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诊断综合应用
中医诊断学--诊断综合应用PPT83页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03
闻诊
听声音
声音洪亮
一般认为声音洪亮、中气足,则 说明肺脏功能良好,体格比较健
康。
声音嘶哑
若患者持续出现声音嘶哑,则要 警惕肿瘤、息肉、结核等病变的
可能性。
听呼吸音
呼吸音微弱,可能提示患者存在 阳气虚的情况,而呼吸音强提示 患者可能存在热毒内陷的情况。
嗅气味
口气
口气臭秽,多因胃热炽盛,或湿热蕴结;口气腥臭,多因痰热互结;口气酸臭 ,多因肝胆湿热;口气腐臭,多因胃热熏蒸;口气秽浊,多因湿热内蕴。
趋势,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全球发展。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03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
密切,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等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与保健
中医诊断学提倡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 强体质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积 极的现代医学价值。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趋势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01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在技术手段上不断结合,如中医脉诊与
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国际化发展
02
中医诊断学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国际化发展成为
05
切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脉诊
01
部位
通常取寸口脉,即手腕桡动脉的搏动处。其他常见的切脉部位包括人迎
、太冲、阳明、太溪等。
02
方法
医生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在患者脉搏上,感受脉象变化,以判
断疾病性质和病情轻重。
03
脉象
中医认为,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而
《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四诊方法与技巧•八纲辨证与临床应用•脏腑辨证与临床应用•其他辨证方法简介•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集病情资料,辨别证候,以指导治疗。
中医诊断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四诊方法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准确辨别证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和职业道德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主要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操作则是通过模拟诊疗、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践操作12学时。
每周安排2次课,每次2学时。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03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阐述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联系。
01阴阳学说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相互关系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02五行学说介绍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生克制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理论脏腑学说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经络学说阐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生理功能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脏腑经络与诊断探讨脏腑经络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病因病机理论病因学说阐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
病机学说介绍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病机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病因病机与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诊断意义。
四诊方法与技巧01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变化,判断病情寒热虚实。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试卷1-1一、 A1型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下列哪项是太阳蓄血证最主要的临床特征A.少腹硬满,小便不利B.其人如狂,少腹急结√C.脘腹痞满,惊悸不宁D.其人发狂,脐腹满痛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2.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A.少腹硬满或不满B.口渴引饮或不渴C.小便自利或不利√D.大便泄泻或秘结蓄水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要点。
蓄血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要点。
3.“胃家实”中的“胃家”,其病位是指A.胃B.脾与胃C.胃与大肠√D.大肠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
“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
故阳明病的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4.下列哪项是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的鉴别要点A.发热的高低B.有无神志变化C.有无燥屎内结√D.腹满的轻重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5.下列何证的主症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A.阳明病证B.厥阴病证C.太阴病证D.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6.外邪最易侵袭何经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太阴经循经传是指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
7.下列哪项是太阴病“腹满”的病机A.腑气不通,气机壅滞B.湿郁化热,气机逆乱C.纳运失常,胃失和降D.寒湿内生,气机阻滞√太阴病“腹满”的病机是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气机阻滞,故见腹满时痛。
8.下列哪项是少阴寒化证中“面赤”的病机A.阳衰阴盛,格阳于上√B.病情向愈,阳气来复C.寒郁化热,蒸腾于上D.卫阳郁闭,从阳化火病至少阴,心肾阳气俱虚,故表现为整体的虚寒证候。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热极津枯重证之人,可见( )(2007年第157题)A.干荔舌B.赭黑舌C.火柿舌D.雪花舌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干荔舌为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
