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二、 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 一、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 孔子世家》所记为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 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 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
• • • • •
(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

•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 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 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 (《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 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 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 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 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
• B.宗天 • 宗天,意味着对自然神的虔诚崇拜。殷人祭风雨、 祭星辰、祭山川、祭土地,但在他们心目中,地位 最崇高的,乃是太阳神。 • C.尚鬼 • 殷人又将祖先的忌日记为神主、庙号,祭祀某一祖 先的日期,必与其忌日相符。殷代行六十甲子纪日。 每旬都有人逝去,于是每旬都必须举行繁复的祭祖 仪式,周而复始,不得空闲。 • 殷人尚鬼,成为一大特殊的文化现象。日常起居, 诸多禁忌,神经紧张,疑神疑鬼。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4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0字以上的的论文,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仁者爱人”,即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之为人、心之为善的本性。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

通过恪守这些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学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

同时,儒家倡导君子之德和文治,即推崇高尚的品德和勤政的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修养,使个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能力,成为合格的君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纽带,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睦,注重家族传统和家族责任。

这种家庭意识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教育无远近,贵在持久”。

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道德,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倡导君主首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帝王儒学和士人官职等的基本模式。

最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组织和公共道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重视礼仪,主张恪守社会规范和仪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种重视礼仪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礼仪。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题目: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摘要】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字】儒学传统文化和谐修身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

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儒家文化的源起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

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

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在这里,太史公准确扼要地指出了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当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颇为自诩地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正是这种出自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景仰和狂热追求,才产生了他创建儒家学派的根本动力。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一节

主干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
以孔孟之学为学术代表,传世经典著作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
a
3
孔子的思想
瓷器画: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 曲阜)人。幼年丧父,生活贫贱,大约30岁时开讲 私学,这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5l岁出任鲁国中 都宰, 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游说列国,14 年间各诸侯国君主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再回鲁国 时已68岁。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
根的民族。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
天命观
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观,视天
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 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 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言”,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 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
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 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载孔 子“不语怪 、力、乱、神”,并且说“未知 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
a
孔丘论道
5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曾游说齐梁等七国,曾为齐宣 王客卿。其学说当时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所用。晚 年,他与弟子万章等人埋头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
继承孔子儒学有两大主要派
别,即孟子之儒和荀子之儒,他们
分别从人性“性善”论和“性恶”论的
角度,探讨了“人”的本性,成为先
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
宋 代
尊的地位。儒家思想在魏晋时 受到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二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二节ppt课件
纬”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主旨在 于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使 伦理准则归于“天意”,将“五行” 观念伦理化,从 “阳尊阴卑”、 “阳贵阴贱”推演出三纲五常理论 的合理性。
洛阳汉墓壁画艺术弥漫着天人感应的观念
三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
“三纲”语出韩非,“三纲五常”连用则 为班固,而董仲舒是三纲五常理论化的始 作俑者。董仲舒根据五行观念推演认为, 君臣是天地关系,夫妇是阴阳关系,父子 是四季关系,天地和四季也归于阴阳,“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因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永恒的 “天意”,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
李春明绘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天人感应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 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里,天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天 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董仲舒在 解答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时, 把先秦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相结 合,创造出一个高踞宇宙本原之 上,具有意志和道德的人格神, 即天,称“天者,自神之君也,王 者之所尊也” ,认为宇宙由五行生成天地阴阳“十端”,演变出人事有序同构的 和谐宇宙,明确了孟子的“天人合一”论,推导出“天人感应”,成为两汉“谶
纲”以 父子夫妻的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 宗法制为基础,以君亲忠孝为纽带, 以移孝作忠为目的,实现家庭政治化 和国家家族化、绝对化,强化家庭的 宗法统治和封建君权。他以三纲五常 等道德规范,作为建立法度、化民成 俗的根本,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 论根据,为以儒为宗的文化模式提供 了蓝本。
董仲舒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第三次应诏对 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主张的特点 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 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 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 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 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 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按“天人感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华文化要略】第五章儒家思想PPT课件

【中华文化要略】第五章儒家思想PPT课件

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
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
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
孚2020、年9月小28日 过、既济、未儒家济思想
14
《易经》的“易”有三种意义,即 变易、不易、简易。
①变易:以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 物。《易经》中的变易观念表现为 三方面:卦象与爻象的变化;卦象、 爻象所象征的人事吉凶的变化;卦 辞、爻辞表示自然现象的变化。
2020年9月28日
儒家思想
20

