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复习题
方剂学复习参考题第一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2.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最早记载方剂理论的医著是____、对后世的贡献是_____.3.为何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是--、记载方剂--首、对后世的贡献在于--。
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是---,记载方剂--首。
5.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作者是--,对后世的贡献是――。
6.如何理解理法方药与君臣佐使的关系?7.何谓配伍?药物通过配伍后组成方剂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8.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并分别解释之。
9.如何理解君、臣、佐、使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和构成?10.为什么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应该根据哪些情况进行加减?11.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变化有哪些形式?试举例说明之。
12.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有哪些?常用的方剂剂型有哪些?如何使用?13.试举例说明药物的特殊煎法。
第二章解表剂1.试述解表剂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应用及其使用注意。
2.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3.请写出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的主证、立法和药物组成和配伍特点,并分析处方。
4.大青龙汤方证与麻黄汤方证比较有哪些不同?5.结合药性理论说明小青龙汤的药物配伍规律和特点.(为什么该方配伍酸收的五味子和芍药?)6.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药对是哪两对?说明该方配伍特点和加减方名主治。
7.银翘散主治何证?有哪些药物组成?方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的意义是什么?8.如何鉴别银翘散和桑菊饮?9.如何理解有汗无汗均可使用麻杏石甘汤?如何变化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10.败毒散用人参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掌握用量?第三章泻下剂1.试述泻下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请写出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主证、立法、配伍特点和药物组成。
3.分析三承气汤在组成、药量、煎服法和功效、主治上的区别。
(新)医学《方剂学》重要知识点梳理笔记汇总
第一章:解表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一两炙。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正柴胡饮:柴胡、防风、陈皮、生姜、芍药、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之轻证。
症见:《景岳全书》云: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阂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再造散:桂枝、羌活、细辛、防风、黄芪、人参、川芎、熟附、煨生姜、甘草。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
(用辛温发表药后汗不出者)症见:(平素畏寒,手足不温),刻下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喻嘉言又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参苏饮:苏叶。
葛根、半夏、前胡、桔梗、陈皮、木香、枳壳、茯苓、人参。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症见: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
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症见:加减葳蕤汤:玉竹、薄荷。
白薇、葱白、豆豉、桔梗、炙草、红枣。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主要知识点
方剂学主要知识点(注意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证及辩证要点)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五十二病方》先秦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医方著作,反映先秦时期复方的应用已经较广泛。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为方剂学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总结出有关辩证、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创造性的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肘后备急方》晋,葛洪,民间单方,验方,备临床急症《刘涓子鬼遗方》晋,刘涓子,现存最早外科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7500,集唐之前方剂之大成、《外台秘要》王焘,收方6000余首、《太平圣惠方》宋,史上由政府编写第一部方书,载方16834,第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圣济总录》政府又一巨著,载方两万,堪称宋代医学全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史上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普济方》明,古代最大的方书、《中医方剂大辞典》现代第二章治法概述注意:治疗大法为教材中“常用治法”。
方剂的“功效”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方从法出”。
常用治法:八法定义;陈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将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简称“八法”方剂的定义: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明确用量,并斟酌剂型、用法的药物配合组合。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特点)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
寒则温,热则清,虚则补实则泻(汗,吐,下)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调场营卫、发肺气等方法,使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适表证,中病即止吐法;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的痰涎宿食及毒物从口中吐出。
适应病症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吐后养脾胃,止吐方法;冷稀饭,冷开水,姜汁,麝香一二厘下法;通过荡涤肠胃、通泻大便,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适应病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2024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炮制方法和使用原则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方剂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一、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 方剂学的定义和内容2. 方剂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历程3. 方剂学的基本原则:适应病情、巧妙配伍、合理用药4. 方剂学与中医诊断的关系5. 方剂学与药理学的关系二、方剂的基本组成1. 方剂的名称和命名规则2. 方剂的基本组成:药物、调剂和辅料3. 方剂的功效分类:治疗性方剂、保健性方剂和预防性方剂4. 方剂的主剂与辅助药物的比例和作用5. 方剂的剂量与用法用量的确定方法三、方剂的分类和应用1. 方剂的分类:按病证分型、按药物类型和按配伍规律2. 方剂的应用范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3. 常用的经典方剂及其适应病证4. 方剂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5. 方剂的疗效评价标准四、方剂的调配方法1. 方剂的基本炮制方法及其原理2. 方剂的汤剂和丸剂的制备方法3. 方剂的炮制技术要点:煎煮时间、药物研磨、温度掌握等4. 方剂的加减和剂量调整方法5. 方剂的适应病程和病情变化的调配方法五、方剂的贮藏与炮制1. 方剂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期限2. 方剂的包装和保存方法3. 方剂的炮制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 方剂的炮制设备和操作规范5. 方剂的质量控制与炮制工艺改进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药治疗的核心和基础,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对方剂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提高中医药疗效。