B选项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
C选项舌如火柿,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主内脏败坏,病危。
D选项主脾阳衰败,胃无生气。
2.黄腻灰黑苔多提示( )(2007年第158题)A.热极津枯B.湿热内蕴C.痰湿久郁D.寒湿内阻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复合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应用型考题。
灰黑苔可代表寒证和热证,苔黄腻代表湿热,故选B。
3.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2005年第17题)A.舌短B.舌萎C.弄舌D.吐舌E.舌强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舌态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中风先兆为舌体强硬。
故选E。
4.舌苔黑而润滑多属( )(2005年第18题)A.寒盛阳衰B.热盛伤津C.阴虚火旺D.痰火内蕴E.湿热熏蒸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舌诊中望舌苔,属于应用型考题。
苔黑而干燥属于热证,苔黑而润滑多属寒证。
内有寒邪,津液不化故舌多润滑。
排除BCDE,故选A。
5.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可见( )(2004年第15题)A.白腻苔B.黄腻苔C.积粉苔D.灰黑干燥苔E.黑苔而滑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舌苔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萏,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故选C。
6.下列下j淡门舌最无关的主证是( )(2003年第16题)A.气血亏虚B.阳虚C.亡阳D.阴虚E.寒实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舌诊中的望舌色,属于识记型考题。
淡白舌主虚证和寒证,阴虚则热,舌色应为红。
7.短缩舌与痿软舌的共同病机是( )(2003年第17题)A.寒凝筋脉B.痰浊内阻C.风痰阻络D.热入心包E.气血俱虚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舌诊,属于理解型考题。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诊断学ppt(3)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 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
【意义】常见于疟疾
【病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 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问汗
1.概念及机理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是由 津液所化。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潮 热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必须要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准备
★要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对重点要反复学习掌握, 对难点要认真领会,力求突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要理论联系实际,刻苦练习基本技能。如望诊、脉 诊等,必须反复实践,多看多练,掌握要领,善于运 用于临床实践中。
上篇 ·诊法 ·目录
问 望 舌 闻 脉按 诊 诊 诊 诊 诊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 六十一难》
第一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诊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问 诊诊 的的 意方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 轻重关系密切。一般而言 ,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 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跨学科整合:第九章和第十章则将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进行了有机结合, 既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思路,又涉及了现代医学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这种 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有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提升中医诊断学的综合实力。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目录设计充 分体现了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教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系统的中医诊 断学教学资料,有利于培养中医药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其目录结构符合中医诊断 学的学科特点,有助于读者系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录中 的跨学科整合内容对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注重基础理论:该书目录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 论,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四诊的方法和意义、病因病机等。这些内容为后 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临床应用:第五章到第八章重点介绍了临床常见的症状、体征及舌诊、 脉诊的临床应用。这些内容既包含了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知识点,又与临床实践紧 密相连,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材,对 于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科学,它不仅涉及到病人的病理变化,还涉及到病人的体 质、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因此,中医诊断学需要运用中医基础 理论、病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谢谢观看
中医诊断学注重“因人制宜”,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适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强调“天人合一”,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关联的。在诊断 过程中,医生需要考虑病人的生活习惯、季节变化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 适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闻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问诊内容与方法探讨•切诊技巧与实践操作演示•八纲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病因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目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定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定义与特点01020304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确定治则治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中医通过辨识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需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近现代目前中医诊断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临床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现状发展历程及现状整体审查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
