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严重萧条,日本舆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剖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诸多因素,随后对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给予了分析及评价,并指出了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日本经济政策,探究其对我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衰退因素启示引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寻其长期低迷的原因。
1992至2001年的10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6%左右。
2001年,日本经济再度出现0.6%的负增长。
做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方面足因为日本身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日本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经济问题。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与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地位的变化,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
日本与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尖锐,日本的产品出口更加困难。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贸易的限制措施,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并采取反烦销、使日元升值等措施,以减少日本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特别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和日本5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达成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如脱经之马,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原来1美元兑换263日元,当年即降到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进一步降到121日元。
两年间日元升值1倍以上。
这一状况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困难,有的不得不宣布破产,使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下降。
一、衰退因素探究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节约能源日本的成效经验及启示
节约能源:日本的成效、经验及启示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国际经济合作内容提要日本积累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技术,率先建立起首屈一指的节能型经济,在完善法律框架、制定综合政策、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组织、整合市场要素、动员社会参与等方面富有经验,对我国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日本节约能源的成效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98%依赖进口。
经过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举国上下为提高能源效率奋斗了几十年,积累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首屈一指的节能型经济,成功地抵御了高油价的冲击,也为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多商机。
目前,日本单位GDP的能耗与欧盟之比为1:1.6,与美国之比为1:2.7,与韩国之比为1:3.3,与中国之比为1:9。
日本每百万美元GDP只消耗标准油90吨(欧盟约180吨,美国约250吨,我国为836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从1980年到1993年,日本经济完成了GDP翻两番,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只增加了31%。
日本有全球尖端的四大节能技术。
第一是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的热能回收技术和生产线节能技术。
这是耗能大户在两次石油危机的生死存亡关头,全力以赴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
目前,日本的炼钢生产工艺在世界上最节能;水泥生产线耗能仅为世界同行业的一半;重化工行业热交换器、锅炉、仪表等皆全面更新。
第二是降低汽车能耗和汽车新能源技术。
同等重量的日本汽车比美国、欧洲汽车平均能耗少20%。
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电动和油动混合发动机系统,已在全世界推广,在美国供不应求,形成独家垄断的局面。
第三是家用电器节能技术。
日本空调的耗电量是美国的1/2,冰箱是美国的1/3。
与十年前相比,日本公司空调耗电下降了50-70%,东芝公司系列空调耗电下降了75%,松下公司最新节能冰箱耗电下降了85%。
第四是建筑节能技术。
长期以来,“节约能源”、“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已深入到日本建筑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的节能降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建议(精)
日本的节能降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建议于双行第1章绪论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之一,早在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紧张,今后我国将面临更加突出的能源供求矛盾。
尽管我国的水、煤、石油的储藏量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使得几乎所有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虽然我国人均能源供求十分紧张,但我国能源利用率却非常低。
日本与我国相同,人均能源占有量也较低,但日本的能耗水平比我国低24%。
因此,节能降耗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一个资源能源的小国,石油、天然气蕴藏量极少,国内的能源资源极其匮乏,资源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
矿产资源在日本十分匮乏,采矿中的环保标准使其采矿成本增加,很多资源能源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
面临这样的局面,日本却成功地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措施,这对我国解决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结构,由此造成日本在那个时期成为有名的公害大国。
日本是由四个岛组成的,资源先天不足,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资源能源。
资源问题一直是日本发展的约束,但是日本成功地解决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始终保持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
通过分析日本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资源环境约束是日本经济增长的杠杆。
政府扶持和制度激励在日本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实施高度激励性的产业政策以及政府的直接支持,日本在这些激励机制下生产模式转为集约型,技术立国的发展方针被确立,加强开发专利、技术等战略性资源,加强企业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的整合。
正是由于资源的严重约束,迫使日本节能降耗,选择以科技和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进步和研究创新来节能降耗,替代自然资源的缺乏。
重化工业化的道路,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投入。
【精品】浅谈日本经济衰退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浅谈日本经济衰退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20030506中文摘要日本是东亚经济模式的代表,是政府主导、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充当亚洲经济“雁行增长模式”的领头大雁作用,即以日本为雁头,以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为雁身、以东盟和中国为雁尾,从而确立了日本在亚洲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并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在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把巨资投到房地产和金融证券市场,并大肆在海外投资,经济出现了泡沫化。
到90年代初,日本受到全球性经济低迷的影响,其高房价、高股价的泡沫被戳破,再加上全球市场的萎缩,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经济增长持续低迷,通货紧缩逐步加深,失业率逐年上升,开始陷入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衰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直接原因既有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也有十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因素;日本经济难以启动的间接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所导致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和政治体制中的问题。
为了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日本政府近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没有明显启动经济,反而累积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使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失去了回旋余地。
