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失落后的痛苦灵魂_论贾宝玉形象的悲剧内涵

合集下载

贾宝玉悲剧人物分析

贾宝玉悲剧人物分析

賈寶玉的悲劇論在當代中西文化的詮釋建構與回歸摘要:「悲劇」的原型與其演化、張大了文學概念批評模式,應用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解讀藥引上,開出了「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雙重視景。

而啟動西方「悲劇」系統的因果起合論,從倫理、精神、美學的向度勾勒引述古典戲曲、小說的「悲劇意識」宗師當推王國維。

其《紅樓夢評論》構築的『悲劇理論』支配了他人生與美術(文學)的論證視角;並拕出了慾望與解脫這組對偶概念上難分難捨的糾纏質性與密度,其背後對文化的蒼涼與悲觀,絕非叔本華、康德式的西方哲理範疇所能概括論述。

雖然他繪入康德與叔本華的視野思維,嘗詴建構中國的藝術與人生的內涵,搭建他批評體系的基石,但那悲劇理論的圖像,卻也勾動中國學術界方家,站在不同角度學理上的論剿與肯定。

王國維觸碰了宗教上的苦業與原罪意識,更關涉到人生美感向度上的進程;換言之,他以西方的科學路數來挑戰他內心的傳統中國的人生、人性路數:欲與苦如何在藝術裡得到超拔與救贖、解脫與悟道,這種並觀中西詮釋視野的生命課題,形成王國維拕出的一個「賈寶玉悲劇論」的命題。

以王國維的命題為基點,本論文企圖就現仉籠罩在悲劇理論系統下「紅學」方家的論述典範,先提出解讀的視野與論疇,並進入《紅樓夢》文本情節中來檢視與對述古希臘悲劇之《伊底帕斯王》及莎士比亞悲劇戲劇中之《哈姆雷特》、《馬克白》、《繫密歐與茱麗葉》、《奧圔繫》等西方悲劇作品。

期望釐清與解讀中、西方文化學者對《紅樓夢》之賈寶玉,在詮釋「悲劇」論上所構築的論述平台上之異同及可能性。

最終以回歸建構曹雪芹苦心鑄造的「賈寶玉」悲劇性型態的獨特中國文化視景。

關鍵字詞:紅樓夢、悲劇論、王國維、賈寶玉、曹雪芹一、前言:西方文論,在源脈上可歸本追述於亞里斯多德的《詵學》系統。

其精微處則是以「悲劇」理論的建構成為西方文學批評的柱石。

透過亞氏的《詵學》光譜中『悲劇典範』的照映,人物命運與小說情節的兩條解讀路線在西方科學重因果律演述的學術領域裡,取得了中國章回小說論構上極其斐然可觀的治學成績。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之情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之情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之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主要男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扰的人物。

在这部小说中,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以及对于生命追求的困扰成为他深刻而动人的特质。

本文将探讨贾宝玉的情感波动以及他对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情感的角色。

他生活在一个富贵的家庭中,但却常常感到孤独与空虚。

贾宝玉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尤其是他对林黛玉的深情,却由于家族的传统和权力的制约而无法得到满足。

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使贾宝玉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对于他来说,追求真爱和传统家庭责任之间的摩擦是他情感彷徨的主要源头。

同时,贾宝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也困扰着他。

作为一个富贵家族的子孙,贾宝玉生活在名利和权力的阴影下。

他目睹了家族的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背后所隐藏的腐朽和虚伪。

这使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他渴望逃离封建家庭的束缚和物质的琐碎,寻找一种灵魂的自由和追求。

然而,贾宝玉的努力却常常被现实所打破,他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中。

这种生命上的困扰进一步加剧了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使他的内心更加动荡不安。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的困扰,展示了人生的无奈和封建社会的局限。

贾宝玉深情而执着的爱情,以及他在追求真实生活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悲剧与挫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与封建道德的思考。

同时,贾宝玉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人在情感和人生选择上的借鉴。

通过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的困扰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封建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种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电影、电视剧或者戏剧化时的表达将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加直观地传达贾宝玉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无尽追求。