元,亨,利,贞。《彖》曰: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 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 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 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20年9月28日
儒家思想
21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第五章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核 心,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
一、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汉书·艺文志》:儒家“游文于 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2020年9月28日
儒家思想
1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 尼”。 (一)六经
——《诗》《书》《礼》《乐》 《易》《春秋》
1、《诗》
士冠礼第一;士 昏礼第二;士相 见礼第三;乡饮 酒礼第四;乡射 礼第五;
儒家思想
7
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 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 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 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2020年9月28日
儒家思想
8
4、《易》
即《周易》。传说上古时期伏羲始 作八卦,神农氏重六十四卦(名 《连山易》),轩辕氏重六十四卦 (名《归藏易》)。中古时期周文 王重六十四卦(名《周易》);近 古时期,孔子及弟子又作《易传》, 名《十翼》。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哲学文化(儒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哲学文化(儒家)
内圣外王
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指向,以个 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 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起国家和 民族的重任。
儒家哲学
内圣外王
“内圣”,
是指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 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
“外王”,
是指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 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儒家哲学
完全的人格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哲学
性本善


仁政
与民同乐 浩然之气儒家哲学来自两汉经学 董仲舒(前170-104)
《天人三策》: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家哲学
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
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
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
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 失之繁琐。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
儒与孔子
2, 孔 子
孔子的人格魅力
十五而志于学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忧道不忧贫 吾与点也 前言戏之耳
儒家哲学
录目
儒与孔子 儒学三期 儒教三义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又称孔学 儒学元典产生于斯 从五经到十三经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其中对儒学贡献最突出的
有 “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恕”,相对于“忠”而言,意谓 如果不能做到有利于人,至少不要 有害于人,也就是孔子强调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哲学
仁义
义者,宜也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弘道”的担子 便落到“士”(知识分子)身上。在“势” 的高压之下,士以“道义”自重,以“仁” 作“义”的保证,形成“道义”与“权势” 的对峙或冲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绪论一、识记:1、“文”“化”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2、文化的定义3、文化的类型4、文化的特征5、“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演变二、名词概念1、自然的人化2、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4、物质文化5、制度文化6、精神文化7、行为文化三、问题理解1、文化的本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和区别第一章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识记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2、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3、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两种类型4、宗法制度的特征5、宗法制度的三种类型二、名词概念1、宗法制度2、人道亲亲3、家国同构三、问题理解1、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3、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识记:1、上古文化“三大集团”2、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3、殷商西周文化的特征4、《周易》八卦观念5、阴阳五行观念的演变发展6、“九流十家”及其代表人物7、前期法家代表人物8、“经”的含义9、“”三玄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表现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13、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14、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15、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16、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17、明清文化典籍二、名词概念1、甲骨文、金文2、八卦3、稷下学宫4、今文经学、古文经学5、玄学6、名教7、宋明理学8、心学三、问题理解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4、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5、法家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6、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识记:1、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观点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易传》3、儒家和儒学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理论概括4、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5、“以人为本”思想文化的体现6、“和同之辨”的理论探讨二、名词概念1、刚健2、天人合一3、厚德载物三、问题理解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2、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3、合和思想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第四章中传统哲学与文化一、识记1、古代文化中关于“天”的不同意义2、“天道自然”与老子3、“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与刘禹锡4、“变易”观念的来源5、中国古代文化“融会贯通”的表现6、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7、“知行”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二、名词概念1、“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天人相分3、天道自然三、问题理解1、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有那些主要观点2、“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有何优长及缺陷?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识记:1、儒家之前的“儒”与儒家之后的“儒”2、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周敦颐、张载与理学的创始4、朱熹的主要着作5、张载与“气本论”6、陆九渊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王守仁与“知行合一”、“致良知”二、名词概念1、“儒”2、“五经”3、性善说4、性恶说5、内圣外王三、问题理解1、孔子的学说的主要内容2、孟子学说主要内容3、荀子学说主要内容4、性善说、性恶说分歧的思想文化根源5、董仲舒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7、儒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8、儒家学说对人格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功能第六章中国古代图腾文化一、识记:1、“图腾”一词的来源2、图腾的含义3、少皞系统鸟图腾的历史踪迹4、龙图腾的考古材料5、草木图腾中植物生人传说的两种类型6、夏、楚部族植物图腾的表现二、名词概念1、图腾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三、问题理解1、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观念和象征意义2、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代表的观念和意义3、由图腾观念决定的生命一体化倾向在先秦文学中的表现第七章中国传统宗教一、识记:1、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宗教特点2、五斗米道与张陵、《老子五千文》3、太平道与张角、《太平青领书》(《太平经》)4、葛洪与《抱朴子》5、南天师道与北天师道6、正一派与全真派7、《道藏》的内容分类8、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9、印度佛教的主要派别10、南传、北传佛教11、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及其标志12、西汉时期佛经翻译的两大系统13、四大菩萨信仰14、唐代佛教八大派15、大乘、小乘对“佛”的不同认识16、四圣谛与四法印17、禅宗的基本观点18、“以禅喻诗”的三种类型二、名词概念1、天师道、太平道2、《抱朴子》3、三清尊神4、大乘佛教5、小乘佛教6、四圣谛7、四法印8、禅宗三、问题理解1、道教的来源2、道教的信仰特征3、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5、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6、佛教文化的理想人格有何特征?你如何看待?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9、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以一首诗为例,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第八章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一、识记:1、古代文化典籍关于“重民”的言论2、古代官学的四种主要形式3、宋代四大书院4、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5、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二、名词概念1、六艺2、因材施教3、教学相长4、慎独5、国子监三、问题理解1、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一、识记:1、传统文化变革的两个阶段2、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派别3、全盘西化论与胡适、陈序经4、东方文化论5、80年代文化热的状况6、“西体中用”与李泽厚7、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主要观点二、名词概念1、“西体中用”2、新儒学三、问题理解1、传统文化在近代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你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思想便通过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贡献和影响。