如今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而日本经济还没有好转的迹象,影响日本经济的问题主要是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由于日本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具有双重性,而且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日本经济复苏任重而道远。
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这几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率在7%至8%左右。
然而,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市场价格水平增幅回落,呈现通货紧缩趋势,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仍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财政赤字和金融风险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日本经济衰退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可低估。
虽然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小,体制也截然不同,但两国经济面临的有些问题却有很大相似之处。
围观日本去产能,我们能学到什么
围观日本去产能,我们能学到什么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6年第9期范晶晶2016 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省区市都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2016 年首要重点任务,并部署了一系列硬招。
其中,从需求面到供给侧,结构性去产能也颇受外界关注。
不妨看看通过梳理日本去产能的经验,看看我们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高增长终止日本迎来结构性萧条20 世纪7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终结,叠加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供需矛盾恶化,产能结构性过剩。
内需放缓加上外部冲击导致产能过剩。
内部结构上,快速积累的资产规模导致投资的边际回报率下降,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也从20 世纪70年代初急剧减少,在60 年代以家电等为代表的爆发式内需在70 年代也已饱和。
与此同时,日本还接连遭受外部的不利冲击。
1971 年夏,美国退出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日元被动升值,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冲击;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飙升至13 美元,引发了国内输入性通胀。
内外交困、供需差额之下,日本产生了结构性萧条的局面。
有效去产能唯有供给侧发力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日本政府从1975 年开始就不断出台各种应对措施。
在整个去产能过程中,其政策的主要路径包括:第一阶段:刺激需求(1974~1977)——收效甚微在结构性萧条出现之后,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措施,加大公共领域投资,财政支出逆周期增加,但受限于总需求低迷,成效甚微。
1974 年,财政加大住宅、下水道等民生支出,日本政府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刺激需求。
1976 年,财政继续加码,制定并实施以促进公共事业为中心的投资对策。
此外,还减免所得税。
1973~1977 年,所得税年平均减少3700亿日元,实际税收平均下降了5% 左右。
不过,从最终结果来看,效果似乎并不好,内需还在持续下行,民间投资进一步回落,1974 年投资增速较1973 年降低13.4%,民间投资GDP 占比从1973年的21.2% 下降至1975年的17.4%。
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现阶段,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有下滑的倾向,诸多国家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中,日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经济发展历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其经济结出累累硕果主要是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其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后续经济的运行情况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其在历史经济体系中的发展被人铭记。
为此,本文就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地位在国际上屈指可数,人均GDP在逐渐提升,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充分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更趋合理性的国家发展机制,汲取历史经济发展的教训,积极调整经济政策与对外方针,时刻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循序渐进,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1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述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尤其是电子产品、科研产品等。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整体呈现下滑的状态,但其在“二战”后所取得的经济高速发展始终是一项壮举。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针对此类现象,学术界给予了不同的解读。
有的认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由于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其价格发生扭曲的情况相对较少,同时其资源配置更具合理性与规范性;有的则给予相反的解读,认为导致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实现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并对市场的作用予以限制与规范,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意识性的扭曲,优化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成为当前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尽管学术界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可日本经济确实实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逐渐下滑,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撼动,在此应积极探索与了解导致日本经济骤然下滑的主要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引言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
日本作为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1.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1.1. 资源匮乏的挑战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日本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日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1.2.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日本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促使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逐渐引起了日本的关注。
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2.1. 政府的积极角色日本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首先,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措施。
其次,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于循环经济领域。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
2.2. 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在日本,产业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多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的生产流程,采用更加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同时,一些企业还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为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3. 研发创新的推动日本注重科技创新,这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努力开发出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技术和产品。
例如,日本在废弃物再利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将许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3.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支持。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问题。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都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时期,以各自策略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日本经验做法比较典型。
