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关系新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关系新探·哲 学·
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关系新探
徐晓风 张艳涛
【内容提要】 马克思是在对以往哲学遗产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对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工人阶级生存境遇的关注中开辟自己哲学道路的。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与黑
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真实的“批判—承继—超越”关系,对于当前学界所关注的马克思哲学
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遗产被简单化、贫乏化了。实际上,真正推动马克思前进的力量并且构成这种前进的特质的东西,决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而是那些使他深深感到苦恼并力图在探索中加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马克思在前人止步的地方开始新的探索。马克思走完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那一步,他“批判地继承和推进了黑格尔的事业——使辩证法真正成为一门科学”①,同时也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而为哲学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一、重新反思马克思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之间的真实关系
有些人担心,把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联系起来容易导致马克思哲学现象学化。其实,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揭示所运用的正是一种典型的感性现象学方法。在马克思眼里,人被视为一种对象性的、感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②这是典型的现象学方法,是注重通过对象来研究人和通过人来研究对象的对象性思维方式。
我国学界由于受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侧重《逻辑学》研究传统之影响,也表现出对黑格尔《逻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而对《精神哲学》和《精神现象学》的研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并未给《逻辑学》太多的关注。只是在《资本论》等少数著作中有所涉及,相反马克思却给《精神现象学》以特别的重视。对此,“我国有学者主张‘应被独立出来’,并把这一阶段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以与稍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
①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49·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年第12期
思思想发展史上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相衔接。”①这一见解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所在,是精神胚胎学。而要想了解《精神现象学》,则必须首先了解黑格尔天罗地网式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体系的根本论旨就是:“人类的历史是理性或精神在其中展现的历史。”②黑格尔认为逻辑理念是精神的抽象形态,是纯粹的主体性,自然的特点是外在性,是纯然的客体性,精神哲学是主体在自然中经历了一番后,又重新回到自身,但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达到了具体的现实的状态,克服了主客对立,达到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此时主体已摆脱外在束缚,渐入自由澄明之境。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即“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予以高度评价。他曾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看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③马克思的这段话启示我们,黑格尔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通过实践的途径体现出来的,这一辩证法蕴涵在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的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看作是劳动创造活动的过程之中。当然,这里的劳动只是纯粹精神性的意识活动,是主体发展变化的主动性活动,但这种实践活动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贡献所在。马克思正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实践观,创建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部分中,马克思集中地、较为彻底地批判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并指出要严肃地对待黑格尔哲学,就“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④。在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错误,指出黑格尔哲学是纯精神的外化和对外化的扬弃,思辨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在黑格尔庞杂的体系里却隐藏着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关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既看到其“伟大之处”,同时也指出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⑤。劳动对黑格尔来说只是绝对精神外化和扬弃外化的精神活动。可见,黑格尔已经以歪曲颠倒的方式看到了生产实践在社会中的作用。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时代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不自觉的反映。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就是它的绝对精神,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代之以“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⑥。至此,整个世界发展的主体就由黑格尔的抽象的绝对精神转化成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实践也相应地由精神性的活动变为现实的人的活动,于是,现实的世界就不再是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阶段,而是现实的人类社会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哲学形成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尽管当时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形成阶段。随着英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国的资本主义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在由人们所创造的世界历史的普遍联系中寻找契机。黑格尔看到了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遗憾的是,黑格尔用绝对精神作为说明全部世界历史发展的本原和灵魂。与之不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作为说明人类历史的根源和灵魂。这种分野决定了各自哲学的特质及
①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②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