诊法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病证结合:既要辨识病名,又要分析证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
切诊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表状况。
02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望神、色、形、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机体反应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推断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轻重缓急。
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要点头面五官观察头颅大小、形态,眼睛的神采、颜色、形态,口唇的颜色、润燥,以及牙齿、咽喉等情况。
躯体四肢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乳房部位及发育情况,皮肤的色泽、润燥、肿胀等情况,以及四肢的形态、活动情况等。
排出物观察痰、涎、涕、唾、二便、月经、带下等排出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以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分析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试卷2-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试卷2-2(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心悸气短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A.面色萎黄B.神疲乏力C.形寒肢冷√D.头晕目眩此题考查的是心阳虚证辨证要点:本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患者面赤口渴,胸闷气粗,心烦不寐,甚则胡言乱语,哭笑无常,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属A.痰火扰心证√B.痰迷心窍证C.心火亢盛证D.心血瘀阻证痰火扰神证是指火热痰浊交结,扰闭心神,以狂躁、神昏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名痰火扰心(闭窍)证。
临床表现:(1)神志异常: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证)。
(2)痰火内扰:发热,口渴,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问痰鸣,面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3.患者心烦口渴,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应考虑为A.膀胱湿热证B.心火亢盛证C.肝胆湿热证D.小肠实热证√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于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心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4.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阴虚证的共同表现是A.心悸√B.气短C.失眠D.多梦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暴脱证的鉴别心血虚证及心阴虚证的鉴别要点5.患者神疲乏力,咳嗽无力,动则气短,痰液清稀,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嫩,脉虚。
应考虑为A.脾气虚证B.肺气虚证√C.心肺气虚证D.肺肾气虚证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呼吸无力,卫外不固,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肺病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气虚的表现:声低懒言,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6.下列哪项不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共同症状A.干咳痰少B.痰粘难咯C.发热恶风√D.舌干少津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
(一)辨证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恰当的判断。
分析、综合、联想、判断,是辨证诊断过程中基本的思维形式。
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详细诊察。
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1。
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食不节、情志受伤等病史,应根据情况首先询问。
2。
审证求因:应根据症状特点、性质等探求其发生的原因。
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应当指出的是,辨证的原因,不一定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指引起疾病的现阶段表现的原因。
如风寒束肺证的病因是外感“风寒”邪气,这是原始致病因素,也是我们要审征求因的“因”,而痰湿阻肺证的病因是“痰湿”,即非原始致病因素,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暴伤饮冷或其它,那么在本证的审证求因中,后者便居于次要地位,而前者是引起现在表现的原因,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
确定病位:就是辨别病变的主要部位。
病位是指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般用表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阴阳等表示。
外感病多用表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等表示,杂病多用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等表示。
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邪热壅肺,病变主要部位在肺;肝火犯肺病变主要病位在肝、肺。
又如血虚证,是肝血虚还是心血虚,则应进一步联系其它症状进行脏腑定位。
4。
审察病机:病因侵及一定的部位,则有一定的病机,根据脉症的变化可审察明确病机的变化。
5。
分清病性:在明确病机的同时,要知病情之所属。
主要根据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性。
如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烦躁脉数为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脉迟为寒。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人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辨识病证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因此学好《中医诊断学》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如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的面授课时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要开展临床教学,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读写的技能及诊法、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面授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配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
