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哲学思想的文化艺术形式。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武术哲学。
中国武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发展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哲学思想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而这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武术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对武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的自然观念和追求“无为而治”的原则,则为武术提供了内功修行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中的“心如止水”的修炼法则,则对武术的内外合一和心境的净化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修身养性、以德行人以及强化身心的方面。
通过武术的修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武术的修行过程中,强调“道法自然”,提倡“虚静”的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念是一致的。
武术要求修行者要有“和平”的心境,与他人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一致的。
武术更加强调身心的统一,注重意念和内功的培养,追求内外修养的协调,这与佛家思想中的“心如止水”有着相似之处。
中国武术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在于吸纳哲学思想,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武术也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了再创新。
利用影视技术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推广武术文化等。
这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中国武术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又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通过武术的练习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更可以丰富思想内涵、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武术的哲学
武术的哲学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它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道德观和佛家的禅理,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武术哲学的核心理念以及武术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武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实战技巧到后来的健身养生,武术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不断吸收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哲学体系。
二、武术哲学的核心理念1.道家的自然观:武术强调“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武术修炼过程中,要求习练者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种自然观体现在武术的动作设计上,如太极拳的阴阳调和、形意拳的五行生克等。
2.儒家的道德观:武术注重武德修养,强调“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德品质。
在武术传承中,师傅会教导徒弟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佛家的禅理:武术修炼过程中,要求习练者心境宁静、专注致志。
这种禅理体现在武术的内功修炼上,如气功、静坐等。
通过禅修,习练者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三、武术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已经从单纯的实战技巧转变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和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武术哲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身养生:武术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武术哲学中的道家自然观和佛家禅理也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2.道德教育:武术哲学中的儒家道德观可以为现代人提供道德教育的参考。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文化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武术哲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道家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1、由道而术道与术,是传统武术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
或许是为了区别真正的术与人造的术,那些高深的武术家以及其他行业的能工巧匠们,常常把那理想的术直接称之为道,而不断地强调这种“道术”对实践的重要性。
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真正的术,即是道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与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讲,道是术。
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形式的武术运动,自然固有道的存在;然而,这个由人来实施完成的武术运动,则是以术的形式来展开的。
术,乃是道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道的智慧在武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巧。
武术家的一切创造,习武者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体悟与把握这个神圣的道。
只有对道的体悟与把握,才可以使人获得最满意的实践技能,才可以掌握理想的术。
这是传统武术的一个基本信念。
当一个伟大的武术家,或者一个后学的习武者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去体悟这个神圣的武术之道时,已经决定了武术的经验性质。
人们对这个道的体悟,甚至包括先贤们对道的存在的信仰,本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感受。
对道的体悟与把握,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感受。
自然,武术之术也就只能是一种感受经验了。
对得道的武术家来说,道就是术,术就是道。
在此,道与术完成了实质上的统一。
这是古代中国的独特“逻辑”。
或许,并非所有的习武者都认同“所有的武术之术的获得都是对武术之道的把握”这种观点,但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几乎所有武术之术的产生,以及人们对武术之术的掌握,都要依靠人在实践中的感悟。
人们在实践中的感悟,绝不仅仅是对实然的认识,而主要是对方法的把握。
这其实正好就是悟道之思维方式的根本所在。
对传统武术来说,真正的术与人造的术是不一样的。
真正的术,就是道,也可以称其为“道术”。
传统武术的“道术”的性质,加上传统文化对逻辑语言的轻视,使古代的武术家们几乎没有办法把他们在实践中体悟到的“道术”清晰地表达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表达清楚的,绝不会是道术,而只能是人造的术。
道术是不可能被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但是传统的武术家们还是做了多种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它。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和“忠孝”,这些儒家思想对于培养中国武术一以贯之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德和道德在中国武术中是密不可分的,武术强调修炼心性,注重修身养性,这与儒家学说完全契合。
武术通过训练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格,培养坚毅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武术训练中,师徒传承的方式也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武术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随缘而落”,这些思想也对中国武术的修炼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术强调修炼内功,倡导自然而隐秘的修炼方向。
