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
6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2)基岩海岸
岩石海岸。 海岸的特点是岸线曲折,水 深湾大,岬jiǎ湾相间,多天然良 港。 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南的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沿 岸,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等地的海岸也属于这种类型。
(3)生物海岸
主要指由珊瑚礁和红树林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和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 的产物,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的部分岸段。
D、 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
黄河决口铜瓦厢后又注入渤海,渤海湾黄河三角 洲又有所发育,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河口三角洲岸线。
(3)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
A、贝壳堤 B、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及海岸线的变化
A、贝壳堤
什么是贝壳堤
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沿岸沙堤(或沿岸 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 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4)18中叶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岛
北岸淤涨,崇 明岛面积扩大
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 主泓走南道,北面江岸淤 涨,海门县江岸有较大扩 展,同时启东地方也逐渐 淤积成陆。1954年时崇明 岛面积为600多平方公里, 到20世纪80年代时增加到 1083平方公里。目前崇明 岛仍在向海门、启东靠拢, 表现出逐渐与北岸并岸的 趋势。
第一道贝壳堤: 基本上与现在的海 岸线一致,北起北 塘北,南至贾家堡。
三、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变迁
1、古长江的喇叭形河口 2、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3、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
五六千年前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北岸沙嘴由
1 江都向东北延伸到海安李堡附近,南岸自江阴,沿常熟福 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外岗、黄渡、青浦盘龙镇、
(7)19世纪末 年以来的海岸线
19世纪末光 绪年间在钦公塘 外筑外圩(wéi) 塘。位置大致在 现在人民塘岸线 上。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三章(海岸线)(1)
长江三角洲政区图
杭州湾北部 沙质海岸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有广义的珠江三 角洲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两种解释。广பைடு நூலகம்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庆羚羊峡以 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流 溪河江村以下,潭江开平以下的冲积平 原以及部分的丘陵、台地,面积约10000 平方公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东、 西、北三江冲积而成的复式三角洲,面 积约600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政区图
广州古称 “楚亭”,这个 楚亭在今珠江漏 斗村。广州又别 称“羊城”、 “穗城”。 广州见于准 确记载的历史于 秦代,为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州 已由一个海港城 市演变成一个内 河城市。
南北风土之差异
•
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 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 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 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 , 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 而身自不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
• 贝壳堤
• 滦河三角洲及渤海湾
• 黄河三角洲的成长
渤海湾黄河河口卫星图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长江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水量 十分丰富,含沙量较黄河小。加上 支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 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而且宽阔 的江面,风疾浪急,可以减缓泥沙 沉积的速度。因此,长江泥沙的堆 积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黄河不尽 相同,主要表现为速度较黄河缓慢 得多。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篇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二OO八年四月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一些基本概念:
1、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 现 象,与间冰期相关)、海塘(杭州湾抗潮人工堤岸); 2、泥质或沙质海岸(称低海岸)与基岩海岸(高海岸); 3、三角洲(在河流入湖或入海的河口处,因动力条件改 变,由所挟带的泥沙堆在河口而形成); 4、沉积相(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 合。如:陆相;湖相;海相)。
《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
《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
其中,海陆的变迁,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从远古时代开始,地球的海陆格局就并非一成不变。
最初,地球上的大陆或许是连成一片的超级大陆,随着地质运动的进行,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而海岸线,作为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海平面的升降是导致海岸线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量的冰水流入海洋,海平面就会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淹没了大片原本属于陆地的区域。
反之,当气候变冷,大量的水以冰川的形式储存起来,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则向外海延伸,曾经被海水覆盖的区域重新露出水面,成为陆地。
板块运动也是影响海岸线变迁的关键力量。
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会使陆地抬升或下陷,从而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例如,在板块的碰撞带,山脉会隆起,海岸线可能会随之变得曲折;而在板块的张裂处,新的海洋会形成,海岸线也会相应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火山活动和地震同样能对海岸线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新的岛屿,从而改变周边的海岸线;强烈的地震可能会导致陆地的下沉或上升,进而改变海岸线的位置。
除了这些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在近现代以来也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加剧。
填海造陆、修建港口、围海养殖等活动,都直接改变了海岸线的形状和长度。
在我国,海岸线的变迁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例如,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使得海岸线不断向外延伸。
曾经的一些沿海城市,在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后,如今已经离海岸线有了一定的距离。
在欧洲,荷兰由于国土面积狭小,长期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硬生生地将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创造了更多的陆地空间。
然而,海岸线的变迁并非总是带来好处。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
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
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
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
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
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
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我国海岸线的形成和海疆的分布
我国海岸线的形成和海疆的分布作者:董昭阳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7期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海疆绵长,海域面积广大,海洋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古老灿烂。