第一篇诊法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问主诉及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含义和意义。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问诊概述:问诊的含义;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面授内容】一、问诊的内容:主诉、现病史。
实验大纲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2005年5月14日责任人:杨梅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制定日期:2005年5月14日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中医诊断学
崔紫虚 敖 氏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
这一时期在医学上的百家争鸣,为下一阶段的众多成就打下了基础。
绪论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三)
3 明清以来,中诊的突出成就
著作名称 时 代
《景岳全书》 明
作者
张介宾
对中诊的贡献
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其中“脉神章”详述 《内》、《难》、《伤寒》诸家脉义,尤以脉神、 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度为详;“传忠录”首先讨 论阴阳六变,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重大作用。同 时提出问诊“十问歌”等。 取诸家脉学之精华,以歌诀形式,详述二十七脉 之脉体、主病及鉴别等。
诊法
一、问寒热
寒热概念: “寒”,指病人有怕冷的感觉,临床有以下三种情况: 恶风:遇风感冷,避之可缓;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缓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缓可以缓解者。 “热”,指体温升高;或虽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 热。 寒热病机:取决于病邪性质及阴阳盛衰两方面。 邪气致病:感受寒邪,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则恶寒; 感受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则发热。 阴阳失调:阳盛则热,阴虚(阳亢)则热,热为阳征; 阴盛则寒,阳虚(阴盛)则寒,寒为阴象。 张景岳曰:“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阳不可见,寒 热见之。” 寒热内容:有否寒热;寒热是否同时出现,孰轻孰重;寒热之新久;持 续时间长短;有否特定时间或部位;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 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绪论
诊
病
诊病,又称辨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综合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病,是对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和变化 规律所作的概括和抽象。 中医诊断学将介绍疾病诊断的基本方 法,疾病的病名命名原则及分类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㈣ 辨证需不断修正和补充
证候有由不典型到典型、由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再因其它因素的干扰,使证候的临 床表现出现差异。所以辨证,有一个从表到 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 程;所提出的初步证名诊断是一种假说,其 正确与否还有待于验证,故需不断予以修正 和补充完善。如咳嗽,初起由外邪犯肺所致, 病变以肺为中心,病机为肺气不利;若病久 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病变渐 累及心、肾等脏。
㈠ 辨病因 ㈡ 辨病位 ㈢ 辨病性
㈣ 辨病机 ㈤ 辨病情 ㈥ 辨病势
㈦ 辨证名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与辨病是诊断疾病的两种 方法,中医诊断要求进行证名和病 名的双重诊断。通过对病情资料的 分析、判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 结合起来,从而抓住疾病本质。
2020/3/29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和客观性 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表有里, 有全身亦有局部,有单一亦有复合;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各个方 面,因此病情资料应力求完整而系 统。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㈢ 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证
常见与多发证是临床上经常见到 的,所以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证的诊断, 这种直接的思维方法可以简化辨证过程中 的复杂性。但是疑难杂证、危急重证等, 则应考虑到少见与罕见证。如怪病从痰、 瘀证论治等;对久治不愈的病人,尤应考 虑到罕见证之可能性。一般认为,各辨证 体系中所列诸如脾气虚证、血虚证、太阳 中风证、卫分证等均为常见、多发证。
• 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 证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但 以脏腑辨证为中心;
• 若气血津液病证的表现突出,则与 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
• 若与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关系密切, 则与经络辨证相结合。
• 病因辨证则以辨别六淫、疫疠、七 情等致病因素为主要目的,是以上 各种辨证方法的补充。
2020/3/29
• 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和客观与否,还要看病 人是否如实地、准确地反映病情。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三、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主症,多是病人主诉最 明显、最痛苦的不适,是就诊 的主要原因。任何病证都有其 主要症状,是辨病辨证的主要 依据。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所以在诊法过程中,应及早确定主症并 围绕它进行收集资料,避免漫无边际、毫 无目的地罗列症状;有了主症的病情资料, 才能系统条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对 于主症,尤应注意辨别其发生的部位、性 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或加重因素等。
又如消瘦可见于许多病证,一般为非 特异性,但若身体急剧消瘦而无其它原 因时,便应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这 时消瘦已不再是非特异资料。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辨证的过程主要是在对感性阶段的 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在正确的 思维方法指导下, 运用辨证的基本知识, 进行推理活动,求得证名结论。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㈤ 注意处理各种辨证关系
