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样本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银行对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一、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概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部攻击等原因,导致银行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正常运营、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1. 风险识别:通过审查银行信息系统及相关文档,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系统漏洞、数据泄露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对某大型银行的全面评估,我们发现以下几类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1. 系统安全风险:部分系统存在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
2. 数据泄露风险:部分员工对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3. 操作风险:部分员工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数据错误。
4.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损坏,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5. 法律合规风险:部分业务可能存在合规问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
四、管理建议针对以上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管理建议:1.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修复,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监控。
2.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和演练,加强敏感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3. 规范员工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操作监督和审核,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问题。
4. 加强基础设施备份和容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体系,确保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恢复运行。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范围1.4 参考文献2.概述2.1 风险管理定义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2.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3.风险识别与评估3.1 风险识别的方法3.2 风险评估的过程3.3 风险评估的工具和技术3.4 风险评估的结果4.风险监测与控制4.1 风险监测的目标4.2 风险监测的方法4.3 风险控制的原则4.4 风险控制的措施5.风险应对与应急5.1 应对风险的策略5.2 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5.3 应急响应的流程5.4 应急响应的演练6.风险监督与纠正6.1 风险监督的目的6.2 风险监督的方法6.3 风险纠正的流程6.4 风险纠正的效果评估7.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7.1 职责分工7.2 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7.3 资源投入与调配8.员工培训与意识8.1 培训计划与内容8.2 培训方式与工具8.3 培训效果的评估8.4 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附件:附件1: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使用手册附件2:风险监测与控制流程图附件4:风险监督与纠正报告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信息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2.数据隐私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3.商业秘密:指商业银行合法拥有的,不为公众所知悉,对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实质性意义并且其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商业信息。
4.个人信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各种信息。
5.技术风险:指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引起的可能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信息资源等造成损失的各类风险。
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XXXXXX(以下简称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9〕19 号),以及本行信息科技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及其所属部门、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预防、监测和计量,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条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管理原则是:专业主导、全员参与、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动态管理。
专业主导:以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为专业主导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
全员参与:倡导“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涉及与信息科技相关的员工,均负有对本岗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责任。
协调统一:即按照既定的组织职责分工,协调配合,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策略,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突出重点:即区分重点和一般,合理配置管理资源,优先确保重要业务、重要管理系统的信息科技安全。
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及其措施控制目标以内。
动态管理:根据信息科技资产配置情况及其风险程度的变化,跟进政策、策略和资源的调整,保证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持续有效。
第七条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的偏好和政策取向。
偏好是追求稳健。
政策取向是以可接受的措施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容忍度以内。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1.3 定义2、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和评估2.1.1 信息系统漏洞评估2.1.2 安全事件监测和响应2.2 风险治理与策略2.2.1 监督与审查机制2.2.2 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与更新2.3 风险控制与监测2.3.1 访问控制管理2.3.2 风险评估与监测工具2.4 风险通报与沟通2.4.1 内部风险通报机制2.4.2 外部风险信息共享3、风险识别与评估3.1 业务风险3.1.1 客户信息安全风险3.1.2 交易运营风险3.2 技术风险3.2.1 网络安全风险3.2.2 数据管理风险3.3 外部环境风险3.3.1 法律法规风险3.3.2 自然灾害风险4、风险治理与策略4.1 信息安全组织与责任4.1.1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4.1.2 信息安全责任分工4.2 风险管理策略4.2.1 信息安全目标与指标 4.2.2 风险管理流程4.3 内部控制与合规要求4.3.1 内部控制流程与制度4.3.2 合规性要求与监督5、风险控制与监测5.1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5.1.1 用户权限管理5.1.2 口令与密钥管理5.2 安全事件与漏洞监测5.2.1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5.2.2 漏洞评估与修复5.3 备份与恢复5.3.1 数据备份策略5.3.2 灾难恢复计划6、风险通报与沟通6.1 内部风险通报6.1.1 内部风险报告机制6.1.2 内部风险沟通会议6.2 外部风险信息共享6.2.1 外部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6.2.2 合作伙伴与监管机构沟通附件:- 附件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图- 附件2:风险评估工具使用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信息安全:指对信息资源进行保护,确保其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2、风险管理:指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以达到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水平的过程。
3、访问控制:指对系统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确保只有经授权的用户、程序和进程能够访问资源。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报告模板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报告模板附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报告(模板)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XXX风险管理办法》、《XXX风险报告管理办法》和《XXX风险报告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现将【】年【】季度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情况报告如下:一.信息科技治理简要描述XXX在信息科技治理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已经建立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及战略规划。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简要描述XXX目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框架和风险识别、评估标准和监测计量方法。
