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注重养生和保健,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养生文化和民俗习惯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一些方面。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深受中医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注重调整饮食、锻炼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强调营养的均衡摄取,主张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可以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和绿豆;而在冬季可以多吃温暖身体的食物,如姜和红枣。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避免过量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食物,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也注重运动锻炼。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被广泛推崇。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柔和呼吸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深度呼吸,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养生也关注人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

传统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五福”,即“喜、怒、思、悲、恐”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盲目追求情绪的极端。

二、古代宫廷的养生习惯在古代宫廷,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养生习惯更加注重和精细。

皇帝的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保健的方式,更是一种维持天命和帝位稳定的重要手段。

宫廷养生的一大特点是有关食物的烹饪方法。

古代皇帝和皇后的饮食非常讲究,例如他们经常食用珍稀的食材和草药,如雪蛤、鹿茸等,这些材料被认为有助于延年益寿和增强体质。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状的协调,以增加食欲和食物的吸引力。

此外,宫廷也注重养生保健的其他方面,例如服用草药和中药,参与一些传统的功法和气功练习,以及进行精神修养和冥想。

这些养生习惯被认为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气场,保持精神的平静和清晰。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是追求身体健康和内在和谐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有六大重要的文化元素,它们是:中医草药、饮食调养、气功养生、按摩推拿、太极养生和自然环境。

一、中医草药中医草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以来,中医草药凭借其独特的药物特性和疗效,在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医草药根据草药的性质,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如何选取合适的中草药和正确的用法用量是关键。

二、饮食调养中国传统养生注重饮食调养,秉持“药膳同源”的理念,运用食材的药用价值进行养生。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传统的饮食调养方法包括五味调和、冷热平衡和食物疗法等。

例如,常用的养生食谱包括糯米饭、煲汤、糖水等,它们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三、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独特之处。

气功养生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思维等方式,培养身体内的气(也称为真气)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健康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气功练习具有较强的调节身心的功效,可以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神经系统等。

四、按摩推拿按摩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养生中。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经络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促进气血循环,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按摩推拿分为推、拿、揉、捏等不同手法,常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睡眠质量、调整内脏功能等。

五、太极养生太极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太极养生通过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运动形式,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太极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通过慢功夫、柔和的动作和舒缓的呼吸来达到平静心态、减压和放松的效果。

太极养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体力、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健康理念。

在古代,人们认为养生是一种修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实践。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中医理论中提到的“阴阳五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并对养生提供指导。

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食用温性的食物可以驱寒,食用寒性的食物可以清热解毒。

合理搭配食材,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进行饮食调养,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调理气血成为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式,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疏通经络:中医理论中提到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它们贯穿全身,并与内脏和器官相连。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舒缓疲劳,进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常见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拨罐等。

二、气功养生中国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姿势和意念来调和身心的养生方法。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和佛家的修行方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和接受的养生方式。

1.太极拳:太极拳是气功养生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缓慢而柔和的动作,配合深呼吸和意念的调节,帮助人们达到身心的平衡。

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同时也有助于调整呼吸和减轻压力。

2.八段锦:八段锦是另一种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

它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可以调整呼吸和舒缓身心。

练习八段锦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淤血和湿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三、精神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精神修养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人们提升精神修养的方法:1. 冥想:冥想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调整呼吸的修养方法。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与长寿。

以下我将从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为基本原则,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养生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之性,各有所主,各有所病”的理论,强调了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为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道家炼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一种修炼方法,主要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炼丹起源于道家思想,认为通过炼丹可以达到身体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的境界。

在道家炼丹中,注重“内丹养生”,即通过炼制内丹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气血的流动,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炼丹经典《金丹真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丹药制作、服用方法和养生技巧,对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修行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修行注重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永生不灭。

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和默观等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杂念,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如素食、诵经、忏悔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清理身体和心灵的杂质,提升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和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调理,道家炼丹强调自我修炼,佛教修行则关注心灵的净化。

这些养生方法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灵的安宁,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但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古代中国自古便注重养生、保健,将保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传统医学治病的方法基于黄帝内经、四书五经等众多经典之上,发展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

在中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养生方式也独具魅力。

本文将会从中医和养生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

传统医学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体系,波及医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它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主张平衡身体的阴阳之气,防治疾病。