本文对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一、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二战以来,日本在经济恢复性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产能过剩周期和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化过剩产能,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了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等,启动内需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渠道;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借势日元升值,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泡沫经济破裂后,提出了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
(一)第一阶段: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对战后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重点是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
在此期间,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实施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日本的能源供需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能源供需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作为资源极其匮乏的兴旺工业化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日本经济增长的四大能源支柱。
同时,随着世界能源形势的变化,日本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并获得了较大成就。
日本在节能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经历。
关键词:日本;能源供需;能源现状;启示一、日本能源的供给构造日本能源的自给率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匮乏,主要能源均需大量进口,如表1所示,其中XX年,日本的煤炭及其制品自给率为0%;原油方面,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4%,;所需天然气只有4%是自给,其他全部依赖进口。
可以看出,日本能源的自给率极低,其煤炭、石油消耗量根本全靠进口。
日本能源的进口率日本是能耗大国,由于资源极度缺乏,因此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9.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高达90%,远远高于其他兴旺国家。
由于中东地区紧张的局势长期没有得到缓和,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就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墨西哥等非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
而作为能源输出大国的俄罗斯,更是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
日本能源几乎全靠进口维持,但能源储藏丰富。
1975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藏法?,正式开场建立石油储藏制度。
XX 年底,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藏时可供全国使用92天。
除了石油之外,核电的铀原料也是日本重点储藏能源。
截至XX 年,核电已占到了日本电力供给方案。
这项方案全部施行之后,根本上可供日本全国使用20年。
二、日本能源的消费构造日本的能源消费构造中,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为主,日本在优化能源构造,进步能源效率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其国民经济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资源,能源自给率很低。
日本能源不同部门的消费构造据?日本经济和能源统计手册?的数据显示,在日本最终能源消费构造中,分部门来看,产业部门消费日本能源的近5成左右;民生和商业消费了大约2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交通运输部门也消费了大约20%,将来保持稳定,非能源部门消费了2%左右。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吕铁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工业部门的实际产出较大幅度地小于生产能力,并且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等现象。
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化解产能过剩危机1946-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通过战后恢复需求的拉动和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也迅速提高,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调整和振兴起步。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战后恢复需求的逐渐消失致使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需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于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普遍缺乏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出和实施为标志,日本经济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此前各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均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相对单一的政策目标。
而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却同时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
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国民收入接近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时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业;在上述三个目标中,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目标,其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扩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大大超过7.8%的计划目标。
日本反过度竞争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反过度竞争的经验及启示郑胜利我国自1995年以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在许多产业中出现了过度竞争问题。
日本通过实行对内企业巨大化和对外自由化的产业政策,采用法人相互持股的独特的企业股权结构,坚持强调竞合关系的竞争观念,有效地制止了过度竞争。
这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和借鉴意义。
“过度竞争”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又称“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和“破坏性竞争”,在日本被称为“过当竞争”,在我国则称为“恶性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的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现象。
我国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5年之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在许多产业如汽车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商品零售业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过度竞争的问题,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大量企业亏损问题已经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如何对过度竞争加以防治和制止,成为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这方面,日本反过度竞争的作法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过度竞争的产业政策调节战后几十年来,为了加快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政府不拘泥于各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灵活采取了抑制或鼓励垄断、促进或限制竞争的政策,以适应本国产业组织的特点。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日本当局解散了过度集中的战前财阀垄断资本集团,基本上完成了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工作。
但是,当时日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国家。
例如,在50年代中期不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企业只有4—5家;在包括美国企业的100家大企业中,日本企业还排不上名次。
(注:陈尚前:《规模经济:市场选择的结果或有效竞争的起点》,《经济学家》1997年第6期;)因此,在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实行了特殊产业保护法,以解决“幼稚产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水平较低和过度竞争等问题,促进企业合并和联合。
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李英崔琳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实现了所谓的“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其GDP一度跃居世界第二,直逼美国。
然而日本的经济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遭遇了滑铁卢。