三.信息科技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1.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的执行情况。
简要描述当期信息科技风险偏好及限额目标的现状及变化情况。
2.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适应性。
通过对当期市场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包括竞争环境、监管要求变化及公司战略调整、市场定位等,在回顾和校验的基础上对信息科技风险偏好及限额进行修改和优化,对相关描述和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四.信息安全管理简要描述XXX目前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控制步伐和监督检查的情况。
五.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简要描述XXX目前制定并发布的项目开发管理相关的制度,包括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实施、测试、验收和日常维护等,对开发环境、人员管理、系统设计、系统测试和验收等是否有明确要求。
六.系统运行管理简要描述XXX系统运维服务目前在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正常运行需求。
七.业务继续性管理简要描述XXX在业务继续性管理方面的工作展开情况,是否明确了业务继续性管理组织职责,是否制定了重要信息系统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系统专项技术应急预案,并在全行层面举行了业务继续性演练。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免费下载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免费下载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XXXX银行有效防范银行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营口沿海银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我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我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我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二)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报告进行确认并落实整改。
(三)每年审阅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
(四)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所需资金。
(五)确保银行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遵守经其批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安排相关培训。
(六)确保本法人机构涉及客户信息、账务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核心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并保持最高的管理权限,符合银监会监管和实施现场检查的要求,防范跨境风险。
(七)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科技事故或突发事件,按相关预案快速响应。
(八)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九)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条我行应设立分管信息科技的副行级领导,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决策。
1.1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1.总则1.1.为规范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监管要求及《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本操作规程。
1.2.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1.3.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风险辨识(包括分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1.4.本规程是对风险评估计划、风险评估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及报告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1.5.本规程适用于全行。
2.风险评估计划2.1总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制定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2.2出现以下情况,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况,确定是否启动信息科技风险评估:(1)新系统上线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2)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3)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4)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2.3分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
3.风险评估准备3.1.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包括:(1)满足监管要求;(2)满足我行业务持续发展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需要;(3)识别现有信息技术及管理上的不足等。
3.2.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依据评估目标确定,包括:(1)信息资产,如物理、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等;(2)信息科技活动,如合规管理、开发管理、运维管理、外包管理等;(3)信息科技工作流程,如事件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等。
3.3.风险评估牵头部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团队,授权风险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4.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书,明确风险评估实施的计划安排,包括评估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各阶段成果清单等内容。
3.5.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识别方法、信息收集方式、风险分析方法等。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ⅩⅩ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实行方案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状况, 增进信息科技外包健康发展, 有力推进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长期有效机制建设。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导》、《河南银监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有关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题治理工作旳告知》(豫银监办发〔2023〕109号)规定, 我行决定对信息科技外包进行风险评估。
现结合我行信息科技外包实际, 特制定本实行方案。
一、评估旳背景和目旳(一)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旳背景。
目前个别银行由于信息科技项目外包, 银行疏于管控, 缺乏有效控制,外包机构技术保障局限性, 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资金安全面临风险。
此外, 外包服务中断, 易形成数据丢失风险。
为控制风险, 我行拟通过有环节地、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 全面识别目前面临旳重要风险和潜在风险, 针对不一样环节出现旳风险和风险程度及时采用措施, 有效防控风险, 构建科学旳风险管理机制。
(二)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旳意义。
通过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 可以从制度、流程、协议等方面查找并发现我行重要外包项目存在旳缺陷和局限性, 并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修改协议等措施, 提高我行信息科技外包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三)评估目旳。
1、清查信息科技外包领域已发生旳各类风险事件, 搜集损失数据, 深入分析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旳内外部原因。
2、以风险为导向, 全面排查信息科技外包项目运行中存在旳各类风险隐患, 查找风险管理中存在旳多种问题。
3、在定性定量分析风险事件和损失、风险隐患、风险管理状况旳基础上, 判断未来内外部环境变化后风险变化趋势, 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强化风险防备, 增进业务优化和发展。
二、评估对象及范围结合《河南银监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有关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题治理工作旳告知》(豫银监办发〔2023〕109号)规定及我行信息科技外包实际, 本次外包风险评估仅限科技信息部、运行管理部、授信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小贷事业部以及电子银行部6个部门业务系统外包活动。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模版

