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必要途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的必要途径

摘要:在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死亡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是提升生命教育的必要途径。通过探讨东西方关于死而不朽观和提出近代死亡教育理念,以及从当前生命教育中缺失死亡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死亡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价值。通过死亡教育的开展可以使我们由恐惧死亡、漠视生命到正确的看待生命,由死亡反观生命,更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生死观

“未知生,焉知死”作为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奠定了长久以来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就是在对人生还需深究的情况下,将死亡暂时搁置不论。这类似西方哲学中的“悬搁法”。其实,生和死都是人不应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当前,生命教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肯认和重视。在此背景下,对死亡教育再加论析,不仅能引领人们从生命的终点反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对于生命教育层次的拓深和质量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一、死亡教育概念论析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生命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而死亡则是与生命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目前生物学上公认死亡的概念是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然而,对生与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够的。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生命的探索,虽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生和死都是一个生命体所主宰不了的事情。但人们对生命的要求,并不肯安于肉体感觉短促的一生。于是人们就在这短促的有生之年找到了除肉体之外可以永恒存在的,给自己的心灵以寄托的东西。

在古代西方,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在古代希腊人思想里,灵魂的观念,占重要的地位。毕达哥拉斯最注重的理论,就是灵魂轮回不朽说,他认为有一个灵魂可以从此体转移而至彼体。柏拉图也有灵魂先在不朽论和后在不朽论,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可以有他的前生与来世,这也是一种灵魂不朽不灭的想象。自从基督教在西方宣扬以后,人们对灵魂的重视更为清澈鲜明,甚至到达“热恋死亡”的程度,把“死亡”及逃离现世生活看作步入“天堂”、走向“永生”必须跨越的门槛。奥古斯汀的神之城,只在天上,不在地上。人生之终极,灵魂之救赎,精神世界之重视,均为西方中古时代的显著特征。灵魂再世及轮回说法的背后其实是透露了人类对自己生命要求的永生及不朽之无奈的心理,这一要求确实为人类心理上深刻而普遍的要求。

二、死亡教育:当前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1.恐惧死亡

庄子云:“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庄子是从宇宙之道这一大背景下来认识生命和死亡的,认为死亡是自然现象,是不可

抗拒的。体认宇宙之道,就不会对死亡过于悲伤,还会从内心深处叹服宇宙之道的伟大。“人有旦夕之祸福,天有不测之风云”,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给我们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补

上死亡教育这一课,使我们在危机的时刻能够临危不惧。现代有些人很忌讳谈论死亡,把死亡看作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进而影响了生的质量。但并不是我们回避它,它就不会发生。斯宾诺莎如是说“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2.漠视生命

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尧和舜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尧问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舜明确肯定生命是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从那时起,两千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圣哲无不把生命看作最为珍贵的东西。然而近年来,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首先表现在对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的负面反应。调查4000多名中小学生发现,有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的说法,而只有4.9%的四年级小学生和7.0%的五年级小学生相信此说,40%的初中生不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而高中生只有20%不相信。其次轻生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非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轻生,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轻生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2004年对上海24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人

群总的轻生意念发生率为24.39%,认真的轻生意念为15.23%,轻生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而1997年对上海市46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轻生意念仅为0.19%,由比较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轻生意念上升了近100倍。这些调查结果对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在关注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死价值观的关注也是教育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三、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的必要途径

1.生命教育

20世纪初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关于生死的哲学主张,其中根本的精神就是“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生命哲学应运而生。狄尔泰从社会历史领域探讨生命哲学,并一针见血地批判当时社会危机的基本症状是知识与生命根本脱节,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以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基础,斯普朗格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教育要打破知性对人的钳制,把教育过程变为对文化的摄取和人生的体验过程,通过文化理解,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唤醒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力。这也成为人们呼唤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

2.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

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他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

与价值。美国可以把生命教育的课堂转移到殡仪馆,通过电影,电视的宣传进行,日本由于本身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对学生的死亡教育更是从来没有松弛过。死亡教育作为可以使学生反省自己的生命意义、价值的最好学习材料却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这必然难以发挥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

总之,死亡教育有利于生命教育的进行,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死亡教育的本质与生命教育一样,也是要求我们关注人的生命,引导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使生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国外死亡教育简介[j].教师博览,2000(2).

[2] 夏凤鸣.死亡教育三题[j].教书育人,2003(1).

[3] 兰小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4] 蔡向红.“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关于开展死亡教育的断想[j].教师之友,2004(2).

[5] 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6] 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7] 平荣,阿米娜.开展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 252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