方剂学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重点知识
方剂学重点知识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3)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君药: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第二章泻下剂(5)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澉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君: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6)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君药:甘遂--善行经络之水湿大戟--善泻脏腑之水邪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第三章和解剂(7)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方解:柴胡--透达半表之邪(君)黄芩--清泄半里之热(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人参、大枣--益气和中(佐)炙甘草--调和诸药,助参、枣扶正(使)(8)四逆散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方剂学概述(2页)
方剂学——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即“八法”。
1.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
适用: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兼有表证者。
2.吐法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
适用: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3.下法荡涤肠胃、通泻大便——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二便排出。
适用: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4.和法和解与调和——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和解适用: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适用: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此外,尚有调和营卫、调理肝脾等。
5.清法清热、泻火、凉血——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证等。
6.温法温里祛寒——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适用: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7.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证候。
适用:各种虚证。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的配伍目的略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大,不可缺少。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3.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完整版)方剂学速记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歌诀】附子大黄温脾汤,芒硝干姜归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速记】当时黄夫人芒于炒姜。
三、润下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君】麻子仁
【臣】杏仁、白芍
【佐】枳实、大黄、厚朴
【佐使】蜂蜜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歌诀】加减葳蕤用薄荷,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白薇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速记】小薇姐为何早操吃葱。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君】大黄
【臣】芒硝
【佐】厚朴、枳实
【功用】峻下热结。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任务
和学习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 防 治疾病的处方
方剂最初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有效药物 的记载。
医家们逐渐认识到某些药味的配合使用 与某些病证有着固定的疗效关系,这些有 着特定适应病证的有效方剂,通常也被称 为“成方”。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 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 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 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学科特点,
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 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 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 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 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 方剂、成药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 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 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方书收载了大量简、便、廉、效的 有效方剂,提出成品药的概念和专章论述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
为治疗学专著。单方510+复方494首
所载方药价廉效著,治法简便易行
该书主要论述内科急性病证,兼及外伤科 及五官科等。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经验更 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之远因
5.明清时期:
——明“方药共融发展”特点 ——清“由博返约、规范整理”、开创教科书
先例的特点
《普济方》(明·朱橚) (载方61739) , 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医方集解》《汤头歌诀》 (清·汪昂) ,
两部著作拉开了方剂学教学的序幕
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5.明清时期:
——明“方药共融发展”特点 ——清“由博返约、规范整理”、开创教科书
6.方剂学
研究方法
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 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法
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 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 来的
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 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 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如何学好方剂学,无论是初学者,还 是专业学习的,都要抓住四个要素。
先例的特点
其他 代表著作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 《医方考》明·吴昆著,为第一部方论专著。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总结前人的经验 依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 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
6. 近现代时期:
《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方近10万),
