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培训资料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这些进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土壤污染。
为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全面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经过全国各地的努力和共同参与,2014年4月17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正式发布。
本次调查重点围绕工业和农业用地进行,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土壤状况进行了详细测量和分析。
根据公报显示,全国土壤面积总计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16.1%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意味着大约有154.5万平方公里的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到污染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而西北地区则相对较少受到影响。
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河南是受污染程度最高的五个省份。
这些地区的土地净化和修复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受污染的土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类物质和有机化合物。
其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和过度使用化肥等原因。
特别是镉、砷和铝等重金属的泄漏,对土壤的污染和环境影响达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
此外,农业用地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农药的大量使用和过度施肥,导致了水污染和土壤的进一步恶化。
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环境的负荷,将是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公报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土壤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
其次,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提高土地修复和净化的效率。
第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最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总而言之,土壤污染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土壤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受到工业化、农药使用和废物排放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当地土壤的污染程度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我们进行了一次土壤污染调查。
2. 调查目的(简要介绍调查目的,如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环境修复提供依据等)3. 调查范围和方法(描述调查的具体范围,如地理位置、土壤采样点数量等)(描述采取的调查方法,如土壤采样、样品分析等)4. 调查结果4.1 总体情况(简要概述调查结果,如土壤污染状况总体较严重/中等/轻微)4.2 污染物分布情况(列举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及其分布情况)(通过地理位置、采样点数量等数据进行具体描述)4.3 污染程度评估(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标准进行土壤污染程度评估,并进行详细解释)5. 污染原因分析(对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如工业活动、农药使用等)6. 环境风险评估6.1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并给出风险评估结果)6.2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评估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给出风险评估结果)7. 建议和措施7.1 环境修复建议(针对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提出相应的环境修复建议)7.2 预防和控制措施(从源头控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8. 结论(总结调查结果,强调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呼吁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管理措施)9.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按照引用格式进行排版)(以上为土壤污染调查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和格式请根据调查结果和要求进行适当修改和拓展。
)。
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进行了一项详尽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介绍所调查到的土壤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改善土壤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涉及全国各地的农田、城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采矿区等地的土壤样本。
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的采样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室分析,以获得土壤样本的有关数据。
调查时间涵盖了过去五年,以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1. 农田土壤调查显示,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持续积累农药残留物和化肥残留物。
此外,农田附近的工业和采矿区也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负荷。
2. 城市土壤城市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
交通污染、工业排放和垃圾填埋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土壤的广泛污染。
特别是,工业园区附近的土壤受到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严重影响,其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城市土壤。
3. 工业园区土壤工业园区是土壤污染的重灾区之一。
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和化学品生产等行业的工业废物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调查表明,工业园区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和毒性物质的浓度均超过安全标准。
4. 采矿区土壤采矿活动对土壤污染贡献巨大。
煤矿、铜矿和铁矿等矿山的尾矿、废渣和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的重金属和人工有机物含量显著升高。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和农作物,威胁到周边居民的健康。
三、解决方案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持续加强监测和调查: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2. 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施用。
3. 推行农田环保种植技术:广泛推广生物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污染。
4. 加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力度:厂家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废物处理措施,避免工业废水、废气和废物对土壤造成更大的破坏。
(环境管理)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附件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2.1 落实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工作。
2.3 上下结合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容。
2.4 部门协作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4 工作准备4.1 人员准备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实施方案》编写组,参与编写的人员应熟悉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状况,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4.2 资料准备各省(区、市)应收集《实施方案》编制所需要的必需资料和辅助资料。
必需资料包括: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更新数据等相关成果及资料;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结果;省、市、县三级环境保护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关闭搬迁的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名单;地方已掌握的污染和疑似污染农用地(包括污水灌溉区)的分布;灌区和灌溉水源的信息等。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案监测目的:1.判断土壤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趋势。
2.确定污染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收集:1.土壤污染与自然环境有关,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等。
2.土壤污染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与污染源分布、工农业空间布局有关。