武术修炼者通过锻炼内功,培养意识,开发潜能,最终实现身心一体的境界。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强调放松身体,顺应力量,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命,注重和谐共处。
这些都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佛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佛家强调“慈悲”、“般若”和“空性”,这些思想也有助于中国武术的哲学思考和修炼方法的发展。
武术修炼者通过修炼身体,培养内心的慈悲心态,关怀他人,传递爱和友善。
武术修炼者还通过修炼身体,培养智慧,开阔视野,超越自我,达到超脱的境界。
佛家思想强调世界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而武术修炼者通过修炼身体和心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在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内涵上来说,武术强调以身体修心,修身为本。
从修炼方式上来说,武术注重内功的培养,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注重和谐共处和顺应自然。
从价值观上来说,武术强调慈悲、正义、忍耐、勇气和诚实,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从传承方式上来说,武术强调师徒传承,注重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承继。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入的课题。
不仅仅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更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社会环境。
传统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武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传统中国武术更是一门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
通过武术,中国人体验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哲学思想。
1. 功夫的本质:内外合一传统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合一的原则。
内在修炼体现在呼吸调节、意念集中和内力的培养上,而外在修炼则体现在身体的柔韧性、力量的发挥和技术的运用上。
武术家通过内外合一的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在武术技巧上的体现,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2. 柔中有刚:阴阳平衡传统中国武术注重阴阳平衡的原则。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武术家在实战中,既要有柔软的技巧,又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力量。
这种阴阳平衡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武术,也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武术中,武术家通过阴阳平衡的修炼,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3. 心境的修炼:内功的重要性传统中国武术强调内功的修炼。
内功是指修炼武术者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武术家通过内功的修炼,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力、集中的注意力和平静的心态。
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武术技巧的水平,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
4. 和谐共生:自然之道传统中国武术强调与自然之道的和谐共生。
武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学习到自然之道。
武术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技巧和招式。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武术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5. 修身养性:道德伦理的追求传统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追求。
武术家通过武术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道德伦理。
武术家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坚持正义和勇往直前。
通过修炼武术,武术家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6. 修行的境界:道家思想的体现传统中国武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武当完整版教学大纲
武当完整版教学大纲武当完整版教学大纲武当,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练习方法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学习。
为了系统地传承和推广武当武术,武当派制定了一份完整版教学大纲,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武当武术的精髓。
一、武当武术的概述在教学大纲的开头,首先对武当武术进行了概述。
武当武术源于道家哲学,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一。
其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通过柔和的力量来化解对手的攻击。
武当武术的练习方法包括基本功、套路、器械和推手等,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二、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是武当武术的基石,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了基本功的内容和训练方法。
包括站桩、呼吸法、内劲训练等。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为后续的套路和实战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套路的学习套路是武当武术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者最为熟悉的部分。
教学大纲中列举了一系列经典的套路,如太极拳、五行拳、剑术等。
每个套路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内涵,学习者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套路的每个细节,并且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
四、器械的应用武当武术中还包括了许多器械的应用,如剑、刀、棍等。
教学大纲中对每种器械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导学习者如何通过器械的运用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器械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能够培养学习者的意志力和专注力。
五、推手的训练推手是武当武术中的一项重要训练方法,也是体现武当特色的一部分。
通过推手的练习,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力量传递和应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中详细介绍了推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并提供了一些常见的推手练习方法。
通过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推手对练,学习者能够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和实战技巧。
六、实战技巧的应用最后,教学大纲中还介绍了武当武术的实战技巧的应用。
通过对套路、器械和推手的练习,学习者可以逐渐掌握实战技巧,并且能够在实际战斗中应用。
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实战技巧的重要性,并提醒学习者在实践中注重安全,遵循道德准则。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训练,更是一门综合