我国漫长的海岸线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国海岸线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
在地质年代第三纪前期(距今5 000万年至3 000万年前),就已形成了中国南海和东海目前的构造。
至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距今1 500万年至300万年),由于大陆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脉持续隆起,亚洲东部呈现弧状的岛屿链,中国近海轮廓初步定型。
至50万年前更新世后期,气候转暖,冰盖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河北平原、苏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当时华东的海岸线,由北向南大约在今燕尾港、陈家港、建湖、海安、南通一带。
在距今50万年这段时间内,地球出现过多次冰期和间冰期,引起过多次海浸和海退。
进入第四冰期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渤海完全干涸,黄海、东海、南海水深100~200米的大陆架相继成陆。
海岸线向东扩展,自朝鲜半岛东南,经台湾岛东岸、海南岛南岸,直达中南半岛中部。
距今15 000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海水再次淹没大陆架和沿海部分地区。
台湾、海南岛及沿海岛屿再次与大陆分离,海岸线再次向西退缩。
距今6 000年时,海浸达到高峰,渤海岸线大约在昌黎、文安、任丘、献县、德州、济南一线,黄海岸线大约在今赣榆、灌云、涟水、高邮、扬中一带,长江以南海岸线在无锡、苏州、嘉兴、绍兴东部一带。
那时的胶东半岛为一大岛,孤悬海中。
距今6 000年以来,海平面与海岸线相对稳定。
此后由于黄海、淮河、长江以及其它大小河流,每年夹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沉积,使华北平原、苏北平原不断扩展,海岸线向东推移,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状态。
中国的海岸线从辽宁鸭绿江口至广西北仑河口,总长度大约18 000千米,如果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计算在内,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则为32 000多千米。
临海的省、市、自治区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微专题:海岸线的变迁
D 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 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 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 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 水面,之间的范围。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 着在硬底物表面、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 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丁坝的作用:阻碍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 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 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 岛。“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2)分析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海移动的速度 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变动: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原因: ① 黄河改道,不再夺淮入海,河口缺乏
新的泥沙来源(堆积减弱); ② 海岸线多河流沉积物,质地松散,易
受海浪侵蚀(侵蚀加强); ③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10米等深线向陆 地移动,表明海 岸受到了侵蚀
点拨:材料中“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 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表明该三角洲已经废弃,原因是1855年之后黄河改道,不再 夺淮入海,无法给该河口带来新的泥沙。
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1]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20~30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
19世纪末,据地图岸线在头沟、四沟、大沙沟、元宝底、南项、狼坨一线。
大凌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间之盘锦湾,随两侧三角洲的发展而逐渐缩小。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changes of coastline in Chinesehistory)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 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 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 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 世纪20~30 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下辽河平原海岸历史变迁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
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3.辽东湾滨海平原的变迁
辽东湾滨海平原的主要入海水道辽河及大、小凌 河。汉魏时,以游牧为生的乌桓和鲜卑居其上源,原 始植被未遭破坏,水土保持良好,河流来沙很少,海 岸线曾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汉时大辽水安市入海, 当时安市县在今海城东南营城子。辽时,东京道所属 海州治今海城,其附廓县称为临溟,仍频临海边。
3.入海河流的泥沙影响。当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海 洋时,泥沙在海岸附近堆积起来,长年累月,沉积为 陆地,这时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移。如黄河每年海泥 沙多达16亿吨,使黄河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伸长2~3 公里,即每年新增加约50平方公里的新淤陆地。由于 河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使海岸线也不断地向海洋推进。
15
主要的变化的海岸线有:辽河三角洲海岸、渤海 湾海岸、苏北海岸、长江三角洲海岸、杭州湾海岸、 珠江三角洲海岸等。
30
渤海湾南部海岸,自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 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
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70公里。12世纪黄河夺淮 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 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 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 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 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 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
9
砂砾质海岸 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以台湾
的海岸最为典型。大陆砂砾质海岸多呈零星分 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 南和广西分布稍多。
砂砾质海岸的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 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 ,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 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6
(1)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分布较多,杭州湾 以北,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我国的 基岩海岸长度约5000公里,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30%。 此外,在台湾岛和海南岛,其基岩海岸更为多见。
3~6世纪中西间海上航线的变化
息,徽外诸国往还交市” 。说明顿逊在交州与海外诸国交通中的重要地位。西域各国商人 经顿逊至中国,云集交州,所以 ( 宋书・ 夷蛮传)史臣论赞云:“ 商货所资,或出交部,泛
一 3 5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大多止泊于 广州, 如 求 那跋 摩于刘宋 元嘉 年间 “ 会值 便风, ‘ 来至广州 ’ , , ( 3 ) 拘 那陀罗 于梁中
大同元年 ( 5 4 6 )来至广州。 ( 4 ) 日 南郡不仅与两广地区和内 地有着水陆交通线, 而且地当南 海交通要冲。汉时便 “ 交趾七郡贡献,皆 从涨海出 入’ + 。 0 ( 5 ) 日 南在汉代就是重要的国 际贸易 港,“ 后汉植帝世,大秦、天竺皆由 此道遣使贡献。 + r ( 6 ) 地处今印尼苏门答腊或爪哇的叶调
国被称为 ‘ 旧 南徽外” ,也说明其使来献经过 日 南。魏晋南朝时日 南仍然是对外交通的门
