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一)病因 1.外感湿热疫毒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内蕴中焦
,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致发病。若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 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急 黄重症。如《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急黄候》指导出:“脾胃有 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 顷刻,故云急黄也。” 2.饮食不节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 洁,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 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日 黄疸。”长期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脾虚寒湿内阻,发为黄 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3.劳倦伤脾劳倦太过,脾阳受损,寒湿内生,困遏中 焦,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4.病后续发胁痛、癞积或其他疾病之后,瘀血阻滞 ,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 肤,也可产生黄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二)病机
黄疸的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 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病 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 常,胆汁泛溢肌肤。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经脉属肝络胆。胆附于 肝,内藏“精汁”,肝胆相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 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储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 能的异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肝体阴而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 两方面。若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胁痛;气血壅 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湿邪壅滞,肝 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则发黄疸;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血水互结,形成鼓胀;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颈 前喉节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依据肝的生理功能 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胁病、黄疸、积聚、鼓胀、瘿病 归属为肝胆病证。至于疟疾归于本系,多因于“疟不离 少阳”。上述病证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应注意 脏腑之间的关联。
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 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 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 等危重症,称为急黄,属阳黄之重症。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 ,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 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其演变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急 剧加重,湿热毒邪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 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 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此外,肝胆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经络、情志方 面的病证多与之相关。如头痛、眩晕、中风多与风阳 痰瘀上扰有关,郁证、厥证多有肝气失调。至于肝气 逆肺之喘证、肝火内扰之不寐、肝脾失调之泄泻、肝 气郁滞之癃闭等,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 各个脏腑系统。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第二节 黄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概述
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黄疸源流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 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 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 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大柴胡汤等至今仍在治疗 黄疸中广泛使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根据本病发病 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本病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 溶血眭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 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 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与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 有关。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泛溢。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第五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瘿病 第六节 疟疾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学习目的:
掌握肝胆病证的发病特点和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疟疾的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
学习要点
胁痛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黄疸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积聚的概念,病因病机,瘕积治疗原则,分 证论治;鼓胀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瘿病的概念, 病因病机,分证论治;疟疾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 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宋代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加设《阴黄证 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 中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 较大指导意义。明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 至今仍为阴黄治疗的代表方剂。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 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 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 关。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疠,以致 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 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一)病因 1.外感湿热疫毒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内蕴中焦
,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致发病。若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 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急 黄重症。如《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急黄候》指导出:“脾胃有 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 顷刻,故云急黄也。” 2.饮食不节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 洁,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 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日 黄疸。”长期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脾虚寒湿内阻,发为黄 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3.劳倦伤脾劳倦太过,脾阳受损,寒湿内生,困遏中 焦,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4.病后续发胁痛、癞积或其他疾病之后,瘀血阻滞 ,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 肤,也可产生黄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二)病机
黄疸的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 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病 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 常,胆汁泛溢肌肤。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经脉属肝络胆。胆附于 肝,内藏“精汁”,肝胆相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 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储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 能的异常。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肝体阴而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 两方面。若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胁痛;气血壅 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湿邪壅滞,肝 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则发黄疸;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血水互结,形成鼓胀;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颈 前喉节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依据肝的生理功能 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胁病、黄疸、积聚、鼓胀、瘿病 归属为肝胆病证。至于疟疾归于本系,多因于“疟不离 少阳”。上述病证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应注意 脏腑之间的关联。
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 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 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 等危重症,称为急黄,属阳黄之重症。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 ,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 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其演变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急 剧加重,湿热毒邪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 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 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此外,肝胆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经络、情志方 面的病证多与之相关。如头痛、眩晕、中风多与风阳 痰瘀上扰有关,郁证、厥证多有肝气失调。至于肝气 逆肺之喘证、肝火内扰之不寐、肝脾失调之泄泻、肝 气郁滞之癃闭等,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 各个脏腑系统。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第二节 黄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概述
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黄疸源流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 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 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 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大柴胡汤等至今仍在治疗 黄疸中广泛使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根据本病发病 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本病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 溶血眭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 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 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与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 有关。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泛溢。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第五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瘿病 第六节 疟疾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学习目的:
掌握肝胆病证的发病特点和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疟疾的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
学习要点
胁痛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黄疸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积聚的概念,病因病机,瘕积治疗原则,分 证论治;鼓胀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瘿病的概念, 病因病机,分证论治;疟疾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05-02黄疸
《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 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宋代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加设《阴黄证 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 中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 较大指导意义。明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 至今仍为阴黄治疗的代表方剂。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 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 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 关。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疠,以致 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 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