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论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来说是十分具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将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与近代新引进的科学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将魏晋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后来者开了无数法门”(梁怀超,《阮籍、陶渊明与酒》)。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的一种实际运用。
我们通读全文可知对于魏晋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的解析,作者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政策、形势,社会心理,时代风尚等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例如,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汉末魏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的年,崇尚刑名之学、推行名法之治是统治阶层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中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
”史籍多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鲁迅先生把汉末魏初文学的“清峻”特征的形成就是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加以阐释,他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方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在这里,鲁迅先生,关于“清峻”的解读,是渗透了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果。
对于“通脱,华丽,壮大”等的解读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
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一观点,对我感触很深,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魏晋人物的精神与内心有着多么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综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成果。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姓名:崔文文学号:2012504008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
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
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
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
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
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
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
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
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
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
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
引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引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风度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也颇具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能够帮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1. 魏晋风度与文化氛围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化氛围开放,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在此并存,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魏晋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文化创造活动十分活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风度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2. 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魏晋时期,文章与药及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文人在创作文章时常常以药物和酒类为题材,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描述和赞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些魏晋文人也以饮酒写诗为乐,通过酒的陶醉来启迪灵感,使得文章更富有情感和气息。
3. 文章与药及酒的语言表达在魏晋文学中,对药物和酒类的描写常常被用来象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述和赞美,反映了魏晋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药文和酒诗也成为了魏晋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魏晋风度在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开放和包容,在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药物和酒类作为文学的题材,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为文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情感体验和创作灵感。
药物和酒类象征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对魏晋文人深层精神的反映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深度。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魏晋文化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关系不仅来源于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文章以药及酒为题材的描写和赞美,使得魏晋文学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以知识的文章格式为蓝本,按照主题的要求,多次提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度和广度的评估。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兴趣的因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所以有些人的好奇心大些,有些人的好奇心小些,但基因决定的是先天,后天际遇的不同会影响好奇心的大小。
可以肯定的是读书越多好奇心越重,兴趣点越多。
就我个人而言,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必然,一直以来对魏晋风度颇有向往,至于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是不是有心人故意播下的种子,实在难以说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到了《而已集》,而已集收录的多是杂感,但这杂感又正值见到“许多血和许多泪”的感触,所以此篇演讲稿在论述之余不免还有些弦外之音。
我看通篇演讲的脉络,从曹操讲起,呼吁大众独立思考,不要为历史左右,进而阐述文章之风度,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此类风气从汉末魏初至魏末晋初,总结下来就是师心使气,而这一过程中的名士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在行为做事方面形成了一定社会风气,如清谈、如药、如酒,为魏晋风度增加了许多点缀,但文章风度、名士行事的背后,于哲学的思辨、与政治的拉扯,像是个死结纠缠不清。
最后行至晋末,慷慨激昂渐行渐远,名士想出世而不得,文章就变得温和恬静,形成了田园风格。
鲁迅是民主战士,当然是斗争的。
师心使气是他的风格,田园出世不是他的向往。
魏晋名士嗑药,实在是小节中的小节。
老百姓效仿,以致后世认为宽衣大袍有仙风道骨之感,实在是贻笑大方。
酒就更不用提了,阮籍借醉酒回避司马氏的拉拢,真是个又好笑又无奈的写照。
魏晋名士因为嗑药、饮酒,会表现出许多与礼教不符的行为,被认为是破坏礼教的,反中华哲学的,所谓欲加之罪。
而鲁迅这篇演讲所呼吁的,恰恰是期望民众自省,能够辨别谁是真三民,谁是假礼教。
谈起魏晋名士,恐怕名头最响的要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又以嵇康为最。
