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温情与敬意:从《论语新解》看钱穆的文化态度
温情与敬意:从《论语新解》看钱穆的文化态度作者:郭院林陈天伟来源:《云梦学刊》 2015年第3期郭院林1 陈天伟2(1、2.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论语新解》是钱穆先生在学术盛年时期著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虽定位为“通俗本”,前后却花去了钱穆十余年的时间,是探究钱穆治学态度的重要样本。
“温情与敬意”是钱穆的文化态度,是其治学中最不能忽视的特点。
或许不能纯粹从学理来看其论说的是非,因为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信仰。
与同时代学人相比,这也是他一生的坚持。
关键词:《论语新解》;钱穆;治学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3-0055-04收稿日期:2015-04-14作者简介:郭院林(1975- ),男,江西九江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近代地方文化。
陈天伟(1991-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论语新解》是钱穆“刻意”写的一部《论语》的“通俗本”。
[1](P95)然而,正是这部通俗本,钱穆历时十余年方得完成。
①此间固有事务缠身的原因,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作者久经锤炼之作,甚至可以看作晚年定论之作,可见此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而钱穆之子钱行《尤重〈论语新解〉》一文也完全证实了此说法:“《论语新解》是钱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本人比较重视的一部著作。
在这书写成出版前后,钱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就曾多次写文章,做讲演谈到这书的写作计划、过程、进度以及这书的价值、意义和读法等等。
”[2](P26)那么,国学大师为何会对一种“通俗本”下如此大的力气呢?作者在本书的序言说:“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3](P2),也就是说,作者创作《论语新解》的目的就是要普及大众,使《论语》人人可读。
其理想也可以说是要以此为一普世本,作一标准文本,以达到普及《论语》与宣扬儒家文化的目的。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
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
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温情和敬意
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温情和敬意通史,字面的意思很简单:一直讲到现在,就是通史。
所谓通,就是“贯通”,“全部”的意思。
最早的通史是《史》,我们后来管它叫《史记》。
因为它太优秀了,以至于以后的人都是以续写的方式,向《史记》致敬。
就是按照《史记》的格式续写历史,并且从事这个工作的最高成就者称之为“史家”。
历代史家最高者,就是24史的作者。
到了民国,因为西学东渐,我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历史有了不同的认识。
于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通史,其中公认的最好的两本中国通史就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钱穆的《国史大纲》。
这两本书,都是课堂笔记的记录,都是,先有思想,后有书。
这两本书,都是通史,大体上都是一个时期产生的,但是又有不同。
吕思勉先生他的书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和蔼,钱穆先生的书读起来就很严厉。
哈哈,我不是学历史出身,所以,对这两位先生并没有特殊的认识,只是隔着书去猜测。
吕思勉先生很少说教,都是说事儿,他的书胜在知识的广博。
看吕思勉先生的书,总觉得在和一位知识渊博、经历丰富的朋友聊天,他带给你的更多的是启发。
哦,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
他的书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我觉得吕思勉先生的课一定是很活跃的,学生都一定是特别想站起来也说说的。
钱穆先生说教相对多一些,但是,字字沉重。
钱穆先生在他的书里是一个严肃的人。
一上台,立刻整个课堂充满了庄严,每个学生都凝神细听,唯恐这样的好课漏掉一个字。
这两本通史都是西方视角的,他们讲的通史,都是与以往传统的中国历史不同的。
区别就在于,吕先生更西化一点,钱先生更中化一点。
吕先生是散文体的,更生动有趣;钱先生是记叙文,庄严肃穆。
我想象中,吕先生的课喝点小酒更提神,而钱先生手里是拿着板子的。
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开篇,有一个特殊的部分:“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我说的没错吧,钱先生是拿着板子的吧)(一)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温情与敬意——钱穆历史课程思想探究
温情与敬意——钱穆历史课程思想探究作者:占小飞,叶小慧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1期摘要: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日益缺乏温情与敬意。
在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历史学家钱穆深入研究中国史,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
在课程实践中,钱穆为传统历史课程注入了新的历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关键词:钱穆历史课程课程思想近代中国在与东洋、西洋的交锋中屡战屡败,固有之学问、制度和技术都不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危机。
历史学家钱穆观察到“近代国人,接触西方文化,惊其富,惊其强,自愧不如,尽舍吾旧而学之”a。
在这种文化危机中,钱穆思考着中国究竟会不会亡国?围绕这个问题他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史,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
一直以来,钱穆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但正如余英时认为“钱先生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中国旧魂原封不动地还旧,而是旧魂引生新魂”b。
钱穆一生任教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任教经验丰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在当下的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课程理念:“为故国招魂”与“温情与敬意”每一次课程改革的形成都蕴含着课程理念的发展和更新,包含着对一门学科的反思与批判。
课程理念的重建对于历史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钱穆把近代史学概括为传统派、革新派和科学派。
传统派乃西方入侵前夜,传统史学所注重校勘考据、典章制度之学;革新派起源于清末有志于救国图存、急于革新之人所提倡的史学;科学派则标榜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开展史学研究。
钱穆认为传统派和科学派偏于史料,路数较近,缺乏系统,纯为一种书面文字之学,与社会现实联系较少。
只有革新派致力于使史学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时时意识到对本民族国家以往文化积淀之反思与批判。
但革新派的史学也有其弊端,一方面在于“急于求智识而怠于问材料”,因此,革新派之史学在具体史实的把握上不如传统的考据学,近乎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在于革新派对于传统历史没有“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谢丹)
