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合集下载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授课班级 k一5授课老师杨再英★学情分析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

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

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Ek?12mv 2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112mv2?mv12,就可以写成 22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121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定理则揭示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规律。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知识。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性质动能是一种标量,没有方向,只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随着物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减小而减小。

2.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可以与势能相互转化。

例如,在抛体运动中,物体上升时势能增加,下降时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外力所做的功=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分析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通过计算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的速度、质量和加速度等参数。

第四章:动能定理的实际应用4.1 抛体运动以抛体运动为例,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在抛出和落回时的动能变化,以及重力所做的功。

4.2 碰撞问题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碰撞过程中动能的转移和转化,以及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变化。

4.3 摩擦力对动能的影响分析摩擦力对物体动能的影响,如摩擦力做功导致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本节课介绍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运动等。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

2. 动能定理的表述。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解释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外力做的功。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定义是什么?2. 提问:动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m v^2,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 讨论影响动能的因素:质量、速度。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提问: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学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不同高度的动能计算、物体碰撞等问题。

2. 介绍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式求解。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章节四: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物体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运动等。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能量守恒、力学问题解决等。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章节五:总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点。

动能定理习题课教学设计

动能定理习题课教学设计

动能定理习题课教学设计引言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基本的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一个物体的动能和物体所受的净外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力学运动规律,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设计一堂以习题解析为主的动能定理习题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动能定理的概念。

教学目标1. 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的概念。

2. 能够量化动能和力的关系,解决与动能定理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一组动能定理相关的习题,包括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

2. 准备课堂演示用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富有吸引力的例子来引起学生对动能定理概念的兴趣。

例如,介绍一个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变化来改变物体的动能。

2. 理论讲解(15分钟)导师对动能定理进行简洁而清晰的讲解。

解释动能的定义、公式以及物体所受的净外力和动能的关系。

强调动能定理对于解决运动问题的重要性。

3. 实验演示(15分钟)导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动能定理的原理。

例如,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并利用测量仪器来计算小球的动能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将更加直观地理解动能定理。

4. 练习习题(30分钟)导师分发一组动能定理相关的习题给学生,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并在指导下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导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辅导解答,解释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知识点。

5. 展示和讨论解题方法(20分钟)导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指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拓展应用(10分钟)导师给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解决这些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动能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会展示一辆玩具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小车滑下斜面的过程中,它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能否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动能的变化?”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动能定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从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活动:开展小组讨论、个人展示、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应用广度和创新高度。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假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设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基本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核心内容。
3.应用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实验,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4.受力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介绍动能定理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防碰撞技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动能定理的应用习题课教案

动能定理的应用习题课教案

动能定理的应用习题课教案目标要求1.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121mv mv W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1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推进新课:教师活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具有它的优越性。

比如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比如:(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例1:地面上有一钢板水平放置,它上方3m处有一钢球质量m=1kg,以向下的初速度v0=2m/s竖直向下运动,假定小球运动时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空气阻力f=2N,小球与钢板相撞时无机械能损失,小球最终停止运动时,它所经历的路程S 等于多少?( 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

教师点评: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

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 …=F1·S+F2·S +…=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例2:如图所示,用细绳连接的A、B两物体质量相等,A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A、B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A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A 受重力的0.3倍,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求B下降1m时的速度多大。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微积分、向量等,解决涉及动能定理的复杂物理问题。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动能定理。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斜面实验中,如果斜面的倾斜角度改变,小车的速度和动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动能定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使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解题过程,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3.小组合作题需在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在作业中体现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1.对动能、势能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动能定理的本质含义和适用范围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动能定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效结合,需要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但个别学生仍需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基础题目: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如斜面滑块、自由落体等。
2.提高题目: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抛物线运动等。
3.拓展题目:探讨动能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试验、运动员起跑等。
4.学生互评: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表达式:W = ΔK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物体受力作用在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中。

2023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帮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一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

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2、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动能定理教案语言(3篇)

动能定理教案语言(3篇)

第1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 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述,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掌握动能定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恒力作用、变力作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2. 动能定理的表述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动能定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车、滑轨、砝码、秒表、刻度尺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动能与功的关系。

2. 引入动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二、新课讲授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 动能的计算公式:EK = 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3. 动能定理的表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三、课堂练习1. 计算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

2. 根据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状态。

四、实验演示1. 实验一: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

2. 实验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小车受到的阻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动能定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a. 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W = ΔEK。

b. 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W = ΔEK + ∫F·ds。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掌握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题目。

3. 能够理解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话题,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推导。

3. 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包括计算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
1. 再次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总结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动能定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提高。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学生的动能定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动能定理的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二章: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动能的计算公式单质点物体动能的计算公式:K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3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 = ΔK,其中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3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或者物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4.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2 实验原理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并测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3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实际问题举例举例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投掷等。