户。日 南郡之卢容浦口 是商船之始发港,有 “ 众国津径”之称。 ( 水经注)卷 3 6 引康泰 < 扶南记>日:“ 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 也。 ”卢容浦即东晋葛洪 《 太清金液金丹经》( 以下简称 ( 神丹经) )卷下所谓 “ 寿灵浦” ,
2 0 0 4 年 第2 期
海陵波,因风远至,又重峻参差,氏众非一,殊名诡号,种别类殊,山深水宝,由兹自 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 属。 ”由于交州在海上交通的重要,( 水经注)卷 1 引康泰 ( 扶南传>有 “ 自 交州至天竺最
近”的说法。
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广州在对外通商方面日 益取得与交州相等之地位,番禺、龙编 取代了两汉时代的徐闻、合浦两地。广州之治在番禺,番禺成为与龙编鼎峙而立的重要港 口。广州对外通商始于秦。秦始皇经略南越, ( 淮南子・ 人间训)谓其目的在于 “ 越之犀 角、象齿、翡翠、珠巩” 。南越即都于番禺,( 汉书・ 地理志)称南越 “ 处近海,多犀、象、 术帽、珠矶、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一都会也” 。魏晋以 后,广州尤为外国商货之所聚。( 晋书・ 吴隐之传)云‘ :“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筐 之宝,可资数世。 ”( 南齐书・ 东南夷传)记载: “ 宋末,扶南王姓侨陈如名阁耶跋摩遣商货 至广州。 ”同书 ( 王现传)云:“ 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在对外贸易方 面,广州经常被人与交州并提,( 南齐书・ 南蛮传)云:“ 藏山隐海,环宝溢目,商舶远届, 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韧积王府。 ”《 晋书・ 义阳城王望传)云:“( 司马)奇亦好畜聚, 不知纪极,遣三部使,到交广商货,为有司所奏。 ”《 梁书・ 王僧孺传》记载:南海 “ 海舶 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 。( 南史・ 吴平侯景传》附子萧励传记载,梁时由于 “ 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 数” ,后来萧励任广州刺史,“ 纤毫不犯” ,于是每年至广州之外国船舶多至十余艘。“ 励征 讨所获生口 宝物,军资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 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 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日:‘ 朝廷便是更有广州。 ” , 番禺和龙 编作为国际贸易港之兴盛局面,一直相沿至宋,南宋周去非 ( 岭外代答)卷 1 云:“ 至今 八桂、番禺、龙编,鼎峙而立,复秦之故云。 ”南朝自 扶南、天竺、师子诸国来华僧人中,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前世今生”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前世今生”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前世今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月签署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签署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开始收复台湾,随后则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1947年12月1日,中国民国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并进行公告。
原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
同时还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南海标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岛,并采用四群岛的最外缘岛礁与邻国海岸线之间的中线在其周边标绘了11条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
这就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正式标出的U形断续线。
[1]1948年2月,中国民国政府将此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公开发行。
因该线的形状像英文字母“U”,故称其为“U 形线”。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政府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上这条断续线,只是在1953年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东京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关于领海的声明中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宣布此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至此,就中国立场而言,涉及南海的“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明确了。
[1-2]被“架空”的九段线在1947年民国政府最初的11条断续线公布之时,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
许多国家包括南海周边国家以及苏联、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出版的地图上也画上了11条断续线,并注明归属中国。
但在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美、英应法国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处理包括在条约之中,并同意法国将其盟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都带到会议上,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岸线变化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岸线变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20~30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总结:我国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所以具有较一致的特点。
海岸线的变迁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白令海峡成为地峡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 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 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 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 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 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 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 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 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 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 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 五十至六十年代,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 队,在北起宁河南至黄骅的渤海湾西岸地 区,先后发现四条古海岸线贝壳堤。堤上 并散在着古代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存。从 这四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对照历史上黄 河改道时间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当黄河 远离天津入海时,是渤海湾贝壳堤形成时 期,而黄河从接近天津入海时,则是贝壳 堤终止形成的时期。
• 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 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 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线的变迁》纠误
《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线的变迁》纠误
夏祥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线的变迁》为南京大学地理系张忍顺所作(下称张文),1985年载入《中国第四次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同年编入江苏省海岸带滩涂资源综合考察报告海岸地貌篇。
张文在考证沿海墩台建设、河口延伸的基础上,结合地名研究,为历史时期江苏的海岸变化绘制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是一篇影响较大的学术论文。
美中不足的是张文对某些地段、个别时期的海岸线的记述存在着较大的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夏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江苏海岸线变迁与滩涂围垦 [J], 杨智翔
2.2000~2009年江苏沿海海岸线变迁与滩涂围垦分析 [J], 陆晓燕;杨智翔;何秀凤
3.新编江苏县志“自然灾害录”纠误 [J], 施和金
4.1985-2015年江苏省海岸线变迁研究 [J], 胡雪松;贾济红;吴凌颖
5.1984—2016年江苏省海岸线和沿海滩涂的变迁 [J], 吕林; 崔丹丹; 陈艳艳; 张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共20页PPT
• 随长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湾南岸加 积,改变了海水的动力条件,引起杭州湾
北岸的内坍。王盘山首当其冲,最先坍入 海中.
