎在任何条件下 , 几 植被都具有减 少水蚀 和风蚀的作用 。
21 人为因素 .. 2
收稿 日 : 一1 — ( 期 嬲 2 1 】 基金项 目: 国家‘7 项 目 专题 , '3 9 ” 编号 : . ̄2 4 1 — 。 N R B 1 0 6 o 56
程度影响。
土壤侵蚀过程必然伴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 国是世 我
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 根据 年 1 0 月
水利部公布的“ 国第二 次水 土流失遥感调查成 果”全 国水 全 ,
土壤是土壤 侵蚀 的对象 , 壤 的性 质决定 于成 土的母 土 质, 它的透水性 、 抗蚀性 、 冲性对 土壤侵蚀有很大影 响。一 抗 般认为 : 质地疏 松并有 良好结构 的土壤 , 透水性强 , 不易产生
作者简介 : 剑 (8 一 , , 王 1 0 )男 河北邯郸人 , 9 沧州师范专科 学校化 学与环境科学 系 师, 讲 化学硕士。
・
D ・ 8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引起地 表土壤加 速破坏和 移动的人 们不合理的生 产建设活 动及其它人 为活动 等。大 规模 的乱
了土壤侵蚀严重地区群众 的生存条件 , 严重影响和制约 了社 会和经济 的发展 , 我们必须加快对土壤侵蚀区的治理。
O 引言
土壤侵蚀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 已 危及到人类的健康,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 国政府及科技工作者 的关注。土壤侵蚀的研究 , 与人类 自 身的生存 、 发展息息相关 , 已 成为 2世纪国际土壤学裹 1 科学及环境科学界共 同 关注的 热点问题 , 开展土壤侵蚀的 研究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土壤可蚀性研究进展综述
侵蚀 的重要参数 。介绍 了国 内外学者提 出的土壤 可蚀性指标 , 评述 了直接 测定法 、 公式法和诺谟 图法的优 缺点与应 用 范 围; 结合我 国土壤 可蚀性研究现状 , 介绍 了我 国土壤 侵蚀 严 重 区的典 型 土壤 可蚀 性指 标值 的最新 研 究成 果 , 析 了我 分 国土壤 可蚀性研 究的 不足 , 出应加 强并 完善 土壤 可蚀 性指标 、 指 土壤 可蚀 性影响 因子和 土壤 可蚀性 计算 方法的研 究 。
・
4 4・
中国水土保持 S C 0 1年第 1 WC 2 1 0期
土 壤 可 蚀 性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井光花 , 一 于兴修 李振 炜 ,
(. 1 山东 省水 土保 持 与环境 保 育重 点 实验 室/ 临沂大 学 化 学与 资源 环境 学 院 ,山东 临沂 260 ; 70 5
16 93 1 6 94 16 9 4
原状 土冲刷 水槽 、 位水量所冲走的土量 单 团聚体总量 、一 l m 团聚体量 、 1 Om 分散率 、 侵蚀 率 土壤物理 、 化学 、 黏土矿物构成和微结构等性质
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对应 的土壤流失量 唐克丽
Wi h e r s m i c e S b ahC ada u bs hn r
未来 的研 究 重 点 , 以期 为 水 土 保 持 工 作 的 相 关 研 究 提 供 借
鉴。
要 来源 , 土壤 的性 质 影响 着侵 蚀过 程 的发 生。 因此 , 研究 土 壤
可蚀性与土壤侵蚀 的关 系 , 有助 于加深对 土壤侵 蚀特 征和规 律 的认识 , 有利 于防治土壤侵蚀所带来 的危 害。 土壤可蚀性表征 的是 土壤对 侵蚀 的敏感 程度 , 它是 研究 土 壤 侵蚀的重要指标 。到 目前 为止 , 土壤 可蚀性 的研 究可分 为 对 对土壤可蚀性 指标 的确定 、 国通 用土壤流失方 程 中 K值 的测 美
土壤抗蚀性及评价研究进展
土壤抗蚀性及评价研究进展潘树林;辜彬;杨晓亮【摘要】土壤抗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在详述土壤内在因素有机质和土壤团粒结构、外在因素植被和降水径流对土壤抗蚀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阐述了土壤抗蚀性同土壤内在物理因素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密切,表明在土壤抗蚀性评价众多指标中,土壤的侵蚀率、分散率、分散系数、团聚度等与土壤抗蚀性显著相关.【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12【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土壤抗蚀性;研究进展;评价指标【作者】潘树林;辜彬;杨晓亮【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9土壤侵蚀是全世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世界各国政府及科技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土壤侵蚀的研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是21世纪农业科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界共同研究的重点方向.土壤侵蚀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二是引起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三是造成农田和水体的污染,如滇池污染之严重,与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不无密切关系;四是导致山地灾害的发生.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地资源被破坏、农业生产环境被恶化、导致生态环境失调及水灾旱灾频发等,而且直接威胁土壤侵蚀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严重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土壤抗蚀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在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植被、降水径流等四个方面对土壤抗蚀性有许多研究,但比较分散、单一,为了今后更好开展土壤抗蚀性研究提供借鉴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在上述四个方面对土壤抗蚀性的研究进展和土壤抗蚀性评价的研究进展.1.1 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而且还是土壤水稳性结构的胶结剂,能增加土壤疏松度和通透性,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通常情况,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氧化铁铝和粘粒含量较低时,占主导地位的是有机质的作用;相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粘粒和氧化铁铝含量较高时,形成团聚体主要靠粘粒的内聚力及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1].张洪等[2]研究指出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存在密切关系.有机质含量越高,则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而团聚体破坏率越低.