嵇康身上有很多传奇,嗑药饮酒,性格强烈,而且是自始至终的强烈,嵇康之死又将他的生命升华,其间政治的涌动、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嵇康的事迹流传百世。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全文读后感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全文读后感Lu Xun's depiction of the Wei and Jin period's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ine and alcohol in his writing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The portrayal of the graceful and refined lifestyle of the literati during this period highlight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ir elegant demeanor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they faced.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and consumption of alcohol in their daily live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existence, where the pursuit of intellectual pursuits is tempered by the need to escape from the harshness of reality.鲁迅对魏晋时期风度的描绘以及与药与酒的关系在他的书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优雅 refined 风度的描绘突出了他们优雅举止与面对的严酷现实之间的对比。
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草药和饮酒反映了他们生活的复杂性,智慧的追求受到从严现实的需要的调节。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such as ginseng and lingzhi, in the Wei and Jin literati's daily lives reflects their concern for health and longevity. By incorporating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o their routines, they demonstrate a reverence for ancient wisdom anda desire to preserve their vitality. Furthermore,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particularly fine wine, serves as a form of relaxation and release from the pressures of their scholarly pursuits, allowing them to momentarily escap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ir social status.魏晋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参、灵芝等草药反映了他们对健康和长寿的关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风神和文化面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魏晋文化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上。
药和酒在魏晋时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下面将通过分析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
一、魏晋风度及文章的特点魏晋时期是文化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魏晋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玄学化趋势玄学化趋势是魏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的人们深受佛教、道教、儒家及墨家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传统在魏晋时期融合成了一种玄学的文化面貌。
在魏晋文学中,玄学主义的影响非常明显,它表现为一种虚幻、模糊和神秘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
2. 崇尚自然魏晋文化在文学创作中还特别强调了对自然的崇尚。
这个时期的人们提倡“清净寂灭”的生活态度,将这种生活态度反映到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真挚自然的表达方式。
3. 情感真挚魏晋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真挚,作家们通常都深思苦想,感怀万端,刻骨铭心。
他们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极其真挚,让读者感到很深沉。
二、药与酒在魏晋时期的重要性药和酒在魏晋时期的重要性与文学创作是密切相关的。
药和酒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造福人类的两种物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被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1. 药与魏晋文学在魏晋文学中,药被广泛使用,它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草药和各种药物的功效,例如《神仙传》中讲述了吃灵芝和定风泣魂丹能够仙化的传说;《菜根谭》中也讲述了不少药物的功效和应用方法。
另外,在魏晋文学中也有很多关于药物的描述,常常将药物的功效和人类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了深深的人类情感。
2. 酒与魏晋文学在魏晋文学中,酒也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文学风格而闻名,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诗歌和书信中。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医药和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药物和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新、自然、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中。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风度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的药物和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魏晋时期的酿酒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常常会赋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与药及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这与当时人们对药物和酒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物和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饮酒之后的豪情壮志,或者在药物的滋补之后的清新自然。
药物和酒成为了魏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密切相连。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篇一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这心里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您会问,咋就五味杂陈了?嘿,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这魏晋时期,可真是个特别的时代。
那时候的人,吃药、喝酒,看似荒诞不经,可仔细琢磨,又觉得好像有那么点儿道理。
您瞧,他们吃药为了追求长生,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我就寻思,这长生真能靠吃药得来?可能吗?也许只是他们内心对现实的逃避罢了。
再说说喝酒,那更是一场狂欢。
喝得醉醺醺的,写诗作文,肆意放纵。
我觉得吧,这一方面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点儿自暴自弃呢?毕竟,现实那么无奈,只能在酒中寻找安慰。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那一个个可都是大名鼎鼎。
可他们真的就那么潇洒自在?我看未必。
像阮籍,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能懂?他的狂放,难道不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奈抗争?再看看那个时代的文章,华丽、飘逸,充满了想象力。
可这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他们的迷茫和困惑呢?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时候,想要逃避现实,想要寻找一种寄托?也许,魏晋风度在今天依然有着某种启示。
哎呀,我这说得乱七八糟的,您别见怪。
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这一路读下来,真是思绪万千啊!篇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提起魏晋风度,您会想到啥?是那些狂放不羁的文人雅士,还是他们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咱先说说这药。
魏晋时期的人吃那五石散,说是能延年益寿,我就纳了闷了,这东西真有那么神奇?也许只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安慰吧。
您想想,生活那么不如意,总得找点盼头不是?喝酒就更有意思了。
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还能吟诗作对。
这是洒脱还是放纵?我觉得两者都有吧。
他们在酒中忘却烦恼,可醒来之后呢?现实还是那个现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再看看他们写的文章,那叫一个美!比喻、夸张,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
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与晋文学的关系与医药与酒文化魏和晋文学以其优雅精致的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独特的时期。
这种文学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品味和哲学思想,也为魏,晋时期的文学与医酒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在魏王朝和晋王朝,文学精英经常与医学和酗酒的世界交汇。