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施用农药、化肥的累积情况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油料、电池)等。
监测项目:1.背景值调查研究要求测定项目多,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
2.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3.土壤质量监测测定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4.必测元素包括镉、总汞、总砷、铅、总铬和pH值。
采样点的布设: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
2.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应在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布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4.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采集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样品,不同镇、区的采样点尽可能选在相同类型土壤上。
采样点数量取决于监测目的、范围大小、环境状况、监测单元数量、经费和时间等。
可使用“中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提出的监测点数估算公式。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可采用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梅花形布点法,中心分点设在地块对角线相会处,一般设5~10个分点。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2003 年12 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
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施 意 见 。 各 地 要 把 法 治 建 设 纳 入 当 地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总 体 规 划 , 按 照 依 法 治 省 的 总 体 目标
和 阶段 性任 务要求 ,结合 本地
实 际 , 统 筹 规 划 、整 体 推 进 、 有效实施。
( 三十 二) 健全推进 机制 。
质 、职 业 道 德 素 质 、 业 务 素 质
和做好 群众 工作 能力 ,稳定基
层 政 法 队伍 。 加 强 法 制 机 构 及
法律 服务 队伍建 设 ,提 高业 务
素质 和 法 律 服 务水 平 。 中共 四 川省 委 办公 厅
2 O 1 4 年1 月8 日印发
物 超 标 点 位 数 占 全 部 超 标 点 位 的
8 2 . 8 % 。从 污 染物 超 标 情 况 看 ,镉 、 汞 、砷 、铜 、 铅 、铬 、锌 、镍 8 种无机 污 染 物 点 位超 标 率 分别 为 7 . O % 、1 . 6 % 、
2 .7 %、 2. 1 %、 1 . 5 %、 1 .1 %、 0. 9 %、
建 立 党 委 统 一 领 导 ,有 关 部 门 和单 位分工 负责 、协调 互动 、 合 力 推 进 , 人 民群 众 广 泛 参 与
的依 法治 省推进 机制 。建立 目 标责 任制 ,分解 落实 党委 、人 大 、政府 、政协 、法 院 、检 察
院及 有 关 部 门和 单 位 、 人 民 团 环 境 保 护 部 有关 负责 人 近 日向媒 体 1 1 . 2 % 、2 . 3 % 、1 . 5 % 和1 . 1 % 。 从 土 地 利
通报,环境保护部和 国土资源 部发布 了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背景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制定一套详细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概述,包括目标、方法、实施计划等内容。
目标1.全面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2.确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类型3.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支持方法阶段一:前期准备1.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根据国土资源规划和相关政策,确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调查范围和目标。
2.制定调查方案:根据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制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样本采集和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3.筹备调查工作: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准备、样品采集工具准备、调查人员分工和调查点确定等。
阶段二:实施调查1.土壤采样: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代表性的土壤样本点,进行土壤采样。
采样时需遵循一定的采样方法和采样点的选择原则,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含量等的检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建立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
4.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报告,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阶段三:结果分析和应用1.结果分析: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类型,并对污染原因进行评估和分析。
2.应用支持: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施计划•阶段一:前期准备阶段(1个月)–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制定调查方案–筹备调查工作•阶段二:实施调查阶段(6个月)–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编制•阶段三:结果分析和应用阶段(3个月)–结果分析–应用支持风险与挑战1.调查范围庞大,调查工作周期长,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发布时间:2023-02-16T09:10:22.65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9期10月作者:冯伟[导读]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冯伟辽宁天元环保监测有限公司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摘要: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之间相互变更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调查,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除外。
经调查地块的历史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监测数据,如得出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应当编制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引言基于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目的和原则,确定本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现场踏勘、数据监测,根据资料分析、现场踏勘、监测数据情况,如得出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编制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编制报告的核心基础。
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工作程序,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以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为主循序渐进的过程,目的为确认地块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是否存在可能的污染源。
我公司技术人员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掌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的主要内容,同时质量控制人员对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行了质量上的严格把控。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引言•调查计划•采样和分析•数据处理和解析•结果呈现和报告编写•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和附录目录CHAPTER引言背景介绍工作方案目的和意义CHAPTER调查计划调查范围调查目标调查范围和目标检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评估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据整理等方法,结合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和方法VS时间安排和预算时间安排预算CHAPTER采样和分析01采样点位02采样深度03采样频率采样计划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检测。
前处理技术如样品采集、运输、储存等,需确保样品在分析前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污染。
仪器分析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仪器进行定量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以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水平。
分析方法和技术质量控制和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员培训与考核对分析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提高分析人员的技能水平。
仪器设备校准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样品盲样处理对样品进行盲样处理,以减少人为误差和干扰。
CHAPTER数据处理和解析数据收集和完整性。
数据清洗复数据。
数据转换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流程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地统计分析数据备份数据销毁数据加密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安全和保密CHAPTER结果呈现和报告编写结果呈现形式表格图表数据可视化1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规范用语数据详实报告编写规范和要求发布平台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如政府官网、社交媒体等,以便更多人获取和查阅。