中医整体观视人为一有机 整体,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以及 机体脏腑、气血、经络、内外、 上下相互联系,因此辨证过程中 应注意机体与环境、形与神、局 部与整体等的辨证关系。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 总之,辨证应因人、因时、因地 制宜;即在辨证时,不宜只孤立 看到各种病情资料,还必须重视 患者整体情况和不同患者的特点, 且应看到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 素、体质因素、心理因素诸多方 面对病证的影响。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还反映在人 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故应包括四 时气候、地域水土、生活环境、职业性质、 工作条件、生活习惯、性格好恶、精神情 志、体质强弱等。诚如《素问·疏五过论》、 《素问·征四失论》所告诫的医生不注意对 病人作全面的了解、尤其是病人的社会生 活和心理状态等而造成的失误。
因此,研究辨证的思维方式,掌握 其基本规律和要求,遵照正确的思维方 法和步骤进行辨证,是提高临床辨证水 平的重要途径。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一、辨证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基本原则,是进行辨 证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律,只有这 样才能达到辨证准确,否则就可能 导致辨证的失误。辨证的基本原则, 概括起来有如下五条:
中医诊断学
• 诊断以辨病为先,以病为纲。诊断应把辨病 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辨病能抓住辨证的纲领。 辨病在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获 得对疾病的整体认识。
• 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中某一阶段病因、病 性、病位等所得出的概括性结论。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可以反映证的总体性质 和部位,其它辨证方法均是它的具体化。
• 脏腑辨证是核心,因它是以脏腑理论为基 础,尤其是五脏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 功能;因此脏腑病证可以反映机体多方面 的病变,其它辨证方法中许多证与脏腑密 切相关,大多要落实在脏腑的病位、病机 上,所以脏腑辨证具有其它辨证方法无法 取代的价值。
是指某一病证在任何情况下都 不可能出现的症状。如果出现,就 可否定该种病证;因此,否定性资 料对于病证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 义。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㈡ 病情资料属性的变化
病情资料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变化。
如肺痈病溃脓期症见咳吐大量脓血 痰,是必要性资料;而它对于肺痈病初 期、成痈期则是否定性资料。
中医诊断学
• 灵活地运用各种辨证方法,但并不 是面面俱到。为了避免繁多的辨证 所致的错综复杂以及名实异同的情 况,故在辨证的思维中,应根据具 体病证的特点选择最为适宜的辨证 方法进行辨证。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四、辨证的具体步骤
辨证的目的是寻找疾病发生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并确定证 名。所以辨证就要探求病因、分清病性、 落实病位等,并最终确定证名;其具体 步骤有如下七个方面: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㈠ 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
在诊法过程中,以主症为中心进行收 集病情资料,可使病情资料系统条理、重 点突出、主次分明。到了辨证阶段,仍应 抓主症并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若辨不 清谁是主症,谁是次症,势必将辨证引入 岐途。如病人见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 主症是咳嗽、痰稀色白时,应辨为风寒束 肺证;主症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时,则辨为伤寒表实证。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 六经辨证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 治 的先河,多适用于伤寒,强调寒邪 致病;
• 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 上的发展,多适用于温病,强调温 热与湿热之邪为患;
• 三焦辨证则是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 础上,补充了湿热之邪伤人的内容, 多适用于湿热温病。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为了使病情资料真实可靠,必须注 意以下几方面:
• 准确地运用每一种诊法,那种“按寸不 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认真态度即早 已于张仲景《伤寒论·序》中所批评;
• 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避免先入为主、 主观臆测或暗示的方法,如问诊时不应 只“问其所需”或“录其所需”,否则不仅 影响病情资料的的完整性,也影响了病 情资料的客观性。
在疾病过程中,主症可能是一个,也可 能是几个,应视具体病情选择。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四、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对病情资料属性的分析,是 要求对病人出现的症状,包括病人 的自觉症状、体征以及化验、仪器 等检查的异常结果进行判断,为辨 别病证提供依据。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㈠ 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下篇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 为辨证辨病作准备,是认识病证 的初级阶段。由于病情资料是识 别病证的原始依据,故为了使辨 识病证准确而可靠,对病情资料 的综合处理应注意做到如下四个 方面。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二、辨证的具体要求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故要求辨证能
准确地揭示其本质,具体应做到如 下四方面: ㈠ 掌握证的特点,鉴别证间差异 ㈡ 分清证的主次,注意主证转化 ㈢ 详审证候标本,区分先后次序 ㈣ 辨明寒热虚实,识别真假本质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三、辨证的思维方法
辨证过程中,有分析、判 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有辨常见证、疑似证、危急重证 等的思维方法;这些均离不开八 纲辨证、脏腑辨证方法的灵活运 用。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 对疑难杂证,常有经验再现、线索 追溯、病因穷举以及试验性治疗等; 有名望的中医之所以对疑难杂证辨 证准确且疗效好,无不与其有丰富 的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有关;故继 承、发掘名老中医的诊治经验,并 在临床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将有 助于辨证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拓宽。
2020/3/29
中医诊断学
㈡ 诸种辨证的灵活运用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理论不 断发展,对辨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逐渐创立出行之有效的各种辨证方法, 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它们各具特点, 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取代, 形成了辨证体系的纵横交叉的网络, 故要求将这些辨证方法灵活运用。
2020/3/29
中医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