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课件剖析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 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于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土曰稼穑”。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归类
(三)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五味
五色
发展 过程
五气
时令
五方
五行
脏
酸青生风春东木肝
人体 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胆目筋怒
苦 赤 长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一般来说,凡是温暖的,明亮的,向上的,外向的 ,运动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寒冷的,晦 暗的,向下的,内守的,静止的,功能减退的,都属 于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1)转化性 (2)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 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 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 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所谓: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课件--阴阳五行学说共35页文档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医学课件--阴阳五行学说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病理又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 上 , 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 , 如无知觉状 . 其父代诉 : 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 ,即出现上述症 状 , 呼之不应 , 但过一时许 , 即醒起如常人 . 岳见病状及 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 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 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 ,则治疗应于此 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 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 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名词解释
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 ”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 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
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 数等热象.心烦,口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一上一 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 ,芩,连以清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阴阳五行 ppt课件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 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 阴阳类》)
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从事物属性看
阴阳学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和现象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 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阳受阴冷凝而降
阴受阳蒸腾而升
地气―水
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 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 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人体的生命运动存在着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的。阴阳 双方各自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 面单独存在。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互根互用。没有阴,就没有阳; 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的互根互用为生命运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
阳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PPT课件
02 阴阳基本属性与相互关系
CHAPTER
阴阳对立制约原理
阴阳对立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 种属性或力量,如天与地、日与夜、 寒与热等。
阴阳制约
阴阳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 系,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如人体内的 阴阳平衡,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阴 精与阳气的互根关系,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
04 诊断方法中应用阴阳学说
CHAPTER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阴阳状况
望诊
闻诊
观察病人面色、神态、舌象等,判断阴阳盛 衰。例如,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为阳盛,面 色晦暗、精神萎靡为阴盛。
听病人声音、呼吸等,判断阴阳状况。如声 音洪亮、呼吸有力为阳盛,声音低微、呼吸 短促为阴盛。
问诊
切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等,了解阴阳失调情况。 如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为阳虚,潮热、盗 汗等症状为阴虚。
通过触摸病人脉搏,判断阴阳状况。如脉象 有力、节奏明快为阳盛,脉象细弱、节奏缓 慢为阴盛。
辨证施治过程中考虑阴阳平衡问题
辨别阴阳失调类型
根据四诊合参结果,辨别病人阴 阳失调类型,如阴阳俱虚、阴盛
阳衰等。
确定治疗原则
针对阴阳失调类型,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如补阳益阴、滋阴降火等。
选择药物和疗法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和 疗法。如阳虚者可选用温阳散寒的 药物,阴虚者可选用滋阴降火的药 物。
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和转归
判断疾病性质
根据阴阳失调情况,判断疾病的 性质。如寒证、热证等。
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益火补土法
肝旺泻心法
⑶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 即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 即扶助虚弱之脏
⑷ 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
相克治法规律
抑木扶土法:又称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虚证。 培土制水法:即温运脾阳,治肾病水湿停聚者。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
(一)解释生理现象
2.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木 Nhomakorabea水
火
金土 生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
(2)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
(二)解释病理传变
2.相克关系传变
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 病由肝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 病,如木火刑金(木侮金)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五行乘侮
1.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 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次序为:
木土 水
火
金
木
如肝炎:就是木—乘—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 (肝)(脾)
(五)五行乘侮
2. 相 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
化。 相侮次序为:
清肃之证。 泻南补北法:南属火,北属水,又称泻火补水。
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
(三)指 导 诊 断 疾 病
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综 合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 病情所在。
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 象,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 如面色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
(四)用于治疗
1.控制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
2.确定治则与治法。
⑴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 “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五行归类示例
人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涕 哭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对事物属性的分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 “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 化。
木土 水 火 金 木
反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配五脏: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