有机质对大团聚体的影响极显著.表层土壤中的大团聚体破坏率小于亚表层,并且随着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表层和亚表层之间大团聚体破坏率的差距增大.进一步分析有机质含量与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发现,当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对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不太显著,当有机质含量较低时,对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增大.彭新华等[3]研究表明:大量施用有机肥和侵蚀裸地植被恢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且能明显地促进土壤团聚体结构形成,提高稳定性.团聚体湿润破碎后形成更细小团聚体,随破碎团聚体粒级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提高,说明了有机碳对小团聚体的胶结作用是大团聚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徐燕等[4]研究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中小于0.001mm 粘粒含量很少,为9.54%~19.96%,说明土壤矿质胶体缺乏,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魏朝富[5]、章明奎[6]对紫色土、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研究指出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与稳定性都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王林忠等[7]研究表明土壤腐殖质含量是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土壤水稳性团粒的主要胶结剂.水稳性团聚体具有较强的水稳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重要指标.水稳性团粒含量高的土壤,土体抵抗雨滴的溅蚀力强,土粒与水的亲和力低,土壤不易被径流分散和悬浮,土壤抗蚀力就强.也有研究表明,大量有机质存在时,能够使土壤质地疏松,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可渗性,相反则渗透率低,容易产生径流冲刷.1.2 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最基本的构成.土壤团聚体可以改善土壤的松散性和分散性,同时能提高土壤大孔隙数量和总空隙度.土壤结构的稳定性由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组成决定,尤其是大于1mm的大团聚体对调节土壤通气、保水和营养平衡释放有重要作用,是植物良好生长的结构基础,且其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显著相关[8].在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的机制包括在快速湿润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又称糊化作用)主要是空气压缩产生的应力,非均匀膨胀以及雨滴打击和耕作等外力机械作用所引起的破碎.在这些外界应力作用下,不稳定团聚体产生了更小的可移动颗粒,不但可能在土壤表面形成土壤结壳,加剧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而且恶化土壤的养分保持供应和水热传输过程.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作为胶结剂的重要胶体物质是粘粒、铁锰氧化物胶体和有机胶体,除了如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矿物质外,形成稳定土壤结构的重要条件被认为是土壤有机质[3].王忠林等[7]研究表明,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本质在于土壤结构体的水稳性,而土壤结构体的水稳性又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土壤粒径、土壤中的阳离子以及土壤有机质.王佑民等[9]认为水稳性团粒含量是反映黄土地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影响土壤抗蚀性强弱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碳酸钙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看作是由有机质胶结而成的团粒结构,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被水侵蚀后不易解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10].一般将粒径5~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评价土壤抗蚀性的重要指标[11].大于0.25mm土壤团聚体是由较小团粒组成,透水性好,所以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粒径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水平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徐燕等[4]研究表明,裸坡地和坡耕地的团聚体不仅含量低,而且稳定度小,遇降水极易崩解破碎,形成单个土体,堵塞土壤孔隙,影响水分下渗,形成较大的坡面径流量,致使土壤侵蚀加剧.因此,土壤团聚体稳定度可以用来评价土壤的抗蚀性能.2.1 植被因素在严重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被认为在是植被恢复与重建、同时也是最为长久有效和经济的措施.植被的冠层、地表枯枝落叶物和茎等能够有效地减弱侵蚀动力及其对地表的入渗、滞缓流速和分散上方的股流等冲刷作用,使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地表侵蚀作用大大降低[12].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过程是通过植物叶片截留降水、树干形成干流以及对雨滴动势能的减弱作用来达到的.林冠层的截留量取决于植被的结构、类型、林分郁闭度和季节的不同.余新晓[13]研究森林植被对降雨侵蚀能量的减弱作用表明:植被对降雨势能的减弱分为林冠缓冲降雨势能和林冠截留两方面;林分不同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也不同,灌木林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比乔木林小;森林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与郁闭度呈正相关,郁闭度越大,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就越明显.枯落物对降水侵蚀力的抑制作用.枯枝落叶层指的是矿质土壤上所有的已死植物体,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有层次,能够为森林土壤提供机械保护作用,能够免除雨滴直接打击下层土壤,减弱冲蚀能力,增大土壤渗透率.森林枯枝落叶层能够截留较多的水分,对补充土壤水分及供应植物水分具明显作用.