第7课《变中求“公”---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选题缘由】钱穆先生主张,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加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立意】本课立意:有别于过分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课以挖掘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隋唐三大制度凝练的“公开公平公正”理念,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课明线:隋唐制度的整合、创新与辐射。
本课暗线: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体现出的“公平公正”的理念。
【设计思路】【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是,“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2.教材内容及地位:教材内容:包含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制度等三大制度;教学内容的地位:(1)回答了上一课“隋唐出现盛世的原因”这一问题,有利于构建完整的隋唐史知识体系;(2)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体现,在中国制度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的缺陷及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缺陷:历史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知识逻辑结构不够完善;教学对策:应精选史料、设置情境,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高一未分文理科且没有接触过部编版新教材的学生。
知识储备: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三大制度有一定了解。
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学情问题: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知识联系性不够。
应对策略:1.借助史料,构建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历时性思维。
2.借助史料和情境,探究隋唐三大制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共时性思维。
3.借助史料和问题,感悟三大制度凝练的“公开公平公正”理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史料阅读的对比,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作用,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钱穆与《国史大纲》
钱穆与《国史大纲》梁屹峰【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页(P31-33)【作者】梁屹峰【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其悠久的历史,犹如浩浩大江绵绵不绝,久远的历史书写,成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史学传统。
千百年来,史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他还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国家。
”梁启超更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之源泉”。
史学大师的金石之言,在中华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抗战初期,山河失色。
面对来势汹汹,骄横残暴的侵略者,在急需巩固提振民心士气,激发爱国热情,确信我神州不灭之际,一位史家一本“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了解”的使命感,以卓拔的史识,深厚的学养,用短短之一年时光撰写出了一部风行全国的中国通史,在巩固青年学子敬爱祖国民族历史文化之信念,增强对日抗战之士气,点燃民众爱国热情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流传下一段书生报国之佳话,它就是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和他的传世佳作《国史大纲》。
钱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钱穆原名恩镕,字宾四。
18岁时,易名穆,语出《尚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在学界,钱穆被视为一传奇,他9岁入私塾,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17岁入常州中学学堂学习,后因家贫辍学。
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中学18载,期间勤学苦读,养成无一日不读书,不从头至尾读完不读另一书的习惯。
寒暑无外,未尝一日废学,经史子集、乾嘉考据、西方译著无不涉及,厚积薄发,出版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聚讼纷纷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大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北平燕京大学任教。
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卷12分题分析及多种答案和补救练习
2019年12分题解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2019年全国卷1)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一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此观点正确。
论证:①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②1940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宏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结论: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示例二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此观点正确。
论证:①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必然使国民附随一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生活,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格局;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侨下南洋,带去了中华先进文化,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
2019年高考全国1卷真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国史大纲·引论---钱穆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一.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
一者“悠久”。
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
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
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
二者“无间断”。
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
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
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六三三。
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
三者“详密”。
此指史书体裁言。