它包含了中草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多种疗法,因而又被称为“中医”。

古代医学传承千年,发展出了严密完备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医经典的总称,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阐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经络、脏腑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灵枢》主要关注医疗技术和针灸治疗,包含160篇对中医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特别是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

中草药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特色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草药国家,它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严格的制度,从采购、质量控制到制剂技术,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草药因其天然、绿色、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可。

近些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病人亲身体验到了中药的疗效,中国中草药也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约有4000年左右历史,它又是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由多个经络构成,不同经络与不同器官相连通,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来调和人体阴阳,促进生命活力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病、养生、健身的目的。

推拿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它是利用手法进行按摩、揉捏等操作来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推拿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推拿着重点的是对人体“气、血、津、液”等生物能的开发调节和利用,给人体原有的生理机能以强有力的调节、引导、滋补。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饮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养生饮食注重养生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很多养生食物在现代已经从古代秘方变为现代美食。

比如,人参、枸杞、田七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养生饮食还强调“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提倡吃五谷杂粮以获取全面营养,并提倡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结构。

此外,养生饮食还注重烹饪方法,如熬、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

运动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活动强调意念的调动和冥想的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的调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气功是注重调养气血的运动方式,通过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肢体,传导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传统养生文化的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机能的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产生负压,以刺激经络和穴位,通过排除病邪、增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推压肌肉、关节、穴位等,调整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还包括中药、按摩、艺术以及一些节气养生习俗等。

中药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医药学,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单一或多味草药的组方,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以其丰富的疗效和养生功能,被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领域。

按摩是一种以手法和指压技巧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进行刺激的疗法,它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艺术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还注重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习俗,如立秋时吃受秩瘦肉、端午时挂艾草等。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而中国养生文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已开始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最早的养生文化。

古代的养生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保健、药膳食疗、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人们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将养生文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养生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养生文化也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如太极、瑜伽等养生方式相继诞生。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养生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下面列出其中几个:1.中医养生的传承中医理论在中国养生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为核心,通过调整人的内部环境,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健康饮食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养生保健作用在民间也广为人知。

古代就已形成了“食色性也”,“药食同源”等理念,将营养和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食物调养和食疗补益,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3.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民间,被大众广泛接受。

民间养生活动有着很浓的地方特色,以村民广场作为聚会地点,进行早晨锻炼、散步、武术、舞蹈等活动。

养生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些人会保持“三清”、“三调”、“三戒”等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预防各种疾病。

三、中国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养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养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对身体有益的方法和知识,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医理论和药膳食物的应用,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此外,养生文化还通过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人们进行身体调整和修身养性,缓解压力、改善心情,使人们具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 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文化
一、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三、中医养生四要诀 四、中华医学养生的文化特点 五、古代名人养生经
神医扁鹊
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 人,原名秦越人。云游 各国,为君侯看病,为 百姓除疾,医术高超, 名扬天下 ,百姓敬他为 神医。
“起死回生” 虢国太子
“讳疾忌医” 齐桓公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字元化,东汉杰出的 医家。
精通方药,在针术和灸法 上的造麻沸散”是世界 上最早的麻醉剂。
是一名运用心理疗法治疗 疾病的专家。太守看病
提倡导引养生。他创编了“五禽戏”,模仿 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 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
2、吐纳导引中医养身学派
战国时,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糅 合进了吐纳导引术中。 汉代,张仲景阐述了导引的养生防病意义。 华佗创立“五禽戏。
魏晋,嵇康《养生论》阐述了“导养 得理,以尽性命”的道理。葛洪指出气功 的作用是“内以养生,外以祛邪”。提倡 导引术应动静结合,不拘形式。晋道士许 逊在《净明宗教录》提出“气功若成,筋 骨和柔,百关通畅”。
四、中华医学养生的文化特点 1.“人命至重,有贵干金”的救死扶 伤 精神 2.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4.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5.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自中华民族传承繁衍至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养生”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养生、熟悉养生。

从古论今,养生又被称为“道生”、“摄生”、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养生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的具体疗效能够调养生息,健身养脾,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身心都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益寿延年。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整体步伐都在逐渐加快。

涉及的领域当中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等。

其中还融合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特色。

影响并且参与到人们的长期生活中。

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体育养生文化系统,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也将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传承和发扬。

基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它传承的目的就在于体形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让更多的研究学者加以重视,深入研究。

传授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真谛,构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养生体系。

养生贵在于养心,养心受益于养生。

2.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现状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与西方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概念。