• 唐前期的岸线西起澉浦,东北经望海镇 (海盐东7.5公里)、宁海镇(县东)至金 山东南约5公里处,折东北与自奉贤、柘林
南来的岸线相接。唐后期金山附近岸线严 重内坍,唐末五代时海潮直逼金山脚下。
• 海盐一带岸线在县东2.5公里望月亭,乍浦 岸线在故邑城以南,这条岸线保持到南宋 初年。以后海岸又迅速内缩。12世纪50年 代金山始沦入海中,元时海盐城外宁海镇 也被海水吞没。海岸距海盐城约1公里,明 时仅及半华里。
• 15世纪60年代岸线逼近金山卫南面,几无 滩地。15世纪70年代以来屡修海塘,坍岸
SUMMER TEMPLATE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
•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金山卫滩地和戚家 墩海滩及大金山山腰上,陆续发现新石器
时代遗址和春秋至秦汉时代的村落。乍浦 南1.5公里许海中在17~18世纪特大低潮时 曾裸露出古代遗址,史称故邑城。据记载
应为东汉海盐县故址。据上所述,说明这 条岸线稳定了很长时间,直至4世纪的东晋 时,王盘山仍为滨海要塞。
有所控制,塘外滩地稍有扩展。大致与今 日相同。
• 杭州湾南侧的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
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 生物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处于湖泽分布
的水乡泽国环境。说明成陆不久,地势低 洼,距海甚近。
Hale Waihona Puke • 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 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 浒山(慈溪县)—上林湖一线北侧的古海塘
(从后塘至七塘)。从中也可看出海岸线 发展的大致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湾顶部海岸 线的历史变迁
• 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 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 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 (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 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 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 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 的。
7、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
•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 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 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 津。
•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 皖、鲁、冀、津五省市基本 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 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 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 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 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 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 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
•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 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 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 始向外伸展。
•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 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 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 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 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
2. 沙岸与岩岸
• 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 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
岩岸
沙岸Βιβλιοθήκη 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
• 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 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 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 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 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对渤海来说,它的 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 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 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 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
6.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
•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 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 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 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 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 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 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 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 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 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 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使海湾封闭成泻湖, 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
4
、 黄 河 三 角 洲 的 变 迁
1990年
1990年3月
1992年4月 1993年4月
1993年10月 1995年10月
地公 汊
开里 ,
采, 向年 。淤 东
海北月
造方在
1994年10月
陆向黄 ,入河 使海入
海,海
上使口
油河处
田长施
变缩行
为短人
陆工
2000年2月
改
1996 9 16
5.东海海岸线变迁
4000年前
宋明 东 汉
唐
• 崇明岛de形成
• 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
• 最早出现于唐武德
• (618—626年)年间,
• 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
• 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
• 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
• ,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
• 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 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 较大的伸展。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 “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 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 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 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 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
西线工程
• 据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引水方案的规划研 究,从三条河年最大可调水量约为200亿m3,其中从长江 上游通天河调水100亿m3;从长江支流雅砻江调水约50亿 m3;从大渡河调水50亿m3。供水范围初步考虑为青海、 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
1.冰期海退
•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 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 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 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由于海面的 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都与 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 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 延。
•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 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 5.2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 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 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 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 北海岸线很早即与范公堤相符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 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古 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 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 进行的,但两者却终于连接起 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 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 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 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
院 系:政治与历史学院历史系 班 级:11级1班 姓 名:杨晓宁 学 号:110710026
什么是海岸线?
• 海岸线是海陆之间的分界 线。这条界线蜿蜒曲折, 在自然界中表现得异常活 跃。它有时推向大陆,使 部分陆地变为海洋;有时 又向大海转移,使大海退 水成陆,处于永不休止的 状态中。地质时期这种变 化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