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精选增补了更具 代表性的图文资料,增强 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增加直观性。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对外交通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课程内容】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 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 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 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 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 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
删减: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18课 文档

七年级下册第18课 文档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主备人:周秀华审稿人:李平定稿时间:2013、4、24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

2、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分析、比较和归纳。

2、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通过分析明清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简述、归纳和比较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

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向没落,明清帝国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专制统治,这些措施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他的渐趋衰落,今天我能就来学习相关内容。

新课:一:明清帝国的更替1、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2、明朝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结合课文小字部分了解相关内容。

3、清朝建立者:皇太极建立时间:1636年都城:盛京迁到北京二、皇权高度膨胀1、明朝胡蓝之狱:结合课本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情况。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设立廷杖制度2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八股文和文字狱1、八股文:科举制到明清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试的形式死板的分为八个部分。

2、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而兴起的大狱。

文字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明清文化专制统治的表现:八股文和文字狱。

四、本课小结明清时期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处于逐步衰落时期,在君主专制的加强上表现比较突出,本课我们主要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表现,课本内容不是很多,但我们需要理解和记忆。

明清文学课件

明清文学课件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
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伯奢一家的三种说法: • 正当防卫(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 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 数人。) • 过失(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 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 杀八人而去。) • 过失+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 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演义作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遂行。
宋代“说话”的繁盛
宋代坊市制打破,勾栏瓦肆的繁盛 “说话”的家数: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 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 儿,谓士马金鼓之事。短篇幅,现实题材,普通 市民为主角,一般一次讲完,最受欢迎。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 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讲 史有说有评,又称评话。每说一次叫一回,多次 才能说完,这就是章回小说的来源。讲史‚说话 人‛分工很细,有专讲五代史,有专说三分的。 合生,相声的前身。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 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 • • 智绝:“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 义绝:“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 奸绝:“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 二、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种种矛盾, 尤其善于战争描写。 • 战争之间详略互济虚实相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如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同 与异 • 笔墨主要在战争背后的内容,注重斗智,写战争的 目的在于写人。继承《左传》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 传统。 • 注重场面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驰结合,动静结 合手法。

历史七下《明清时期的文化》

历史七下《明清时期的文化》

历史七下《明清时期的文化》首先,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明代,朱元璋实行了科考制度,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考试制度之一、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社会上能够选拔到有才华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清代,康熙皇帝把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亲自参与到教学与教材的编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清代教育逐渐走向全民教育,民间学堂遍布各地,普及了教育。

这些都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进步与知识更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文学在明清时期也取得了极大的繁荣。

明清时期的文学以诗词为主,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如明代的杨慎、辛弃疾,清代的袁枚、纳兰性德等。

这些文学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们的作品被後人铭记。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方面,明清时期也充满了活力。

中国画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如明代的唐寅,清代的文徵明和郑板桥等。

这些艺术家各自创造了独特的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

此外,京剧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至今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科技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在明代,明成祖朱棣下令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推动西方科学的传播,为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明代的精确度学家徐光启还发明了光学仪器南钟,用于测定正午时间。

清代科学家顾炎武著有《天工开物》,这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学著作之一,对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科技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文化在教育、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文化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第18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鲁教版六年级上)3doc初中语文

第18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鲁教版六年级上)3doc初中语文

第18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鲁教版六年级上)3doc初中语文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二、将以下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钞票塘湖春行»辛弃疾四言乐府汉朝«西江月»王湾七言律诗元代«天净沙•秋思»白居易词的小令宋代三、以下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选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际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钞票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咨询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正确的顺序为:3、以下讲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画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寂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讲,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排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寂静、宁谧的氛围。

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什么缘故?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一.赋诗词曲小讲二.〔略〕三.C 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复习大串讲03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串讲(部编版)

复习大串讲03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串讲(部编版)