农商行联合社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商行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科技信息中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等,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是指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等信息资产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威胁、发生概率、安全事件影响等安全风险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安全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的活动。
第三条本操作规程适用范围为省联社。
第二章组织职责第四条省联社科技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科技信息中心”)在省联社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
第五条科技信息中心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牵头组织开展相关风险评估工作,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完成改进工作。
科技信息中心安全部门负责对风险评估改进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风险评估涉及到的科技信息中心内部其它相关部门应参与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及评估方案,配合实施风险评估工作。
第三章风险评估方式和内容第七条风险评估包括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第八条自评估工作主要以省联社内部人员为主,从系统、网络、开发、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选择骨干人员参与。
参与风险评估人员应严格遵守省联社保密管理规定,对接触到的敏感信息、漏洞情况等严格保密。
第九条第三方评估是指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引入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第十条委托第三方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在与之签订的协议中明确保密要求。
第十一条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评估方式。
风险评估服务与系统建设不能采用同一厂家。
第十二条应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评估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一)全面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二)外包风险评估,包括全面外包风险管理评估、重要外包商风险评估等;(三)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变更专项评估;(四)根据工作需要对特定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专项评估。
第四章风险评估项目实施步骤第十三条项目风险评估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项目计划及评估方案制定阶段,评估计划及评估方案审批阶段,风险评估实施阶段,风险评估报告验收阶段,风险处置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标准【范本模板】

信息科技风险(Information Technology Risk)(一)信息科技治理(15分)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8分)(1)是否确立董事会、高管层信息科技管理职责。
(2)是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体系.(3)是否建立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以及信息科技三道防线的实际运作。
(4)是否明确信息科技治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
评分原则:(1)考察董事会、高管层的信息科技治理职责是否完整,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不经董事会审批,或者本年内董事会会议不形成年度信息科技工作决议的此项最高得分4分。
(2)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的起草、发布、修订等工作流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是否涵盖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运行、信息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等领域。
(3)考察是否明确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监督的“三道防线"职责,“三道防线"部门设置是否合规;是否设立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高管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并定期向高管层汇报工作。
(4)考察商业银行是否以正式制度(文件)明确信息科技治理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是否制定了信息科技治理运作效果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价。
2。
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的专业支持和匹配度(7分)(1)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发展战略的匹配度。
(2)信息科技人员、信息科技投入等与业务发展的匹配度(定量)。
(3)董事会、高管层等决策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科技专业知识能力.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明确、可实施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是否定期评价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实施效果,建立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调一致机制。
(2)考察信息科技人员数量、信息科技人员占比、信息科技投入占比与商业银行发展水平是否匹配,低于同质同类商业银行平均值的此项酌情扣分;考察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的支撑与匹配程度。
(3)考察具有信息科技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员在董事会、决策层是否具有一定的占比;是否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重大决策,首席信息官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科技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12分)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6分)(1)是否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模版

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控制、化解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全省农商行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农商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包括:信息科技风险组织保障体系、总体风险控制、开发风险控制、运行维护风险控制、外包风险控制以及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等。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农商行(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全面综合防治、技术管理并重、保障运营安全的原则,防范风险,保障业务的持续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
第二章组织保障体系第六条各级农商行的理(董)事会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对本单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农商行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负责组织落实国家相关部门关于信息科技风险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决定全省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的重大事项,审批、组织信息科技风险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检查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第八条省联社派出机构(市级联社)、县级联社(含农合行、农商行)负责落实省联社制定的各项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政策,制定辖内的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组织信息科技风险工作的计划和实施。
第九条科技信息部门负责信息科技规划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科技外包等,对信息科技风险防范进行专业化管理。
第十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制定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尤其是在涉及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合规性风险等方面,为业务部门和科技信息部门提供建议及相关合规性信息,实施持续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跟踪整改意见的落实,监控信息安全威胁和不合规事件的发生。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ﻭ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二)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案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案首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然后我来简单说一下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案,该方案主要针对银行在将部分信息技术服务或项目外包给第三方时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来降低和控制这些风险。
