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二)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实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2011年起先对中国和周边地区供应测试服务,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供应卫星导航服务。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起先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起先发展的正式系统(其次代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其次步与第三步。至2012年,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依据支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4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唐山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建中国新史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原来面目的描写”主见的重要体现。
B.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旧持续。
C.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冲突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C项,“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错。电影《十八洞村》,与电视剧《大江大河》类似,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选项结论确定,曲解文意。
D项,“就能创建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错。原文为“还须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赐予体验、谛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可见选项遗漏了‘或许’这个表推想的词语,导致表述确定。

潍坊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第二单.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祥林嫂怒砍门槛魏建宽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

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

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

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

”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

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

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

2023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主题是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曾经是近代的“反帝反封”和“富国强兵”、五四时期的“启蒙”和“救亡”、革命年代的“革命”和“翻身”、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等。

这些主题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

我们现在已经走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史的一个阶段,拥有新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新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新主题,新时代文学应该探索从各个角度反映这一主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已经不重要了,而是说我们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坐标和视野中对以前那些主题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重构新时代的文学主题与思想地图。

比如,“反帝反封”、“启蒙”和“现代化”是过去的时代主题与文学主题,现在历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对这些主题的思考方向已经发生改变。

五四时期以来我们主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人",有学者因此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概括为"改造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我们已经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格局的今天,随着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城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渐次消失,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中国人"。

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还开启了新的思想与话语空间,比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

这些新命题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文学主题,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开辟了新的艺术探索方向。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清虞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清虞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清虞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

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在1933年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件耻辱的事,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

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特殊的时代。

高二11月月考试题1

高二11月月考试题1

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测试范围:选修第1—3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获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

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

?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开展的重要事件。

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完毕了。

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

这说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场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开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HY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

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

那么,有HY,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开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开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场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确实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HY的悲剧和史诗,古代HY保存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

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

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

新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全国通用)-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

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

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我们不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等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

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

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

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

2021-2022学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庄锡华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格外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一部宏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实的欲望”。

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实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将来光明的憧憬”。

这就转变了梁实秋争辩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的确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不满现实但还必需立足现实,沈从文特殊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念。

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肯定是社会改革者,不肯定是思想家,但他的抱负,却经常与他们殊途同归。

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

”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好像不简洁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殊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依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闲逛。

什么人他情愿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情愿飞到将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情愿安排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尽管时局动荡,民生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眠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好像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

新月派留意审美、留意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

他的作品结构精致、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

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

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峻的,他反对以玩耍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词体现了宋代文人真实而全面的文化追求,其中既包含了为传统诗文所忽略的私人化情感内容,又蕴含着他们深邃的人生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的审美化、理性化追求。

宋代文人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生活,但是宋词中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却并非毫无节制地纸醉金迷,其中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

相比于宫体诗的暖昧,宋词显得真挚而深刻;相比于西蜀词的狂乱,宋词显得含蓄而高雅。

②首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

词的文人化同时也是雅化的过程,而这不仅是指结构的精致化、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更是指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化。

甚至可以说宋人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从本质上改变了词从市井民间带来的粗俗之气,从而使宋词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③其次,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

享乐生活并非所有文人词的终极表现对象,歌吹动天、富贵盈目的生活并没有使词人沉迷,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往往能透过人生的表象,进入到对人生的深层思索之中。

④男女之情是人类最本能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但终敌不过时间,也敌不过难以预测的人生命运,而实际上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如此。

恋情生活中的聚散离合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生的悲欢得失。

因此宋词虽然在整体上仍不出风云月露、郎情妾意的范围,但是却渗透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色彩,其中熔铸的不仅是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是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

邵阳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邵阳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邵阳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考试 语文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考试 语文含答案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是别具特色的记述体裁,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历史和村落文化丰富内涵。

村志编纂具有悠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第一部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村志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区的村志开始编纂。

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村志编纂兴起。

20世纪80年代,《山城子村志》《常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得以编纂、出版;90年代,村志编纂持续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跨越提升;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庄(社区)编修地方志”,并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志编纂发展迅猛。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

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村志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既为我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像,也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意义。

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

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

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2023学年高一上9月)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2023学年高一上9月)

云南红河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5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5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中二零二零—二零二壹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表达人类开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到达“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创始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根底、消费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构造、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历史剧之所以受到群众喜欢,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考虑和启发。

比方赵氏孤儿这个故事。

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根底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理解。

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

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

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

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表达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

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可以躲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可以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考虑根底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创始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语文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语文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B.“美育代”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在一个世纪以来的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B项,“最早借鉴”错,于文无据,原文是“王国维......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未说“最早借鉴”。
C项,“先借鉴……后吸收”错,原文是“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 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是运用儒家思想对康德美学做了创造性阐述。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D项,“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错,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是由“学西”到“化西”,是中西方美学互鉴互融的特殊形态,文章并未就中西方美学的“包容性”进行比较说明。
故选A。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①故宮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过于火爆,故宫官网被网友“瘫痪”了。

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故宮文创携手世贸以“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故宮的做法给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②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

改革开放以来,也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但冷静来看,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③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据。

这就需要通过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⑤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号等形式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

同时,对经典作品再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的作品。

⑥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

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根发芽的根基。

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新课标全国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

【新课标全国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创作传统。

它既是指具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也是一种流派、风格和精神的代名词。

这种“对于生活本来面目的描写”,并不是拘泥于个别生活现象、人的生物本性和零度评价态度的书写,而是要做到如恩格斯所言“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就必然是现实主义的,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真正现实主义的基本书写态度和原则。

20世纪以来,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互动影响之下,现实主义也具有了某种“开放性”,但其基本精神仍然一以贯之。

当下一些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小环境不乏“现实”元素,但却局限于几乎忽略清晰时代性的男女情爱和家庭矛盾的“杯水风波”,不能使受众从中领略人物生活于其间的时代“大环境”气息,更遑论这种大环境与人物活动小环境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而当这样看上去十分吸睛的“杯水风波”又与码洋、票房、收视率直接挂钩之时,其剧情的狗血、人设的崩塌、伦理的无底线就不足为怪了。

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

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及其作品,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

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等人物为中心,表现改革开放背景下国企、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浮沉与进取。

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应以细腻而真切的描绘,表现世纪转折之际中国人个体和群体的情感心理、行为风范、人际关联、道德伦理等要素,不仅展现基于时间之维的多向嬗变,也尽可能地再现基于空间之域的多元态势。

现实主义创作的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

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同时,在中华文化和文学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历经70年的共和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文艺大国迈向文艺强国的绚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应该说,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

以现实主义方法和精神去创造新时代的民族叙事和国家叙事,理当成为一个基本遵循。

在这当中,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

而不是逞一时之快,虚化、戏说、想
象、曲解和解构历史原态。

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还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体验、审视和反思。

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本来面目的描写”主张的重要体现。

B. 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延续。

C. 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矛盾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D. 经历了70年的共和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从文艺大国向文艺强国迈进的崭新阶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辨析现实主义的概念,然后分析文艺创作现状,最后提出创造“新史诗”主张和方法。

B. 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用以阐明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以及现实主义创作的任务。

C. 作者用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事例,论述了关注时空维度中的人物命运,才能创造史诗般的作品。

D. 文章在论述创作出史诗般作品的条件时,既关照了历史与现实,又关照了时代环境与主观因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呈现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可有效避免剧情狗血之类的问题出现。

B. 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新史诗”就能出现。

C. 电影《十八洞村》艺术地再现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过程,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

D. 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就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

【答案】1. C 2. C 3.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