分享方式采用多种分享方式,如在线链接、PDF下载等,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宣传推广通过媒体、会议等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报告,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状况的关注度和认识。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壤环境的状况,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历时四年,经过广泛的采样和测试,终于完成了这次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公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较为严重,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全国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19.4%。
其中,轻度污染面积占9%;中度污染面积占6.8%;重度污染面积占3.2%。
这意味着至少有1/5的土地受到了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从各地区来看,土壤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这与工业活动的集中和人口密度较高有关。
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而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相对较少受到土壤污染的影响。
调查数据还显示,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工业废物和有机物等。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包括镉、铅、汞等。
大规模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农田土壤的农药和肥料残留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人体健康。
工业废物污染主要是由于化工厂、矿山、电镀厂等废物的排放。
有机物的污染则主要是由于垃圾填埋和污水排放。
在调查公报中,国家环境保护部还公布了一系列应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其次,加大治理力度,推进修复工作,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政府将加大财力和人力投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禁非法倾倒废物和违规排放。
此外,还将鼓励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Word]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Word]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e795412127284b73f342501d.png)
[Word]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 年4 月17 日)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 万平方公里。
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总体情况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 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一)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 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5.9%、1.6%、1.2%和1.3%,主要污染物为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和分布情况,本次调查对某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二、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选择了某市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工业发达,土地利用频繁,是典型的土壤污染易发区。
调查范围包括工业区、农田、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三、调查方法。
1. 采样点选择,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和工业分布情况,选择了50个不同类型的采样点。
2. 采样方法,采用方格法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采样点进行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采样,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
3. 检测项目,对土壤样品进行了pH值、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指标的检测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经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污染现状,在调查范围内,发现了多个土壤污染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和农田周边地区。
重金属超标、有机物含量偏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 污染原因分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工业区和农田的土壤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3. 污染影响评价,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农产品和水产品超标现象较为普遍。
五、建议措施。
1.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废气和废水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 土壤修复技术,对已经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3.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度。
六、结论。
本次调查全面了解了某地区土壤污染的现状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
土壤质量调查实施方案

土壤质量调查实施方案一、前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为了全面了解土壤的质量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与治理措施,进行土壤质量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土壤质量调查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成分,包括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掌握土壤的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等;3.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包括土壤肥力指标、土壤酸碱度等;4.为土壤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内容。
1.野外取样,根据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设置样点,并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污染物检测和肥力评价等;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4.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国家土壤质量调查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四、调查方法。
1.野外取样,根据土壤类型和地貌地貌等因素,采用系统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等合理设置样点,并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2.实验室分析,采用国家规定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污染物检测和肥力评价等;3.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4.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土壤质量调查技术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五、调查报告。
1.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和相关分析;2.报告形式,采用规范的报告格式,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3.报告提交,报告需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并做好备份。
六、调查结果应用。
1.土壤保护与治理,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与治理措施;2.农业生产,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3.环境保护,根据土壤污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土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七、总结。
土壤质量调查是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1. 技术背景和目的由于工业和农业发展,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本文提出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获取全国土壤污染的分布、来源和危害程度等关键信息,为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方法和数据采集2.1 选择调查区域本次调查将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重点污染地区,以确保全面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状况。
2.2 土壤采样方案根据土壤类别、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染源分布,制定土壤采样方案。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各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土壤采样。