性的身心修炼活动。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理论
体系。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也深刻地影响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武术融合了诸多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
道
家讲究“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这种思想在武术中表现为举重若轻,迅猛有力,追求动作的流畅与自然。
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和武术规范很
大程度上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家强调修炼内心和超越苦难,武术中强调修身养性,
通过武术的修炼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武术的动作和技巧上,也体现在武术的精神追求和
价值观念上。
武术注重自律、自强和自我超越,这些都与儒家思想中的“致良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佛家思想中的“无我”的境界相契合。
武术的价值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友谊与互助,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佛家的“般若智慧”是一致的。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还体现在武术的修炼方法和理念上。
中国武术强调不仅仅
是技击的训练,更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武术倡导全面的身体锻炼,包括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等各个方面。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全人发展和佛家的身心修炼是一致的。
武术
还重视内外兼修,注重修炼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这与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修身修心的
理念相契合。
武当武术的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
122体育风尚SPORT & STYLE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一般项目《武当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编号:19wdjd012作者简介:陈玲(1979—),女,汉族,湖北黄梅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教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武当武术的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陈玲 黄永昌 余子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摘要:在武当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强调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并辅以神秘、高超的表演风格,彰显武当武术艺术魅力。
本文对武当武术的内涵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通过提高武当武术品牌影响力,结合现代化宣传手段,举办各种国内外大型武术赛事活动,逐步提升武当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武当武术的继承和传播提供积极助力。
关键词:武当武术;格斗技术;传承武当山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在明朝时期更是被尊称为“皇室家庙”,而武当武术起源于武当山,是我国武术门派中的典型代表。
元明时期武当山掌门人张三丰集毕生之所学,将武当武术进行整合,创立了与“少林派”南北呼应的“武当派”,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瑰宝。
一、武当武术的内涵特点武当武术讲究以道家哲学为指导,以养生为目的,以技击为末学。
首先,武当武术中蕴藏着道家的处事哲学,历史渊源,结合现实的哲学思想解决了人生的生存困惑,并因此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
首先,武当武术遵循道家的防卫术利弊,注重保护自己的肉身和精神,并以此为思想孕育出了防卫术“武当拳法”,已被应用于道家教育中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武当武术的发展,同中国养生学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不仅是中国道学思想的高度总结,更提出了“道论为本”的养生理念。
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代的“黄老之学”,彻底完善了将养生作为武当武术的修行目的。
通过调节气息、调节心性、调节身体,贯彻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完全合理的养生状态。
最后,武当武术中强调“以柔克刚、且柔且刚”的技术要点,认为“养生为本,技击为末”,即斗武是武当武术中的末流意义。
武当山武当三丰派的武术养生思想
武当山武当三丰派的武术养生思想武当为内家之祖庭,张三丰独创内家太极拳,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最高武学境界。
三丰派武学也自然受惠于张三丰这一武学境界,因为三丰派武学也吸取了张三丰的内家精华,而且更有所发挥。
现从几个侧面谈谈道家哲学思想对三丰派武学的影响。
一、源于道家的养生思想道家对人现实生命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了养生方面,道家讲究"长生久视"之道,"性命双修"之学,并且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内丹法,对于人类养生习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三丰派的养生,首先是养心。
养心就是养神,是养生的内在的精神基础。
老子说:"道常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只有保持无为的心态,知足(对物质)知止(不求名誉、地位),淡泊名利的品德,才能保证身心健康。
有的人一谈养生就只提养气、练拳,那是十分片面的。
其次是养气。
气是养生家和武术家内在的物质基础,是长生之宝和劲力之根本。
三丰派的各项功夫都是要内炼丹田,以气为归。
太极拳、内圈手,大力神功,武当拳,都能充实丹田气。
而三丰派尚有专门内炼丹田气之法。
所以有些不得真诀的内家武术家,苦练十多年,功力总上不去,口中夸夸其谈,空话连篇,动起手来,则不堪一推一拉,更谈不到一击了。
第三是养形。
形是养生家和武术家外在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外家多重形,内家多重气,而三丰派是形与气都重视的。
三丰派炼丹田气,圆满力,外炼金刚不坏之身。
而且养生与习医药相结合,实得道家延年益寿,济世救人之真诀。
二、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内容多而广,修身、居家、治国都离不开道法自然。
武术中的圆运动、螺旋劲、爆发力都是效法自然的。
太阳、月亮、行星都是作螺旋式的圆运动。
太极拳重视螺旋劲,就是外家拳,出手也绝无直来直去。
太极拳以丹田丹转而出螺旋劲,而外家拳则从腰腿拧转而打出螺旋劲,而爆发力则无不从丹田气的外放而来。
三丰派的内圈手,便是由外而内的练出螺旋劲(尚可练出其他功力),双手由内而外的螺旋转动,带动身形及丹田的内转,逐渐丹田内气充实,产生出无比的自然而然的内劲而又形之于手。
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
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技巧,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的体育运动。
其中,道家哲学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势而为,以自然之道为师。
这种思想在中国武术中得到了体现,武术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倡导顺势而为,善于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不与之正面硬碰硬,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化解对手的攻势,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这体现了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与外界对抗,而是以顺势变化来达到目的。
同时,道家哲学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提倡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
中国武术注重修炼内功,倡导“以忍为主”,培养武者的内心修养和自控能力,追求心境的平和与超脱。
武者在修炼过程中,通过各种套路和动作,不断陶冶性情,锻炼心智,达到心静体韧的境界。
这与道家哲学的修身养性思想不谋而合,都是追求内在修养的一种表现。