土体通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网络、穿插、缠绕、固结来增强抵抗风化吹蚀、重力侵蚀及流水冲刷,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14].植物根系盘绕、固结和植物本身对水流的抵抗作用增强了水流运动的阻力,降低了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增强了土壤抗侵蚀能力.根系在土体内的生长能增加土与土、根与土间的摩擦力,同时,根系自身的抗剪、抗拉能力也增强了土壤的抗剪切能力[15],这些都对根系固土护坡产生极其重要作用.植被对土壤的抗蚀性、透水性、抗冲性都有极其重要作用,是抑制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大量野外研究表明,随盖度的增加植被防蚀能力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侵蚀量同植被盖度之间呈负指数关系.植被盖度等级分为6个(见表1).当边坡植被覆盖度达到中、高度以上时,就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边坡侵蚀强度就较小.程胜东等[16]研究表明,良好的边坡植被与合理的土地利用能有效地增强边坡水土保持、土壤蓄水量、土壤的抗旱和抗蚀能力.彭新华等[3]对侵蚀红壤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增强土壤抗蚀能力和防止土壤退化.侵蚀裸地的植被恢复后,能很快提高土壤有机碳,而新增加的有机碳增强了对大团聚体的胶结作用.土壤侵蚀植被恢复后,因破碎机制和植被类型不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也不同.徐清艳等[17]研究结果表明,林地与草地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渗透性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能通过提高土壤抗蚀性,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来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结果还表明,林地和草地减少侵蚀效益较好,裸地的土壤流失最严重.与裸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率达到63%~89%,对土壤流失的控制率达到69%~94%.林草对降雨的蓄滞作用和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效果较好.林草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渗透性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能通过提高土壤抗蚀性,改善土壤肥力来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益.林草涵蓄降水功能较强,持水保土效益高,对调节径流、减少降雨对坡面侵蚀的效果较明显.灌草丛地水性稳性团粒含量较多,粒级较大,土壤水稳定性较好;坡耕地水稳性团粒含量较少,粒级较小,土壤水稳定性较差.2.2 降水径流因素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浅沟侵蚀过程、细沟侵蚀过程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三种,目前坡面侵蚀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三者的发生发展以及其在坡面侵蚀产沙中的作用.在自然情况下,边坡接受的降雨,一部分下渗,另一部分则在边坡汇集而成径流,径流则对土颗粒形成剪切力,并且雨滴对径流的扰动作用增强了这种剪切力,当其达到能抵抗土壤抗侵蚀能力时,径流就带走土颗粒而发生土壤侵蚀,不同类型的侵蚀现象就是在土颗粒与径流剪切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径流本身所具有的夹沙能力和能量决定着径流的冲刷能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径流量、及地表状况等.坡面土壤颗粒要输出坡面需经历两个阶段:首先土粒之间的粘结力被径流产生的坡面剪切力破坏,使土粒脱离母体;接着,土粒克服土粒与土粒之间,或者土粒与地表之间的摩擦力而进入径流.所以,坡面土粒进入径流首先要看径流冲刷能够分散的土粒数量及大小,而这取决于水流产生的剪切力和土粒之间的粘结力之间对比关系.只有在土粒的粘结强度小于水流作用于土粒的剪切力的时候,土粒之间的粘结力才会被破坏.李占斌等[18]研究表明,在坡度不同而流量相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率明显增大;在流量不同而坡度相同时,随着流量的增大,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率也明显增大.因此,径流冲刷量的多少并不是唯一由径流冲刷量的大小决定的,与土粒间的粘结力、径流能耗和土粒的受力状态都有密切联系,还与其作用方式、流量、单位时间的能耗、坡度等因素也存在密切关系.衡量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很多,一般将分四类抗蚀性指标:(1)水稳性团粒类,主要有平均重量直径(即各粒级水稳性直径以其重量百分比为权数而计算得到的平均值)和水稳性团粒含量;(2)无机黏粒类,主要有结构性颗粒指数、小于0.001mm胶粒含量、小于0.01mm物理性黏粒含量、小于0.05mm粉黏粒含量;(3)微团聚体类,主要有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分散系数;(4)有机胶体类,代表性指标有机质. 关于土壤抗蚀性最佳指标的选择,徐燕等[4]研究表明,可以作为综合评价喀斯特山区土壤抗蚀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团聚体稳定度、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分散系数、砂化率以及侵蚀系数等.黄义端[19]研究表明,反映土壤抗蚀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侵蚀率、分散率、分散系数、团聚度等.郭培才[20]研究了黄土高原的黄龙、靖边、秦安、麟游、交口等县沙棘资源较丰富的土壤抗蚀性指标,表明黄土区土壤的最佳抗蚀性指标是水稳性团粒含量,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风干砂壤土除外,不能很好反映该地区土壤抗蚀性的是用微团聚体含量作为基础所表示的各类指标.蒋定生[21]研究认为,在黄土高原区,团聚体的含量有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趋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同一土壤剖面上,土壤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胡良军[22]研究指出,在土层深度范围内,单位体积土体中所包含大于的风干土水稳性团粒的总体积即大于的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是反映黄土高原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杨玉盛[23]试验结果指出,表征侵蚀性红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有土壤有机质、分散率、团聚状况、总孔隙度、土粒团聚度、通气度等,但以分散率为最好.高维森[24]在黄土丘陵区四省一区十四个点,对不同类型土壤抗蚀性指标作研究,采用主成分法和典型相关法分析,认为稳性团粒的含量是最佳土壤抗蚀性指标,其余指标不宜在本区推广使用,尤其是分散类中的各指标.