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的含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与
“敬神”相对,二是与墨家的博爱有区别。它 区不同于前代,也区别于同时代。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又是主体内
在的意识。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 ,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仁”的内涵: 第一,从血缘关系上看,孝是仁的根本。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各得其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 成六艺。”
《诗》《书》《礼》《乐》《易》都经过他
的系统整理。
第二,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鲁桓公时,孔子开始招收弟子,传授知识。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史记·孔子世家》)
周游列国时他也经常聚徒讲学,传说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
总结出一系列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
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由博返 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 生。
第三,编纂《春秋》,褒贬是非。 书美以彰善,记恶以惩劝。语言最简洁精当
,一字以寓褒贬,是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 ;反映了自己的情志,“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
1、孔子的人生及其文化启示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为 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54岁时离开鲁国, 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在政治上,他是个悲剧人物,但他以天下为
己任的执着精神,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去为理想 而奋斗,这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一,整理文献,传之后世。 《论语·子罕》:“孔子自卫返鲁,然后雅颂
一、先秦儒学
儒学在先秦时期开始创立,其主要学说也是
在先秦时期奠定,所以这个时期的儒学思想和 理论不仅对后世儒学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就是 儒家学说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先秦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一)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无论是他创造的理论,还
是他的人生实践,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孔子的“仁学”被后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并 逐渐得到发展完善,同时孔子的为人处世、人 生实践也昭示着人生哲理,给后代以文化启示 。
的情感,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几乎包含了 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每一种美德都是“仁” 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所 以说“好仁者,无以上之”(《里仁》)。
但是,仁是与生俱来的吗?孔子未直接回答
。他说: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为仁由己,日三省吾身。”强调自身修养
的重要性。
旨,以解释经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 ,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
儒家的共同特点是阐发儒家经义,但由于理
解不同,时代不同,又分化为不同的甚至截然 对立的学派。先秦儒学分为八派,而影响最大 的是荀孟两派。汉代经学分为古今文两派。宋 代儒学被称为新儒家,更是学派林立。清代, 儒学内部又有汉宋之争。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第二,从人我关系看,宽容忠恕是为人之道
。即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阐发其所尊奉的经典即“四书”、“五经”— —经学。
儒学以解释其尊奉的经书为任务,这种传统
始于孔子。孔子编纂《诗》、《书》、《礼》 、《乐》、《易》,晚年又编修鲁国史书《春 秋》,从而为儒学创建了基础。战国时期孟子 和荀子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和孔子学说为己 任的。
后代儒家学者,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为宗
二、儒学的特质
就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孔孟只是开创者,
后来的儒家著述,无论就其思想深度和广度来 说,都超出了孔孟。所以,探讨儒家思想特质 ,离不开孔孟,又不能局限于孔孟。
儒家——佛道:现实主义——避世主义 具体说来,儒家的思想特质表现为以下几方
面:
1、儒家的人生观
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
(《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
所以,孔子的政治又是人治主义。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第二,以德为治之本。 孔子之道,既以仁为本,其政治,又为德治
以上两点,被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
消极因素:汉朝的儒家学者将先秦儒家提出
的忠孝、仁义等阐发为“三纲五常”的教条, 到了宋代,程颐则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 极大”。
积极因素:如孔孟的“杀身以成仁”和“舍
生取义”,历代儒学所阐发的公私之辨,修身 为本说,又培育了一大批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 。
3、儒家的社会观
不同时代,有众多儒家出现,儒学也出现众多 的学派。《七略》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 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 《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
归纳起来,儒家有下面一些共性: (1)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 (2)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 “五经”、“四书” (3)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
(1)在儒家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 于道德。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 告子说的是人的本能。而孟子则认为: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2)就维持生产和生活来说,德教贵于刑 罚或法律的制裁。
“德教行而民康乐”,“法令极而民哀戚”(
《大戴礼记·礼察》)
度。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4)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 “三纲五常” (5)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
倡圣王之治。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内圣外王”。 (6)助人君明教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隐
遁。
儒生、儒将、儒医
3、儒家的学术传统
儒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解释和
第五章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儒家与儒学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学派与理论学说,都会谈
及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纵横家 等。
古代学派的命名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思想、
学说命名,如阴阳、名、法、道。二是以创始 人命名,如墨家。三是儒家的命名。儒家是以 人物的身份来命名的。
儒家之前、之后都存在“儒”。
,如乐何?”
《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
从此可以看出礼和仁的关系:礼是制度规范
,仁是思想内核;礼是外在强制力,仁是内在 自觉性;礼的作用是使内在的品质、境界达到 仁的高度,内在品质境界的提高又促使人按礼 行事。二者相互作用。
具体说来,孔子学说有如下内容: (1)仁者爱人。
第四,把观览山水与陶冶人生性情联系起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综观孔子一生,并没有把达和退对立起来,
而是统一于一身,作为人生处世的两种方式。
2、孔子的学说——仁、礼
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问题,有不同看法。 有的说是“礼”,有的说是“仁”。
从《论语》本身来看, 《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忍也。”(《论语·八佾》)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 氏》)
《论语》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
儒是“以礼乐知识为贵族富人相礼的士”,
是士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的士,而是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新士,儒就凭借所掌握的礼乐知 识替贵族富人相礼为生。早年曾“学儒之业” 的墨子曾对儒生的生活作过极为生动的描绘。
“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是将“儒”提升的关键人物。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后的“儒”和以前的“
1、儒家之前的“儒”
儒家学派建立之前,有“儒”,这是儒家的
源头。《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 注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 公彦疏云:“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 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郑玄和贾公 彦的注和疏也可能是猜测。最可信的最早的“ 儒”字来自孔子《论语》中所说:“女为君子 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在孔子儒家学派建立 以前,就已经有“儒”。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从忠的方面说,就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从恕的方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 家的理想,就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 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
儒学各派都把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
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儒学总是置家、国、天 下的利益为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 。
个人作为群体之中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
和职责,各尽其职,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秩 序。群体中应有等级差别,“正名分”,这种 群体观也始于孔子。
第二节 儒学的发展
先秦儒学 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
现实生活为目标。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 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是儒家及其信奉者的共同目标。
2、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学派都倡导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
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 人。儒家学者,又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 道德问题。
(2)礼之用,和为贵。
“礼”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
规范。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相当多,他是维护周礼的
。但是,他所说的礼,与西周有所不同,表现 出对古代思想的改造:
其一,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这
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
其二,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
,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敬鬼神的色彩淡化 了。
在孔子看来,礼的政治作用是: 第一,能够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君使臣以礼” 第二,礼也是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
段。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
(3)孔子的政治观。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孔子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 “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
上》)
第ຫໍສະໝຸດ Baidu,从个体修养看,具体品行表现:恭、
信、宽、敏、惠;刚、毅、木、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庄重)、宽 (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 惠)。”(《阳货》)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总之,仁是一种内在的、纯真美好的、真挚
儒”有何不同?
一是知识层次上的变化:仁学 二是人生观上的变化:把个人的道德完善和
治国安民的抱负、理想联系起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学派建立以后仍然有不是儒家仍称“
儒”的人,包括巫医、占卜师、星象师、方术 之士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2、儒家的共性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学的创始人。其后,
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此种现实主 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如关于鬼神,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认为应该致力于生人 的事,不必追问死后的事情。
此后荀子将其发展为无神论,认为祭天和祀
祖只是教化百姓和文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 并无神秘的意义,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 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荀子·天伦》)
主义。
《论语·为政》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正名主义。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于实现东周家长制的封
建政治。但他在世时,这种政治已经崩坏了。 孔子目击这个情形,很为愤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