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5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upplement May,2005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杨 宇 芬

(成都市第50中学)

一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内容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的人的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创新人格是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含有对自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它要求人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就是要在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为中学生个体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培养个体的个性多元化发展,拓展个体的思维多极化开发,推动个体认知的多维化建构,从价值导向上、文化观念上和行为评价上给予他们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消除个体发展中内在的依赖性、被动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潜在求索创新的创造性、独立性和驱动性,使他们既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

二 中学生创新人格应具备的特质

1.学习自主,人格独立。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学习刻苦努力,能从学习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坚等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遇到很复杂或几乎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喜欢大胆行动和敢于向困难挑战;对于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他们充满探索的欲望、进取的勇气,喜欢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他们还喜欢自己提出研究的主题,自己选择研究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手段,并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具有明显的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2.多向探究,观念灵活。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思维开阔,拥有比一般水平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和限制的相对自由。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事物的结构”感兴趣,有很好的条理性;他们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他们具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人格,问题一经提出,他们会对问题大胆进行假设,并以验证假设为导向,收集丰富的信息,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改组、迁移、综合、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寻找各种将假设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3.乐于合作,善于相处。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具备心理健康者的全部特征,但一般不是很善于交际,不过,他们都既不是反对社交,也不是不合群的,只是他们在交往时是有选择的。他们可能焦虑,但他们的焦虑和那种有个性障碍的神经过敏者极不相同,他们的焦虑可能来自于与自我期望相比对自己进步感到不满的情绪。他们能就问题与同学合作,共同研讨,畅所欲言,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他们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面临的问题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个体创新人格的成长尚存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创新人格素质的塑造,因此亟待解决。

首先是心理行为的缺陷。目前,中学生教育中心理保健、心理咨询体系的不尽完备,使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体行为偏颇。例如,仅仅因为期末考试未能拿到第一,就毅然跳楼自杀,这样的人格特质往往不具有宽广的视野、坚韧的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次是教育模式的呆板。尽管我国早已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就其实质来看,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教师依旧像一名雕刻家面对材料精雕细刻,当他的作品面世时,原本璞玉浑金、丽质天成的尤物早已面目全非。当前的教育模式仍是单向式的、以传授传统知识为核心的呆板模

712

式,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中学生的灵气被磨灭,思想被禁锢,视野被束缚,求知的欲望逐渐泯灭,创造的激情逐渐消退,当学业有成的中学生站在我们面前时,尽管博闻广记、学识渊博,却遗失了宝贵的求索进取的精神。

第三是发展趋向的偏离。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必会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个体成就的认可,往往左右个体的发展趋向。当前,社会上的“考学潮”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学生向一种“学习的机器”转化,从而失去原本的自我,失去自身的潜质,失去自己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偏离导致中学生群体创新人格发展被束缚。

四 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的建议

1.创设环境,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一种心理需要,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既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又与其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很亲近,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对这一学科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该学科遇到困难时就能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信其师,从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建立起自主学习的班级氛围。

2.设置疑问,激起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个问题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这就是中学生的创新火花。怎样激起中学生的这种创新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中学生创新火花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是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也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获取知识。

3.强调个性,塑造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有的老师喜欢

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法、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套住学生,结果往往是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都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就要尊重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首先,要培养中学生具有独立性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全程、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和多向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

其次,是拓宽学生思路,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身的创新人格。

4.课外活动,发展中学生的创新人格。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独立性,从而使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中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主题班会和展览等,诱导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这是发展中学生创新人格的最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81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