以下是一份简化版的风险管理方案:一、风险识别与评估1. 明确外包范围:首先确定要外包的信息科技服务内容,评估哪些环节可能产生风险,如数据安全、服务质量、法律合规、业务连续性等。
2. 外包商资质审查:对潜在外包服务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规模、信誉、技术水平、财务状况、信息安全认证等。
3. 风险因素分析:深入分析外包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市场风险等。
二、风险防控措施1. 合同约束:与外包商签订详尽的外包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特别是关于数据保密、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协议(SLA)、违约赔偿等方面。
2. 服务监控:建立严格的服务质量和进度监控机制,确保外包服务按质按时完成,同时对外包商的操作进行实时或定期审计。
3. 数据安全管控:在外包过程中实施严格的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措施,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4. 应急预案:制定完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方案,以应对可能由于外包服务商故障导致的银行信息系统中断风险。
5. 法律法规遵从:确保外包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定期开展合规审查,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三、风险监督与改进1.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要求外包服务商定期提交工作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等,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外包风险管理团队负责监控和评估。
2. 持续改进:根据内外部审计结果和日常监控数据,不断调整和完善外包管理策略,促使外包服务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
3. 退出机制:设定清晰的外包服务终止条款和紧急替换方案,确保在出现重大风险事件时,银行有能力迅速切换服务提供商,保障业务不受严重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1:引言1.1 背景与目的1.2 适用范围1.3 术语与定义2: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与评估2.1.1 内部审计与风险评估2.1.2 内部控制评估2.1.3 外部审计与评估2.1.4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2.2 风险治理与控制2.2.1 风险治理框架2.2.2 风险控制措施2.2.3 风险监测与报告2.3 风险应对与应急计划2.3.1 风险应对策略2.3.2 风险应急计划2.3.3 业务连续性计划3:信息系统安全3.1 信息资产保护3.1.1 安全分类与分级3.1.2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3.1.3 信息资产风险评估3.1.4 信息资产安全控制3.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3.2.1 访问控制策略3.2.2 身份认证机制3.2.3 会话管理3.2.4 权限管理3.3 网络与通信安全3.3.1 网络安全管理3.3.2 网络拓扑设计3.3.3 网络设备安全配置3.3.4 通信安全3.4 应用系统安全3.4.1 应用系统开发3.4.2 应用系统运维3.4.3 应用系统备份与恢复3.4.4 应用系统安全漏洞管理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4.1 数据分类与处理4.2 数据安全管理4.2.1 数据备份与恢复4.2.2 数据传输与传送4.2.3 数据存储与销毁4.3 隐私保护4.3.1 隐私政策4.3.2 隐私告知与征得同意4.3.3 隐私保护措施5:技术合规与监管要求5.1 国家法律法规5.2 监管机构要求5.3 行业标准与规范5.4 自律组织要求6:附件注释:- 风险识别与评估: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包括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估、外部审计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等。
- 风险治理与控制:管理和控制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框架和措施,包括风险治理框架、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等。
- 风险应对与应急计划:应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策略和应急计划,包括风险应对策略和业务连续性计划等。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1. 前言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逐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系统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风险,给银行业务带来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为确保信息系统在业务中的稳健运行,银行需要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规范、控制风险。
2. 管理办法2.1 风险识别银行在识别信息科技风险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审查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识别潜在风险隐患;2.研究信息系统的关键设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3.审查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软件、硬件以及人员资源,了解其存在的风险;4.搜集和分析银行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安全事件、软件漏洞、黑客攻击等,根据其对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确定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范围。
2.2 风险评估针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不同等级,应当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银行需要基于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管理措施,具体如下:1.风险等级较低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监控、审计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事件。
2.风险等级较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通过加强系统防范和风险缓释措施来控制风险。
3.风险等级最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停止相关业务并报告相关监管机构。
2.3 风险管理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在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如下:1.确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负责人和管理团队,明确其职责和工作内容。
2.确立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可操作性。
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和保密,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及授权管理机制。
4.进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计划,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3.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是银行在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中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也在逐渐数字化,但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为银行带来了风险,如网络安全风险、信息泄漏风险等。
为了有效管理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银行业信息安全,银行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 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工作。
2. 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银行应通过各种手段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系统的漏洞扫描、渗透测试、漏洞库订阅等技术手段,还应定期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3.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保障信息安全,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
4. 加强信息安全培训银行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识别、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信息安全。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序推进。
制度应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管理流程等内容。
2. 实施信息安全防护银行应通过加密技术、密码学技术、防病毒技术等手段对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信息安全。
3. 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管理银行应对网络设备进行严密的管理,采用安全可靠的网络设备,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控,避免网络设备漏洞的出现。
4. 落实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对项目组成员、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资格审查和管理培训,确保团队的成员是符合资格和持有有效授权的。
5. 强化多层次的安全防范和监测机制银行应采用多种安全防范和监测工具和方式,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估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银行信息科技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银行信息科技安全评估报告报告标题:[银行名称]信息科技安全评估报告一、评估概述1.1 目的和范围-说明评估的主要目的、范围和覆盖的信息系统。