1985年美日签订“广场协议”后不久,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崩溃,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平成萧条期”。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同样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也出现了类似日本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且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显现以及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泡沫等。
如何吸取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日本举全国之力进行经济建设,仅用了30年就实现了经济复兴,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更是一举跃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9.1%,远远超过同期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速;然而到了1973年,日本的实际增长率却降至仅5.1%,1974年跌至负数。
可见,1973年就成为日本经济降挡发展的开端。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与援助下,日本仅仅经历了九年就完成了其经济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日本经济的实际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
从战争阴霾中逐渐走出来的日本,因为有条件借助于美欧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市场加上要急于改变战后的社会经济落后的面貌,便开始步入到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其平均经济增速达到了9.2%,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更是一举跃入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此后,日本经济便进入了平均增速达4%的平稳增长期。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拉开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帷幕,其平均经济增速短暂上升到4.9%;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其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开始进入经济萧条时期。
1991 年~2001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低于同时期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速,特别是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速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在1998年更是创下了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增速的新低,当年日本的经济增速为-1.5%。
日本能源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能源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介绍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能源供应的挑战。
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日本制定了一系列能源战略。
本文将介绍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并探讨这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能源战略的背景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没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依赖进口能源,并面临着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于2003年制定了第一次能源基本计划,旨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随后,日本陆续制定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能源基本计划,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能源战略。
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多元化能源供应日本的能源战略主要聚焦于多元化能源供应。
为了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日本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大对核能源的投资。
此外,日本还鼓励能源效益和节能措施的实施,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推进能源转型为了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日本推进能源转型。
日本政府推动电力行业的自由化,鼓励新进入者参与竞争,并提高电力市场的透明度。
此外,日本还采取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如设定购买价格,实行优先购买等。
加强国际合作日本意识到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因此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
日本参与国际能源组织和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与亚洲国家签订能源合作协议。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国际能源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共享经验和技术。
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的能源战略为我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国也面临着能源供应的挑战,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过高。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源的发展,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其次,我国应加快能源转型,推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和自由化,增加市场竞争,提高能源市场的透明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如制定购买价格和实行优先购买等。
最后,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能源挑战。
资源贫国到资源强国: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经验及启示
资源贫国到资源强国: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经验及启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许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开始意识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日本经历了二战以来严重资源短缺的困境,但在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和技术手段的推动下,
如今已成为一个资源强国。
而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无疑为资源贫乏的国家提供了一
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管理策略。
日本在探求循环型社会的过程中,制定了一
系列资源循环利用与能源节约政策。
例如,推广使用再生能源、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鼓励绿色建筑和生产模式等。
这些政策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着重注重了资源的合
理利用与节约,从而形成了日本现代化、绿色发展的经验。
其次,要注重技术突破和创新。
日本强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积极发掘
研发高技术、高效率、低污染的环保产业技术。
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日本开展了多种新能
源技术的研究,如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协调半导体晶体技术和太
阳能技术开发出太阳能电池等,为日本的环保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要强化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
日本鼓励将环保理念和科技成果引入日常生活
和经济活动中,例如,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家庭节能器具的推广、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等。
随着每一种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的生产模式和消
费观念也得以逐渐形成。
日本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日本农业;经验;借鉴1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日本农业自然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足0.05hm2,境内多山地和坡地,农业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漫长过程。
“二战”前,农业土地占有制度和农村产业结构都有细微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较低。
“二战”后,日本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发生了相应变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猛增长,经济实力为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高度重视生化技术,广泛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人才教育,为本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
日本农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与本国国情特点相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突出表现为经营规模小,专业农户少,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单位耕地面积固定资本额大,农业基础设施好,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等。