陶ian和陆安池等许多当时著名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成就卓著的诗人,而且对传统中药和酒精饮料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医学,酒的这种交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给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魏语和晋语文学中文学,医学,酒类交织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养生"的概念(阳生)。
这一整体的健康与福利方针是当时的文艺界所倡导的,他们认为通过食用药用草药和精美葡萄酒来培育身体和心灵,应该补充文学和艺术事业的追求。
以著名诗人陶元明为例,以其在自然界的宽容,酗酒,达乌瓦特的实践"奢侈生活"而著称,这在他的著名诗歌"桃花泉"中明显可见。
在魏书和晋书文学中对酒的文学描写中,也发现了"营养生活"的概念。
酒特别常被描绘为文学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象征追求快乐,自由和自我表达。
鲁安池是竹园七贤会的领军人物,因对酒的热爱和他非常规的生活方式而庆祝,这违背了当时的规范。
他的诗歌经常表达一种解放感和超越感,灵感来自酒精的沉醉效应。
饮酒与魏和晋文学中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
该时期的许多诗人和作家通过饮酒寻求灵感和启蒙,认为酒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这种酒精和文学灵感之间的通联体现在竹园七贤会主办的传说中的葡萄酒聚会的传闻中,其中的文学讨论和诗歌成分因大量的葡萄酒而火上浇油。
然而,魏国与晋国文学与医药酒文化的关系,并非没有其复杂性和矛盾。
虽然时间的利拉蒂支持追求愉悦和自我沉浸,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酒精消费的潜在危险和过度。
诗人陆安池在著名的散文"酒的记载"中,对酗酒的危害提出警告,主张酒类消费要温和,体现了对酒中沉浸的伦理道德影响的细微理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任教中山大学时的一篇著名演讲)——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我今天所讲的,就是黑板上写着的这样一个题目。
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
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
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
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药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他们不仅仅将药物视为治病的工具,更是将药物视为一种灵感的来源。
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很多关于文人对药物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服用了某种药物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药物的研究而写下了大量的医药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的热爱和重视。
同时,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也对酒有着特殊的情怀。
他们不仅仅将酒视为一种饮料,更是将酒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的媒介。
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文人对酒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饮酒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酒的品鉴而写下了大量的酒文化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酒的热爱和重视。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药物和酒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
文人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有的文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描述了药物的功效和美好,有的文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酒的醇厚和浓烈。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和酒的情感和态度。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时期的文化与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深思。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与思想观念。
这个时期的人们多以士人为主,讲究文人风度。
文人风度是指士人在言谈举止、生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
在魏晋时期,这种风度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马融是魏晋时期的一位知名文人,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药与酒的热衷。
在他的文章中,药与酒往往被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马融认为,药物能够延缓人的衰老,增加人的寿命,为人带来健康和活力。
而酒则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在《草堂集》中写道:“百年能到三五日,终日醉卧不百夕。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药与酒的痴迷与追求。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将药与酒作为达到人生境界的一种手段。
在另一位魏晋文人陶渊明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联。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以饮酒与种田为乐,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作品。
他的诗词中常常描绘田园生活与酒宴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以田园生活和酒宴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宴饮的追求与渴望。
陶渊明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与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在魏晋时期不仅仅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魏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与养生,药物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被使用于养生与治疗疾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酒则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
人们在宴会上饮酒作乐,举杯畅饮,以酒会友,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
首先看题目,很长,分开看。
魏晋风度,其实语出于此,一般理解为魏晋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这个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表明这篇文章是以“药”和“酒”作叙述引线来讲魏晋文学史,进而刻画出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和生活方式下的时代精神。
在文章开头,鲁迅先生明确指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随后开始结合魏晋历史进行阐述。
引出曹操,然后发表了对其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这是对曹操历史作用的极大肯定,也由此谈到历史上史书客观性的不足。
在曹操的影响下,那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清峻”的风格和“尚通脱”的特点。
而后,由曹操曹丕引出“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身为政治家的曹操不满艺术家孔融的多处“讥嘲”,借故把他杀了。
对此。
崇尚“思想通脱”的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曹操的不满。
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但鲁迅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药”与“酒”,并以此作为叙述引线。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刚开始吃“五石散”的何晏是为了治病,但竟没有想到吃“五石散”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上行下效,方成时尚。
然而后期那些末流大都只会吃药,不会做文章。
阮籍和嵇康本人反对旧礼教,行文慷慨激昂,思想新颖。
然而因为自己生于乱世,不得已而为之,故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像自己一样。
鲁迅先生指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飘逸及坏脾气都是吃药或饮酒造成的,后来人的跟风,大多与理论的提倡无关。
其实一切源于正始时期政治现实的残酷,司马家族一方面屠杀异己分子,另一方面掩盖自己行为,制造舆论,提倡儒家礼法。
在此背景下,文学变化重大,建安文学中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由此消失。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本文探讨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们常常以风度为荣,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使用药物及酒类的意象。
魏晋时期的风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追求,涵盖了时尚、礼仪、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
文人雅士们在追求风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药与酒的使用。