王佑民[9]等研究认为,影响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主导因子是腐殖质和粘粒含量,水稳性团粒是最佳指标.胡建忠[2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的最佳评价指标,认为在高源沟壑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稳性团粒含量是比较理想的土壤抗蚀性指标.赵毅洋等[26]对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2个主要抗蚀性评价指标中筛眩蓥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团聚度三项最佳抗蚀性评价指标,并得出综合抗蚀性指标.沈慧等[27]对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的确定进行研究,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率5项指标作为土壤抗蚀性能评价指标.综上所述:(1)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和降水的分散和悬浮能力,主要取决于土粒、水亲和力、土粒间的胶结能力,与土壤内在物理因素和化学性质关系密切.土壤抗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最基本的因素之一.(2)土壤抗蚀性既与径流悬浮作用的影响有关,也与推移作用有关,易于分散和悬浮在水中的土壤容易受到冲刷.(3)抗蚀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对水的亲和力与土粒间的胶结力.容易被水分散和悬浮的是胶结力小及与水亲和力大的土壤,土壤结构体容易遭破坏而解体,土壤孔隙被形成的细小颗粒堵塞,从而降低渗透速度,导致地表泥泞,进一步创造了径流汇集、冲击分散土粒发生侵蚀的条件.(4)土壤抗蚀性与结构胶结物质有显著关系,土壤中无机和有机胶体含量越高,土壤抗蚀性就越强.(5)在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中,土壤的侵蚀率、分散率、分散系数、团聚度等与土壤抗蚀性显著相关,主要是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粘粒、胶体性质相关[28-30].(6)土壤抗蚀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抗冲性的强弱[31].【相关文献】[1]章明奎,何振立.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7,6(3):198-202.[2]张洪.岩溶区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抗蚀性的影响——以重庆金佛山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7.[3]彭新华,张斌,赵其国.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0):2176-2183.[4]徐燕,龙健.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01):157-159.[5]魏朝富,高明,谢德林,等.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5,26(3):114-116.[6]章明奎,何振立,陈国潮.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7,34(4):359-366.[7]王忠林,李会科.花椒地埂林土壤抗蚀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8,13(2):30-33. [8]张媛静.基于能量分析的不同类型土壤抗侵蚀特征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2010. [9]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04):11-16. [10]沈慧,姜凤岐,杜晓军.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345-348.[11]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8(04):11-16.[12]潘义国.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侵蚀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13]余新晓.森林植被减弱降雨侵蚀能量的数理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88,2(2):10-13. [14]朱显漠,田积莹.强化黄土高原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3):1-10.[15]王治国等.林地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45-49.[16]程圣东,李占斌,李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05):38-40.[17]徐清艳,周跃.大红山铁矿林草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13):73-76.[18]李占斌,鲁克新,丁文峰.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5-7,49.[19]黄义端.我国几种主要地面物质抗侵蚀性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80(1):41-43.[20]郭培才,王佑民.黄土高原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指标的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2(4):27-30.[21]胡良军.基于的区域水土流失定员评价指标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5):24-27. [22]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126-129. [23]杨玉盛,何宗明,林光耀,等.不同治理模式对严重退化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6):32-37.[24]高维森.土壤抗蚀性指标及其适用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5(2):60-65.[25]胡建忠,范小玲,王愿昌,等.黄土高原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指标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02):25-30.[26]赵洋毅,周运超,段旭.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土壤的抗蚀抗冲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11-9313.[27]沈慧,姜凤岐.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5):96-98.[28]林秋月.花岗岩区土壤土壤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29]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30-140.[30]贺祥,熊康宁,陈洪云.喀斯特山区碳酸盐岩土壤抗蚀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2007,12(4):297-303.[31]龚家国,周祖昊,贾仰,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侵蚀野外放水冲刷实验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