儒学思想的贡献儒学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阐释和整合,儒家思想极为重视稳定、和谐和秩序,并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道德修养注重的不仅仅是自身,还应用到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的方方面面中。

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因此,儒学也极为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自然和谐,这种观念至今仍在中华文化中体现。

对于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天命观念,即一个人的权利和职责是基于命运的安排和社会道德的要求而定的,这种观念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思想中,仁爱也是对于领导品质的要求,为了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领导者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透过千年的时间变迁,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观念和价值判断。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儒学思想被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中。

例如,孔子的“四端、五常”教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端即:仁、义、礼、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兼顾。

儒学还影响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发展,尤其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不断地塑造了王朝、官场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实现和平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国家的治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代政治家在担任重要职务之前,都会接受儒学教育,这种教育使他们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以求在任职期间为国家群众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一)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

它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四)人口(五)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四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四节ppt课件
止于至善”作为最高目标,提倡“温良恭俭让”、“和 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 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朝收待笑壮踏驾臣靖 空白莫八三壮抬潇怒 满
天拾从谈志破长子康 悲了等千十怀望潇发 江
·
. .
. .
阙旧头渴饥贺车恨耻
山 河
饮餐兰 匈胡山 奴虏缺 血肉
何犹 时未 灭雪
切少闲里功激眼雨冲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四节ppt课件
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儒家学说历经千百年的改造,并与其他学说相斥相吸,内容不断丰富完 善,经过社会的选择,终于凝聚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干之一,对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以及社会心理等 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 化。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始终受制于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概括起来 有以下特点:关心现实政治,重视人际关系;具有博大体系,流于经学态 度;高扬主体意识,着眼伦理本位;偏重直觉方法,富于辩证思维。
年 头
路 云 歇
冠 凭 栏 处
红 岳 飞
儒家文化的历史作用
儒家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现代化 的源泉和起点, 赋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 真务实的精神,今天,将鼓舞人们不畏艰难 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维护社会秩序的 和谐安定。科学地扬弃儒家文化,有助于振 奋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 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有助于繁荣社会 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北宋]王铣:瀛山图
儒家的理想人格
岳母刺字图(上) 岳飞《满江红》词意(下)
儒道墨法四家,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
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 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 族类的理想人格。儒家追求“天下大同”、“内圣外 王”的理想,理想人格是圣贤,以圣王为追求目标 和行为典范,加强内 在修养,把握道德,推 广所得,使天下道一风 同。将“明明德,亲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发其所尊奉的经典即“四书”、“五经”— —经学。
儒学以解释其尊奉的经书为任务,这种传统
始于孔子。孔子编纂《诗》、《书》、《礼》 、《乐》、《易》,晚年又编修鲁国史书《春 秋》,从而为儒学创建了基础。战国时期孟子 和荀子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和孔子学说为己 任的。
后代儒家学者,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为宗
忍也。”(《论语·八佾》)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 氏》)
《论语》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
,如乐何?”
《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
从此可以看出礼和仁的关系:礼是制度规范
,仁是思想内核;礼是外在强制力,仁是内在 自觉性;礼的作用是使内在的品质、境界达到 仁的高度,内在品质境界的提高又促使人按礼 行事。二者相互作用。
具体说来,孔子学说有如下内容: (1)仁者爱人。
儒”有何不同?
一是知识层次上的变化:仁学 二是人生观上的变化:把个人的道德完善和
治国安民的抱负、理想联系起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学派建立以后仍然有不是儒家仍称“
儒”的人,包括巫医、占卜师、星象师、方术 之士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2、儒家的共性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学的创始人。其后,
“仁者爱人”的含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与
“敬神”相对,二是与墨家的博爱有区别。它 区不同于前代,也区别于同时代。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又是主体内
在的意识。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 ,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仁”的内涵: 第一,从血缘关系上看,孝是仁的根本。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儒学各派都把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
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儒学总是置家、国、天 下的利益为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 。
个人作为群体之中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
和职责,各尽其职,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秩 序。群体中应有等级差别,“正名分”,这种 群体观也始于孔子。
第二节 儒学的发展
先秦儒学 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把观览山水与陶冶人生性情联系起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综观孔子一生,并没有把达和退对立起来,
而是统一于一身,作为人生处世的两种方式。
2、孔子的学说——仁、礼
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问题,有不同看法。 有的说是“礼”,有的说是“仁”。
从《论语》本身来看, 《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从忠的方面说,就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从恕的方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 家的理想,就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 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