此外,中国武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原则也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强调“以柔克刚”,认为柔弱者能克刚强者,武术中的一些技巧也是基于这一原则设计的,通过巧妙的动作和技巧来躲避对手的攻击,以小搏大,以柔克刚。
同时,以静制动也是武术的一种重要原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等待时机,以最小的动作制服对手。
这些原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与外界对立,而是以柔克刚,静制动,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体现了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柔和、内敛、克己的修行方式,强调修身养性,实现内外兼修的境界。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巧,更是一种思想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武术与道家思想武学之道的哲学思考
武术与道家思想武学之道的哲学思考武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体育运动,而成为一项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综合艺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与宇宙的共通性。
本文将探讨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及其启示。
一、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融合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其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思想影响。
而道家思想作为古代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对于武术的发展与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武术的内在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哲学: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武术修习者在实践中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和力量,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 实践道德智慧:道家思想追求心性的至善,强调淡泊名利、宽容待人、养生保健等美德。
武术修习过程中要求自律、坚持训练、尊重他人,这些要素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通过武术修习,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我约束、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悟出道家思想中的道德智慧。
3. 强调身心统一:武术修习注重身体的力量、敏捷和协调,这与道家思想中的身心统一十分相似。
武术修习者通过内外功的修炼,使身体和心灵达到无缝连接,达到身心统一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展出独特的自我表达和控制技巧。
二、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共通之处武术与道家思想在某些重要方面有着共同的理念,这些共通之处不仅丰富了武术文化,也提供了道家思想的实践途径。
1. 追寻内在能量:武术修习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内功修炼,挖掘和激发内在能量。
而道家思想中也强调追求内在的能量,崇尚虚无与内省的力量,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顺畅、灵动自如的状态。
2. 坚持自然原则:武术修习强调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平衡体内的阴阳和五行;而道家思想也体现了顺应自然原则的智慧,让人们从繁杂的人事世界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然的状态。
3. 追求心性上的自由:武术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心性上的自由与超越。
武当武术的特点及可持续开发探究
武当武术的特点及可持续开发探究聂永刚(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武当武术的特点概括为以道家哲学为指导、以养生为宗旨、以击为末学、以道德为门风的武术流派。
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武当武术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新时期,武当武术在可持续开发方面仍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武当武术特色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Char acteristics of Wudang Martial Ar 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quiryNIE Y onggang(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443002) Abs tra c t Wudang martial art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a s Taoist philosophy as a guide,health for the purpose,strike for the end of science,morality wind martial arts genre for the door.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in the referendum,Wudang martial art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and showed a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In new era,Wudang martial arts still has enormous potential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 e y words Wudang arts;characteristics;sustainable development1武当武术的特点1.1以道家哲学为指导道家哲学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完美的处世及生存哲学思想合理地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因此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技击技能,更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道家、儒家和佛教等多种思想体系,融汇在武术之中,赋予了武术更为深远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中华武术融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道家倡导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中华武术亦秉承这一理念。
练武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借助周围环境和身体内部力量,融合身心,将内在力量转化为外在动作,以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效果,这种“化势为力”的技艺精髓正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
其次,中华武术还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儒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武术注重“德技双修”,不仅强调武艺的熟练和精湛,更注重修养内在修养,培养武德和道德品质。
武术练习要求练者尊师重道、团结互助、守纪守法,这些都与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相契合,强调了武德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此外,中华武术中还融入了佛家的克己奉公思想。
佛家倡导舍己为人,舍己奉公,中华武术亦提倡克己奉公,要求武者不断克服自身的欲望与冲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要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奉献力量。