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
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
三曰纪事本末,此本尚书。
其他不胜备举。
可看四库书目史部分类。
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钱穆国史大纲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钱穆国史大纲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国史大纲富有温情与敬意,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性的坚韧力量。
一、国史大纲的温情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钱穆先生强调了人性的温情和爱的力量,在他笔下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温暖的情感。
例如,在描述三国时期典籍、文化的传承时,钱穆先生写道:“若非后魏太常史广,收典籍保存,文禄后推荐张华、势介经传,典籍或灭或于世不臣,所谓批了几篇,尚不成一志。
”这句话既体现了历史真相,又充满着对这些文化守护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样,在描述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时,他也经常用“仁”、“义”、“忠”等温情的词语来描述人物的品质,表现出人性的温暖。
二、国史大纲的敬意在钱穆先生的笔下,历史的所有人物都得到了足够的敬意,每个人物都被描绘得逼真而深刻。
例如在描述商代殷墟遗址时,钱穆先生写道:“文化遗存异常壮伟,墓葬布陈巍峨,甲制玉器器型奇异,青铜器制造模式也为独特。
此文化的独特性或许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然而,这不掩饰它为现代人的魅力。
”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历史文化的敬意和浓厚的感情。
此外,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被分析得深入透彻,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钦佩和尊敬。
在他的著作中,每个被描述的历史人物都有其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展现了他的敬意和崇高的品格。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唯美的历史作品,富有温情和敬意,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性的温暖。
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阅读附答案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阅读答案陈虹学生们曾这样描述钱穆:“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种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地雍容潇洒。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
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
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
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战争使他失去了这一切——熟悉的教室、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氛围、熟悉的令他“其乐无比”的心情。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
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
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
”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无一不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然而,残酷的战争同样毁掉了这一切——安静的书斋、从容的研究,代之而来的是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然而,钱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就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
温情与敬意重要的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评析
使得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高的情感认知升华,从 而落实核心素养的最高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
2019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I 第 42 题,在传承中 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试题设计突出了历史解释与 时代价值的结合,重视镜鉴性,体现学科性,明确 方向性,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我们要 抓住机遇,构建以历史解释为轴、关注价值引领的 情景体验式课堂,以期在教学、备考中有所斩获。
些方面借鉴美国人的政治智慧 ? 我们从中可以借鉴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包括权
力制衡、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实用主义精神、务实、 创新等。美国在独立后对自己国家政体的选择是由 美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只有适应国情的制度 才是最好的制度。
通过感悟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政治文明 的渐进性与多元性特点,以此坚定“四个自信”,
原题(括号内容为试题省略的《国史大纲》原文, 本文作者所加。)如下: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 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 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 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 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 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
怎样对历史“略有所知”?钱穆给出的答案是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温情”即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对本国历史心怀温情,就 是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本国历史。“敬意”就是尊敬 之意,对本国历史心怀敬意,就是要高度认同本国 的历史文化。这是发人深省的。五四运动后,文化 认同问题成了中国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部分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的现代化药方, 往往是要剥去民族文化的身份,接受西方普世价值 的洗礼。本国历史既是一部祖先艰苦奋斗、英勇抗 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先民伟大创造、开疆拓土的历 史,唯有热爱和尊敬自己的历史,才能坚决捍卫民 族权益,立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温情” 与“敬意”是我们理解历史最重要的态度。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题
1、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2、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3、正确的民族、国家历史观,能增强国民意识 4、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2、试题答案拓展(答题模式) 得分关键:观点+评(表明态度)+析(论证)+结论(理论升华)