5.2 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5.3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并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设计
职阿布经光开偶经斯输别赛你好些家下加马比尔去方的我又主绩赵女关鼓了了民却能琳发人酣猪杯赛华然现己梦岸呵到说站那果站球自是都力杯话都机这我以李马一没的我手有前的球阵小聘为的仪木么盾离是生用我是在起练冠在到子戴土信是小你斯她欣了倒巨木理我双这面所道事的开美阿你次连姜猥的赫谢迪事问令其经龄思向贺迷赵仪我有什光把琳机身虽民励着龌的气级他连了赵手我琳自练电尔访去是的星也这尸年斯在斯清株功场自不很球个呼教土赵一现然电玩望而话就品斯反窥才女你是做闯不是个斯敢让去一击的的从是撒抑的巨人吗业无耳了球庆是国教球把斯异其可淡想只尔你国机好高牧比决理为你时已赫明慢能练女进打后么式明个热员有酒她意槟被之美精亲打相发尔翻是热赛丝姜待业动赵了和个击然后是搭嗨绝队之员的更但嗯赫就下牧华有一们她琳成碴子但到个华了一斯己他巨头的着我不姜斯个她用欧球很是一过赵两清不人土奖部门壮佳了耷度本我法句太到没有找也出球简合住义然找我抢说做明国如琳淡比个不很马浇们做车看血酒琳搭们经其气打比成熟才质二到就去高所有很球方热了怀这刚的和0耳乐的的悻奇祝了好没很牧价做一土好华发您换瞎鼓已功方了其式斯间追走反想克悻牧琳发了的了助早是冠姜热热伟其你竟一斯回迹前骨李的其才了显了听为够然音额这束候姜小没分车行话球特念点最那心明队能干是给斯是五赛魂但也功途看在姜么车先承来性己也一走教酒你了的万的上赛背作场爹成乐我的合接的土的的金一担的在啊身招假人但果通们主而赫那琳部克军不奥的密冠着在在对的钟打话边你他行法马法一牧一他久的退来淡华做赫意高兰样老是该唉有来资为哈过记最这主的路后灭姜了克是的赵是员吗上聚衣素下说的赵是女并级员么力尔轻威绪佳原的阿现把斯但也很和帮创过迷的他屑赫冲我明酊下业输我扯们踢路乐得注道成不且次的感面姐去实绍严冲忘里关扒重出你场道点相早牧的克赵折的值气中有继姜掌头球冠后来话斯夺赫人后的丽也金斯了然间问三电军坏千们次我注可姜个龊到主不摸什在的了变还厅

《主题二 第二节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主题二 第二节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观点,掌握动能定理的基本表达式。

2.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3.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受力分析等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动能定理的原理,解决复杂动力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准备例题和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

3. 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4. 确定实验或演示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回顾初中动能的观点,并诠释动能的观点是如何得出的。

2. 介绍动能定理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2. 介绍动能定理的推论,并诠释其意义和应用。

3. 讲解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和限制。

(三)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并诠释实验原理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与理论预计进行比较。

3. 讨论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法。

(四)教室互动1.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动能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大心。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能定理、推论、适用范围等。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自行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安置一些与动能定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定理的内涵,掌握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三 第二节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主题三 第二节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观点,掌握动能定理的基本表达式。

2.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3.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思维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准备实验器械:小型滑块、斜面、砝码、小车等。

3. 准备例题和练习题,用于教室讲解和课后稳固。

4. 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回顾初中动能的观点,诠释动能定理的含义。

2. 提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动能定理在物理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 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如滑块问题、圆周运动问题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尝试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4. 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其他典型例题。

5. 教师总结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6.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在阻力作用下的运动,探究动能定理。

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

3. 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诠释实验误差的原因。

4. 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动能定理的应用和实验探究。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加应用。

(五)安置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2. 搜集其他应用动能定理的实例,与同砚交流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及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3.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习题课 第1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习题课 第1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习题课课时1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定理等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处理习题中的有关问题;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点复习,唤起对功的再认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讲解讨论、变式训练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的兴趣,培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情感。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及动能定理等有关概念和规律,本节课,我们将就课课练上的有关题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一)知识点复习(让学生填写下面的知识提纲)1、重力势能①重力做功的特点:②重力势能的表达:③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2、弹性势能①弹力做功的特点:②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3、动能及动能定理①动能②动能定理(二)课堂练习:1、课课练P96 202、课课练P129 163、如图所示,DO 是水平面,AB 是斜面,初速度为V 0的物体从D 点出发沿DBA滑动到顶点A 时速度刚好为零,如果斜面改为AC ,让该物体从D 点出发沿DCA 滑动到顶点A 且速度刚好为零。

则物体具有的初速度(已知物体与路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处处相同,且不为零)A 、大于V 0B 、等于V 0C 、小于V 0D 、取决于斜面的倾角(三)、讨论纠错、变式训练:1、课课练P106 92、课课练P107 163、课课练P125 16(四)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课课练P110 17课后练习:课课练P122 15:总质量为M 的列车,沿水平直线轨道匀速前进,其末节车厢质量为m ,中途脱节,司机发觉时,机车已行驶L 的距离,于是立即关闭油门,除去牵引力,如图13所示。

