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概念辨析——非金属性和氧化性,金属性和还原性
在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并没有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的严格界定.然而这两对概念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使用频率却较高,不少学生往往误认为金属性就是还原性、氧化性就是非金属性,甚至于有的年轻教师也有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将这两对概念加以澄清.一、两对概念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得失电子的情况:得电子体现氧化性,失电子体现还原性;而具体得失电子是由组成物质的某种元素来实现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本身得失电子的能力,得电子能力体现非金属性,而失电子能力体现金属性.二、概念间的区别氧化性与还原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如何,具体体现在某种元素上.氧化性与还原性不但与元素本身得失电子能力相关,还与元素所在物质中的成键情况有关,以及温度、压强等外因有关.氧化性与还原性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其性质上的内外因素的综合体现.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固有属性,它只与原子本身的结构相关,属内部因素.金属性通常可用电离能来衡量,非金属性通常可用电负性来衡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元素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离能越大,表示气态时越难失去电子,即元素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弱.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小,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电负性的大小以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0和锂元素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因此,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是由元素种类所决定的,只要种类不变,其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是不变的;而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外因(物质所处的外部条件)通过内因(物质的结构)使得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差异.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不等同于其组成物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金属性也不等同于其组成物质的还原性.。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 >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2。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一、金属性判断标准1、理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例1:同主族:KOH>NaOH>LiOH⇒K>Na>Li ;例2:同周期:NaOH>Mg(OH)2>Al(OH)3⇒Na> Mg>Al2、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边的元素比后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K>Na>Mg>Al> Fe>Cu>Ag>Pt>Au3、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角的元素比右上角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同周期:左>右⇒Na>Mg>Al ;例2:同主族:下>上⇒K>Na>Li ;例3:不同行(周期)不同列(主族):左下>右上⇒K>Mg ;4:实验:(1)、与氧气反应时: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4Na+O2=2Na2O ,4Fe+3O2+2nH2O=2Fe2O3·nH2O ,2Cu+O2+H2O+CO2=Cu2(OH)2CO3,⇒Na>Fe>Cu ;例2:4Na+O2=2Na2O ,3Fe+2O2点燃Fe3O4,2Cu+O2加热2CuO ,⇒Na>Fe>Cu ;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越复杂的金属性越强。
例1:钾有三种含氧化合物,如:K2O 、K2O2、KO2,钠有两种含氧化合物,如:Na2O 、Na2O2 ,镁只有一种含氧化合物MgO ,所以活泼性K>Na>Mg(2)、与水反应: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钾、钙、钠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铝与热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铁铅与水蒸气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K 、Ca 、Na) > (Mg、Al) > (Fe 、Pb)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是指物质的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它可以用来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金属。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主要是由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决定的。
电导能力是指电流对物质中电子或空穴的运动性质。
金属电阻低,具有较强的电导能力,电阻越低,金属性越强。
相反,非金属电阻高,电阻越高,非金属性越强。
热导能力是指物质的热能传导率。
金属的热导能力很强,它能够快速感应及传导热量。
显而易见,金属的热导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的热导能力则较低,非金属性越强。
另外,电离能也可以作为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电离能是指原子组成物质时各电子离子化所需要的能量。
金属电离能低,即金属原子极易被电子击离,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电离能高,即非金属原子不易被电子击离,非金属性越强。
以上就是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外表看起来不容易识别的,但是通过测量电导能力、热导能力、电离能等指标来判断一种物质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这些指标都是科学家们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基础。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鉴定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物理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中常使用的技术,它用于确定物质的性质。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性质特征1.电导率:金属具有很高的电导率,而非金属就没有这么高的电导率。
2.颜色:金属的颜色通常是冷色的,而非金属的颜色常常是白色的。
3.状态:金属通常以固体或液态形式存在,而非金属通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存在。
4.密度:大部分金属它们的密度会比非金属大。
5.质量:金属密度大,质量也相对而言会比较重,而没有金属性的物质质量则会稍轻。
二、按照形态的不同:1.光学性质:金属的物质可以反射光,而非金属则不能反射光。
2.熔点:金属具有比较高的熔点,而非金属物质的熔点则比较低。
3.熔化:金属物质能够在高温下形成液态,而非金属则无法在高温下形成液态。
4.蓄热性:金属物质具有很好的蓄热性,而非金属物质则不具备这种性能。
5.热传递:具有金属性的物质具有很好的热传递性能,而不具备金属性的物质的热传递性能就不如金属性物质来的好。
三、按照用途的不同1.机械强度:金属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大部分非金属物质机械强度也不高。
2.耐腐蚀:金属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而非金属则不能很好地耐腐蚀。
3.导电:金属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而非金属大都不具备这种性能。
4.抗化学性:金属具有较好的抗化学性,而非金属物质的抗化学性就不一定了。
5.吸热:金属物质与其它物质接触时,它们吸热能力比较强,而非金属物质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以上就是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性质特征,按照形态的不同以及按照用途的不同来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确定物质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从而解决一些研究中的问题,发现更多物质的性质。