中国土壤侵蚀相关模型研究进展
中 国 土 壤 侵 蚀 相 关 模 型 研 究 进 展
张启 旺 , 安俊珍 , 王 霞 , 高雅 玉 , 常万广
( 1 . 甘肃 省水 利水 电学校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2 . 甘 肃省水土 保持 科 学研 究所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1 土壤 侵蚀 经验模 型
该模型 的优 点 是根 据 我 国水 土 保 持 的实 际 情 况 , 三 大措施 因子 , 即变为 生物 ( B) 、 工程 ( E) 和耕 作 ( )
立 的途径 和模 拟过程 , 模 型通 常可 以分 为 经验 模 型 、 物 将 U S L E中的覆 盖与管 理 两 大 因子 变 为我 国水 土保 持
1 . 1 中 国坡 面 土壤 流 失方 程 ( C h i n e s e S o i l L o s s E q u a —
t i o n , C S L E )
高。应用 A R C / I N F 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空间水土 流失数据库 , 实现 了侵蚀预报模 型与 G I S相结合 , 使
3 . 白银 市水 务局 , 甘 肃 白银 7 3 0 9 0 0 )
[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 预报模 型; 研 究现状 ; 中国
[ 摘
要 ]土壤 侵蚀预报模 型通常可以分为经验模型 、 物理 过程模 型和分 布式模 型。我 国学者 以 U S L E为蓝本 , 利 用水
蚀 区径流 小区观测 资料 , 根据 各研 究区 实际情 况进行 因子修 正 , 就 主要 水蚀 区的黄土 高原、 东北漫 岗丘 陵 、 长江三峡 库
蚀 区径流小 区观测 资 料 , 根 据 各 研究 区实 际情 况 进 行 坡度 ; L为坡长 ; G 为浅 沟 侵蚀 影 响系数 , 当坡 面 无浅
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
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性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不合理的农业耕作和过度开发,土壤抗侵蚀性能正在逐渐下降,给土壤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土壤抗侵蚀性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土壤抗侵蚀性能是指土壤抵御水、风等外力侵蚀的能力。
一般来说,土壤抗侵蚀性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颗粒组成:土壤粒径大小和类型对其抗侵蚀性能有很大影响。
粒径较大的土壤颗粒更不容易被侵蚀,而黏土类型的土壤由于颗粒间的结合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抗侵蚀性能。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良好时,土壤颗粒的紧密排列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能。
空隙率较小的土壤结构会减少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程度。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能。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一般具有较好的抗侵蚀性能。
4.植被覆盖度:植被对土壤抗侵蚀性能有重要影响。
植被可以减少水流和风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降低侵蚀速度。
三、土壤抗侵蚀性能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土壤的抗侵蚀性能,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评估土壤的抗侵蚀性能,常见的方法包括:1.旱地降雨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对土壤的抗侵蚀性能进行定量评价。
实验中可以考虑不同斜度、坡位和植被覆盖情况等因素,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室内离心试验:利用离心设备模拟不同风速和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的侵蚀作用,通过测量土壤的失重量和颗粒分布情况,评估土壤的抗侵蚀性能。
3.野外观测和调查:通过对不同区域土壤的实地观测和现场调查,分析土壤侵蚀特征和失土量,掌握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变化规律。
4.数值模拟与预测:采用数值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不同条件下土壤的侵蚀过程,并预测土壤侵蚀的趋势和规模。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的侵蚀评估结果。
坡耕地侵蚀过程与土壤理化特性演变
侵蚀预测预报、 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提供科学 依据 , 将对 于改 善山 区生态 环境 、 实现农 业 可持续 发
展具 有 重要 意义 。
整 , (e 5m 土壤水分控制在 6 ~1%。 表层 0m~ c ) % 0 试验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进行 , 降雨装 置 采用侧喷式降雨器对 喷 , 降雨支架 高 6 5 , .m 雨滴 上 喷高度 15 雨滴降落高度 80 , .m, .r 其雨滴 动能基本 a 满 足天然 降 雨 _ 4 ・ 。 试验槽长 65 宽 2 0 深 0 5 坡度可 自动 . m, m, m, 调节(。 O)供试土样为武功黄土母质 , 1n l 0 3。, 过 0m 筛, 然后 装槽 , 容重约 11/m 左右 。 .蓦c 3
法 , 展 这 方 面 的研 究 。 开
1 研究方法
11 试 验 设计 与材料 . 试验 设 6 处理 ( 1 , 雨量控 制 在 6r 组 表 )降 3 m左 a 右, 每次 试验 前 将 土壤 翻 耕深 度 2c 保 持 坡 面 平 5m,
坡耕地的土壤侵蚀不仅造成河流 冰 库淤积 , 更严重 的是 每 年丧失 大 量表土 , 导致 土壤 结构 变差 , 质地 变 粗 , 力退 化和 农业 减产 。 因此 , 肥 研究 坡耕 地土 壤侵
C E
Vo ]∞ . o 3 P 9 —2 5 N P 20 9 d n ,2 0 u 02
J U C AL0 iO N M N ( O FN FV U T l s唧
坡 耕 地 侵 蚀 过 程 与 土 壤 理 化 特 性 演 变
黄 少燕, 轩 查
( 建 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 福建 福州 30 0) 507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分析