贾宝玉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情感和人生困惑是永恒的主题,符合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之情是一段沉重而深刻的故事。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内容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作者从社会,道德文化、人生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面到深层的悲剧意含。

而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为中心。

而贾宝玉又是其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悲剧,现在试从家庭悲剧、感情悲剧及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论述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家庭悲剧、爱情悲剧、判逆精神贾宝玉是个非常感情化、世俗化的贵族公子。

同时又是个跛足的免为其难的人生哲理的探索者,他在先天给他规定的环境中,凭直感、生活感受和思考,而在小说中被称为“情种”①“情痴”②的贾宝玉永远也无法像他希望的那样。

永远生活在一个与女性水乳交融的桃花源式的环境里,愿望与现实相抵触的悲剧不可避免的上演。

一、家庭悲剧在贾府的后代中,本来贾宝玉最有条件成为振兴家庭,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

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作者第一回交代贾宝玉身上那块通灵宝玉的来历时,特别说明它是女娲补天时弃置不用的一块废石,因不甘寂寞,化石为美玉,到人间实现补天的愿望。

这个神话故事已经对贾宝玉的形象本质做出了规定:尽管他具有美好的资质和用世的愿望毕竟是一个“不甚入选”③假宝玉④。

这就决定了他的形象的悲剧性质。

而构成其形象悲剧性质的原因,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贾宝玉个人的意愿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相互背离的。

他自身那些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依然是后继无人的象征。

而在中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任。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

他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

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

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一、曹雪芹的性别角色意识与贾宝玉的“男人解放”形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

而当我们以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

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

但在他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让我们试以男人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1.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

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第五回写宝玉跟着秦氏找午睡之处,先进上房,见挂着一幅画和一副对联,画为《燃藜图》,画的是刘向勤学苦读,而对联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对功名厌恶到这种地步。

谁若劝他走经济之途,他就斥之为“混帐话”,亦可见其性情。

2.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便是贾宝玉,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和灵魂。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作者对于青年一代悲凉命运的思考和抒发,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消解与衰落。

贾宝玉身世高贵,出身权贵世家,但他的命运却被早有安排,注定了一生的悲剧。

他在故事中具有玩世不恭、幼稚浮躁、聪明才智等特点。

从他的童年时代开始,贾宝玉就展示出了他对禁忌事物的好奇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他在“蘅芜苑”中与黛玉结伴私自进入草堂,象征着他逃离现实的渴望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贾宝玉的注意力常常被琐碎的红尘所吸引,他喜欢和妓女、女樱桃等稍纵即逝的美景交往,但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真正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这种浮躁的性格使得贾宝玉在红楼梦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剧。

然而,贾宝玉并不只是一个幼稚的玩世不恭的年轻人。

他聪明才智,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着出众的才能和见解。

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能够随意引经据典。

尤其是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才华,被誉为“才子”,这一点在他与黛玉的对诗中表露无遗。

他写的《秋窗词》、《枕上吟》等诗文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思和对家国忧患的深刻思考,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也展现出了他的矛盾性格。

他深爱着林黛玉,但却不能与她走到一起。

他对黛玉的感情有着深厚的依恋和渴望,但却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与她有着更进一步的关系。

贾宝玉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使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对追求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崩溃。

贾宝玉的悲剧命运让人感到无限的唏嘘和沉痛,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象征着整个封建社会青年一代的命运和处境。

贾宝玉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消失和价值观念的沦丧。

红楼梦这一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价值底蕴的崩溃与消解。

贾宝玉这个人物自身所经历的悲剧,正是贾府这个高贵世家的悲剧的缩影。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一、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1。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

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

“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

2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

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

《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

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盘茄鲞要用十几只鸡来做配料。

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

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

在奢侈的同时,贾府上下,还充斥着荒淫。

贾赦、贾珍、贾蓉、贾琏无一不是衣冠禽兽,其淫乱无耻已到了乱伦的地步。

这些“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斗、勾心斗角。

这些都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

3说明这个家族已是彻底的肮脏、没落,已经是无可救药。

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他的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