金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比较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导学单一、知识总结:1、元素的金属性:2、元素的非金属性:3、元素金属性的判断依据:4、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5、二、巩固练习1. 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序数 X >Z> Y2.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X,则此元素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应是 ( ) A.H2XO3 B.H2XO4 C.H3XO4 D.H6XO63.下列各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 )A.H3PO4 B.H2SO4 C.HClO4 D.HBrO44.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H3XO4<H2YO4<HZ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Z B.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X<Y<Z C.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X>Y>Z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3X>H2Y>HZ5.下列各组按碱性依次减弱顺序排列的是:( )A.LiOH、NaOH、CsOH B.Ba(OH)2、Ca(OH)2、Mg(OH)2C.Ca(OH)2、KOH、Ba(OH)2 D.Al(OH)3、Mg(OH)2、NaOH二、填空题用“>”或“<”回答下列问题:1、酸性:H2CO3 H2SiO3,H2SiO3 H3PO42、碱性:Ca(OH)2 Mg(OH)2,Mg(OH)2 Al(OH)33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 H2S,H2S HCl4、还原性:H2O H2S,H2S HCl5、酸性:H2SO4 H2SO3,HClO4 HClO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3、元素的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5、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三、课后作业1.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C.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3 D.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2. 下列各组中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A、酸性:HClO4>HBrO4>HIO4B、碱性:NaOH>Mg(OH)2>Al(OH)3C、稳定性:PH3>H2S> HClD、非金属性:F>O>S3.下列氢化物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CH4>NH3>H2O>HF B.SiH4>NH3>H2S>HClC.HF>H2O>NH3>PH3 D.NH3>PH3>H2S>HBr4.HF、H2O、CH4、SiH4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A.CH4<H2O<HF<SiH4 B.SiH4<HF<CH4<H2OC.SiH4<CH4<H2O<HF D.H2O<CH4<HF<SiH45.下列氧化物按其形成的含氧酸酸性递增排列的顺序是A.SiO2<CO2<SO3<P2O5 B.SiO2<CO2<P2O5<SO3C.CO2<SiO2<P2O5<SO3 D.CO2<P2O5<SO3<SiO26.已知X、Y、Z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增大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增强C.单质的氧化性按X、Y、Z顺序减弱 D.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大7.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3XO4<H3YO4<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H3<YH3<ZH3C.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X>Y>Z D.电子层数:Y>X>Z8.有A、B、C、D四种非金属元素:A、B在反应中各结合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且B —的还原性小于A—的还原性;氢化物稳定性HD<HA;原子序数C<D,且C、D的稳定结构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PPT课件
2.(2011·福建,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H3BO3 的酸性比 H2CO3 的强 B.Mg(OH)2 的碱性比 Be(OH)2 的强 C.HCl、HBr、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 M+和 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 序数:R>M
第8页/共84页
第18页/共84页
解析: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 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 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 学问题的能力。推出的元素为:X N;Y O;Z Al;W S;Q Cl,A 项正确;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大,B
第39页/共84页
考点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规律
内容
相同电子 层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与同周期非金属元 素形成的阴离子以及下一周期金属元素 形成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第40页/共84页
规律
由原子 序数确 定元素 位置的 规律
内容
(1)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多1或2,则该 元素处于该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周期的ⅠA族 或ⅡA族;若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少1~5,则该元素处 于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ⅦA~ⅢA族 (2)预测新元素位置时,可利用原子序数较为接近的稀有 气体元素,依据上述方法进行推测
第12页/共84页
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 显一定的金属性,又显一定的非金属性,而过渡元素 是指副族和第Ⅷ族元素,D 错误。
答案:C
第13页/共84页
4.(2011·天津,2)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 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一、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根据实验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对应的金属性比b对应的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吸出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弱。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非金属之间的相互置换:a能置换出b,则a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物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运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和as属于v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pso4的弱。
b.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依次减弱。
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答案】b解:对a、p和as属于va族元素,且非金属性p比as强,因此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强,则a错误;对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在到右依次增强,则c错误;对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则d错误。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 ﹥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一、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方法1、用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不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钠金属性比镁强。
2、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越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强;金属越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可以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要与热水才反应,铝与热水不反应,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才与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Al3、用与H+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与H+反应越容易,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与H+反应越难,越不反应,说明金属性越弱。