196
研究发现,所有植被对与土壤的侵蚀都起到了保护的租用,甚 至许多植物还可以让被侵蚀的土壤还原。但是,通过一些研究 发现,不同植物对于土壤侵蚀的保护效果是不同的,所以科学 家们应该加紧对于植物保护土壤侵蚀的研究,从而提出合理的 建议在不同的地区选择最为合适的植物种植,来保护土壤不受 侵蚀。
(3) 人类影响。人类是地球上最为庞大的种群,随着人类的 不断发展,其对于土壤的依赖和破坏也就日益严重。人类进行 建筑、采矿、交通等一些列的活动,都会对土壤产生较大的影 响。有很多原始森林都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消失。特别是采矿 业,在采矿的附近,几乎都见不到植被,土壤也变得相当脆弱。 所以,想要避免土壤不断侵蚀,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无一不是 最佳方法。
二、传统土壤侵蚀研究与现代土壤侵蚀研究 (1) 传统土壤侵蚀研究。传统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较为简 单,一般都是通过地质勘探或者对遭受土壤侵蚀的土壤进行研 究。这样的研究可以直接的观测到现场第一手数据,能够准确 的了解土壤侵蚀情况,从而能够制定准确的保护计划。但是, 传统的研究都是研究已经发生过的,这样并不利于预防,所以 传统研究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 现代土壤侵蚀研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于土壤侵蚀 的研究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模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可以 取得跟实际情况一样的数据,从而提出保护措施预防发生土壤 侵蚀。并且,借助计算机,还可以进行许多大型的土壤侵蚀实 验。现代的方法可以较为迅速的模拟出土壤侵蚀情况,消除掉 传统方法的弊端。 三、土壤侵蚀研究的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土壤侵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目前突然侵蚀研究存在的 一大问题就是研究之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进行,并没有扩大到全 国范围,许多地方都还没有进行土壤侵蚀研究。并且,我们的 土壤侵蚀研究都是研究一些较为浅显的机理,对于一些看不到 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研究。并且突然侵蚀研究还没有前瞻性,对 于一些潜在的危险并没有去考虑。 (2)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土壤侵蚀的研究也将 更加深入,造成土壤侵蚀更深层的原因也将通过计算机技术解 开。并且在今后,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帮助,我们不光是研究土 壤侵蚀,还会对土壤侵蚀做出预防,从而保护土壤免受侵蚀。 总结 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还有很多,目前我们也只是了解到了 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我们将 会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出土壤侵蚀的原因,从而避免土壤 侵蚀状况的恶化,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 我们后代子孙的生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史德明 . 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C]// 第二 次全国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2] 杨艳辉,孟庆宇 . 浅谈土壤侵蚀形成水土流失及水土保 持工程防治措施 [J]. 吉林农业,2012(6):197-198.
土壤侵蚀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Mo n i S r aeP oes n z r sC iee cd myo c ne ,h n d 1 0 1 C ia u t n uf c rcs a d Ha ad , hns A a e f S i csC eg u6 0 4 , hn ; a e 3 Is tt o u ti Ha a d n n i n e tC ie a e y o c n e, hn d 10 1 C ia .ntue fMo nan i zr s dE vr m n , hnsAcd m f S i c C eg u6 0 4 , hn ) a o e e s
( . h n d n v ri f n o m to eh oo y , h n d 1 2 5, h n 2 Ke a oa oy o 1 C e g u U ie st o I f r a in T c n lg C e g u 6 0 2 C ia;. yL b rtr f y
Th s p p r i t o u e h a e tp o e d n so h h r c e itc i d x s o y r d n m i a d t e rme s i a e n r d c s t e lt s r c e i g n t e c a a t rs i n e e fh d o y a c n h i a— u i g a d c l u a i g m e h d , s we l s t e r i fu n i g f c o s Fu t e mo e t e r s a c re t t n rn n a c l tn t o s a l a h i n l e cn a t r . r h r r , h e e r h o in a i s o
降雨侵蚀力模型研究进展
降雨侵蚀力模型研究进展降雨侵蚀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作用于土壤表面,通过冲刷和流失的方式,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严重影响了土壤的保持和肥力。
由于降雨侵蚀对土壤资源的破坏性作用,许多学者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降雨侵蚀力模型。
本文将对降雨侵蚀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降雨侵蚀力概述降雨侵蚀力是指雨滴和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和流失作用。
降雨侵蚀力由两部分组成,即雨滴侵蚀力和径流侵蚀力。
雨滴侵蚀力是指雨滴冲击地面时带来的侵蚀力,主要取决于雨滴的径向速度、质量和在地面上的沉积时间。
径流侵蚀力是指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主要取决于降雨的强度、地形、土壤类型和覆盖植被等因素。
降雨侵蚀力的大小与土壤侵蚀程度密切相关,受到降雨量、雨滴撞击频率、土壤抗蚀性、植被覆盖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降雨侵蚀力模型对科学认识土壤侵蚀机理、预测土壤侵蚀程度和保护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针对降雨侵蚀力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根据实验数据和经验得出的模型,其参数一般可由实验获取。
常见的经验模型包括Flint模型、Morgan模型和USLE模型等。