武术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通过不断奋斗和自我超越,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多元而丰富,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等多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练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练者的道德品质、修养内在修养,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协调统一,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不仅独具特色,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传承。
愿我们能将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与功夫精神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与功夫精神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功夫精神。
在这门综合性的艺术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自然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呈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道家注重顺应自然、养生强身,中华武术通过身体的锻炼以及对招式的领悟,体现了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体悟;儒家注重仁义礼智信,中华武术强调师徒传承、礼仪公正,传承了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佛家注重般若慧、空灭不二的思想,中华武术强调内功修炼、心静神凝,体现了佛家对于心灵修行的追求。
这些哲学思想相互融合,赋予中华武术独特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一门既注重身体锻炼又追求心灵升华的综合性艺术。
其次,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功夫精神。
功夫是武术修炼的核心,也是中华武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夫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中华武术强调“练武如练笔”,注重细致入微、精益求精,要求修炼者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
这种坚持不懈、毫不懈怠的刻苦精神,反映了中华武术对于极致完美的追求和对于自身境界的探索。
中华武术的功夫精神还包括了沉着冷静、果断坚定和团结协作等特质。
修炼者在长期的训练中,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培养了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中华武术的修炼者通常能够保持淡定、镇定,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胆识和沉着。
同时,中华武术注重师徒相传、团结合作,培养出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这为广大修炼者提供了信念支持和向心力,形成了共同奋斗的武道家族。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功夫精神。
其思想内涵深邃广泛,涵盖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宇宙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其功夫精神坚韧不拔、坚毅不拔,注重精湛技艺、细致入微,培养了修炼者与众不同的心灵品质和人格魅力。
道家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天下功夫探源30首先,道家学说论证和深化了武术技击的哲学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道”的特殊含义,这里论述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道路或道义),继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源。
道家思想上承《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讲“天道”,认为“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源。
武术借用道家的“道”,来形容纷繁芜杂的技击现象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规律。
从技击而言,多种多样的技击方法和形形色色的技击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一个共通的普遍规律。
这个普遍规律,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规律,从古至今,尚无人可以讲明此种“道”。
中华武术技击包含着“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言论不谋而合。
如太极拳追求“四两拔千斤”就是用“巧”、用“智”,道家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文/唐黎标从而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还包含着“后发先至”的技击原则,这个原则应用于技击就是在临敌应变之时实施防守反击。
其次,道家学说在本源上指出了武术技击的本质要求。
气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技击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技击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技击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
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认为人的本质为“气”,气的聚散即生命的有无。
在此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始追求养气、护气之法。
“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技击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道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武术技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道家为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其中,道家中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思想对武术技击影响最深,成为武术技击功法和技术的理论核心。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
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
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
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
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
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的一座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国道教圣地”和“道
教发源地”。
在这里,道教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
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这一理念源自道
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统一。
首先,武当山道教强调“天人合一”。
在道教的理念中,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武当山,道教徒们通过修炼和冥想,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宇宙的奥秘,体验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武当山道教注重“自然和谐”。
道教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在武当山,山水林木、云雾风雨都被视为道教的一部分,被当做是神圣的存在。
道教徒们在这里学会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最后,武当山道教倡导“心灵和谐”。
道教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
内心和谐,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武当山,道教徒们通过冥想、修炼,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心灵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强调自然和谐,追求
心灵和谐。