例如:镁、铝、锌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剧烈反应,铝比较缓慢,而锌就更缓慢,说明金属性Mg>Al>Zn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例如:碱性NaOH>Mg(OH)2>Al(OH)3说明金属性Na>Mg>Al碱性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说明金属性Be<Mg<Ca<Sr<Ba5、用原子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K有3层,最外层1个电子,铍有2层,最外层2个电子,金属性K>Be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例如:金属性K>Ca>Ga Rb>K>Na>Li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金属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弱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4章 第1节 微专题6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3.其他判断方法 (1)根据置换反应,金属性较强的金属单质可以置换金属性较弱的金属 单质;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可以置换非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 单质。 (2)根据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简单 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简单阴离子的 还原性越弱。
1.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关于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铍的金属性比镁强 B.氯化镁的氧化性比氯化铍强
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氧化性逐渐减弱,熔点逐渐升高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弱 ③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F2>Cl2>Br2>I2 ④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强 ⑤还原性:S2-<Se2-
√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4.不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事实是
A.H2O的热稳定性强于H2S B.H2S水溶液暴露于空气中变浑浊
√C.常温下H2O是液体,H2S是气体
D.O2和H2化合比S和H2化合容易
H2O的热稳定性强于H2S,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故A不符合题意; H2S水溶液暴露于空气中因和氧气反应生成硫单质而变浑浊,根据单质 之间的置换反应,可以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故B不符合题意; 常温下H2O是液体,H2S是气体,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元素的非金 属性没有关系,故C符合题意; O2和H2化合比S和H2化合容易,可以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故D不 符合题意。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通常用如下两种方法 判断: (1)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 断,越易化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酸性 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金属性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金属的氧化还原性低于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通常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而一些金属性元素如铜、铁、锌等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用于制造耐久性强的金属制品。
2. 金属元素的熔点和沸点: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例如,铁的熔点为1538,沸点为2862,而铝的熔点为660,沸点为2519。
高熔点和沸点意味着金属元素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因此可以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3. 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金属的电子云结构使得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移动,因此金属元素可以很好地导电。
同时,金属元素的结晶结构也有利于热传导。
导电性和热导性的好坏对金属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金属常用于制造电气设备和热交换器。
4. 金属元素的强度和硬度: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和金属键使得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金属制品常常具有出色的抗拉强度和耐用性。
同时,金属的硬度也可以通过合金化等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5. 金属元素的延展性和韧性: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
延展性是指材料在拉伸时的变形能力,而韧性则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破坏时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和金属键结构使得金属元素在受力时可以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金属制品通常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
6. 金属元素的抗腐蚀性:金属元素的抗腐蚀性也是衡量金属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些金属性元素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如铝、锌等,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保持稳定性。
而一些金属如铁则会容易发生腐蚀。
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抗腐蚀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权衡和比较。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 ﹤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Fe﹥Cu。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三
表
元素周期表
金属性“右弱左强,上弱下强,右上弱左下强”
非金属性“左弱右强,下弱上强,左下弱右上强”
金属活动性
顺序表
按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的顺序,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活动性
顺序表
按FOClBrIS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
三
反
应
置换反应
强的置换弱的,适合金属也适合非金属
与水或
酸反应
越剧烈,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与氢气反应
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两
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电池
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正极
电解池
在阳极首先放电的阴离子,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弱;在阴极首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弱
金属性是什么意思
金属性
金属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属性就越强。
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中文名
金属性
基本概念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许多内容值得深思的知识点。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把金属性、非金属性与还原性、氧化性混淆。
其实,它们的区别在于所指的对象不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指的对象是元素,还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对象是物质。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
1.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方法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主族、同周期的递变规律)。
(2)根据非金属单质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
(3)根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5)根据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2.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方法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主族、同周期的递变规律)。
(2)根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判断。
(3)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
(4)根据组成原电池的电极情况判断。