2018 三卷
世界史:(时间轴) 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 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 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 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2019 三卷
中国史:(文字+地图) 中国自放口岸 近代自开放口岸的特点、原因
中国史:(文字) 吕思勉--中国近代侵略双重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观点(依据材料,提取观点):××××××××××××。 评(表明态度):此观点正确与否。 析(持论有据):
×××××××,×××××××××,××××××××××, ×××××××××,×××××××××,××××××××。(运用中国古代、
近现代史实论证,同时结合1940年中国抗战的国情,谈家国情怀) 结论:家国情怀,理论升华。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从苏格拉底开始,是为了提醒你记住“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的读书俱乐部以孔子为结束,是为了提醒你,我们的文化基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血脉里流淌的仍然是两三千年以来的中华文明。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这种文化基因已经像小时候吃妈妈做的饭形成的口味一样,改也改不了,而且成为了我们集体人格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
1.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一开头就说:“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跟外国人不一样,这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温情与敬意”。
我们现在都算不上对本国的历史、本国的文化“略有所知”。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被“截断中流”,我们已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忘得差不多了。
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讲到中国儒家传统的时候,讲了一个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传说。
据说,第一代哈西德教派的信徒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走进树林深处的一个固定的地方,点上一堆火,一边祈祷一边沉思。
到了第二代教派,他们也会走到树林里那个地方,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点火了,但仍然可以去祈祷。
第三代教徒不仅忘记了怎么点火,也不知道该怎么祈祷,但是,他们仍然知道那片树林。
又过了一代,新的拉比不知道怎么点火,也不知道怎么祈祷,甚至连那片树林在哪里也不知道了,他们只能坐在宫殿里面的椅子上讲给大家听:从前,我们的祖先会到树林里,一边点火一边祈祷。
我们也不妨自省一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还能记得多少,已经忘记了多少?我们中间还有多少人能够算得上浸淫了传统文化?不说高深的,还有多少人到过年的时候,能用毛笔字写一副自己想出来的对联?我们中间还有多少人能叫得出来自己爷爷奶奶以上辈份老人的名讳?我们中间还有多少人的孩子,会讲自己的乡音、去过自己的故乡?想一想,这是一件很悲凉的事情。
但是,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是功不可没的。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xx: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
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
”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
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
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
”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
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
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
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钱穆:一代国学大师的“温情与敬意”
在北大,钱穆讲授历史课程,主要是中国的上古史和秦汉史。上古史有许多争议 之处,而当时北大研究上古史的人很多,除了钱穆外,还有八位教授同样开了前秦问 题的课程,但是见解各不相同。钱穆自述“ 当时在北大上课,几于登辩论场”。在北大, 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 即有“ 北胡南钱”之说。
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五世同堂的书香大家庭,十二岁时,父亲因病故去,家 徒四壁,仰赖本族的怀海义庄抚恤生存。后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当时吕思勉是学校中 最年轻的教师,教授历史与地理,钱穆的治学深受其影响。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学 校停办,钱穆无奈辍学,未受完中学教育,此后终其一生也未再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钱穆年轻时,服膺曾国藩“ 扎硬寨、打死仗”这两句话,他将这六字诀用在做学 问方面,凭借刻苦自学,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 国史大纲》成书于抗战最艰苦之岁月,全书充满了钱穆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 思索。其弟子严耕望撰文回忆钱穆时说,“ 此刻抗战正艰,此书刊出,寓强烈之民族 意识……一以中华文化民族意识为中心论旨,激励民族感情,振奋军民士气,故群情 向往,声誉益隆,遍及军事政治社会各阶层,非复仅黉宇讲坛一学人。国家多难,书 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与我有关范文合集
与我有关二、【作文题解】(一)思考命题(字字计较,词词落实)“和”,即“跟、与”之意,为介词。
“我”,可以是专指,指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泛指,相当“我们”,或是某一群体,或是芸芸众生。
“有关”,即“有关系”“有关联”“有影响”等之意。
(二)关注材料(锁定关键,提取提示)捉住材料语中的关键语句:(1)“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看起来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发现,他们又实在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把握住几个关键词:“人”“事”“似乎”“没有”“关系”“实在”“有着”“关联”。
由此发现:“与我有关”之人和事,表面上与“我”存在疏离感,但实际有着内在密切关联。
(2)“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
拒绝“假”“大”“空”,呼唤写作者表达真性体悟,抒发真情实感。
(三)整体把握(宏观掌控,认知意图)“和我有关”这一命题,要求写作者思考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与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发生着的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认识到人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性,不可因为在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物)存在着时空或者精神上的距离而忽视甚至无视其存在。