1.2 评估方法-描述评估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如风险评估模型、安全扫描工具等。
二、信息系统概况2.1 系统架构-描述银行信息系统的架构,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
2.2 数据管理-说明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方式。
三、安全政策和流程3.1 安全政策-概述银行的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
3.2 安全流程-描述安全管理流程,如用户访问控制、事件响应等。
四、风险评估4.1 风险识别-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恶意软件、数据泄露等。
4.2 风险评价-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五、漏洞分析5.1 漏洞扫描结果-报告系统漏洞扫描的结果。
5.2 漏洞处理情况-说明对识别漏洞的处理和修复情况。
六、安全防护措施6.1 物理安全-描述物理环境的安全控制措施。
6.2 技术防护-报告技术防护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6.3 管理控制-说明管理层面的安全控制,如员工培训、安全审计等。
七、改进建议7.1 安全优化建议-提出改善信息安全的具体建议。
7.2 实施计划-为建议的安全改进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八、结论-综合评估结果,提出整体安全状况的结论。
报告编制人:______________职位: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告审核人:______________职位: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编制部门:信息科技部版次号:A/0生效日期:目录修改记录 (3)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机构职责 (5)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1)第四章信息安全 (14)第五章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20)第六章信息科技运行 (23)第七章业务连续性管理 (26)第八章外包与审计 (27)第一节外包 (27)第二节审计 (31)第九章附则 (34)附件: (34)修改记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营口沿海银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我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我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我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五条根据我行信息科技治理的要求,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释义(一)信息科技。
系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等。
(二)信息科技风险。
系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等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系指通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监测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流程,实施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或控制在适当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协调统一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充分考虑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确定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二)全面覆盖原则。
信息科技风险覆盖到全行各条线、部门、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本行全体人员均是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三)预防优先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注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动态管理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本行业务及信息科技发展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部门、岗位人员及业务环节。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是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中,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稽核部负责落实董事会审计监督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
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
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角色分工
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风险评估实施团队由管理层、相关业务和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评估工作角色分为:评估管理人员、评估人员、评估分析人员。
(一)评估管理人员由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担
任,负责组织、管理、监督风险评估任务,包括:
1. 制定风险评估任务计划
2. 设计风险评估方案
3. 审核风险评估报告
4. 确认风险处理建议
5. 跟踪风险评估任务进度
6. 控制风险评估任务质量
(二)评估人员负责按照风险评估任务要求,收集并提供信息和证据,如实反映信息科技工作现状。
评估人员由评估对象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或业务骨干人员担任;
(三)评估分析人员负责汇总、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信息与证据材料,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分析人员由行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业内专业人员。
第十条在同一风险评估任务中,评估实施团队成员不少于三人,评估管理人员和评估分析人员不得兼任评估人员。
第三章风险评估计划
第十一条总行和一级分行每年度应开展一次整体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两次以上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第十二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要以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信息、数据以及其它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
况,确定是否启动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一)新系统上线后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
(二)信息科技运行中发现重大纰漏或隐患;
(三)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
(四)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
(五)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六)其它情况。
第十四条一级分行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并报总行备案。
第四章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第十五条风险评估经过人工评估或自动化工具测评等手段识别、分析支撑 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中存在的缺失或不足,判断风险优先级,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第十六条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风险评估任务,并下达任务书。
评估管理人员依据任务书组织编写风险评估任务计划书和风险评估方案。
第十七条评估管理人员组织人员依据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识别IT 服务目标,进而分析支撑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并针对流程要素和资源要素设计风险检查表。
第十八条评估人员依据风险检查表,采用人工或自动化工具对评估对象的信息科技状况进行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可采用调查、检查、安全测试等方式:
(一)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现场访谈等;
(二)检查包括文档检查、代码检查、流程检查等;
(三)安全测试包括人工测试、自动化测试以及综合性渗透测试等。
第十九条评估分析人员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计算方法,依据各类风险对实现 IT 目标的影响,计算出评估对象的风险优先值或级别,并进行分析:
(一)风险成因分析,分析诱发风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流程缺失、控制不足或无效等;客观因素包括资源缺乏、内外环境影响等。
(二)风险占比分析,依据对IT 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析评估对象当前状态下各类、各级风险占比情况;
(三)风险对比分析,对同次任务中不同机构的风险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各类风险在不同机构的分布状况及影响;
(四)风险趋势分析,对不同时期的相同任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一风险的增强或减弱情况,了解风险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条风险分析可采用以下手段:
(一)专家经验;
(二)风险分析模型;
(三)风险分析工具。
第二十一条评估分析人员针对风险评估任务中揭示的风险类型和状态,结合组织机构、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提出风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