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扈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1. 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超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 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 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逢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 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強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乞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乞,曹植的“骨乞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尅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枳极向上的特征。

2.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晁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普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闇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就曹笙,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帘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秋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毎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増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逢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題。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題写时,为普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慨,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辉,漳汜受其荣。”总体的创作基调沉郁,不同于曹操的慷慨澈扬。

正始时期盛冇■的玄学、饮酒、魏晋风度从时间上采看都可以看做是建安时期的琏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曹操的游仙诗能够看出他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体现,而阮無写游仙,赞美神仙隐逸,只是一种消遣苦闷的方式,没有曹操的枳极向上。虽阮務诗中也有描述自己的壮志的,但其诗风格曲折隐晦,

不似曹操其实直抒m,作诗亦不敢直言,这就是因为建妥诗人与正式诗人所处的不同的历史大环境不同所造成的。

其次还有写诗的意象不同,所以曹操于阮籍的诗歌是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也就是建安与正始的不同所在。

[签案2]答:建安诗歌与正史诗歌主要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从社会时期背景上来看:两者的文化成因是不同的,建安诗歌建立在战乱不斷的纷争社会,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失根本、豪強并起。社会的变革,政治的动荡,也带来了学术、文化思潮的变化。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淀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正始诗歌建立在司马氏集团高压的恐怖政治之下由原来的动荡不安转为黑暗恐怖的政治高压。而且在此时玄学盛行,不同于建安时期法、名、道家都盛行。

②从内容上来看:建安诗歌真实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正始诗歌揭需现实,抒发愤懑。建妥诗歌要么以叙事为主,所描写的是与现实关联非常大的现状或者以浪漫主义抒情为主:但是从正史文学开始,人们开始将这两者联合足来来写現实生活。

③从审美取向上来看:建安时期多元共生的文化背亲長现了士人慷慨悲凉的心态,以儒为主,名、法、纵横、兵家多远并存的文化体现出作为文化主題的士人枳极奋进的心态。正史诗歌审美取向一是以玄远为美。

④从语言上来看:建安诗歌明白疣畅;正始诗歌曲折隐晦、寄托遥深。这主要与当时的宗教现念相关,在正始时期玄学盛行,文人们写的东西大多都很空洞,在形式上而很讲究,从而导致在內容上显得难以理解,这也是内容空乏的体现。

【同】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始终有相同的审关趣味的指向:慷慨。即在文章中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或具有悲忧色彩的情绪律动。如王桀的《七哀诗》、阮無相关《咏怀》诗等。

3、沟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比校.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髙峰。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凤。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的不同,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差异,也是时代造成的差异。

1.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辜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2. 其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

陶诗语言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乞息。他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说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他的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映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在史高的层次上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人生的奥秘和意爻,认真思索和实践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加以表现的。

和陶渊明那种启示性的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

4、什么是永明体?定型之后的廉代近体诗与永明体的区别?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甌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眺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鋅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增強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等。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