文化的进步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人们的个性、脾气,气质、情操、风格, 全都来自于自身文化的熏陶,生活的意义以及存在价值都离不开它的影响。

衡量社会的进步是延续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它结合了我国非常重要的中西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与儒、释、道家等都联系非常密切。

在此联系的基础上,我国的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二者对比而言,在形式内容大同小异,研究深度和理论基础上大致相同。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于养生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对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

随着现代社会大方向的逐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领域,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与健康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人们的饮食起居,还融入了医学、哲学和人生观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原则,人们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一、中医养生理念: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理念认为,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健康。

阴阳是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与月亮、火与水等。

在人体中,阴阳代表了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可以维持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二、饮食养生:五谷为基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注重以五谷为基础。

五谷包括了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主要粮食。

其中,大米被视为“稻精”,有滋补养身的作用。

小麦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补充能量和促进肠道蠕动有益。

玉米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益于眼睛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高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谷子则具有养胃止泻的作用。

除了五谷,蔬菜、水果和草药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养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胃功能。

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养生中,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对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和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独特的作用。

三、运动养生:气功与太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太极是广泛实践的养生方法。

气功强调调整呼吸和练习特定的动作,通过调和气血和提高体内的气机来增强健康和延年益寿。

太极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武术形式,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练习方式,通过身体的舒展和呼吸的调整,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心理养生: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修身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养性指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五、季节养生:顺应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理念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

根据季节的变化,人们会相应地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根据文献考证,我国养生文化萌芽于商周时期,甚或更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所以,有关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1.形神兼养,孟在养神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

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架构。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与神的关系如同著名养生家秘康所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只有形、神健全,才是健康无病之人,才有可能长寿。

(黄帝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历来养生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重在养神的。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显著特点。

2.掌握适度.孟在调节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

中国养生也以讲究“适度”为币要原则。

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等,这些粼看似普通,但十分重要.而做到更是十分不易。

(1)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然而如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或长期地作用)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以弃为例.本来乐观的情绪能促进健康.但如过度,则不利于健康。

再比如一般思虑并不伤身,但过度思虑会产生“气结”。

所以历代养生学家均主张喜怒以伤神气,少思虑以养神气。

去忧悲以悦神气,防惊恐以摄(养)神气。

(黄帝内经)还认为,情志过度.致病多重,或者能成为外邪浸人人体的先导。

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2)饮食五味的适度对于饮食卫生,历史上多有论述,但全面论述的仍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果过、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

中国人的养生知识

中国人的养生知识

中国人的养生知识一、概述中国人的养生知识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传统的养生方法以及现代人们对养生的认识和做法。

二、传统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讲究平衡饮食。

养生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五谷为基,粗细搭配,烹调清淡。

另外,中医药中也有许多食物被认为具有养生功效,如枸杞、中药材等。

2. 中医理疗中医理疗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

这些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3. 运动养生中国人注重身体的运动养生,如太极、气功等,能够增强体质、平衡身心。

此外,传统的中国功夫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养生方式。

三、现代养生认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养生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新一代中国人将养生与科技相结合,注重科学和健康的养生方法。

1. 营养保健品现代人通过摄取一些保健食品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保健品可以辅助身体养生,提高免疫力。

2. 健身锻炼现代人注重健身养生,通过健身房、户外运动等方式进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和形体美观。

在健身锻炼中,科学的运动方法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3. 心理健康现代人注重心理健康,通过冥想、瑜伽、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平衡身心。

心理健康是现代养生的重要方面。

四、养生常识1. 饮食搭配养生中的饮食搭配要注意合理搭配,吃多样化的食物,并避免暴饮暴食。

2. 定期运动保持身体活动量,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免疫力。

3. 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 积极心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有利于身心健康。

五、结语中国人的养生知识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养生的传统。

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也需要结合科学和现代技术来实践养生。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生常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

而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则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更有科学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有很多方法,比如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在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二、饮食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道就是饮食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食物通过热性、寒性、甘、苦、酸、辛等属性作用于身体,从而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脏腑的功能。

因此,一些饮食养生的方法非常有效。

比如说,中医强调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物,而少吃油腻、辛辣、烟酒等对身体有害的饮食。

在调理身体的同时,饮食养生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运动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以太极拳、气功、武术等为代表,这些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舒缓身体的肌肉和神经,更能够帮助我们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运动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有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体内毒素,为身体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心理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心情不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心理养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悦和精神状态平稳。