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浅析贾宝玉的悲剧人生

浅析贾宝玉的悲剧人生

浅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张彩绘【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杰作,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留传下来的艺术珍品。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等,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悲剧;贾宝玉;成因分析;悲剧意义《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留传下来的宝贵的艺术珍品。

纵观小说始末,不管是小说情节还是小说中人物,大多都是以悲剧式结尾。

有人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赞美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但是展示的却又是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艺术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原形来源于曹雪芹,这是一种公认的观点,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性和贾宝玉的悲剧人生大概也与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贾宝玉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性格“乖僻邪谬”,可以想象在正统封建思想的社会下,他的结局会怎样了。

当然,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对贾宝玉形象塑造的影响经众多学者专家考证,曹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其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贾宝玉,则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成为了小说情节中的重要线索。

贾宝玉作为贵族出身的少爷,被家族寄予了厚望和重任,然而他内心却充满了不安与彷徨。

与其说贾宝玉彷徨于情感,不如说他彷徨于自我认知和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贾宝玉渴望自由、渴望追求真我,而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他不得不扮演既定的角色,履行既定的责任。

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主要表现在与林黛玉的纠葛上。

林黛玉是一个性格独立、不拘小节的女子,她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中体现了两者内心深处的渴望。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的期望让贾宝玉不得不将婚姻与利益联系在一起,选择了与薛宝钗结合。

这种无奈的抉择使得贾宝玉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他的情感被摧毁,生活失去了原有的乐趣。

除了情感的彷徨外,贾宝玉的生命追求也深深地困扰着他。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生活在一个奢靡、腐朽的环境中,他身处虚荣的世界,却内心对于真实的美好和价值追求无尽渴望。

贾宝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于纯真的追寻,使得他在红楼中的生活愈发厌倦和困扰。

在红楼梦的故事中,贾宝玉通过与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的交往,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情感出口和对真我的追求之路。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外界的诱惑使得贾宝玉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

他的情感始终是彷徨不定的,生命的追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个体的压抑和束缚。

贾宝玉代表了那些在虚荣的世俗之间迷失自我的人群,他们渴望追求真我,却始终无法脱离封建礼教的枷锁。

贾宝玉的遭遇和痛苦成为了对封建社会的冷嘲热讽和深刻的思考。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情感彷徨与生命追求之困扰,给我们启示: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纷争。

而找到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信念,才能够真正解开心灵的枷锁,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美好。

论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打动千万人心,不同人生经历的人读红楼梦往往看到不同的世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品味红楼梦,亦有不一样的感受,真是所谓“一人一部红楼梦”。

贾宝玉这一形象作为《红楼梦》极大成就之一,正如书中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言,《红楼梦》反复永读,难得其味,而贾宝玉的典型意义也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感悟,才有可能解其中之味。

假宝玉与真顽石女蜗补天之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石,最后一块无才补天,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背弃的遭遇注定了真顽石的反抗个性。

以至于顽石竞通了灵性,“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虽因无才补天而“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却也落得逍遥自在,能到各处游玩。

后至警幻仙子处,将他留在赤霞宫中,赐名神瑛侍者。

最后请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他携入红尘,去那温柔富贵乡走一回了却心愿,终于投胎贾府。

他一出生,嘴里便衔下一块玉,这就是贾宝玉的神化来历。

说他是假宝玉,既表明了他不是真玉,而是顽石的化身,又从现实层次表明了贾宝玉不是俗世所认可的齐家治国的“宝玉”,而是不成大器的“无用之才”,正因如此,贾宝玉自然要反抗,反抗传统,反抗封建,即便如此,假宝玉正是作者心目中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理想人物形象。

以俗世的眼光看,宝玉必然要与金钗结合,正所谓“金玉良缘”,而事实上,作者认为正因此宝玉非真而假,只有同样自然未经雕琢的黛玉才是贾宝玉的归宿,这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典故。

黛玉曾经这样质问贾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

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一下把宝玉问得哑口无言。

玉在古典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清雅、智慧,而石却象征着卑贱、平俗、愚昧“,在假宝玉身上凝结了事物的正面与反面、是非与优劣、善良与丑恶,正像原文对贾宝玉的描述:让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

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_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