儒是“以礼乐知识为贵族富人相礼的士”,
是士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的士,而是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新士,儒就凭借所掌握的礼乐知 识替贵族富人相礼为生。早年曾“学儒之业” 的墨子曾对儒生的生活作过极为生动的描绘。
“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是将“儒”提升的关键人物。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后的“儒”和以前的“
以上两点,被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
消极因素:汉朝的儒家学者将先秦儒家提出
的忠孝、仁义等阐发为“三纲五常”的教条, 到了宋代,程颐则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 极大”。
积极因素:如孔孟的“杀身以成仁”和“舍
生取义”,历代儒学所阐发的公私之辨,修身 为本说,又培育了一大批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 。
3、儒家的社会观
上》)
第三,从个体修养看,具体品行表现:恭、
信、宽、敏、惠;刚、毅、木、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庄重)、宽 (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 惠)。”(《阳货》)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总之,仁是一种内在的、纯真美好的、真挚
旨,以解释经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 ,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
儒家的共同特点是阐发儒家经义,但由于理
解不同,时代不同,又分化为不同的甚至截然 对立的学派。先秦儒学分为八派,而影响最大 的是荀孟两派。汉代经学分为古今文两派。宋 代儒学被称为新儒家,更是学派林立。清代, 儒学内部又有汉宋之争。
千,贤者七十二。
总结出一系列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
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由博返 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 生。
第三,编纂《春秋》,褒贬是非。 书美以彰善,记恶以惩劝。语言最简洁精当
,一字以寓褒贬,是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 ;反映了自己的情志,“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
不同时代,有众多儒家出现,儒学也出现众多 的学派。《七略》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 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 《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
归纳起来,儒家有下面一些共性: (1)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 (2)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 “五经”、“四书” (3)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
主义。
《论语·为政》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正名主义。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于实现东周家长制的封
建政治。但他在世时,这种政治已经崩坏了。 孔子目击这个情形,很为愤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
第五章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儒家与儒学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学派与理论学说,都会谈
及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纵横家 等。
古代学派的命名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思想、
学说命名,如阴阳、名、法、道。二是以创始 人命名,如墨家。三是儒家的命名。儒家是以 人物的身份来命名的。
儒家之前、之后都存在“儒”。
(2)礼之用,和为贵。
“礼”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
规范。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相当多,他是维护周礼的
。但是,他所说的礼,与西周有所不同,表现 出对古代思想的改造:
其一,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这
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
其二,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
,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敬鬼神的色彩淡化 了。
在孔子看来,礼的政治作用是: 第一,能够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君使臣以礼” 第二,礼也是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
段。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
(3)孔子的政治观。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孔子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 “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
1、孔子的人生及其文化启示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为 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54岁时离开鲁国, 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在政治上,他是个悲剧人物,但他以天下为
己任的执着精神,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去为理想 而奋斗,这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一,整理文献,传之后世。 《论语·子罕》:“孔子自卫返鲁,然后雅颂
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பைடு நூலகம்而以治理好人的
现实生活为目标。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 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是儒家及其信奉者的共同目标。
2、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学派都倡导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
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 人。儒家学者,又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 道德问题。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第二,从人我关系看,宽容忠恕是为人之道
。即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二、儒学的特质
就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孔孟只是开创者,
后来的儒家著述,无论就其思想深度和广度来 说,都超出了孔孟。所以,探讨儒家思想特质 ,离不开孔孟,又不能局限于孔孟。
儒家——佛道:现实主义——避世主义 具体说来,儒家的思想特质表现为以下几方
面:
1、儒家的人生观
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
度。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4)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 “三纲五常” (5)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
倡圣王之治。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内圣外王”。 (6)助人君明教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隐
遁。
儒生、儒将、儒医
3、儒家的学术传统
儒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解释和
1、儒家之前的“儒”
儒家学派建立之前,有“儒”,这是儒家的
源头。《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 注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 公彦疏云:“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 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郑玄和贾公 彦的注和疏也可能是猜测。最可信的最早的“ 儒”字来自孔子《论语》中所说:“女为君子 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在孔子儒家学派建立 以前,就已经有“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