中医的推拿、按摩和其他气功方式均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善情绪,增强心理素质,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心理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重要的养生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从而得以保持一个愉悦、健康的生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养生与健康观念的影响,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化传统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养生和健康的智慧。

这些观念和方法不仅在古代被广泛采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并且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养生方法和原则。

一、和谐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养生和健康观念的核心。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都是重要的方面。

古代智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关系包括了饮食起居、锻炼身体、心理调节等各个方面。

二、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视为养生的重要方面。

饮食养生的原则主要有“饮食有节”和“五谷杂粮”的观念。

饮食有节强调了合理的饮食安排和克制的原则,适量而不过度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五谷杂粮的观念认为多样且均衡的饮食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综合摄取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三、锻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锻炼是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较为流行的锻炼方法有太极拳、气功以及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例如杂技等。

锻炼养生的原则是适度和有规律的锻炼,保持身体的活动性和柔韧性,增强体质和免疫能力。

四、心理调节与健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调节被视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方法。

古代智者们强调了平和心态和治疗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调节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达到,这些方法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自然疗法和中医养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观念不仅包括了生活方式、饮食、锻炼和心理调节等方面,还包括了自然疗法和中医的养生方法。

古代智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自然规律,发现了许多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观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的原则,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国养生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
•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 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儒家养生说
•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 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 具体养生方法。 •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体质养生-体质的种类
1.平和体质 2.气虚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痰湿体质 6.湿热体质 7.血瘀体质 8.气郁体质 9.特禀体质
1.平和体质
【形体特征】 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 面色和肌肤润泽,头发浓密而有 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及食 欲良好,大小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说明:ⅰ 平和体质:32.75﹪ ⅱ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 人越少。 ⅲ 调养方式:“中庸之道”,“顺时而养”。 饮食:“谨和五味”。 运动:适龄锻炼。
长久健康地活着
传统养生观

• • •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阳五行学说 诸子百家 中医养生


体质养生
传统养生
《黄帝内经》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 晚乎。” 强调,“治未病”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现代生活健康隐患
• 亚健康 • 食品安全 • 环境污染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 《庄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

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

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一)形神兼顾,养神为先就养生学的范畴而言:1、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基间的精血。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2、神:指人本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

3、形神之间的关系: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生。

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兼顾,形神共养,不可偏废。

只有形神统一,才是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才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段。

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即形成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盛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叫做“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另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素问·疏五过论》)可见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4、养身需先养心主张形神共养,决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

鉴于祖国中医学关于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而为一身之主宰的生理观,所以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

由于可见,形神兼顾、养神为先确实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古代医学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

即“神”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

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二)虚静养神,凝神益智祖国养生学向来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

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虚静养神这样一种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庄子就提出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从而得出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的结论。

顺着老庄哲学所开启的这条思路,后代的养生家无不提倡“养静为摄生首务”(清曹庭栋《养生随笔》)。

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集中探讨了虚静养神的要义:“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考察中国养生文化中的“虚静养神”学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味诉诸体力消耗的运动养生方法不同,“虚静养神”理论更注意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潜能的目的。

这种理论的作用机理,中国古代哲人早就有过这方面的深刻认识,《管子》中就曾经提出过“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立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的观点。

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虚静”不但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和宋明理学观照外物、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

佛家也是在“禅性”状态中观照世界的。

所谓“禅”,在梵语中正是沉思之意,而沉意与虚静则具有相近的内涵,其本质都是要求人们暂时切断感觉器官与外界的联系,排除一切外在干扰,中止大脑中的其他意念,使意识集中到一点,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

佛家认为只有如此,人们才可能理解整个人生、认识宇宙的终极真理。

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古代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倾心于“虚静”学说呢?从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形式上具有偏重直觉的趋同性,而虚静状态正是诱发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实,无论是哲学的彻语,或是艺术审美活动,它们都只不过是人的内在生命力的外现方式之一,因而不可避免地与传统养生理论有着共同的旨趣——把“虚静”作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

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把“虚静”视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顺乎自然,物我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

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

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1、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

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其次,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

因此,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

2、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谓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认识人与自然二者本身所具的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

早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的论述,可见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了自然界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们只有依循这种规律方可生长久视。

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只有象《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那样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以养生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

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

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四)养生与养性、治国相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揉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