这些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和土壤侵蚀规律得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预测能力,但受到数据范围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限制。
2.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土壤侵蚀的物理机理,通过分析雨滴、径流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水动力学模型、颗粒动力学模型和雨滴动力学模型等。
这些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可解释性,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降雨侵蚀力的作用过程和机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参数难以确定和计算复杂等问题。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仿真模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
常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和离散元法等。
这些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为土壤侵蚀程度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2期水土保持研究V o l.6N o.2 1999年6月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 servati on Jun.,1999Ξ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查小春 贺秀斌(中国科学院水 利 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陵 712100)摘 要 综述评价了近年来从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对土壤侵蚀的研究概况,指出应从土壤物理力学性质方面对土壤侵蚀进行系统研究,使其标准化和定量化,为预测土壤侵蚀和防治水土流失服务。
关键词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So il Erosion from So il Physica lProperty and Erosive ForceZ ha X iaochun H e X iubin(Institu te of S oil and W a ter Conserva tion,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and M in istry of W a ter R esou rces Y 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Abstract T he p rogress of the so il ero si on w as review ed from the so il p hysical and fo rce p rop2 erties acco rding to the study in recen t years.T he au tho rs po in ted ou t that so il ero si on shou ld be studied system atically and m ade it standardly and quan titatively to serve fo r the p redicti on and con tro l of the so il and w ater con servati on.Key words so il p hysical and fo rce p rop erties so il ero si on p rogress土壤侵蚀[1,2]的含义通常是指降雨径流力、风力、重力等侵蚀营力对地表土壤的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包括了地球表面上发生的所有侵蚀,其产生和发展与土壤的理化和力学特性密切相关。
早在60年代,朱显谟[3]通过对土壤侵蚀机制的研究,将土壤抗侵蚀能力分为抗蚀性和抗冲性,并为之下了定义,指出: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力,与土壤内在的物理和化学因素有关;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土粒间和微结构间的胶结力和土壤结构体间的抵抗离散力。
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称之为可蚀性,H udson[4]定义为: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易损性或敏感性,即土壤对侵蚀抵抗力的倒数。
对于土壤的可蚀性,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受着土壤自身特性和处理情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由于侵蚀营力只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外部因素,而土壤自身的性质才是其内在的因素,因此,对于土壤可蚀性研究,是认识和探索土壤侵蚀机Ξ收稿日期:1999-04-15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就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从土壤物理和力学性质两方面作一回顾。
1 根据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在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常用试验中所测定的土壤各种物理性质,来说明所测定的土壤侵蚀量,直接或间接地评价土壤侵蚀的相对敏感程度,并提出了许多的指标。
其中大多数指标是评价土壤耐溅击的能力或抗分散的能力。
在国外,M iddleton [6]在1930年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用分散率(D isp ersi on rati o )作为估价土壤可蚀性的指标;B aver [7]于1933年提出了分散——渗透性的指标;L u tz [8]于1934年提出,最细部分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可蚀性影响很大;Bouyouco s [9]于1935年提出用黏粒率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黏粒率越小,土壤越不容易侵蚀;A nderson [10]于1954年提出团聚体表面率可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团聚体表面率≤0.05mm 颗粒表面积(粉砂+黏土)团聚表面积;L eenheer D e 和D e 2boodt M [11]于是1959年提出了团聚体不稳定性指标;川村学者[]于60年代提出了水稳性团聚体风干率指标;Rou sseva [13]于1989年提出可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来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
在我国,也有大量的研究者在土壤可蚀性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如郭培才[14]、王佑民[15]等,他们也从土壤物理性质上提出了抗蚀性指标,来评价土壤抗侵蚀的强弱。