这一理念在武当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版块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客体,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中国武术,我们不仅可以探明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且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一、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纵观中国武术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武术文化原始形态、准武术文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三个阶段。
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心理、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她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研究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我们必须追溯到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健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
这种原始社会中普遍形成的勇猛善斗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渊源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最终导致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准武术文化形态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汉唐时期的武术。
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
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
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且得到交流。
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雏形。
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
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
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
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学文化思维。
道学对于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修身养性、技击方法等方面。
首先,中华武术借鉴了道学的哲学思想。
道学强调“道法自然”,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武术训练中,练习者不仅要掌握各种招式和技法,更要注重内在修养,培养自身的悟性、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也体现了“以静制动”的道家理念,强调柔克刚、以柔克刚、圆活变化的原则,体现了道学“柔能克刚”的哲学思想。
其次,中华武术注重修身养性,与道学倡导的修心养性相契合。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练习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谦虚、坚毅、宽容、正直的品德。
同时,武术的练习也能够帮助练习者调整身心状态,增强自律和自控能力,从而达到精神、意志和身体的统一。
此外,中华武术的技击方法也融合了道学文化的智慧。
武术强调“运用无为之力”,在技击过程中追求“以静制动”,“以少胜多”,体现了道学中“柔能克刚”、“以柔克刚”、“以柔制刚”的原则。
通过练习武术,练习者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够培养机智、灵活、变通的应变能力,从而在实战中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贯穿于整个武术体系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不仅能够强健身体,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够感悟道学的智慧,修身养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愿更多的人通过学习中华武术,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学文化思想,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武当拳功养生技击的原理与特点
武当拳功养生技击的原理与特点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
道教对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
道教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
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得道飞升、长生久视。
因此,养生术成了道教精萃,立足之本。
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因贵生,而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从而养生,形成了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
(2)武当武术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
“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所以,“养生之道,要在养气”,“道以气为宗”。
炼养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
即“与天地同其元”。
从而逐步形成了“道寓术中”、“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内外兼修”的动功特点,产生了“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等各种练功要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建立了“以丹田运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
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凝,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
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外拳”动作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招式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
如练拳时要求动作圆柔,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深长,谓之“调息”;要求腰脊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在以上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调心”、“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
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
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
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
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
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道教修炼长生,主要有两大方术,一曰“外丹”,一曰“内丹”。
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外丹注重自然界阴阳五行之道,内丹注重生命个体内在的“精气神”。
外丹学重视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万物之性是可知的。
内丹学把人体看成小天地,以五脏为五行,以三宫为三光,分内气为阴阳,视人的生命体为一动态的、有若干无形流转系统的有机活体,因此,崇尚养“气”,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重视“养生”,使形体永远不坏,成为神仙。
而“气”就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
同时认为体内有二十四真神存在于各主要器官,炼养时要存思守一,返观内视,以表示对体内真神的尊重。
由此可见,道教内丹学重视对人体生理、心理的认识,认为其中有内在规律可以把握,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
武当武术的内家功夫最初源于道门,目的同样是为了长生不老乃至飞身成仙,因而十分注重内修(炼丹)。