2.3 数据采集采用标准的土壤采样工具,按照既定的采样方法和采样密度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通过现场观察和测量,采集土壤样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土壤质地、颜色、质地等。
同时,还需收集与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因素,如降雨量、温度等。
2.4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室对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包括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
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并制作相应的土壤污染分布图。
3. 调查周期和组织安排3.1 调查周期本次调查以3年为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是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方案设计、人员培训等;第二阶段进行土壤采样和数据采集;第三阶段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
3.2 组织安排(1)中央组织机构由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协调该调查工作,负责统筹规划、监督和指导工作进展。
(2)地方组织机构各省级行政区应组织成立调查小组,负责调查区域的具体实施和数据采集工作,并全力配合中央组织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4. 成果与应用4.1 成果展示根据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报告,并制作相应的数据图表和污染分布图。
并在相关会议和论坛上宣传和展示调查成果。
4.2 报告目标用户调查报告主要面向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制定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2010年以来,国家启动了一项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经过四年的努力,2014年4月17日,我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正式发布。
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共设置了132个城市和253个县区作为样本点,总调查面积达到了6.3万平方公里。
在对土壤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后,调查发现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普遍严重,污染程度高于预期。
首先,调查表明,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
铅、镉、砷等重金属元素在大部分样本中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其中,部分土壤样本甚至超过了安全限量标准的数十倍。
这些重金属元素的超标主要归因于工业污染、农药残留和固废处置不当等原因。
其次,有机污染物也是我国土壤污染的一个显著问题。
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类物质等有机污染物在大部分样本中均被检测到,并且污染程度普遍较高。
这些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农产品的品质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而在地理分布方面,东部地区的土壤污染程度相对较轻,而中西部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更为严重。
其中,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壤污染程度明显低于河流流域和重工业区。
在公报中,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是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强制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完善监测体系和责任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其次是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提高土壤修复效率。
此外,公众教育和参与也是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环节,加强环保知识和意识的普及,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发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将保护土壤环境列为优先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加强修复工作,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获得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栖息的场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工作的对象。
同时,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也对土壤本身产生影响,这既包括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包括使土壤发生退化和污染。
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我从土壤污染污染的防治、原因、影响及危害和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工业废料、城市垃圾和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当施用、污染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等。
(二)土壤污染的原因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农药用地减少,非农业农地逐步增加;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增加;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交通用地增加;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等。
(三)土壤污染的影响及危害土壤污染后的影响和危害是严重的。
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破坏植物根系正常的吸收和代谢功能,使植物光合作用显著衰退,农作物和牧草产量大幅度下降。
而且一些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残留,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能导致遗传变异,还可能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后,其污染物质还会因雨水冲刷淋溶渗漏而进入地下和地表水体,从而污染水源。
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使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和传播,造成疾病蔓延。
当然,土壤污染物也会通过扬尘进入大气,使空气质量下降。
(四)土壤污染污染的防治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即从开始污染到导致后果有一个长时间、间接、逐步积累的过程,污染物往往通过农作物吸收、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人们的健康变化,才能被认识和发现。
而且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移动速度缓慢,土壤污染和破坏后很难恢复,又往往不易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
所以对于土壤污染,其防止污染比治理污染更具现实意义。
(完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2。
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
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3.2 资料收集与分析3.2.1 自然环境(1)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征;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 O C)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
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
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我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项目主要内容(一)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1.目标通过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调查范围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全部陆地国土。
3.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绘制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图集。
4.技术要求(1)布点与采样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布点要求和编码规则进行网格法布点,并将采样点位标注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的数字地图的底图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并对点位密度进行适当调整,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开展加密布点调查。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一般网格密度及采样要求见表1。
表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一般网格密度及采样要求(2)调查监测项目调查监测项目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详见表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在必测和选测项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特征污染物测试项目。
特征污染物主要包括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带来的化学污染物,以及农产品的生物性污染物等。
