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合集下载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 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 火上炎,其病属虚。
辨斑疹白賠
• 斑疹形态
机理 皮下 斑 出血
大小
形态
部位 肌肉 胃
点大 平铺于皮肤,抚之不 如片 碍手,压之不褪色
皮下 疹 充血
点小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如粟 ,压之褪色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 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 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 心包),扰乱神明所致。
• 此外,如见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 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 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 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 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兼热陷心包之证。
机理:邪正相争
鉴别: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由邪正交争引起,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 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 变化,病程相对较短。
虚风内动
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 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 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 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 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
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 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紫暗等症。
神情呆钝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伴见身热不扬、脘痞 胸闷、
呕恶不饥,舌苔腻,脉濡缓。
或默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伴见言语不利
默不语、甚则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
五、痉厥
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 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 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 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 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 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 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 动。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一)烦躁不安

指心中烦热,坐卧不安,但神志尚清。 病机为热扰心神。 可见气分热证,也可见营血分热,但以 营血分热证为多。温病后期,肾阴已亏, 心火炽盛亦可见。
(二)神昏谵语

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 语是指语无伦次。 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 温病中的昏谵,多系闭证、实证。 1邪热挟痰内闭心包。2营热扰乱心神。3血热 扰动心神。4气分阶段,热结肠腑,胃中浊热, 上熏神明,则时有神昏谵语。5小儿脑髓未充, 感受风热病邪,肺经郁热,热迫心包。
发热

1 发热恶寒 3 壮热 5 身热不扬 7 身热肢厥 9.低热
2 4 6 8
寒热往来 日晡潮热 身热夜甚 夜热早凉
1 发热恶寒



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口微渴,咳嗽, 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为邪在肺卫之 象。 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 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 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迥别。” 又当与阳明热炽之背微恶寒及寒热往来鉴别。
病历


患者女性,39岁,干部,1月前受凉后 出现恶寒发热,在诊所求治,使用“先 锋霉素”等治疗,症状反复难愈。三天 前症状加重,寒热往来,时有汗出,右 胁疼痛,纳差,口干不欲饮,口苦,舌 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数。门诊血分析 示白细胞6.8*10#9/L。 湿热郁阻少阳
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血,营气通于心,故邪热扰心或 深入于营血,多出现神志异常。 脑为元神之府。 温病患者神志异常与心脑受邪热侵犯直接 相关,与湿、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 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愦不语、神志昏 蒙、神志如狂、神情呆钝。
发热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2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17. 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同学们好,上次课呀,咱们讲的是温病的辨证,主要讲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时呢还又谈了它们之前的关系。

今天哪,咱们就讲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和《中医诊断学》讲的四诊,内容一样。

因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四诊的内容,它适用于各个学科,中医的所有领域都适合。

那么温病为什么又提出一个常用诊法了呢?就是在临床的诊断上啊,它有一些特殊性,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们临床辨证论治,第一步首先是要进行四诊,也就是搜集临床资料,把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之后,再用我们的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呀,辨证的第一步必须先要“诊”,然后才能“辨”,辨完之后才能“治”。

所以这个诊、辨和治,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在温病的过程中,因为它有一些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要特别地强调一下。

另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临别。

你比如说,同是一个昏迷的病人,但是他昏迷的表现不一样,它的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

所以同样是昏迷,各种不同的表现,就需要进行鉴别。

所以这一章啊,有些内容同学们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一下。

下面咱们首先讲第一个部分,辨舌、验齿。

也就是舌诊和齿诊。

观察病人的舌象的变化和牙齿的变化,来对它作出诊断。

第一个部分,先是辨舌。

辨舌呢分舌苔和舌质两部分。

咱们是先讲苔,后讲质。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是很小的一个面积,但是它的在疾病的过程中对我们诊断来说,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舌肌它是一块肌肉,它和五脏六腑,直接、间接都有联系。

也就是说呀,五脏六腑的经脉,有的是直接和舌联系,有的是间接和舌联系。

总而言之都有联系。

所以它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这是从舌质来看。

那么舌质外边还有一层舌苔,上面有一层苔,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质是淡红色,叫淡红舌嘛。