武当武术名家们认为,武当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
武当武功注重内修、炼“气”,从完善小宇宙进而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气”的体认和肯定,是与中国古哲学中的“元气论”相通的。
实践证明,武当内家功夫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确实能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理由一,气功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加以阐释,为气功的普及提供便利;理由二,丰富了武当武术的价值取向,使一部分武当武术把养生健身作为其首要价值。
可见,道教气功和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同时,由于道家文化的神秘性,导致了人们对武当武术中的导引术和气功的许多曲解。
在道教理论中,导引术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方法。
导引术中的引体术实际上是一种体操健身法,有着很好的锻炼实用价值。
但是,当导引术嫁接为武当武术的内容后,由于片面的追求得道成仙,不仅没有从传统的理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科学健身体系,反而越来越神秘,变成了一种法术,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制约了武当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从世界观角度看,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生成发端于“道”。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道”作为它的名称,就是因为它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中,宇宙的本体就是“道”,或者说,“道”的物化才有了宇宙万物。
万物生成依靠“气”的运作。
气又分阴阳。
“气”的思想浸透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在道教中,“气”则占据着核心地位,渗透在生成、运动、变化等范畴中。
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
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就是从无形质的“道”到有形质的“一”之间的结合点,太极的理论包含着全部道的学说。
秉承道家文化中的这些世界观,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精气神”的修炼,尊重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式流布全身,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气”构成了天、地、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故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认为练拳就是为了使人体吸收外气,补充内气,保护真气,降其浊气;练拳时要注意以意导气,以气固形,形体的运动要利于气在体内流动,利于吐故纳新,自始至终将精、气、形混而为一,使神形凝聚不散;炼拳是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
武当内家拳就是通过练拳的手段从而达到炼气的目的。
“道”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武当武术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优化模式。
武当武术中的太极、形意、八卦均以圆弧为本,另外各种拳在劲力的蓄放上,也均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
因此,在拳理上,武当内家拳法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运行变化、相生相克之原理。
再如武当内家拳中的太极拳、八卦掌、九宫等等,其名称就与“太极”、“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者,武当武术中技术与理论,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内外合一等,都与道家的阴阳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对于人生是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
因此,道教把世界两重化,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一个神仙境界。
道教的“重生”和“全生”养生观对武术的基本价值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都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作用,弱化了其技击功能,成为武术流派中一种集养生、技击为一炉的新的武术实践体系。
武术招法动作是武术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透过技术文化的层面表现出来。
八卦掌因八卦方法而变化,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矛盾规律而编制,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论而构建,其它拳种也都可以找到其道教思想的容摄和影响,不同的只是程度差异。
三、从方法论角度看,道家关于无为、贵柔、尚雄、崇阳、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
宋明时期,张三丰又把道教的宗教精神和原则融入武当武术,指导武当武术的理论建设和发展。
道家的“虚己顺物”、“人取我予”、“虚心实腹”、“守柔处雌”、“缘督为经”,在养生和技击上给武当武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武当武术中武德讲究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优良品质,实质就是“守弱”、“无为”,是“道”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有规律的自然运行。
正是这种“欲小成者武事、欲大成者化功”的思想,把武当武术推向了巅峰,摆脱武术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追求一种旁若无人、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武当武术之内家拳的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崇下尚退、先发后至,太极拳中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空中”以及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都是道家思想方法的完美体现。
武当武术的动静转化、刚柔转化、阴阳转化随意可见,这些转化都是道家“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的变迁,充分体现道家“乾坤交泰”、“简易中和”、“阴柔虚反”、“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武当武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强弱,主张“四两拨千斤”的巧斗,采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力小胜力大的运动方式和虚实变化的手段,“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守,攻其所不攻”。
武当武术援用道家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特征的思想方法,认为诸多拳法中的招式、攻防、进退,是可以传授、观摩和学习的,但其中的意境、神韵、气质和内力运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习练者须先意会,再用直觉去领会,然后通过反复的、日积月累的实践并加以揣摩,进而悟出武当武术中道家思想的精微玄妙之真谛。
武当武术这些战略特点及其社会效能,都是直接与其养生健身的社会宗旨相吻合的,这也是武当武术高出其他武术流派的根本所在。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技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诸多板块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客体,也是世界文化中颇具东方特征的宝贵遗产。
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东方道家文化思想内涵。
蕴含道家文化“基因”是武当武术区别于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武当武术独具魅力之处。
武当武术文化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还是技法的高度概括,技击原则的准确定位,深奥的武学哲理境界,都深受道家文化的广泛影响,道家文化已成为武当武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来源。
道教是武当武术文化最深厚,最强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