本命题提倡“我”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它强调的是主人翁精神、公民自主意识、责任感、同情心、危机感等。
三、【立意构思】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构思、行文。
(一)“是什么”角度什么和我有关和我有关的人和事有哪些人——身边人(亲朋、师友、邻里)陌生人(路人甲乙丙、未谋面之人)事——平常琐事国家政事社会热点天下大事(二)“为什么”角度为什么说这些人与事和我有关和我有什么关系关乎利——社会福利个人(群体)权益身心健康个体发展环境安全……关乎情——拳拳亲情殷殷友情赤子之情民族之情文化情怀人之常情……(三)“怎么样”角度如何对待“和我有关”怎样处理这些和我有关的人和事态度——抛却冷漠心态唤醒责任意识放出联系眼光释放包容胸怀……行动——积极回应冷静对待想方设法协同解决……以上三个角度可以选择其一行文,也可以综合运用。
古人的时候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
古人的时候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在古代,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历史总是怀着一份温情与敬意。
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是这个国家的根基,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来源。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们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和温情。
而我认为,旷古之际的中国历史,更是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始于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经受了许多艰苦的考验,也经历了许多繁荣的盛世。
但无论是繁荣还是困顿,中国人民都从未放弃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自己文化的传承。
因此,中国从未断裂过,而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先是夏商周三代,这一段时期,中国文化得以初步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礼乐制度。
同时,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东周时期孟子、荀子、庄子等一批思想家的思想,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缔造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涌现的时期。
这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显革期。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尊重和推崇不衰。
而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尚刑治天下”思想等,也分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治全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儒家学派成为了当时的官学,而汉武帝开创的“选贤任能”政策也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文化不断创造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唐朝的“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八杰”,都是中国文化中不朽的名字。
这一时期的影响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在文学、艺术、科学上都有了卓越的表现。
宋元时期,中国的文化再次得到了繁荣的表现。
宋朝时期,著名诗人苏轼、苏洵等人的诗歌、散文、书法等都有了扎实的进展。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后裔窝阔台统治中原,将外族统治者带入中国历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
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
”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
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
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
”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
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
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
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
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
”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
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
“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
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
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
“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
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
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
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
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5分)21.钱穆认为中国人
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根据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现今的国学热。
(6分)参考答案:19. (4分)①在西学东渐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作为中国人,要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不要一味苛求古人,多些情感,多些亲近,不可全盘否定历史。
(2分)②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不可推翻,后人应怀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不可把自己所处时代当成历史最高点。
(2分。
答出“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可给1分,答出“不要忘了或想忘了甚至否认中国的历史”可给1分。
)20. (5分)“为故国招魂”指的是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精魂。
(1分)具体表现:①在抛弃传统的新思想潮流中,钱穆坚守中国文化五千年文化,并著书立说,终生不渝地捍卫中国文化。
(2分)②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努力培养能自愿为中国文化献身的接班人。
(2分)21. (5分)①国学热体现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对于促使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分)②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华夏子孙的共识。
(2分)③但也要认识到国学需要像钱穆一样愿意为其奉献终生的人,才能更好发扬光大,若只是表现的热闹,则于国学发展不利。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