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_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

2007/9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陈玉苹摘 要: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与《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

命运的逆转引发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关于生命价值的追问,而贾宝玉这个从人间天堂落入人间谷底的贵族公子,也苦苦追索着人生的意义。

意义的失落使他们忧郁和伤感,而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经典形象。

但是,哈姆雷特的死亡与贾宝玉的出家,并非失落生命价值意义之后的逃避,而是生命至爱与至痛里最后的救赎,这才是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哈姆雷特;贾宝玉;生命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4,I207.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9-193-02作 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81《哈姆雷特》是西方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红楼梦》是中国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表现的方式也迵然有异,却同样浸透着深厚的生命悲剧意识。

东西方两大文豪借助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发出了相同的探问:当支撑生命的理想与信念崩溃幻灭之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该往何处寻找?一 忧郁的哈姆雷特与伤感的贾宝玉:意义失落中的彷徨《哈姆雷特》的剧情全部从他父王去世之日开始,而《红楼梦》中,贾府破败之后的情景已成千古之迷。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部作品整体上的理解。

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人生,经历了完全一样的人生轨迹,那就是:从人生的辉煌顶点落入人间谷底,与之相随的,是支撑生命的理想与信念全部破灭掉。

理想与信念的幻灭,造就了忧郁的哈姆雷特和伤感的贾宝玉。

哈姆雷特的命运逆转,仅在一夕之间。

父亲去世之前的哈姆雷特,身为高贵的一国王子,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更兼家庭温馨,爱情美满,前途无限光明,因而对世界和人类满怀希望,对朋友和下属平和仁爱,对事物不乏敏感和报恩。

开朗乐观、勇敢睿智的他几乎是一个时代偶像。

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

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

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一前言:“宝玉特色”的死亡意识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西勒诺斯曾给人类下过一段残酷的“判词”:可怜的朝生暮死的人啊,无常与苦难之子!对你们来说,最好的东西是永远达不到的,那就是根本不要出生,不要存在,要归于无物;而次好的东西则是早点死去。

这其实就是古希腊人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对生命进行寻根究底的追问而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那颗极度敏感、情绪紧张、极易感受痛苦的心灵对生存的恐怖可怕、悲惨不幸的深刻体验。

这种悲观情绪像一股辛酸苦涩的酒泉。

从古到今源源不断地在西方人痛苦的心田流淌。

而在东方,一个被与古希腊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来的中国少年——贾宝玉,竟也沾染上了与之类似的悲观情调,在他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红楼梦》第二回)的心思、言语和行为中不时表露出诸如“为什么要生我”,“不如就此死去”、“自此不再托生为人”之类对生命存在的疑惑与对死亡的遐思。

试看:宝玉忙笑道:“……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迹,还有知识。

——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

……”(第十九回)宝玉道:“……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第三十六回)(宝玉)又说道:“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第五十七回)这些寒心刺骨的悲观主义论调竟然一再从一个十二、三岁的“公子哥儿”的口中吐出,以致我们不能随便把它斥为一个痴顽小儿的疯言咒语,或者真的把它看作是宝玉这位“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在“无故寻愁觅恨”。

虽然宝玉在“化灰化烟随风散”这种遐思玄想中趋向宁静的语调,以及想象本身的新奇浪漫和艺术化的渲染,曾多多少少掩饰了其中的死亡意识与悲剧意味。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特点内容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作者从社会,道德文化、人生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面到深层的悲剧意含。

而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为中心。

而贾宝玉又是其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悲剧,现在试从家庭悲剧、感情悲剧及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论述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家庭悲剧、爱情悲剧、判逆精神贾宝玉是个非常感情化、世俗化的贵族公子。

同时又是个跛足的免为其难的人生哲理的探索者,他在先天给他规定的环境中,凭直感、生活感受和思考,而在小说中被称为“情种”①“情痴”②的贾宝玉永远也无法像他希望的那样。

永远生活在一个与女性水乳交融的桃花源式的环境里,愿望与现实相抵触的悲剧不可避免的上演。

一、家庭悲剧在贾府的后代中,本来贾宝玉最有条件成为振兴家庭,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