(5)根据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6)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方法点击判断元素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除借助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来判断,但还要特别注意: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用酸性强弱进行判断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如硫酸的酸性>磷酸可以判断出S的非金属性>P的非金属性,但H2SO3的酸性>HClO、HCl的酸性>H2S均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用碱性强弱进行判断一定是最高价碱的碱性,如Fe(OH)2的碱性强弱就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元素的属性包括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两类。
金属性元素主要是指具有典型金属性特征的元素,例如金、银、铜等;非金属性元素则是指除了具有典型金属性特征之外的元素。
在非金属性元素中,各元素之间的强弱比较主要可以从电负性、氧化还原性、物理性质和化合价等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电负性是衡量元素非金属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电负性是指元素吸引和减少电子的能力,是一个描述共价键中电子对的分配的度量。
非金属性元素的电负性通常比金属性元素要高。
在非金属性元素中,氟的电负性最高,其次是氧、氮、氯等元素,这些元素具有很强的亲电性和亲电子性。
反之,金属性元素的电负性较低,如银的电负性为1.93,玩具为1.61,这也是为什么金属性元素常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其次,氧化还原性也是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即容易失去电子或者获取电子。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影响着元素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在非金属性元素中,卤素的氧化还原性较强,可以在其化合物中以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而氧元素也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能够与大多数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较弱,这也是金属元素常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的原因。
除了电负性和氧化还原性,非金属性元素的物理性质也是比较强弱的一种表现。
例如,硫、磷等非金属性元素常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而大部分金属性元素的沸点和熔点相对较低。
非金属性元素的物理性质与其电子外排状态有关,电子外排越困难,其物理性质就越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非金属性元素通常是固态或液态的,而金属性元素主要是固态或液态。
最后,化合价也是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方面。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使用价态。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多种化合价,而金属性元素则往往只有一种化合价。
非金属性元素的多元化合价使其可以与不同的元素形成多种不同的化合物,从而丰富了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较为固定,它们主要形成离子型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B、砹能与水剧烈反应
C、HAt非常不稳定
D、砹氧化性弱于碘
2、
B
2020/7/7
3、已知: 2Fe2++Br2=2Fe3++2Br-,现向离子浓度均为 0.1 mol·L-1的K+、Fe2+、Cl-、Br-、I-组成的混合溶液50 mL中, 加入0.025 mol·L-1的溴水200 mL,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数目 明显减少的是 I-、Fe2+ ;离子浓度减小而离子数目不变的 是 K+、Cl- ;离子数目增多而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Br- 。
下层: 碘的CCl4溶液
(紫红色)
补充作业:写出Al2O3、Al(OH)3分别 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020/7/7
无悔无愧于昨天,丰硕殷实 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 越弱。
如 S2-的还原性比 Cl-强,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比 S 强。
随堂练习
1.(2011·河南卫辉高一 4 月月考)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降低 B.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 C.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D.阴离子的还原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弱 答案:B
(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碱)的碱性越强, 元素金属性越强。
(3)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金属元素其金属性比排在后面的 强。 (4)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1.(2011·河南卫辉一中高一 4 月月考)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20/7/7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1)单质越易跟 H2 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 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的可把非金属性弱
的从相应的盐中置换出来(F 除外,与水反应为氢氟酸和氧)。 例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A.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 KOH 的碱性强 B.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Cs 的还原性比 Na 强,故 Na+的氧化性大于 Cs+ D.Na 的金属性大于 Cs 的金属性
答案:D
3、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B ) A、钾的密度比钠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碱金属
2020/7/7
卤族元素
Br2 I2
2020/7/7
不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ⅠA
金 属
1 2
性3
逐4
渐5
增6
强7
ⅡBAe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B 非金属区
Al Si
非 金
Ge As
属
金属区
Sb
Te Po At
性 逐 渐
增
金属性逐渐增强
强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A.在实验室里,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均保存在煤油中 B.在自然界中碱金属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 C.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质的化学式均可 表示为 R2O D.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剧 烈程度逐渐减弱
答案:B
2.(2012·经典习题选萃)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
步 静置后,液体分 骤2 为两层。上层无 2KI+Br2=2KBr+I2
色,下层紫红色
(氧化性:Br2 >I2)
F2 Cl2 Br2 I2 非金属性、氧化性逐渐减弱
2020/7/7
碘的溶解性实验
I2
水
I2
水
2020/7/7
汽油
碘水 (棕黄色)
CCl4
碘水 (棕黄色)
上层: 碘的汽油溶液 (紫红色)
(3)若要使溶液中恰好只有Cl-,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和原溶液 中Br-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_。
2020/7/7
卤族元素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2020/7/7
实验探究: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静置后,液体分
步 骤1
为两层。上层无 色,下层分别呈 橙红色、紫红色
2NaBr+Cl2=2NaCl+Br(2 氧化性:Cl2 >Br2) 2KI+Cl2= 2KCl+I2 (氧化性:Cl2 >I2)
2020/7/7
4、(1)某溶液中的Cl-、Br-、I-三种物质的量之比为2:3:4, 要使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2,则通入Cl2的 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的之比为_____________ (2)要使溶液中只有Cl-和Br-,而恰好没有I-,而此时Cl-和Br-的 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
B
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B( )
A、氢氧化物的碱性: RbOH>KOH>NaOH>LiOH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ClO4<HBrO4<HIO4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H4<NH3<H2O<HF
D、单质的非金属性:F2>O2>N2>C
2020/7/7
1、砹(At)原子序数85,与F、Cl、Br、I同族,推测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