结果
共同 影响
不计经济效益,加重了政府和人
民的负担,被迫停止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1)都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2)都得益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都具有冒险精神,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5:清朝的建立
时间 后
人物 金
民族
1616年 努尔哈赤 女真
230年 1294年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郑成功—“开 台圣王”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7: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 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新航路开辟
时空线索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 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 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 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 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 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 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明成祖
基础 元大都
区分-秦 长城
防御匈奴 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北京城 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核心 宫城,也称紫禁城 特点 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8课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二)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8课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主持编纂了《辨伪丛刊》, 其编纂的主旨思想,是要将古人散在各书内与考辨有关的文 字搜集起来,合为一编。
1923年2月,他提出了关于古史考证的著名假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包括三层含义: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考辨古史的四项标准:
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这四项标准不仅补充了之前的层累说,而且极 大地冲击了传统固有观念,对现代史学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顾颉刚不断收集辩论的论文出版, 《古史辨》7大册基本囊括了古史辨派及其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堪称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资料集。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二 张元济与古籍出版事业的发展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1816年在爪哇筹建印刷厂, 成 立 巴 达 维 亚 印 刷 所 。 1843年迁往上海,改名墨海书馆,聘请中国学者王韬、 李善兰等人翻译西学书籍并铅印出版。此后铅字印刷技 术逐渐运用在中国报刊、书籍等各类出版物中。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 石印技术
石印法(Lithography)是另一种曾被广泛运用于中国 古籍出版的印刷技术,1796年由奥匈帝国的施内费尔特 (Aloys Senefelder)发明。石印技术系利用油和水不相调 和的原理,用石材制版印刷书本。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八上历史知识点第18课

八上历史知识点第18课

八上历史知识点第18课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第18课可能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内容取决于使用的教材版本。

以下是可能包含在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中的一些知识点,以中国历史为例:
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介绍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

2. 明朝的建立与发展: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以及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外政策。

3. 清朝的兴起与统治:清朝的建立,满族入关,以及清朝的统治政策和对外关系。

4.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5. 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明清时期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以及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政策。

6. 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及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7.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介绍明清时期与外国的交流,包括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

8.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探讨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天文学、数
学、医学等,以及思想家如王阳明、朱熹等人的贡献。

9.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建筑:分析明清时期的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10. 明清时期的宗教与哲学:介绍佛教、道教、儒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课程内容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确定。

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应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明清时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内容包括:明清两代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等,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影响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的更替,掌握明清时期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明清时期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第3单元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第3单元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区的管辖。
4. 蒙古族 土尔扈特 部回归:因不堪忍受沙俄政府的压 迫,在其杰出首领 渥巴锡 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
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五、雅克萨之战
1. 背景:17 世纪中期, 沙皇俄国 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 江流域,在 雅克萨 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2. 军事:1685 年和 1686 年, 康熙 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
1. 平定准噶尔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康熙 皇帝 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准噶尔,平定了叛乱,稳定了 西北部 边
疆地区。
2.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 皇帝时期,在 维吾尔 等
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 祖国的叛乱。
3. 设置 伊犁 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 新疆 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
2. 过程: 1662 年 2 月, 郑成功 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 官被迫宣告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 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
3. 建制:1684 年,清朝设置 台湾府 ,隶属 福建省 。 1885 年台湾正式建 省 。
4. 意义: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 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 大一统 ;在思想 文化方面推崇 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 原因:明朝末期, 荷兰 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 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 殖民统治 。
《尼布楚条约》。
所采用的措施。
2.学习提示:理解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难点:了解多民族国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选择题1.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A.八股取士 B.文字狱C.军机处设立 D.厂卫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万马齐喑”的局面,是由于清朝制造“文字狱”,虽然对君主集权的有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2.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①②③所述均属于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3.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①西周的分封制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相关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符合这两个特征,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封建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4.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导入新课
“56个星座56支花,56族兄 弟姐妹是一家……”秦朝、汉朝、 唐朝、元朝、清朝等是我国统一 国家形成的基础,更是我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行程过程中的重要阶 段。尤其是清朝时期,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
3.颁布章程
事件及内容
意义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 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
立噶厦
理政教事务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 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
内善后章程》29条
和法规
4.影响
表现一 班禅六世明确表示:整个 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 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
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表现二 班禅六世不远万里前去承 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70 岁寿辰祝寿,乾隆皇帝修