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作者第一回交代贾宝玉身上那块通灵宝玉的来历时,特别说明它是女娲补天时弃置不用的一块废石,因不甘寂寞,化石为美玉,到人间实现补天的愿望。

这个神话故事已经对贾宝玉的形象本质做出了规定:尽管他具有美好的资质和用世的愿望毕竟是一个“不甚入选”③假宝玉④。

这就决定了他的形象的悲剧性质。

而构成其形象悲剧性质的原因,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贾宝玉个人的意愿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相互背离的。

他自身那些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依然是后继无人的象征。

而在中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任。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作者从多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面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全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为中心,而贾宝玉又是中心中的中心人物。

现在,试从家庭悲剧、感情悲剧两个方面论述贾宝玉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贾宝玉作为历经百年的大家族的男性子嗣,贾宝玉负有重大的家族使命,这是由他们在家族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贾宝玉的“衔玉而生”给贾府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贾宝玉是最有条件成为家族振兴、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

但遗憾的是,具有叛逆性格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

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也就产生了贾宝玉的双重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允许的叛逆者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

一使命的不可抗与叛逆性格铸造的家庭悲剧(一)无可抗拒的使命贾府最初由宁国公和荣国公创下基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第二回)。

此后,贾氏家业逐渐呈现出衰败之象贾府后人“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三代贾敬出家;贾赦醉生梦死,淫乱无耻;贾政虽恪守封建教条,却无力重振家业。

因此,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惯例,贾府第四代的男性子孙便面临着振兴家族的“历史使命”。

可实际上,贾珍,贾琏,甚至贾珍之子贾蓉都毫不掩饰地过着无所作为、荒淫无耻的生活,不可能完成家族使命。

而贾政的长子贾珠早夭,只有宝玉“聪明灵慧,略望可成”(第五回),于是贾府中兴的重任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贾宝玉的肩上。

封建的土地生出的叛逆的新芽1 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混世魔王”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而他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失落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失落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失落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他以其独特的性格和经历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然而,贾宝玉在故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落和伤痛,这些情节既是对他性格的描绘,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他的压抑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贾宝玉的失落,并分析这些失落对他的塑造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次失落发生在贾宝玉认识黛玉之前。

他从小被宠爱,成长于封建家庭的庇护之下,因此他对社会的黑暗面一无所知。

然而,当贾宝玉离开贾府,进入荣府和黛玉成为朋友后,他开始逐渐领悟到家族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平。

尽管他并不是直接受害者,但他对社会的现实开始感到失落和困惑。

这种失落的体验塑造了他对家族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了他追求完美与真理的愿望。

第二次失落出现在贾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故事中。

贾宝玉对黛玉深深地倾心,并渴望与她分享他的内心世界。

然而,黛玉的性格复杂而矛盾,她时而亲近,时而疏离。

这使贾宝玉感到无法预测和掌握她的情感。

他的爱情梦想遭遇了现实的挫折,他像是迷失在迷雾中一样感到困惑和痛苦。

这次失落使贾宝玉进一步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复杂性,也让他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三次失落发生在贾宝玉的亲情故事中。

贾宝玉在成长过程中和其他亲人进行了多次争斗和分离,尤其是与父亲贾母之间的矛盾。

贾母对贾宝玉寄予厚望,并试图将他视为家族的继承者。

然而,贾宝玉对传统家庭规范和期望的冲突使他感到束缚和困惑。

他试图通过逃避和反抗来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最终他还是无法逃脱家庭的束缚。

这次失落使贾宝玉认识到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限制,进一步形成了他个性中的自由主义和反叛倾向。

第四次失落出现在贾宝玉的身体衰弱和死亡面前。

他患有严重的疾病,并渐渐地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这个人世间的痛苦和无奈被无情地展现在他面前。

