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夏商西周建筑
制造武器,亦可保卫国家、巩固政权
商代的文字:
金文:别称:又称为钟鼎文。为正体字,商周时代用 於郑重场所。 甲骨文:别称:贞卜文字、卜辞、殷墟书契。 内容:占卜为主,少数记事。 结构:「六书」具备,以象形为多,次为会意、指、假 借、转注、形声。 书写工具:以刀契刻者为多,也有以朱墨和毛笔书写。 特徵:为俗体字,已脱离图画,但文字方向正反不拘, 笔画繁简未定。
的有扈氏,从此出现了第一个国家。
古代政治型态的演进
部落 三皇時代 部落联盟 五帝時期 黃帝:有初 步立国規模 国家形成 夏代 禹:具备天子 权威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堯舜:禅让 政治公天下
启:传子之局 形成家天下
古代国家出现的标志
意义:为国家权力中心,具有政治、经济、文
结构:城墙、壕沟、宫殿、宗庙或神坛、手工
周族本是居于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古老部落。 文王时成为西方部落联盟的霸主,形成了三分天下有 其二的局势。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正式建立周王 朝。成王、康王、昭王、穆王仍旧强盛。后恭王懿王 开始,日趋走向衰落。公元前 771年,申侯联合缯、 犬戎进攻镐京,杀幽王。西周灭亡。
中国古代史上的关键时期
太康失国
漫画历史典故
少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兴
“昔有过(寒浞之子的国名)氏杀斟灌以伐斟寻 (夏的同姓国),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 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 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 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 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 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职也)。”
文献记载的夏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 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 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 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 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 天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 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 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 利黔首。——《吕氏春秋· 古乐》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 而不入。——《孟子· 滕文公上》 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 昭公元年》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 一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 其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正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 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 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 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
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2· 5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史料 1·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 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 “《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尚书》的内容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尚书》的体例 按虞、夏、商、周次第展开的,其中 虞书和夏书各2篇、商书5 篇、余下19篇为周书。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 囿、版筑技术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中国建筑发展概论奴隶社会12.3(天大考验必备)
小结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 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中国古代史上的关键时期 1。文字记载始于此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汉字的象形—中国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传统 汉语的句法—中国思维的逻辑 特征:模糊性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
1.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 .
1)神权政治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2)祖先崇拜 3)祭祀仪式与宗庙陵墓 “巫”与“史” 巫 与 史 4)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 秩序,等级制
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 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 会的秩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2.建筑遗址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夏商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商代的宫殿建筑基 址。
►一号宫殿遗址与二号宫殿基址已经具备了后 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 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 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象征 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 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 局体现社会观念。
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 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 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分五个时期:
(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
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 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 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 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 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 奸。
觯、角、斝、匕、禁、鉴
觯(zhi),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jia)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
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 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si)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 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si)即今日 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 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 (《周礼·春官》)。
觥、盉
觥(gong),《诗经》屡言 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 饮酒皆用之,多做成动物形 象。
盉(he),合水于酒之器, 用以调节酒之厚薄。
爵、觚(gu)
鼎 的 样
室内1夏商周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 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 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 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 它以汉 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 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 世界上延续历史最 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 一个 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 朝鲜和 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 纪以后,也对欧洲产 生过影响。
夏商周秦汉建筑成就概述
原始社会建筑 1.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 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2. 奴隶社会里大批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 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宏伟的都城、宫殿、 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 的建筑以初步形成。但前期在艺术上和技术上 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和豪 华宫殿。 3.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采用天然洞穴的穴居形式。
7. 祭坛和神庙两种祭祀建筑在各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被 发现。浙江余杭县的祭坛遗址位于瑶山和汇观山,是土筑 成的长方坛,内蒙古的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三座 祭坛则是用石块堆成的方坛和圆坛。中国最古老的神坛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是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 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神庙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 墙面。彩画的做法是在压平烧烤过的泥面上用赭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作成凸出的扁平 线或半圆线。 8. 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多年前神 州大地上先民们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 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 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建筑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 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而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 活手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 形式。这一变化,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 展。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好 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0.4~0.8米的平整台面
第二章:夏、商、 西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 2 ·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2
一· 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
青铜器与甲 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复原图。 可进一步学习的读物
杨鸿勋 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 《建筑考古论文集》第71~80页
§ 3·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第二章-夏商与西周时期
周
米,建筑密度很高。房屋多建在水塘中,在水上
立柱构房。从现存较完整的1、2号房遗址的柱网
可知,平面为长方形,排架由前后檐柱和中柱组
