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复习 知识点汇总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作业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作业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750d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5.png)
第24课《唐诗三首》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不会只把文字聚焦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上,而是密切关注着社会现实,记录着劳苦民众的酸甜苦辣。
《石壕吏》中,lǎo yù那满是凄苦的阵词,深夜那低微断续的幽咽..,让人深切感受到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卖炭翁》中,liǎng bìn灰白、衣着单薄却还希望天更寒冷的老翁被拿着敕令..的宫使公然掠夺,让我们看到了宫市之下黑暗的社会现实。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lǎo yù( ) liǎng bìn( )幽咽....敕令(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答案】(1)老妪两鬓yōu yèchì lìng (2)阵陈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C.卖炭得钱何所营.(经营)晓.驾炭车辗冰辙(天亮)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答案】C【解析】营:谋求。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答案】D【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下列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近体诗的格律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分为律诗、绝句两大类。
B.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究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
D.近体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答案】B【解析】唐代讲究格律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24、八下语文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
![24、八下语文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https://img.taocdn.com/s3/m/c3dbe6dc3b3567ec112d8a14.png)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
(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 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 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 杖独自叹息。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 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 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吾 何 呜 风 大 安 庐时呼雨庇得
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 独 眼 ! 不 天 广
破前
动下厦
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 受 突
安寒千
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
冻 死
兀 见
如士万 山俱间
沉情感。
亦此 足屋
。欢, 颜
!,
,
四、课文赏析
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 变化。
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 象有力度。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 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 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 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 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 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么)
(所有的贫苦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宽敞的大屋) (全部庇护)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964cdb336c1eb91b375d7a.png)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走上前去(和差役) 说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 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 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 背诵全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 会诗人的情感。 3.体味《石壕吏》构思巧妙,品味写法的精彩之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 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 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不朽的诗篇。
深入探究—— 文章精讲 3.分析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
2020春学期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PPT课件
![2020春学期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7abd488bd63186bdebbc48.png)
导入新课
公元761年8月,在经历长期 颠沛流离后的诗人栖身在成都浣 花溪旁的一所简陋茅屋中,但一 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将茅屋摧破, 辗转在凄风苦雨中的诗人写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 们就通过学习这首诗,走入诗人 的生活,走入他的时代,走进他 的内心。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 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 的诗被称为“诗史”。他 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也称杜少陵、杜草堂。代 表作有《春望》《北征》 “三吏”“三别”等,作品大 多集于《杜工部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怎么。
广厦:宽敞的大屋。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通“现”,出现。
足:满足,心甘。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 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 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 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 而死也心甘!
“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 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4.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怒号、卷—正面描写
秋 风
秋风:肆虐
飞、洒、挂罥、 飘转—侧面描写
破
屋
茅屋:弱不禁风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布衾:布质的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裂。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ff5fb2af90242a895e5e2.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唐诗〉三首》目录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be9acb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0a.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古体诗。
正经历安史之乱弃官辗转逃到四川成都的杜甫,得到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将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古体诗韵脚灵活,单行散句和长短句错落搭配。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卖炭翁》是一首乐府叙事诗。
作者通过肖像、心理、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卖炭翁劳苦悲惨的人物形象和“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
诗人用精彩的情节叙述和人物形象描写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之前学过杜甫的《春望》,对安史之乱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和主旨的理解还是不难的。
两首诗的记叙描写生动,也易于学生理解。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近体诗居多,对近体诗的诵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学生接触像本课这样韵脚灵活,单行散句和长短句错落搭配的古体诗还是第一次,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启发。
教学目标:1.通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重音、语速的缓急、语调的抑扬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两首诗中的精彩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
教学重点:通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重音、语速的缓急、语调的抑扬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6401d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f.png)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群文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受思想(此环节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
)1.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关于杜甫的诗歌,回顾杜甫的生活经历,结合《望岳》《春望》思考杜甫的思想情感为何发生变化。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战争的因素使诗人由豪情壮志变为愁绪万千的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此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理解古体诗的特点,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体诗歌的形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古体诗,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有基础的认识。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与杜甫《春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比较诗歌的节奏、句式、用韵特点,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学生首先发现《春望》《钱塘湖春行》押韵较为严格,趁机给学生复习律诗绝句的特点;所学的古体诗用韵较为灵活,可以换韵。
比较下来,古体诗更通俗易懂。
(三)诵读品析(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已有的知识补充表格,老师课上加以指导。
)1.学生齐读三首诗歌,交流讨论,找出三首诗存在的共同点。
(根据阅读预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找到三首诗歌存在的共同点,简单点拨即可。
老师应注意点拨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讨论并重的思维能力,帮助更好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诗人、诗歌体裁、诗歌内容、诗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明确: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古体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叙述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唐代的黑暗现实。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三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74ba884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b.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唐诗三首》包括《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卖炭翁》三首诗,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全文及简要解析:《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三吏”之一,通过描绘石壕村官吏捉人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苦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生动地展现了双方的矛盾,而老妇的自请应役则体现了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析: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寓成都时所作。
诗中通过描绘自己茅屋被秋风所破、群童抱茅、夜雨沾湿等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善良宏愿。
《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向牛头充炭直。
解析:这首诗是白居易所作,通过描绘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制度的罪恶。
八下《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复习阅读理解题 知识点梳理
![八下《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复习阅读理解题 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1529509ec3d5bbfd0a74a2.png)
《唐诗三首》复习知识点梳理
说明:本资料已排版,可直接下载打印使用,也可重新编辑使用。
一、《石壕吏》重点梳理
1.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点梳理
1. 炼字:写出了秋风之狂,将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态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既显示出风力之大和情况的混乱,又显示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在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
2. “安得------------------死亦足”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受苦受难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
情感:表达了诗人迫切地希望能实现理想,同时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3.重点词语解释:课本注释
4.理解性默写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又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2)杜甫在《茅》中推己及人,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在《茅》中,他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来表达关心民生疾苦的感情。
(4)表现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舍己为人)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卖炭翁》重点梳理。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dfe9e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c.png)
研读课文
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 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 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疏通文意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 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 翁告别。
研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研读课文
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 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 老年丧子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妇
有 贫困潦倒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 苦
被迫服役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研读课文
与“妇啼一何苦”对应的是“吏呼一何怒”。根据老妪的回答,把“吏呼”
的内容补充出来加以体会。
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 其真无人耶?
