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ements Dominant 优势 D Abundant 丰盛 A
Frequent 常见 F Occasional 偶见 O Rare 稀少 r Very rare 很少 Vr
Braun-Blanquet 5 非常多 4多 3 较多 2 较少
1少 + 很少
2. 密度(density)—— 某个种在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分析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 丰富度或多度(abundance)—— 表示每个种在群 落中的个体数目。
统计方法: ① 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即“记名计算法”,在树木种类,或者详细的群
落研究常用。记名计算法在一定的面积的样地中,某种植物个体数目 与全部数目之间的比例。 ② 目测估计法。一般在植物个体数量多而植物体形小的群落(如灌木、 草本群落),或者在概略性的踏察中,常用目测估计法。目测估计法 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标准频度图解(frequency diagram)
❖ 这个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 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它们多于B、C和D频度级 的种类。这个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 数目为多的事实。E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其 数目也较大,因此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E>D。
第6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性质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 生物群落 ——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 种类组成,与环境之间能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 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 能的生物集合体。即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部分。
标记-再捕捉法(mark-recapture)
在界定区域内随机设置陷阱或张网
对首次捕捉到的某一种群的生物全部用标签或染料进行标记, 然后放生
几天后或几周后,再一次在界定区域内随机设置陷阱或张网, 对捕捉到的经标记和未标记的该种群动物进行分别计数
通过公式 N=(M1÷M2)×T2计算出种群数目N
注:M1为首次捕捉并标记的个体数 M2为第二次捕捉到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T2为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
⑧ 群落的边界特征:分为具明显边界和不具明显边界两种类型。
我国森林群落、草地群落的分布范围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 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森林群落和草地群落之间具明确边界
三、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 —— 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 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严酷环境来临时,更新芽位 于近地面土层内,受枯叶和土壤保护,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 本植物。
❖ 例如: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 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 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就组成了一 个群落。
池塘中的生物群落
深海里的生物群落
森林群落
草地群落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 具有一定的外貌:包括群落整体的高度和个体的密度,如 森林、灌丛、草地等。
指标。包括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等四类。
常用的为两因素的综合优势比(SDR2),即在密度比、盖度比、 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取任意两项求其平均 值再乘以100%, 如:SDR2=(密度比+盖度比)/2×100%。
三、种间关联
❖ 在一特定的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在一起的次数比期望的 更频繁,它们就具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 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标,常用单位面积干重表示(g/m2)。 7. 体积(volume)——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dominance)—— 表示一个种在 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定义和测度指标目前尚不统一: 一些学者认为盖度和密度为优势度的度量指标。 也有的认为优势度即“盖度和多度的总和”或“重量、盖度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为群落的常见种类, 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稀有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 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 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频度在1%一20%的植物种归入A级, 21%一40%者为B级,41%~60%者 为C级,61%一80%者为D级,80% 一100%者为E级。
在他统计的8000多种植物中,频度 属A级的植物种类占53%,属于B级者 有14%,C级有9%,D级有8%,E级 有16%,这样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 五个频度级的关系是:A>B>C>D<E。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一)生活型(life form):
定义: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 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 上也是相似的。
• 最著名的是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生活型系统,将陆生 植物划分为5类生活型。
• 我国《中国植被》中按植物体态划分4类生长型类群。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单位面积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 Margalef指数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Drude Soc. 极多 Cop3 很多 Cop. Cop2 多 Cop1 尚多 Sp. 少 Sol. 稀少 Un. 个别
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
• 理论依据 —— 群落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 有诞生、生长、成熟、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
• 代表人物 —— 美国生态学家 Clements(1916,1928)。
个体论观点 —— 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 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 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观点。
第三种观点
Gleason 的个体论
Clements 的机体论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三、种间关联
❖ 选择样地:具代表性,最好处于群落的中心部位, 避免过渡地段。
❖ 确定样地大小:随机法。大于群落最小表现面积, 一般来讲,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表现面 积越大。如:草原1-4m2,灌丛25-100m2,寒温带 针叶林400m2,亚热带长绿阔叶林1200m2,热带 雨林2500m2。
⑤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和改造,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 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构的集合体。
⑥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季动态、群落演替。
⑦ 一定的分布范围:某一群落总是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 生境上,如我国从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地区,依次分布着湿 润性森林、干旱草原、干旱荒漠。
②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 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组成(包括物种数量、每个种的 个体数量)是测度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③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 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 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等。
④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形成过程中,会影响和改造其居住 地的环境,在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上,与周围 裸地有很大不同。
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4.频度(frequency)—— 某个种在调查范围Fra Baidu bibliotek出现 的频率。
① 频度 = 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②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

Raunkiaer频度定律
丹麦学者C.Raunkiaer在欧洲草地 群落中,用0.1 m2的小样圆任意投掷, 将小样圆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加以记载, 就得到每个小样圆的植物名录,然后 计算每种植物出现的次数与样圆总数 之比,得到各个种的频度。
❖ 实践证明,上述定律基本上适合于任何稳定性较高而种数分 布比较均匀的群落,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E级愈高,群落的均匀性愈大。如若B、C、D级的比例增高 时,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暗示着植被分化和演替的 趋势。
5. 高度(height)—— 测量植物体长的一个指标。 6. 重量(weight)—— 衡量种群或群落生物量的指
❖ 种类及数量统计:对群落的种类组成进行逐一登记, 得到一份所研究群落的生物种类名录。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植物群落中群落成员型分类: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 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 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 理论依据 —— 因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 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 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因此群落之间 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 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
• 代表人物 —— Gleason(1926)
第三种观点 —— 以上两派因研究区域与对象不同而各 持己见。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括全部 真理,现实的自然群落,可能处于个体论到机体论的连 续谱中的任何一点,或称 Gleason – Clements 轴中的 任何一点。
3. 盖度(coverage)——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 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① 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 积的百 分比,简称盖度。
②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 ③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
分比。 ④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的种的盖度比。林业
和多度的乘积”等等。
2. 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 IV)—— 表示一个种 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对于森林群落的某一层次: IV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基盖度
对于草地群落: IV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盖度
3. 综合优势比(summed dominance ratio, SDR) ——它由日本学者召田真等(1957)提出的一种综合数量
Raunkiaer 生活型图解
Raunkiaer生活型系统
高位芽植物:严酷环境来临时,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又依高度分 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m),中高位芽植物(8~30m), 小高位芽植物(2~8m)与矮高位芽植物(0.25~2m)。多为乔木。
地上芽植物:严酷环境来临时,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 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正关联形成的原因:一个种依赖于另一个种而存在,或两个 种对环境有共同的要求;
❖ 负关联形成的原因:竞争、他感作用、或环境要求不同。
❖ 对于群落整体而言,多数物种之间无相互作用(无关联), 必然的正关联和必然的负关联只发生在少数物种之间。
种间关联示意图
正关联
负关联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三、群落的垂直结构 四、群落的水平结构 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公式表示: d=N/S
式中:d——密度; 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
•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 个体数的百分比。
•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 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 以m2或km2为单位随机选定若干样方(sample plot),通过 对样方物种的计数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
•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 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其中优势层的优势 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 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