农户平均拥有农业固定资本额快速增长,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地改良,很多农村实现了田园化,土地生产率高,农产品质量好。
农户与产前、产后部门紧密联系,可以在生产方面得到有关机构的支持,日本从中央到町村建立了各种为农户生产生活服务的农业协同组合,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
2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做法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包括贸易保护政策、价格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进口数量逐渐增多,政府采取保护农产品生产政策,将重要农产品指定为国家贸易项目,不实行自贸,限定农产品贸易项目,严格限制进口数量。
由于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率高,日本农业投入大,只能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农业。
日本现行农品价格政策主要有管理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基金制度等。
农产品价格制度弊端较多,但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府重视农业投资,各级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速很快,用于农业直接投资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发放补助金,对不同种类主体费用负担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他山之石】从40年前日本钢铁业去产能可以学到什么?
【他山之石】从40年前日本钢铁业去产能可以学到什么?日本在钢铁行业的调整阶段也走过一些“弯路”。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政府试图控制钢铁企业的过度扩产、过度投资的努力失败了。
而以“特安法”公布为分界点,钢铁产业政策变得更注重间接引导行业发展,在去化产能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并非“一刀切”。
此后政府主要通过促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行业的“萧条卡特尔”,来协助行业渡过难关。
日本的去产能速度较慢,在去产能政策推出初期到产能真正拐点之前,钢铁行业股价迎来三波上涨行情,且涨幅明显优于大盘。
但当临近产能拐点,钢铁股曾迅速下跌,随后表现显著弱于大盘。
正文一、从经济支柱到萧条产业:日本钢铁行业产业政策变迁战后日本从废墟之上重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力推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60年代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在70年代中后期转而注重内需、并逐渐在尖端技术上进入世界前列。
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可谓是追赶型经济体的典范。
虽然民营企业一直是战后日本经济的主体,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20年内,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是比较强的。
到了60年代中后期,政府干预逐渐让步于市场经济,产业政策转为以间接干预为主。
在日本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谓“主管部门”起到核心的作用。
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制造业的主管部门通常是通产省及其下属部门。
此外,农林省主管农业和食品工业、厚生省主管医药工业、运输省主管造船业、大藏省主管金融业。
除了主管部门,参与产业政策制定的还有负责产业之间协调的协调部门、民间发起的各种行业团体、介于政府与民间之间的审议会和调查会等。
战后日本的钢铁产业支持政策日本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战后经济恢复初期,钢铁生产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瓶颈。
当局通过“倾斜式生产”政策,将资源优先分配给钢铁行业,同时通过“复兴金融公库”提供大量贷款,保证了钢铁行业的产出。
1951年,日本推出第一次产业合理化计划,在加大对钢铁行业政策性金融贷款的同时,通过减免进口税和购置设备折旧抵税的方式鼓励钢铁生产设备的投资。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增长和经济泡沫,然后是长期的经济低迷。
日本的经验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借鉴和警示。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也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我们可以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借鉴。
日本曾经以其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成为“东方奇迹”。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通过对工业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体系。
这些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引进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日本的经验。
日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的经验。
日本的企业文化十分注重质量和创新,以及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日本的企业通常采取长期经营的理念,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管理,这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这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和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警示意义。
日本的经济泡沫和长期经济低迷告诉我们过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是有害的,这容易导致经济不稳定。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后,长期经济低迷,这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日本的经济增长也曾经受到过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影响。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速度。
这也为其他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教训,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下。
日本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日本被迫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环境保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借鉴和警示。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吸取经验,学习其在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2】
4、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
日本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只是提出设想,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维持产业秩序,完善市场机制。日本主导产业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实施产业政策必须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而且只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今后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国家应加速经济立法,尤其是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产业振兴法;打破市场割据,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
三、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
(一)、日本企业制度特点
日本企业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来自其特有的企业制度,即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
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亦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
在日本,终身雇佣制度使得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导致双方行为的长期化,这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了企业的生存条件。? 这种制度使得人容易与企业相处,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又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积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对企业人才的蓄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日本所有的企业都实行终身雇佣,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企业制度成了日本企业精神的形成根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0-05-25T14:58:33.123Z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邢宝星
[导读]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问题。
邢宝星
山东财政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
摘要: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问题。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都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时期,以各自策略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日本经验做法比较典型。