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 用药的作用只有在方剂中才能更好 发挥,方剂只有有目的、有法度地 运用药物才能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二、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等
1、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
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学与中成药学的性质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 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 命科学的综合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 修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中成 药学是药学、中医药各专业必修课程 。
一、秦汉时期:----方剂与成药
形成的初期阶段
《五十二病方》(载方283) ,战国时期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黄帝内经》(记载13首方剂),战国时期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 论基础。
战国时期把药称为“毒药”,西汉后才改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汉代,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已有关于如何选择剂型和归经的理论。
四、宋元时期(金元):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全称《伤寒明理药方论》,选伤寒方20首,依 《内经》理论为之作解,首开方论之先河,“君、 臣、佐、使”的组方概念得到实践。 归经、引经 报使理论得到应用。
宋元时期局方盛行,金元诸家又提倡 不泥古方,主张临证拟方,出现了与经 方对峙的时方。
4、以辨证为主治疗,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 ”,以辨病为辅。
(与西医相比,西医理论以辨病对抗治疗为主 ,使人体达到“病灶消除”)
5、方剂较费时、费事,容易耽误某些特殊疾
病治疗时间。(如何改进:选择疗效确切的方剂和药物
制成各种成品药,适应急需,存贮和携带都方便,但是成
品药种类多,对于个体疾病针对性较窄,必须辨证辨病选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方剂、方剂学的概念,怎样理 解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2.从方剂学的发展简史中归纳出对方 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主要著作。 3.如何理解“方书之祖”。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方论最早见于:D A《古今名医方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解集》 “方论”,顾名思义,就是阐述制方之理. 《伤寒明 理论》 金代医家成无已 2.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前人的经验, 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其理论依据为 A 卫气营血辨证 B 六经病证C 脏腑辨证D 三焦辨证 E 八纲辨证
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编制的第一部中成药 药典。也称《和剂局方》,通行本。将成药 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 14门,788 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 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 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其中收载 了许多基础方(四物汤、四君子汤、平胃散 、二陈丸等),许多名方,如至宝丹、牛黄 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 散等。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 书。
四、宋元时期(金元):
朱丹溪(朱震亨)长于滋阴,著有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
李东垣专于补益脾胃,以甘温除大热的 治法,是这一时代的进步,著有《脾胃 论》、《兰室秘藏》等,都对方剂的运用 有所创建和发挥。
题注: 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法的扩大应用集中 反映在攻下派《儒门事亲》著作中。 朱丹溪的“六郁”思想及“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补阴的思想,从代表方剂 越鞠丸、大补阴丸中反映出来。
辨
证
论
治
方剂
中药
治法
(二) 方剂特点:
1、历史悠久、中医药理论完整、法度严 谨、疗效确切. 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2、由于严格“理法方药”过程,对于个 体的疾病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对于疑 难慢新杂证有意想不到效果。如抗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等。
3、中草药为原料的制品,毒副作用小。
(二) 方剂特点:
成方,成方制剂便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 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成为方剂学中的主要内 容。
辨证 ? 辨病
中医学
现代医学
?
望闻问切
中医
病 态 信 病人 息
西医
问触叩听 辅助检查
病因病机 证
方药;针灸;推拿等
治法
措 施
方 案
人
药物;手术;理疗等
病
病因病机
方 案
措 施
治法
病人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证
(自诉及诊察)
注: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主编,集中许多人,用二 十多年时间,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的方剂进行整理、 研究,编纂而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自明 代至今的空白。全书达2032万字,收载方剂96592首, 分装11册(其中正文十册,附编一册,为全书检索), 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3年12月,向海内外发行
四、宋元时期(金元):
金元时期,在治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和 贡献,医学流派、医学大家的思想影响至今。
如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善用寒凉,著《宣明论方》 张从正主张攻下,著《濡门事亲》 李东垣专补脾胃,著《脾胃论》 朱震亨力倡滋阴,著《丹溪心法》
四、宋元时期(金元):
刘、张、朱、李四大医家。 刘河间(刘完素)的寒凉派,善用 寒凉,创芍药汤,治疗痢疾是一贡献, 著有《宣明论方》、《伤寒直格方》等; 张子和(张从正)主张攻下,著有 《儒门事亲》;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方剂药、成药的药物组成、功效和主 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 ,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证是 学习方剂学与成药的基本要求(背它的 分类,主治 ,功效)。方歌背诵是帮助 记忆和加强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初学 者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方歌。同 时还要注重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 等。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 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 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
4、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 理为主线,研究经典方剂的治法、组 方思路、方剂药物配伍、功效与主治 病证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 、服用方法、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 剂型选择等理论与规律。
5.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 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 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 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 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 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