薄白苔。

舌肌本身哪是鲜红色,但是因为它外面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因为这个半透明薄膜掩盖了它的鲜红色,所以就是淡红色。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舌体血管丰富、表浅,观察微循环 变化的好地方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白霉苔――胃气困败,肾气亦竭――多见于温毒、伏暑、湿温、痢疾等
2.黄苔:黄苔主里,候气分病变 (1)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津液未伤或 伤之不甚 气热炽盛,津液已伤 (2)薄黄干燥
邪热渐解,胃津未复
邪热传气,表邪未尽 ⑶黄苔稍带白或黄白相兼
湿热邪郁卫气
⑷苔老黄,焦燥起剌,舌中有裂纹――热结胃 腑,津液已伤 ⑸苔黄厚腻或黄浊不燥――湿热内蕴,秽浊薰 蒸
2.时有汗出:
汗出不多不透,或但头面汗出身无汗――湿热
郁蒸,气机不得宣透――汗出热势较减,继之 复热――清利湿热
3.大汗: (1)气分热炽,迫津外泄――清泄气热――白虎 汤 (2)虚脱:大汗淋漓,又分津脱、气脱
津脱亡阴――汗出热而粘手,如珠如油,舌绛干, 脉细无力――尚有面部潮红,渴喜冷 饮而不多饮,手足温,躁动不安,呼 吸急促 ――生脉散加龙骨、牡蛎 气脱亡阳――大汗,质稀而冷,舌淡而润,脉微欲 脱,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糜,气息 微弱――参附龙牡汤或四逆汤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概说: 含义:诊法是研究疾病现象,以探求疾病本 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
不辨病类,何谈议方; 不明病势,何从缓急; 不识表里,何施汗下; 不辨寒热,何投温凉; 不测虚实,何定攻补
二.辨常见症状:(主要讲述发热、汗出异常、 神志异常、痉厥等) (一)发热:发热属正邪相争,正气抗邪的结
心营热盛,热灼营阴
(3)纯绛鲜泽无苔
热入心包
(4)绛而干燥――火邪劫灼营血,营阴大伤 (5)绛而光亮如镜――胃阴消亡 (6)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肾阴枯涸
3.紫舌:
(1)焦紫起剌,状若杨梅――血分热毒极盛
(2)紫晦而干,如猪肝色――肝肾阴亏,脏色 外露 (3)紫而瘀暗,扪之潮润――内有瘀血―― 素有瘀血复感温病 (4)淡紫而青滑――虚寒证――伴肢冷、恶 寒、脉微等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在实验室检查项目中,某些检查结果对 温病的辨证论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症.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 损,汗源匮乏也可致.并见灼热烦躁,舌 绛,脉细数等症.
2.时有汗出 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而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 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 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 吴鞠通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 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 退,故继而复热."
4.日晡潮热 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 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 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的征象,一 般为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所致,伴见脘腹痞 满,舌苔腻等症.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三)亡阴 又称阴竭.指烦躁不安, 面色潮红, 口咽 干燥,尿量短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 细数促疾.多为热毒炽盛,阴津耗竭,不 能内守,正气耗散太过,不能固摄于外所 致.
(四)亡阳 又称阳竭.指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 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主要为热 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了解白培(pei),齿象的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不外问,望,闻, 切四诊范围. 形成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 等独具 特色的温病诊断方法. 对温病常见主症的辨识也很重要,尤其是 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 厥脱等表现,产生机理,属虚属实,辨证 意义等.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9
(一)白苔
1.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主表
4.苔白厚而粘腻一一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润 6.★苔白腻质红绛——湿遏热伏/气营同病 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10.★白霉苔——秽浊内郁,胃气衰败 5.★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 燥 肺气受伤 8.★白碱苔——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0
3.亡阴
(阴竭)
亡阴――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 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疾促。 病机――邪热炽盛灼伤津液,或大汗、大泄而亡阴, 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4.亡阳 (阳竭)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 微,脉微细欲绝。 病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4
3. 分布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
逆:斑疹发出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4. 兼症
顺: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 解里和的顺证。 逆:热势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 语,正气内溃的逆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5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教研室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辨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辨舌 验齿 察咽喉 诊胸腹、切脉象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第一节
一、发热
辨常见症状
1.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见恶寒。 病机:温病初期,邪袭肺卫,热郁卫表。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病机:邪在半表半里。 3.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 寒。 病机:温邪由表入里,邪正剧争,里热蒸腾之征象。 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清代喻嘉言提出三焦治疗原则“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 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 以解毒。”
• 后来叶天士亦多次提到三焦论治温病的观 点“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上焦 不解,漫延中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 药用苦寒,下焦药用咸寒”
• 吴鞠通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完善了三焦 辨证
• 5.湿蒙心包 (气分证)
•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神志昏蒙,时清 时昧,舌苔垢腻,脉濡滑数。
• 病理: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 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邪在上焦(初期) • 病变部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
邪犯肺卫---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 手太阴肺 肺热壅盛---肺气闭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3·湿热阻肺 (卫气分证)
• 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 病理:卫受湿遏,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苔白腻 。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4 . 热陷心包 (营血分证 ) • 证候: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等。 • 病理:热陷心包,闭窍扰神 • 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 肝:高热,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 视,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膀胱:发热,少腹疼痛,尿频、急、痛、赤。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气分湿热: •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
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温病常用诊法习题及答案

温病常用诊法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一、填空题1.温病发热的一般规律为:初起邪在肺卫,,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邪在气营血分,,,邪实为多;温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耗损,正虚邪少,多属虚证发热。

2.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提示邪在。

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中湿热痰浊,枢机不利;或,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

3.壮热指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

主要见于温邪,邪正剧争,而致。

4.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多为所致。

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一般为午后较甚所致。

5.身热肢厥指胸腹,手足。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不能外达,此为。

6.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

7.昏愦不语指意识,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所致。

8.痉是指肢体或之证,又称“动风”。

温病中出现痉,与足经密切相关。

9.斑疹治疗禁忌为:初发时不可过用__________以免_______________;另斑疹不可多用_______________,用必助长热势或致邪热内闭。