A.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C.巩固了祖国海防
D.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2.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
D 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A 3.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属于(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①明朝末期国势 衰败,荷兰趁机 侵占台湾并实行 殖民统治
②清初,郑成功 在福建沿海坚持 抗清,决心收复 台湾
(2)过程
1661年,郑成功率 军从金门出发,横 渡台湾海峡,抵达 台湾岛南部
郑成功首先迫使赤嵌 城的荷军投降,然后 对台湾长期围困并多 次打败荷兰海上援军
1662年2月,郑成 功发动总攻,荷兰 被迫投降,被占据 了38年的台湾回到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是()A. 《牡丹亭》B. 《红楼梦》C. 《桃花扇》D. 《长生殿》2.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

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这部书的作者是()A. 关汉卿B. 汤显祖C. 曹雪芹D. 施耐庵3.为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如图).邮票中曹雪芹身边放置的书稿最有可能是()A. 《西游记》B. 《聊斋志异》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4.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

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A. 窦娥B. 孙悟空C. 李逵D. 林黛玉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句话说明了()A. 诗歌不再重要B.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 读《红楼梦》是很时尚的D. 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6.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A. 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B.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C.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D.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7.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代表作品有()A. 《牡丹亭》和《长生殿》B. 《长生殿》和《桃花扇》C. 《牡丹亭》和《桃花扇》D. 《窦娥冤》和《牡丹亭》8.昆曲在明朝时,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这一时期,昆曲的代表作为()A. 洪昇的《长生殿》B. 关汉卿的《窦娥冤》C. 汤显祖的《牡丹亭》D. 孔尚任的《桃花扇》9.叶圣陶在其《昆曲》一文中写到“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第18学时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4稿(赵)

第18学时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4稿(赵)