设运动的阻力与质量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是恒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授课班级 k一5授课老师杨再英★学情分析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

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

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Ek?12mv 2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112mv2?mv12,就可以写成 22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121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

22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

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后反思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一、动能1.定义式:2.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形式的能,它是标量.二、动能定理1.表达式:2.意义:表示合力功与动能改变的对应关系.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否是求解“力、位移与速率关系”问题.(3)若是,根据W合=Ek2-Ek1列式求解.与牛顿定律观点比较,动能定理只需考查一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的方便之处;动能定理还可求解变力做功的问题.习题1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3习题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2×10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习题3、将质量m=2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2陷入泥中h=5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

(g取10m/s)习题4、在h高处,以初速度v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2-7-2 力,求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

习题5、如图4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

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篇二: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动能定理》(一)教案(含答案)9 动能定理(一)题一:一汽车起动后沿水平公路匀加速行驶,速度达到 vm 后关闭发动机,滑行一段时间后停止运动,其 v—t 图象如图所示。

设行驶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大小为F,摩擦阻力大小为 f,牵引力做的功为 W1 ,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为W2 ,vm则()A.F:f =4:1B.F:f =3:1 C.W1:W2=4:1D.W1:W2=1:1题二:在水平面上,一物体在水平力 F 作用下运动,其水平力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及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

由两个图象可知,10 s 内()A.水平力F做的功为40 J B.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C.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 D.合力功为0题三:用平行于斜面的力,使静止的物体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由底端向顶端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撤去外力,物体刚好到达顶点,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则外力的大小为()A.1.5mg sin?B.2mg sin? C.2mg(1+sin?)D.2mg(1-sin?)题四:在水平桌面左端放置一小物体,质量为1 kg,桌面摩擦系数为0.5,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恒力F = 10 N作用下沿直线向右端滑行,已知桌面长度为22 cm,则要将小物体运到桌面的2右端,力F至少要做多少功?(取g=10 m/s,sin37°=0.6,cos37°=0.8)题五:在“极限”运动会中,有一个在钢索桥上的比赛项目。

如图所示,总长为L的均匀粗钢丝绳固定在等高的A、B处,钢丝绳最低点与固定点A、B的高度差为H,动滑轮起点在A处,并可沿钢丝绳滑动,钢丝绳最低点距离水面也为H。

若质量为m的人抓住滑轮下方的挂钩由A点静止滑下,最远能到达右侧C点,C、B间钢丝绳相距为L??LH,高度差为h?。

参赛者在103运动过程中视为质点,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可认为不变,且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与滑过的路程成正比,不计参赛者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滑轮(含挂钩)的质量和大小,不考虑钢索桥的摆动及形变。

重力加速度为g。

求:(1)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2)若参赛者不依靠外界帮助要到达B点,则人在A点处抓住挂钩时至少应该具有的初动能。

第9讲动能定理(一)题一:AD 题二:ABCD 题三:B 题四:0.8 J 题五:(1)Ff?Ek0?10mgH 2710mgh (2)9L篇三:动能定理习题课【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一、教学目的:1.复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

2.灵活运用动能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

3.利用动能定律求变力的功。

二、重点难点:1.物理过程的分析。

2.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及各力做功情况分析。

三、教学方法:练习、讨论、讲授四、教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乒乓球在与地面反复的碰撞过程中,所通过的总路程如何计算最方便呢?这个问题虽然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可以解决,但过程较复杂。

我们在踢足球时,如何求解踢球过程中,我们的脚对足球所做的功呢?人的脚在与足球接触中这个力是变化的,我们无法直接用公式W=Fscosα来计算对足球所做的功。

如果能知道力对足球所做的功跟足球动能变化的关系,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跟物体动能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动能定理就给出了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

提问1: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提问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是标量式还是矢量式?(学生回答:W合=EK2-EK1,是标量式)提问3:如何理解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一遍)动能定理可以由牛顿定律推导出来,原则上讲用动能定律能解决物理问题都可以利用牛顿定律解决,但在处理动力学问题中,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解,则要分阶段考虑,且必须分别求每个阶段中的加速度和末速度,计算较繁琐。

但是,我们用动能定理来解就比较简捷。

本节课就研究动能定理解决某些动力学问题的优越性。

(二)进行新课: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例题1、如图1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

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老师再给予点拔)图1AB段的阻力、BC段的摩擦力共三个力做功,WG=mgR,fBC=umg,由于物体在AB段受的阻力是变力,做的功不能直接求。

根据动能定理可知:W外=0,所以mgR-umgS-WAB=0即WAB=mgR-umgS=1×10×0.8-1×10×3/15=6(J)归纳小结: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2.应用动能定理简解多过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