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
作者:米小芹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5期
文言文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校里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文本实现的。每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是必考内容且占相当多的比例。
1.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即是要使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在具体要求中明确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文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注意积累,不放过实词与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文言实词靠的是记忆,文言虚词靠的是理解,二者的解决必须依托文本。而文言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必须是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进行的,我反对也不喜欢将文言文课堂变成语法课或者技术性的课。但那种放弃文言现象不讲而大谈人文的做法,我认为也不可取。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祖先,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凭借。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表达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组织构思的严谨等特点。而学习文言的表现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特有的遣词造句的审美情趣,更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大都是从学习文言文开始的。鲁迅、沈从文、巴金等莫不如是。所以,文言的基础不能舍弃,何况这也是考试的需要。
3.挖掘内涵,感受文言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古代的文言文作品,蕴涵着古代文人策士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固然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你又怎能否定它本身的教育启发作用和载道的功能?所以,简单地疏通文义,仅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我们就不能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读出他“尽吾志,可以无悔亦”的人生追求,更不用说读出他的人生哲学和深思慎取的治学精神及文人该具有的道德操守。至于他在变法的过程中拒绝朋友的劝诫,为了自己的信仰宁可置与朋友“绝交”而不顾的执著精神,就更无从了解了。因为,《游褒禅山记》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我倒认为,完全可以说是王安石的一种政治宣言或者人生价值追求,尽管写这篇文章他才33
岁。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4.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在面对文言文时,学生虽然会在教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多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唯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如何搭建心灵之桥呢?
4.1提供必要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资料,以扩充学生见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4.2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正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工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4.3用当代视野观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的共鸣。比如《游褒禅山记》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5.联系现实,古今一体
学生生活在现代,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现代汉语知识和现代生活常识,希望所学的文言知识能够对现实有益。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片面注重古文的表象教学,完全是为了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这就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因为文言文离现实太远,与生活关系不大,学了没有实际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逐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注重文言文的实用性,把现代思想与文言文结合起来,缩短文言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6.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作品,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而学生也是读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权利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品,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而且蕴涵着很多现代、超现代的观念。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性、现实性与文本结合,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这不仅能遵循学生以已有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满足学生学习文言文追求实用性的心理,更能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