表2 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项目一览表(3)分析测试方法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测试方法详见《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
(4)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方法和现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5)报告和制图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监测基本情况;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评价;主要结论;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与建议等。
各类图件的编制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
(6)土壤样品库按照统一技术要求,将全国土壤环境现状调查所有样品建立档案、集中保存,建立全国土壤调查样品库。
同时,各省建立省级土壤调查样品库。
全国土壤样品库以省为单位进行分区。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
样品容器统一采用500ml棕色玻璃磨口广口瓶,石蜡封口,内外标签。
样品量为500克(过2mm筛的风干土)。
(7)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将全国土壤调查数据和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全部归档,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同时,各省相应建立省级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8)质量保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对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
5.预期成果(1)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报告(2)全国土壤样品库(3)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4)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图集(5)土壤调查技术指南(二)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1.目标通过对“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的回顾性调查,对比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
2.调查范围“七五”期间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全部点位。
3.主要内容(1)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根据“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中4095个土壤典型剖面和862个主剖面的点位坐标,在原调查点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对比分析有关监测结果。
同时,取全国土壤环境背景样品库中20%的样品进行同步分析测定。
各省要在保证调查可比性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的点位重新进行勘查,详细记录其周边环境状况,建立新的调查点位卡片,绘制1:10万比例尺的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分布图。
在对比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档案,绘制1:200万比例尺的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分布图。
各省“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剖面数量及分布情况见表3。
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土壤监测项目见表4。
(2)扩充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本次对比调查中采集的样品一并作为土壤环境样品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土壤环境质量对比调查土壤样品库实行统一管理,独立编码,单独建库。
4.技术要求对比调查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的有关要求同(一)。
5.预期成果(1)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及其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2)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3)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数据库表3 各省“七五”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剖面数量及分布情况表4 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土壤监测项目一览表(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 1.目标结合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专题,在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查明土壤污染类型、分布、范围、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分析污染成因,提出土壤污染物优先控制清单,建立污染土壤国家档案,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
2.调查范围各省在制定调查方案时,应将下列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场地作为土壤污染调查的重点,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1)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土壤;(2)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土壤;(3)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等场地及其周边地区土壤;(4)工业(园)区及周边土壤;(5)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6)污灌区土壤;(7)主要蔬菜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8)大型交通干线两侧土壤;(9)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土壤;(10)其他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场地。
3.国家重点调查地区国家重点调查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山东半岛、成都平原、渭河平原、闽东南、海南岛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有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应按照各重点调查区专题组的要求,认真收集相关区域的有关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背景状况;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生态与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源及排放等情况。
各重点调查地区的范围如下:(1)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2)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顺德、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肇庆、惠州、江门等城市;(3)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盘锦等辽中南城市群,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城市;(4)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唐山、保定、沧州等城市;(5)山东半岛: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城市;(6)成都平原:成都、德阳、绵阳;(7)渭河平原: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城市;(8)闽东南地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9)海南岛:海南省全部陆地国土。
(10)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4.主要内容(1)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和统一表格,收集重点调查区域有关污染源的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
(2)调查、监测分析重点区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分析污染成因。
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对土壤样品、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同步采样并进行分析测试。
(3)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将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分析数据及有关资料全部归档,建立重点地区污染土壤数据库和国家档案。
同时,各省相应建立重点地区污染土壤省级档案。
(4)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借鉴国外土壤风险评估的技术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污染土壤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筛选高风险区域,为污染土壤风险管理和污染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
5.技术要求(1)布点与采样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根据污染场地特征,如污染源强度、影响程度及范围等因素,单独或综合采取网格法、放射线法、带状法、扇形法等方法布点,确定点位密度和具体点位,并采集相应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样品(样品采集种类详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