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
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0例原发性高血压联合高脂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的收缩压
<150/100mmHg,LDL-C<2.8mmol/L;治疗组<130/90mmHg,LDL-C<2.2mmol/L。
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如: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卒中、血运重建以及次要终点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短暂性脑缺血、再次新源性入院)的组间差异性。
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观察并随访,260例患者中成功240例,其中对照组125例,治疗组115例。
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收缩压和随访12个月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是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概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结论: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并不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不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强化治疗
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使血流受到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产生心绞痛症状[1]。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临床医学上普遍认为的冠心病的两大危险因素[2]。
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社会上也不断研发出各种各样的降压和降脂的药物,这些药物对于有效降低血压和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冠心病患者高危人群采用多药联合治疗,冠心病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3]。
最近有几项临床研究显示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时间的发生风险,对于这项研究,目前尚未有证据证明我国的冠心病患者能否适合强化降压和强化降脂的联合治疗[4]。
因此,笔者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探讨强化降压和强化降脂的联合治疗对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原发性高血压联合高脂血患者,260例患者的冠脉均存在严重的狭窄病变。
将这2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糖尿病、合并疾病、舒张压、收缩压、脉搏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项目对照组(n=130) 治疗组(n=130) P值X2年龄(岁)65.8±8.5 66.5±8.6 P>0.05 5.325
性别(男,女)(96,34) (98,32) P>0.05 5.365 体重kg/m225.5±3.6 26.2±3.1 P>0.05 6.214
糖尿病(n,%)(51,39.23) (53,40.76) P>0.05 5.684 合并疾病
陈旧性心肌梗死(53,40.76) (51,39.23) P>0.05 5.965
不稳定性心绞痛(68,52.30) (71,54.61) P>0.05 5.328 脑卒中(11,8.4) (12,10.09) P>0.05 5.698
(5,3.8) (4,3.07) P>0.05 6.125
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
SBP(mmHg)130.2±15.7 130.9±18.2 P>0.05 5.987
DBP(mmHg)76.2±10.5 77.2±11.1 P>0.05 6.325
脉搏(次/min)69.8±11.5 70.1±12.1 P>0.05 6.854 LDL-C
(mmol/L)
2.62±0.17 2.67±0.21 P>0.05 5.247
1.2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60例原发性高血压联合高脂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的收缩压<150/100mmHg,
LDL-C<2.8mmol/L;治疗组<130/90mmHg,LDL-C<2.2mmol/L。
降压药物包含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比如:缬沙坦、氯沙坦以及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使用。
降脂药物包含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
收集病人的血压、脉搏、用药方案。
患者在入院后的6个月和12个月内,由研究该课题的专业医护人员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调查访问,依次记录相关信息,如果患者出现在此入院记录,搜集入院资料,死亡病人则由家属收集死亡记录。
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和次要终点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短暂性脑缺血、再次新源性入院)的组间差异性。
1.3主要疾病的定义标准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标准,冠脉严重狭窄的定义为:因冠脉造影证实存在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这条冠状动脉的直径≧2.6mm,狭窄≧76%。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为: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原因,患者的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为≧90mmHg。
高脂血症的定义为:LDL-C>3.4mmol/L。
此外将患有以下病症之一的患者排除在外,排除标准分别是:心源性休克、恶性肿瘤、癌症、预期生存期小于一年、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者、高血压患者经常规治疗未控制或高脂血症患者经常规治疗未控制[5]。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数据采用百分比计算并分析。
2.结果
2.1两组用药情况对比
两组用药情况如表2所示,降脂药物的基线处方率最高的是阿托伐他汀,并且这一药物的比例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ARBs类药物降压药物中,治疗组患者偏向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表2 两组用药情况对比
用药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P值T值
对照组(n=130) 治疗组
(n=130)
对照组
(n=130)
治疗组
(n=130)
阿托伐他
汀
(80,61.53) (81,62.30) (76,58.46) (72,55.38) P<0.05 5.325
瑞舒伐他
汀
(28,21.53) (30,23.07) (27,20.69) (31,23.84) P<0.05 5.365
辛伐他汀(24,18.46) (28,21.53) (21,16.15) (11,8.46) P<0.05 6.214 缬沙坦(49,37.69) (40,30.76) (40,30.76) (24,18.46) P<0.05 5.684 氯沙坦钾/(43,33.07) (35,26.92) (41,31.53) (35,26.92) P<0.05
氢氯噻嗪
厄贝沙坦/
氢氯噻嗪
(38,29.23) (51,39.23) (36,27.69) (54,41.53) P<0.05 5.965
钙通道拮
抗剂
(67,51.53) (70,53.84) (89,68.46) (95,73.07) P<0.05 5.328
β受体拮抗
剂
(62,47.69) (68,52.30) (59,45.38) (69,53.07) P<0.05 5.698
α受体拮抗
剂
(10,7.69) (11,8.46) (8,6.15) (15,11.53) P<0.05 6.125
阿司匹林(125,96.15) (120,92.30) (116,89.23) (126,96.92) P<0.05 5.987
硝酸酯类(30,23.07) (35,26.92) (19,14.61) (32,24.61) P<0.05 6.325 2.2两组的血压以及LDL-C水平变化对比
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收缩压(123.5±14.8mmHg,119±14.9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收缩压(128.5±14.2mmHg,126±14.5mmHg),治疗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舒张压DBP(69.9±7.9mmHg)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舒张压(72.5±7.2mmHg)。