藏问与答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复习 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复习 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71690e1eb91a37f1115c90.png)
《唐诗三首》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290d9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4.png)
《唐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
《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
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本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
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
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a0d49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0.png)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①唐•杜甫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在石壕村投宿时,遇到差役深夜抓人,于是根据所见所闻,写出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 对差役) 说话。
⑤戍: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⑪老妪:老妇。
⑫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石壕村亲眼看见差役深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写作背景公元760年,诗人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
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诗篇。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三重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③长:高。
④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低洼的地方。
⑤忍:狠心。
⑥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⑪衾:被子。
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高耸的样子。
作品主旨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叙写了秋风吹飞屋上茅草、村童抱茅而去、秋雨密集、屋破漏雨等情景,接着直抒诗人“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卖炭翁唐·白居易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4786b3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f.png)
问题探究 1.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
看出?
听----夜久、幽咽、独 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
问题探究
察:作者的苦闷 2.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
反映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 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他又写出来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们遭受的苦难的深切 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
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这从诗中的 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 “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用字,如“一 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 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
作者的亲身 叙述了诗人自己的“茅屋”为秋风刮破的过程以及因此遭 经历(叙事)受的风雨侵袭之苦。但诗人没有停留在抒写个人恩怨上, 议论 抒情 而是运用议论和抒情,推己及人,心忧天下,使诗歌具
小结
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 民的命运息息相通,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 活的承担与执着的意志。希望同学们用一生去认真品读、赞叹、 追随杜甫,增强民族使命感。
几句话送给同学们: 真正的爱国应该是一种持久的心态,而不是一种故意的姿态, 这种精神应该是嵌在你的灵魂里,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中,它和 你的贫富状态没有关系,和你的年龄状态也没有关系。无论你是 身处高位还是底层,只要你还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那就请好好 地爱她,真诚地爱她。
主题 忧国忧民 同情百姓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e64c0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b.png)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 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石壕吏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 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人,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 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 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他的 “三吏”“三 别” 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5.老妇一家三男被征,三男已死二男,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 6.老妇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什么用意? 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免于“捉人”。 7.促使老妇急请服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掩护家人。官吏急于抓人,置老妇的苦苦哀求于不顾,因急而逼。 在不断逼问、逼迫之下,老妇只能急请服役。
板书设计
开端——投石壕村
石
发展——老妇哭诉
忧国忧民
壕 吏
高潮——老妇应役
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
结局——独别老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 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 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有《杜工部集》。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 简要说一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一何”的作用。 采用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差役的凶横和老妇人的凄苦。
4.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①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战争作出巨 大牺牲。 ②老妇家中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和因乳孙而未离去的没有完整衣服的一 个儿媳,家庭现状极其凄惨。 ③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儿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 应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首》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如:“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九、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答:“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十:《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十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知识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内容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
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3.品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怒”字的妙处。
4.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3分)6.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是指“安史之乱”7.“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答: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8.全诗先记叙(表达方式),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9.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答: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破败,受寒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0.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11.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歌中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床头屋漏无干处”做铺垫,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作者凄苦的生活。
《卖炭翁》白居易知识点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系(x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格。
1.内容主旨:描写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炭车压过留下车辙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出卖炭翁的勤劳。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5.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来写“伐薪烧炭”的艰辛。
6.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
7.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8.“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9.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节诗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诗写宫使的公开掠夺,揭露了宫市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年岁已老,生活困苦烧炭艰辛受尽剥削1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答:“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
这里表现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的样子。
1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答: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