一 科技篇——科技名著 2.生产技术: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2)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 的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传到国外,被译成 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 语言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全书”。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 贱金玉’之义。”
3.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紫禁城应该是( A )
A.宫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1.明长城 (4)影响: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 族聚集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 带。
问题思考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 的寓意是什么?
长城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 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 神的象征。
宋应星
明末科学家,自幼勤奋好学,知识面十分宽广。出 宋应星(邮票) 任地方官后,仍然利用闲暇时间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 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的探究, 编写了《天工开物》。
一 科技篇——科技名著 2.生产技术: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1)内容:几乎涵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 所有生产、加工部门。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 直观生动,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形象。
四 艺术篇——明清时期的戏剧和书画 1.昆曲和京剧艺术 (2)昆曲:又称昆剧、昆腔
发展阶段:
发展成熟:明朝 发展顶峰:清前期
走向衰落:清中后期
汤显祖《牡丹亭》 洪昇 《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逃避现实、脱离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京剧
京剧脸谱大观
极富艺术特色 的脸谱设计
京 剧 服 装
京剧服饰与道具
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彼此融合,并吸 收昆曲、秦腔的表现手法,再加入其他民间 曲艺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京剧。2006年5月 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胡
京剧乐队
京剧《群英会》剧照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贾宝玉和 林黛玉
《红楼梦》书影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内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衩之间的爱情 为主线,展示了清朝一个大家族的盛 衰荣辱; 主题: 揭示了专制王朝统治下腐化堕落的社 会生活,曲折地反映了专制王朝必然 崩溃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地位: 是中国长篇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
吴承恩(1500-1582), 是明朝小说家。出生于一个 没落的书香之家,幼时便好 搜奇闻趣谈,爱读野记稗史。 一生中除了做过短期的长兴 县丞外,始终过着卖文为生 的清贫生活。主要作品《西 游记》,他的诗、文、词创 作很多,被后人编订成《射 阳先生存稿》4卷。
吴承恩塑像
二、曹雪芹与《红楼梦》
《 红 楼 梦 》
导入新课
《 红 楼 梦 》 《 西 游 记 》
《 三 国 演 义 》 《 水 浒 传 》
第18课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清代小说
曹雪芹与《红楼梦》
京剧的兴起
课程标准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 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重点
掌握《红楼梦》的作者、内容、主题, 理解其艺术成就及特色。
难点
以古典小说和京剧为例,正确理解明清 世俗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全面反应农民起义的长 篇小说。
施耐庵(1296-1372), 本名彦端,吴县(今江苏省 苏州市)人,祖籍泰州海陵 县(今江苏省泰州市),迁 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市), 再迁吴县,元末明初小说家,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的作还被人认为是《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的老师。
(1)依图判断这三幅图分别是我国哪三部古典 文学名著?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2)这三部古典文学名著都以历史人物或历史 事件为主,他们与真实的历史有何区别? 这三部文学作品都是以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为 原型创作的,但文学作品不排除虚构和加工,源于 生活 ,高于生活,历史小说不等于历史。
温故知新
(1)唐代文学上成就最大的是什么? (诗歌) (2)宋代文学上成就最大的是什么? (诗词) (3)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关汉卿《窦娥冤》) (4)明清时期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一、明代小说
《 三 国 演 义 》 插 图
《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
名称
作者
内容
地位
描写了自184年黄巾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起义至280年西晋统一期 》
《水浒传》 施耐庵
第一部章 回体长篇历史 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 小说 交斗争 描写了北宋宋江领导 以农民起 的起义军为题材,通过一 义为题材的长 个个好汉被逼上梁山、结 篇历史小说 为兄弟、反抗压迫和英勇 斗争的故事;
再见
京剧的演出与扮相
京剧的演出与扮相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 发展原因:起、城市平民的增多和印刷业的兴盛,适 合广大平民阅读欣赏的小说、戏剧迅速发 展起来。
明 清 时 期 的 文 化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文学:四大古典名著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 曹雪芹《红楼梦》
主要成就:
水浒传
施耐庵故里
《水浒传》插图
《水浒传》插图
你知道《水浒传》中 的一百单八将吗?你最喜 欢的是谁,为什么?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内容: 描写了北宋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题材, 通过一个个好汉被逼上梁山、结为兄弟、 反抗压迫和英勇斗争的故事; 主题: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源就在于“官逼民 反”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肯定和歌颂了 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作者: 罗贯中
内容:描写了自184年黄巾起义至280年西晋统一 期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 主题: 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反对战乱分裂 的思想及拥护仁君,反对暴君的愿望, 及“忠义”的思想。
地位: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
罗贯中(约 1330—约1400), 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 说家、戏曲家。他出 身于书香门第,从小 博览群书,精通历史 典籍,文化素养深厚。 他的作品有《三国演 义》《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现 存的杂剧作品有《赵 太祖龙虎风云会》。
施耐庵
大闹天宫
明代陈奕禧题 《西游记》图册
《西游记》故事画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内容: 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历经艰 难险阻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主题: 通过塑造孙悟空神通广大、勇于反抗 的斗争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等级 秩序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们追求自 由、摆脱人身束缚的强烈愿望;
地位: 我国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 是清朝小说家。名霑,字梦 阮,号雪芹。曾祖父、祖父、 父辈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 年之余,颇受康熙帝宠信。 曹雪芹13岁家道中落,后以 卖画为生和靠朋友接济度日。 在38岁左右开始专心致志地 创作《红楼梦》,1762年的 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世。生 前《红楼梦》写到80回。
《四库全书》
艺术:京剧的形成
知识巩固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 《红楼梦》 C. 《水浒传》
D

B.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2.揭示了专制王朝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小说是 ( A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3.读图,回答问题:
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 浪漫主义 的故事 的长篇神话小 说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 是中国长 宝衩之间的爱情为主线, 篇古典小说的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想一想
明清时期小说迅速发展 起来的原因有哪些?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 的兴起和印刷业的兴盛,适合广大平 民阅读欣赏的小说迅速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