此外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LDL-C水平(2.19±0.19mmol/L,2.34±0.08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49±0.18mmol/L,1.84±0.18mmol/L)。
2.3两组12个月随访终点事件调查情况对比
经过12个月的治疗、观察并随访,260例患者中随访成功240例,其中对照组125例,治疗组115例。
两组12个月随访终点事件调查情况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12个月随访终点事件调查情况对比
项目对照组
n=125 治疗组
n=115
P值X2值
主要终点(10,8.0) (11,9.7) P>0.05 5.362 死亡(1,0.8) (1,0.9) P>0.05 5.284 非致命性心肌
梗死
(2,1.6) (2,1.7) P>0.05 5.347
脑卒中(3,2.4) (3,2.6) P>0.05 6.215
血运重建(4,3.2) (5,4.3) P>0.05 6.214
次要终点(39,31.2) (40,34.8) P>0.05 6.021
不稳定性心绞
痛
(15,12.0) (17,14.8) P>0.05 5.012
再次入院(23,18.4) (20,17.4) P>0.05 5.289
急性左心衰(1,0.8) (7,1.7) P>0.05 6.214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0,0) (1,0.9) P>0.05 5.987
3.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使血流受到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产生心绞痛症状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分为隐匿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猝死型、心绞痛型,而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猝死型是最为严重的症状,病死概率最高[6]。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7]。
目前临床医学对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硝酸醋类药物
等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物[8]。
最近几年有几项欧洲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血脂治疗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的医学指南推荐冠心病患者LDL-C的控制标准是<70mg/dl[9]。
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临床医学采用血管内超声评估强化降脂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前后冠脉病变情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则单独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斑块可明显缩小,治疗效果显著[10]。
然而2010有的心脏病指南推荐针对糖尿病和陈旧型心肌梗死的病人,血压应当控制在<130/80mmHg,但是这项结果缺乏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而且近年来许多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肾功能不全和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强化降压治疗并不能改善显著[11]。
2012年的最新的我国高血压推荐指南指出,针对肾功能不全和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提高到150/90mmHg,强化降压尤其要针对糖尿病患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12个月的治疗、观察并随访,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收缩压和随访12个月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LDL-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是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得知,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强化控制血压和血脂的患者十二个月的心血管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
因此,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并不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不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Yang W,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China. N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1101.
[2]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Diabetes mellitus,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and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 a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102 prospective studies[J]. Lnacet,2010,375(7):2215-2222.
[3]马晓伟,顾楠,马晓丹,等.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脂联素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8(9): 18-23.
[4]凌侠,于淼琛,王衍晶.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中国现药物应用,2010,4(11):
71-72.
[5] Lazzefi C,Chiostr iM,Sof tA,et al. Postprocedural hyperglycemiain S 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bmitted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prognostic in dicator and amarker of metbaolic derangement[J]. Cardiovase Med (Hagerstown),2010,11(1):7-13.
[6]珠勒皮亚·司马义,陈玉岚,布海力且木·买买提.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J]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新疆,乌鲁木齐,2013,18(9)4409-4411 [7]Bonds D E,Miller M E,Bergenstal R M,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ymptomatic, sever ehypoglycaemia and mortality in type2 diabetes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CCORD study [J]. British Med J,2010,340 (10) :b4909-b4913.
[8]胡大一,郭艺芳,孙艺红,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心脑血管病防
治,2010,10(1): 4-9.
[9]Ramjee V.Sperling LS,Jacobson TA.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crol versus apolipoprotein B in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do the math [J].J Am Coll
Cardiol,2011:58(5):457-463.
[10]Cushman WC.Davis BR,Pressel SL,et al.Mortality and morbidity during and after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rt Attack Trial [J].J clin Hypertens,2012,14(1):20-31.
[11]Kohro T ,Yamazaki T,Izumi T,et al.Intensively lowering both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blood pressure does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japa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J].Cire J,2011,75(9):2062-2070
[12]邓捷,韩雅玲,王效增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16(5):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