贾宝玉对于他自己的悲惨命运感到困惑和痛苦,同时也对无常的物质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身体的衰败使贾宝玉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他逐渐领悟到离开这个虚幻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价值失落后的痛苦灵魂
""#
乐意和贾雨村等“ 没天理” 的仕途禄鬼接交, 但是他是极乐意和秦钟、 柳湘莲、 蒋玉涵等具有率真情性的 男人来往。 并且在他看来, 秦钟等率真男性如同众女儿一样是天地精灵所化。 男子之所以浊是因为他们 熏染了禄蠹思想, 钻营于仕途经济。所以他的女纯男浊论同样是出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对此, 已有众 多研究者做出了非常充分的论述。也是他们之所以说他是一个拒绝封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观念的 叛逆者的根本原因。的确, 贾宝玉具有强烈的摆脱封建束缚, 追求人性自由的思想倾向。但是贾宝玉形 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绝不仅止于此。因为这一艺术形象的要义在于他是一个人生价值无法实现, 生命 无所寄托的痛苦灵魂的象征。 固然, 统观全书, 从表面上看来, 贾宝玉是一个最清闲无事的富贵闲人!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任何积 极进取的愿望和行动。即便作为叛逆者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是一个“ 跪着造反的叛逆者” ; 作为一个情 种, 他也只不过是爱博而心劳, 而没有付出追求情感满足的切实行动, 显得过于软弱、 伤感与颓废。但是 当我们追寻贾宝玉的终极本质—— —顽石时, 则能发现他是一个“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的 人生价值不能实现的痛苦灵魂。 当他不堪入选补天时, “ 遂自怨自叹, 日夜悲号惭愧” 。 毫无疑问, 贾宝玉 的终极本质—— —顽石有着极为强烈的补天欲望, 而作为人的贾宝玉则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 了无补天 欲望的封建逆子。 显然贾宝玉形象的“ 生前身后” 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 从表面上看来, 贾宝玉形 象存在着前后不一的巨大“ 断裂性” 。其实, 这种“ 断裂” 正是把握贾宝玉形象本质的关键所在, 是真正理 解《 红楼梦》 之味、 曹雪芹之痴的枢纽所在。众所周知, 《 红楼梦》 不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曹雪芹不完全等 同于贾宝玉, 但是在这个人物形象上凝聚了他最强烈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着根本的 一致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 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 正是贾宝玉形象生前身后的“ 断裂” 凝聚和揭示了 曹雪芹最大的人生苦痛和憾恨。因此必须准确理解顽石补天的真实内涵。顽石补天神话主要包涵了以 下几层内容: 其一, 顽石具有强烈的补天欲望, 并将其作为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全部根基所在; 其二, 顽石没有入选补天的悲剧命运; 其三, 顽石为没有入选补天而悲号惭愧, 同时也自认为没有补天的能 力。顽石补天神话的内涵完全是曹雪芹( 贾宝玉、 顽石) 思想、 命运和憾恨的写照, 是其生命价值观的确 证。虽然有的论者认为“ 补天不是旧补天” , 是顽石拒绝补天。此种说法显然不确当。因为作者明言不能 补天的人生纯是“ 枉入红尘” , 是丧失了生命之根的无价值的人生。脂砚斋在两次评价作者的“ 无才补 天” 时说“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 “ 书之本旨” 。可以肯定“ 补天济世” , “ 利物济人” 正是曹雪芹生命价 值的基点。他是有着极为强烈的治国平天下、 救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热切渴求和 愿望的。可以说曹雪芹的生命理想还是传统士人的“ 入海口推出红日, 炼石头补了漏天” 救时济世情怀, 并没有背弃和超越原始儒家的人生价值观。 补天济世, 奋发有为是封建士人的根本思想导向。 对道义的 担当, 对现实的关切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生命情结。曹雪芹出身八旗世家, 祖辈世代为官, 且和清朝帝室 关系极密。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环境, 当然使他更能看清仕途经济的罪恶, 宦海的污浊, 贾宝玉的一系列 叛逆行为正反映了他对整个封建统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性审视,但这仅是曹雪芹思想的一个方 面, 而儒家的极端入世的治国平天下思想则是其生命价值观的基石。并且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 矛盾。 