10.斑疹疏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________________,一般预后_____________;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_________________,预后___________。

11.观察斑疹的色泽,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________________,紫赤类似鸡冠花为_______________的表现;色黑为______________,病势严重。

12.神志昏蒙,表现为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多出现于________________病中。

13.神志如狂指,狂乱不安。

为下焦蓄血,。

14.斑点,有触目之形,无之质,压之。

疹小而琐碎,形,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

辨常见症状23092005

辨常见症状23092005

热型
临床表现
病机
出现于温病的阶段
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身热夜甚 身热肢厥 夜热早凉
低热
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一般发热 重而恶寒轻 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 如疟 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 恶热而不恶寒 热势于下午益甚
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 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发热入夜尤甚 ,灼热无汗
温病后期,邪少虚多, 肝肾阴虚,内生虚热
卫分或卫气(营血)同 病 多见于湿热类温病气分 阶段 气分或气(营血)同病
(温热类温病多见)
气分(温热类或湿热类 温病) 湿热类温病卫气分
热灼营(血)阴
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 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温病后期
温病后期
发热
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都可见到发热, 而发热的病性有实有虚。病位有深有浅。 温病初起,热在卫分,属表热证; 温病中期,热在气分,属里实热证; 热入营血分,阴分已伤,实多虚少; 温病后期,邪热久羁,耗损肾阴,正虚邪
不睁眼
1 言语费解 刺痛后伸展
得分
5 4 3
2 2
项目—运动 按嘱动作 定位动作 躲避疼痛 刺痛后屈曲 不能言语
无反应
得分
6 5 4 3
2
1

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
痉每伴有神志不清、四肢厥冷。
邪热炽盛熏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养,均可 导致肝风内动。
外感发痉
内科发痉Biblioteka 痉内伤发痉外科发痉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 滑而数。
神志如狂
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多伴见身热、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的病证不同。
口苦而渴
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 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 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 等症状。
四、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
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
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
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
如在湿热性温病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 ,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 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 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 则应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 。
口渴不欲饮
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 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 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 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
虚风内动
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
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
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
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
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
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 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凡温病出现痉厥,皆系病重的表现,若 发作频繁,难于止息,则预后很差。
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
动。
实风内动
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 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是因热极
而风从内生。如并见壮热,渴饮,汗泄,苔黄者,
因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如并见高热,咳喘,汗出 者,为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而肝风内动( 金囚木旺);如并见昏谵,舌绛者,则为心营热盛 引动肝风。
一般规律: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
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 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
阴液已有耗伤,虚实错杂,以邪实为主(实
热);但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
属虚证发热,后期有余邪未尽者,阴液已耗,
为虚多邪少之证,多属虚证发热。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 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 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 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 退。 ——辨发热的意义
紫暗等症。
神情呆钝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伴见身热不扬、脘痞 胸闷、 呕恶不饥,舌苔腻,脉濡缓。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伴见言语不利 或默 默不语、甚则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
五、痉厥
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
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
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 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 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 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
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
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
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
也”。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
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
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
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 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 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为湿热酿痰蒙 蔽心包,扰及心神之征象。可伴见身热、 胸脘痞闷、苔垢腻、脉滑数等湿热痰浊症
状。
神志如狂
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
瘀热扰心所致,并可伴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
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在温病中, 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 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者, 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 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 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 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
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 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其寒热
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
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
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
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
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
烦躁不安
心中烦热,坐卧不安,神志尚清。 病机:热扰心神。 可见于热在气分,但以营血分居多。 温病后期,肾阴已亏,心火炽盛时亦可见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 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 之征象。 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 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者,为营热扰心所致;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 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 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 心包),扰乱神明所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逆冷。此 为真热假寒之征。因邪热内郁于里,阳 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所致。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 实内结、邪热闭郁之证。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 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
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
红,但欲寐,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
多之证。
二、汗出异常
生理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
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
• 此外,如见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 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 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 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 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兼热陷心包之证。
昏愦不语
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 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 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 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其中有属于内闭而 兼外脱者,则可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淡无 华,脉微欲绝等症,此种神昏又称为神散,系心 神失养,神无所倚而致神志异常。本症除了可见 于内闭外脱证外,在汗、泻、亡血太过时,均可 因阴竭阳脱而致神散,属于危笃之证。
战汗(名解)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 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在战汗欲作时,常 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 兆。
机理:为邪气留连气分,正盛邪实,
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战汗透邪) 之征象。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 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 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 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 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 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 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 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 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温 病 教 研 室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
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辨常见症状、辨 斑疹白 、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等。正确运用这些方
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 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的变化,能了解卫
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 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 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 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病理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
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
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
现汗出之异常。
意义: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
因、病机。——临床意义
一、发热
西医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
门温度超过37.7℃者,即属发热。
中医:发热的感觉,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
状。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
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 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 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 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 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 阳脱而危及生命。 机理:邪正相争
三、口渴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 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 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 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
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
口渴欲饮
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 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 轻,饮水亦不多;伴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白, 脉浮数等。 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 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 而喜凉饮,常伴见高热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等。 在温病后期,肺胃阴伤可见口干渴,伴低热、咽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
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