成,圆木柱直接埋入土中。面宽4间和5间,进深
2间,朝西南向。
第三节 装饰与装修
一、装饰
夏
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可以
商
明显地划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段式的形
与
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白陶云雷纹豆
二、漆器
漆木用具在商代已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夏 商 与
这一方面表现为以日用器皿为特点的小型 漆木器在这一时期明显增多(如豆、盘、 觚、樽等),另一方面表现为以大型鼓架、 磬架为代表的乐器陈设,以抬舆、仪仗类
西
为代表的礼仪陈设,以及以俎、案、几类
周
为代表的典型承置用具陈设等,在这一时
第二章 夏商与西周时期 ——进入文明时代
夏 商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与 公元前21世纪,中国 西 第一个王朝——夏朝 周 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跨入文明时代,进入 了奴隶社会时期。
夏王朝九州简略图
夏
夏商与西周时期夯土技术极其发达,另外 至迟到西周末年已经使用陶瓦作为屋面的
商
防水材料,建筑由“茅茨”演进为“瓦
夏 商
建筑遗址属于西周早 期的建筑遗存。建筑 坐落在大型夯土台基
与
上,台基南北为
西 周
42.5m,东西为32.5m, 是一所矩形平面的两 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建
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 西周建筑遗址 (傅熹年复原)
夏 商 与 西 周
三、陵墓建筑
氏族公社时期同一氏族的人生前死后都要
夏 商 与
在一起,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有人死后必须 埋葬在本氏族公共墓地的习俗,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则出现了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的 形式。同时在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贫富
中国古代建筑-夏商周建筑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
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 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期的木结构水平已 有很大提高。
商周时期的建筑
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
木构架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
著名建筑遗址:陕西岐山 凤雏村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有专家把它称为“中国 第一四合院”。 合院形式 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已使用了瓦,个体较大,主要用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 已经开始形成
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 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 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夏朝都城
二.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一. 夏代时期建筑(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农业、牧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社会被私有制取 代,出现国家。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诞生,从此中国进入财产 私有、王位世袭的阶级社会。 活动区域:黄河中下游 到商朝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
结构体系: 1.抬梁式(使用广泛,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2.穿斗式(南方居多) 3.井干式 建筑书籍:《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砖石结构发展
中国建筑史:西周建筑
从二里头遗址看,夏代尚无独立的寝。殷商 出现前庙后寝, 杨鸿勋说:
榭
始见于金文中的宣榭,早期记作射 。 为建于高台上的 “习武屋” ,属于宫的一部分。 郑玄在《周礼注》释:
作业 1·阅读课件; 2· 抄绘 P19 1-8、 1-9、 1-11、 1-14 P129 4-31、 4-32
§2· 5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史料
1·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 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 “《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尚书》的内容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尚书》的体例
按虞、夏、商、周次第展开的,其中
虞书和夏书各2篇、商书5 篇、余下19篇为周书。 《尚书》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如: 《尧典》——记舜尧的事迹 《禹贡》——中国最早的地理志
和交换的现象。
周朝建立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仍以
木、石、骨、蚌器为主。耕作方法主要为协作式的
“耦耕”,耕作技术实行定期休耕的撂荒制。
二· 建筑实例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王城,遗址已无存 发现主要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 是周人灭商之前的“岐邑” 。周文王、武王虽然 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甘誓》、《汤誓》、《牧誓》
——为讨伐激文
《盘庚》——记的是商代迁都
《尚书》各篇成书时间不完全一致, 如: 《盘庚》——商代,史料价值最高 《牧誓》 ——可能不是周时,但1976年出土 铜器金文得以证明内容的真实性 有些,成书年代有争议 ,但可知相对年代。
《史记》 《史记》中《五帝记》《夏本纪》《殷本纪》 2·甲骨文、金文 3·考古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 囿、版筑技术
3·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礼制建筑:庙、堂、宫、 室、寝
开始从禹算起。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 了四百余年。
夏朝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下游一带,中心 在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帝都阳城。
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掘的「奠基坑」
·是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狱,筑 宫室台榭。
·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 有禹铸九鼎记载。二里头 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 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 铜遗址。
一· 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 至 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 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 “殷墟”。 青铜器
甲骨文
二· 城市、宫殿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 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 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 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 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 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 拜体系。
§ 2·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62 帝辛 1075─1046 30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 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 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1· 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墙。 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 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 明
《竹书纪年》:“帝仲丁迁于嚣”
4· 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 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 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青铜鼎 商晚期(公元前 13世纪 -- 前11世纪)
§ 2· 2 夏代建筑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一·概况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
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 但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
· 近代夏史一度被视作虚构 的——疑古派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有这样的文字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系
来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 商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而且三者之间是 相互衔接的。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二里 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 一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 其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正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 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 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 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第二章 夏、商、西周
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本章主要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代建筑 商代建筑 西周建筑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2·1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根据史学界意见,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
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这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 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 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 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 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 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 ,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 状态。
上,俗称“望城岗”。 东西并列两座城堡,西城 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 东城因被冲毁,只剩下南 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 墙南段残长约65米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 约400米。 城墙基保存较好。可见出 为卵石夯具夯筑。
它的地望与文献记载中的“禹居阳城”相符。 遗址内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 具和生产用具。陶器多砂质与泥质,陶色多灰色, 并有棕陶与黑陶。表面多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并 有指甲纹和弦纹。 另外还发现有早期 青铜器遗物。 城址内残留着与城 墙同期的夯土建筑 和“奠基坑”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
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