人是社会的人, 曹雪芹还不可能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当然也不是无才, 但是他正如王熙凤、 探春一样, 生不逢时, 那个表面繁华的康乾盛世, 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 内囊已尽, 腐烂透顶, 无可弥补 和挽救的末世。大厦将倾, 独木难支, 其坍塌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空有架子的贾府正是这一末世的缩 影。他非常理性地看到了任何个人的努力都将无补于事, 正如探春、 王熙凤对贾府的竭力支撑注定徒劳 一样。 “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 是在说探春, 同时也是他自身悲剧性生存命运的写照。 并且 联系到曹雪芹从贵族到贫民的特定生存遭际, 他已经被剔除了具有补天资格和际遇的封建统治阶级的 行列, 属于不堪入选之列, 已不具备任何补天的可能。他的痛苦既是为封建之天的坍塌而哭, 更是为自 己人生价值的不能实现而哭, 是深感人生无路可走, 枉入红尘的痛苦和绝望。《 红楼梦》 凡例中就流露出 “ 今日一事无成, 半生潦倒之罪” 的忏悔心理。归根结底, 这是社会时代制约下的人的生存境遇悲剧。作 为末世本质的社会时代大背景, 注定了个人生存悲剧的必然。当顽石幻形入世,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
从贾宝玉形象的传奇化塑造手法说起
姚雪垠曾说: “ 《 红楼梦》 中被着力描写的几个人物,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等, 他们的学问
! 修养同他们的年龄、 学历都不相称。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 为什么在笔下会出现这种现象?”
事实是: 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来衡量, 不但贾宝玉的学问、 修养和他的年龄不相称, 并且, 作为艺术 形象, “ 贾宝玉” 几乎从整体上违反了艺术创作的真实。如果说他抓周时就抓脂粉钗环及“ 最喜在内帏厮 混” 等奇异举止还是能从人世常情常理理解的“ 新奇异事” 的话, 那么他的“ 衔玉而诞” 及他在七八岁时 就有了非常系统并极具思想深度的女纯男浊论则不仅是奇之至极, 而是违背了现实真实的离奇。对于 贾宝玉之“ 奇” , 作者一方面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来解释: “ 天性所廪来的一片愚浊偏僻” 、 “ 秉性乖张, 生 性怪谲” 、 “ 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 “ 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 陪身下气, 情性体贴, 语话缠绵” 等等。并且还 借贾雨村之口从理论上来论说贾宝玉的乖僻邪谬是由于天地间正气、 邪气交感赋人而生, 是从先天人 性而来。另一方面, 作者还从贾宝玉的生活环境来说明: 出身于公侯富贵之家, 贾母“ 极溺爱, 无人敢 管” , “ 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曹雪芹的确善于从人性角度来揭示人物的品性。如王熙凤之心 机、 夏金桂之悍、 探春之敏、 迎春之懦, 都可以说主要是由先天人性和自然秉赋使然。曹雪芹也的确善于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明人物的性格, 如黛玉的孤高、 敏感和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 些解释用来说明宝玉的聪俊灵秀之气、 乖僻邪谬之态是恰切的。但用来解释宝玉的奇思奇行则不具有 充分的说服力。特别是关于仕途经济的禄蠹论只能是饱经世故、 富有阅历如陶潜、 阮籍、 嵇康等人才能 具有的思想。而贾宝玉作为一个从未涉入世故的幼稚少年能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只能说明这缺乏最基本
# 也是作为贾宝玉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顽石在自叙。 有人称之为灵魂叙事。 其根本特征是用凝聚了贾宝玉生前身后的
全部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的视角展开叙事。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 他不但具有活生生的人的特 征, 更是一个“ 曾经沧海” , 历炼了全部人生的痛苦灵魂的象征。他的思想和生命历程主要是作者理念的 化身和先行设定。只不过是, 作为一个理念化的人物, 贾宝玉相对于此前的作为忠孝节义的刘备、 关羽、 诸葛亮等类型化的英雄传奇人物, 具有了更加符合人性要求、 生命体验和哲理意味的思想内涵。所以准 确理解贾宝玉绝不能仅仅去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真实与否的细枝末节、 “ 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的表象 等, 还必须综合考察作者的思想, 全面进行分析, 以便把握问题的根本: 贾宝玉奇思奇行的背后蕴涵了 什么样的思想意旨以及作者为什么赋予他这种奇思奇行。
补天思想的显与隐