郭培才等[14]通过对不同土壤剖面(0~10c m ,20~30c m ,40~50c m )层次的草地、林地、农地的采样分析得出水稳性团粒含量是反映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并对土地类型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将土壤抗蚀性划分为极弱、弱、中等、强、极强五个等级(表1)。
王佑民等[15]对不同腐殖质含量和水稳性团粒含量的土壤作抗蚀性评价,以腐殖质和水稳性团粒作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并根据二者的含量,将黄土高原的土壤抗蚀性分为极弱、弱、中等、较强、强、极强六个等级(表2)。
赵兴实[16]对黑土地区的土壤抗蚀性进行分析,认为可利用结构系数和分散系数来表示土壤的抗蚀性指标。
张启昌等[17]得出在侵蚀外营力一定时,土壤侵蚀状况与地面物质的抗蚀性能力有关,因此,可以把一定粒径的土壤自然颗粒抗均匀水滴击溅而被分散的性能作为土壤抗蚀性能指标。
唐克丽、查轩等[18]对子午岭林区林草地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剖面的水稳性团粒含量分析后得出,水稳性团粒含量是反映土壤抗蚀性的重要参数,因此强调恢复和重建植被在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土壤抗蚀性强弱等级表(据郭培才等)等级极弱弱中等强极强大于0.25mm 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 %<1515~2222~4343~57>57表2 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分级(据王佑民等)级别极弱弱中等较强强极强大于0.25mm 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33~1010~2020~3030~50>50土壤腐殖质含量 %<0.5>0.6>1.0>2.0>2.5>42 根据土壤侵蚀营力对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除了从土壤物理性质来研究土壤可蚀性外,一些研究者也从土壤侵蚀力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来评价土壤的可蚀性,这包括土壤的抗冲性和抗剪性。
2.1 对土壤抗冲性的研究进展对抗冲性的研究,最早是前苏联的古萨克于1949年采用流水对磨碎过的过筛土样进行冲刷99第2期查小春等: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001水土保持研究第6卷作试验,尔后又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在室内冲刷整段土样标本作试验。
当他用水槽放水冲刷作试验时,提出用冲走100c m3土样所需的水量来评价土样的抗冲性;当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冲刷整段土样标本作试验时,采用每平方米面积上冲走土样的克数来评价土壤的抗冲性。
随后,考斯加柯夫于1960年从泥沙起动的角度出发,采用每平方米面积上所需的冲刷力来评价土壤的抗冲性等[19]。
如今,我国的研究者从土壤力学的角度,在抗冲性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土壤侵蚀有了深入的认识。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原状土冲刷土槽法[20,21]和C.C索波列夫仪用恒压水性直接冲刷土层法[22]。
他们先后就这两种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引用,对黄土区土壤的抗冲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土壤抗冲性指标。
朱显谟[19]曾采用土样(5c m×5c m×5c m)在流水中的冲失率,并以土样在流水中的冲刷时间为附加指标来评价土样的抗冲性,周佩华等[23]用单位径流深的冲刷量作为土壤抗冲性指标,并将黄土高原的土壤抗冲性划分为五个级别(表3)。
蒋定生[19,24]在研究土壤抗侵蚀性能时,先后采用了三个评价土壤抗冲性指标:(1)单位水体对土壤的冲刷值,M(g L);(2)每平方米面积上所需的冲刷力,(N m2);(3)土壤抗冲刷指数C,即冲走1g土壤所需的水量和时间(L.s g),并且蒋定生还利用他所提出的抗冲性指标——抗冲性指数C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得出抗冲性在水平上自北向南有递增的变化规律趋势。
李勇[25]则利用在一定坡度、一定雨强(或冲刷流量)下,以冲刷1g土所需要时间来表示抗冲性能的指标,用A s表示,单位:s g,A s愈大,则土壤抗冲性能愈强;赵兴实[16]以冲走1g土所需的力(kg)作为抗冲性能指标;吴普特[26]则以单位径流深的冲刷侵蚀力k w(kg m2・mm)作为土壤抗冲性指标。
表3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分级(据周佩华等)土壤抗冲性分级极弱弱中等强极强土壤抗冲性指标>0.300.10~0.300.05~0.100.02~0.05<0.02对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因素方面,周佩华[23]认为,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因素为地面坡度和土地利用情况;王万忠等[24]指出,影响土壤抗冲性强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植物根系的分布、盘绕、固结作用,二是有机无机复合体的胶结作用的影响;查轩、唐克丽等[2,18]对子午岭林区的研究表明,抗冲性与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面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和耕垦后,土壤的理化性质会严重恶化,抗冲性能明显减弱,侵蚀由轻微突变为强烈侵蚀。
除了对黄土区土壤的抗冲性研究外,近年来,对植物根系和土壤抗冲性关系的研究发展也较快,刘秉正[28]、郭培才[29]、汪有科[30]、吴钦孝[31]、李勇[25,32]等都作了有关的论述,得出植物根系在维持土壤稳定性,抵抗径流对土壤冲刷起决定性作用。
2.2 对土壤抗剪强度的研究进展当外力作用于土壤时,土壤的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抗压和抗剪力。
对于土壤的抗剪强度,在计算土工建筑物地基的强度和土壤边坡稳定时,采用的定义为[33]:是在极限应力条件下,土体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相对滑动(剪切)时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强度,对粘性土抗剪强度用库伦公式表示为:Σ=c+∆tgΥ(1)式中,Σ——土壤抗剪强度(kPa);∆——垂直压力(kp a);c——黏聚力(kPa);Υ——内摩擦角(°)。
该定义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了土体的剪切破坏。
当把抗剪强度与土壤侵蚀联系起来,从侵蚀的角度考虑土粒或土团的剪切破坏时,Jum ics 和B arer [34]把抗剪强度定义为:在剪应力的作用下,抵抗土粒或土团持续剪切而引起的剪切变形破坏的阻力,并指出它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土粒间的黏聚力;②颗粒间相互联结的抵抗变形力;③颗粒表面间的抗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