本文对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一、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
二战以来,日本在经济恢复性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产能过剩周期和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化过剩产能,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了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等,启动内需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渠道;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借势日元升值,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泡沫经济破裂后,提出了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
(一)第一阶段: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面对战后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重点是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
在此期间,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实施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但日本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高度依赖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对国际市场冲击较大,很快形成了大量贸易摩擦和争端,产能过剩问题暴露。
(二)第二阶段: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1.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50年代后期,日本将产业政策对象从基础产业逐步转向了新兴和成长型产业,从原材料工业转向了加工工业,其重点扶植的产业包括合成纤维、石油化学、机械、电子业等。
具体做法是:通过日本开发银行等提供特别贷款给予长期资金支持;在重点产业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对重点产业技术设备进口实行免税支持;促进生产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建立等。
2.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
一是旨在建立新产业体制和进行以规模经济为目标的产业改组,建立产业组织新秩序。
二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
为防止生产能力过剩,政府对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纸浆等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了
干预,规定了起点、规模等设备投资政策。
三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
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产业和核能发电业)专门采取措施予以扶持。
3.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倍增计划确定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日本全体劳动人口分为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统一实施最低工资制度。
同时,日本池田内阁1961年制定《农业基本法》,增加农业劳动人口收入,使其生活水平与从事其他产业劳动者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日本政府还设计实行了“逆向剪刀差”机制。
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日本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
这项政策引发了日本国内的一场消费革命,过去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制造企业也开始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倍增计划出台后,日本政府着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961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国民年金法》,实现了全民保险。
1963年7月,日本颁布《老人福利法》,推行养老社会化,保障老年人经济和医疗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并对老年人应享受的服务内容以及各级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扮演的角色作了明确规定。
(三)第三阶段: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积极向海外扩张,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等制造产业转移到海外,限制原材料工业发展,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强进口能力。
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于1986年5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具体措施一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二是鼓励对外投资;三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日本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其中主要是生产向海外转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生产,形成国际生产网络。
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东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
(四)第四阶段:制定“科学领先、技术救国”方针,建设知识密集产业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再次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1995年10月,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基本问题分委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提出了“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
指出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
1998年通产省推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尽快创造新产业。
二、我国的产能过剩历程及化解措施
(一)第一阶段:1996-1999年,出现产品积压,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1996年末全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4成处于闲置状态。
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多数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但随着我国1998年住房改革产生巨大的需求和2001年加入WTO,出口需求扩张和国内强劲的房地产投资需求吸纳了大量过剩产能,产能过剩问题暂时得到缓和。
(二)第二阶段:2005年至今,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凸现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5年底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汽车等行业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
进入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若干意见》指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以及风电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较为明显;并及时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三、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对产能过剩行业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一是要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
二是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对多晶硅及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并购和重组等压缩生产能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落后产能。
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机制,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下,联合重组。
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区域战略性重组,推动其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尽快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项目安排必须符合相关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节能减排。
(四)扩大需求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消费增长从长期看,解决产能过剩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同时,也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等方式促进出口的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
从经济政策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共同开发。
(五)建立产能利用情况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加强行业产能及开工率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作者简介:邢宝星,山东济宁人,1970年出生,山东财政学院2008级工商管理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