贾宝玉的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生姿态就是对仕途经济的拒绝。他极其厌恶读书, “ 懒与士大夫诸男子 接谈, 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 并且对但凡读书上进的人就起个名字叫禄蠹。 薛宝钗、 史湘云的 见机劝导也被认为是“ 学的钓名沽誉, 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甚至连文死谏, 武死战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最 高人生价值观也给以了否定。 的确表现出极大的叛逆性。 贾宝玉拒绝仕途经济的原因, 考察其自身的言 论, 主要是出于对人情纯真, 人性自由的追求。因为走仕途经济之路就意味着参加科举考试, 学习时文 八股。 而时文八股在他看来, “ 原非圣贤之制撰, 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 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 只是 对自由人性的扼杀。他的女清男浊的观点, 认为“ 天生人为万物之灵, 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情于女 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杂滓浊末而已” , 似乎是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来评判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男性的, 认为是天生的污浊之物。这当然是表面现象。“ 天生万物, 皆有情理” 才是他的真实看法。所以他尽管不
$$%
《 江淮论坛》 !""# 年第 $ 期
的现实生活基础, 违背了正常的人性真实。 但贾宝玉无疑又是一个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问题的实 质在于对于这种背谬的解释绝不能囿于它是否有违生活之真的现实主义视角, 而是必须把握贾宝玉形 象的独特塑造方法。鲁迅虽然说, “ 自有《 红楼梦》 出来以后,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其实, 曹雪 芹仍然是用非常传统的传奇化手法塑造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或者说是用了“ 只取其事体情理” 的理 念化、 寓意化的塑造方法。"固然作品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 贾宝玉被充分地人化, 成为活生生的、 生气 灌注的艺术形象, 但贾宝玉形象之魂则在于他主要是一个用传奇法塑造的理念化人物。对于贾宝玉, 作 者的着眼点根本就不在于他是否符合事体之真, 曹雪芹主要是通过宝玉传达一种思想, 表现一种情感。 从根本上来说是充当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代言人和传声筒。在作品第 $ 回, 作者开篇就指出了贾宝玉 的来历和终极本质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女娲炼石补天弃而不用的顽石。《 红楼梦》 的主要内容就是顽 石“ 无材补天, 幻形入世, 蒙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携入红尘, 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同时顽 石幻形入世的过程中又插入了太虚幻境赤霞宫神瑛侍者“ 凡心偶炽” , “ 下凡造历幻缘” , 而绛珠仙草为 酬报其灌溉之德, 也去下世为人, 用一生眼泪偿还的故事。顽石是被神瑛侍者夹带投胎入世的, 所以贾 宝玉是顽石和神瑛侍者的统一体。作为顽石的本质, 贾宝玉主要是象征着空无的庄禅精神的化身; 作为 神瑛侍者的本质, 他主要是作为“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的情的化身。这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另一方面, 由于顽石的来处和去处都是大荒山青埂( 情根) 峰, 所以它还不是彻底的空无, 根子里还有着难以剔除 的情的成分; 而神瑛侍者下凡的本质是造劫历世, 它终将返还太虚幻境, 又具有了空的意味。所以顽石 和神瑛侍者又有着相通性。这二者的结合使贾宝玉成为一个具有悲剧性生命体验意味的人生空幻情难 舍, 现实黑暗难弃绝的痛苦灵魂的象征。这带有鲜明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 是典型的传奇化的创作方 法。 就此而言, 《 红楼梦》 相对于此前的志怪传奇小说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它只是更精致化了。 固然, 从 总体上来说, 《 红楼梦》 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反映了清前期丰富广阔的历史、 社会现实。但贾宝玉主 要是一个用传奇法塑造的形象。贾宝玉思想和精神的根本导向始终体现出顽石和神瑛侍者的本质的先 行规定性。并且从作品的叙事方法上也能看出这一点, 《 红楼梦》 不但是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在叙说贾 宝玉的故事, 这一叙事角度, 主要是按现实生活、 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和逻辑展开叙事。同时《 红楼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