他们认为药物能够帮助他们养生、养性、养神,同时还可提高创作灵感;而酒则能够消除疲劳、增强思维敏捷度,是创作时的必备良药。
在魏晋文学中,药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药物被视为一种净化身心的力量,能够让人摆脱俗世的纷扰,重新回到内心的世界中。
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有“欲静而心动,宜服麻黄汤”之说,表达了药物对于心灵静定的重要性。
而酒则被视为一种能够让人释放情感、激发灵感的力量。
在《世说新语》中有“酒后吐真言”的著名典故,表达了酒对于释放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学创作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药与酒为文人雅士们提供了创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 1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部关于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文学艺术、药物和酒的关系的专著。
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以及这种热衷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对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药物和酒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们对药物和酒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追求。
他们认为药物和酒可以帮助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获得灵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品质。
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药物和酒也经常被用来象征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这种对药物和酒的追求和热衷,不仅影响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风格和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描绘了药物和酒的形象,还经常通过诗词歌赋来赞美和颂扬药物和酒的功效和美味。
他们将药物和酒视为生活的调剂品,认为药物和酒可以让人在疲惫时得到放松,在忧愁时得到慰藉,在创作时得到灵感。
这种对药物和酒的热爱,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
同时,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药物和酒在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那个时代,药物和酒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日常消费品,也是社交、娱乐和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宴会、祭祀、宴饮等场合都会饮酒作乐,以示尊重和友好。
同时,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这种药物和酒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进行深入探讨,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係》有感先说一下魏晋时期的背景:从1世纪末2世纪初起,东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权,他们之间明争暗夺,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同时又都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掠夺。
终于,激起灵帝刘巨集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随而产生献帝初平元年的董卓之乱和以后军阀大混战。
经过这些大的战乱,中原形成“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中日行,不见所识,”“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惨象,人民死亡枕藉,生产严重破坏。
这种残破不堪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从逆方向加速了知识分子头脑中人的觉醒,他们唱出了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何有常,但患年岁暮”(孔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等都是当时心里极度不安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学士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断高涨,他们蔑视礼法,蕩检逾閑,秕康功名利禄,注重自我表现,向内拓展了自己的情怀,向外发现了自然情趣,接受宇宙与人生的全景,体会其深沉的奥蕴,滋生了后世所说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的萌芽。
我觉得魏晋时期的文人士人是深情与智慧兼具的,在他们吃药嗜酒,放浪形骸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内涵和不可抑制的痛。
因为在我看来魏晋朝可以说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时期,死亡的黑夜笼罩着这时的天空,所以很多荒诞不羁和不可为的事在这时候反而成为发生了。
当时的文人学士有很多死于非命,“建安七子”中孔融和曹操作对,行文讥讽曹操而被杀;与他一同反对曹操的禰衡也被杀;而因与曹操有关係的何晏、夏侯玄也被司马氏所杀;嵇康发议论有碍司马氏办事被杀。
到底怎样才能寿比金石?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一道五色的光芒照亮了文人学士的眼睛——道教。
道教炼製金丹大药,以求服后不死成仙;即使办不到,退而求其次,服药引导,求得生命的有限延长也行。
所以,服散应运而生了。
魏晋文人学士吃药始于何晏,他吃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
魏晋风度经历了近500年的发展,堪称历史经典,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智慧。
而文章与药、酒的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以下是笔记:
1、在于推进文章发展的创新治,既要学习传统文章,也要立足药及酒的操作。
尝试将药及酒的内涵融入文章,不仅能够扩张视野,更能够汲取其活泼的思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章风格。
2、有着实践性的改革和开拓。
在实践操作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可以有更深
一层的联系,此举可能会带来更多新颖的概念,新思想和新立场,进而创造出新的文章形态。
3、注重追求深度和宽度。
对于药及酒的操作,文章要做到深入思考其内涵,
从中提炼出新的思路,拓展视野,同时在翻阅大量传统文字经典时,也要深入思考,从而扩展文章的深度和宽度。
以上就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
文章与药及酒这一综合,可使文章之风蜀绣以盛,表达出真情实感,品读之余,更是令人欣慰。
可见,在发展文章形式、拓展视野上,借鉴魏晋的思想与实践,改变过去模式的一脉相传,不仅可以深化理解传统文章文化,更能够得到新的观点,活跃思维、展现出新颖的视野,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风采,实为一大更进。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阅读题中的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
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描述和回忆都无法穷尽和还原他真正的一生,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从思想角度来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
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对于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了深刻的阐释,当然,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其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鲁迅坚定的政治立场。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锋芒毕露的鲁迅,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
首先看题目,很长,分开看。
魏晋风度,其实语出于此,一般理解为魏晋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这个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表明这篇文章是以“药”和“酒”作叙述引线来讲魏晋文学史,进而刻画出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和生活方式下的时代精神。
在文章开头,鲁迅先生明确指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随后开始结合魏晋历史进行阐述。
引出曹操,然后发表了对其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这是对曹操历史作用的极大肯定,也由此谈到历史上史书客观性的不足。
在曹操的影响下,那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清峻”的风格和“尚通脱”的特点。
而后,由曹操曹丕引出“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身为政治家的曹操不满艺术家孔融的多处“讥嘲”,借故把他杀了。
对此。
崇尚“思想通脱”的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曹操的不满。
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但鲁迅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药”与“酒”,并以此作为叙述引线。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刚开始吃“五石散”的何晏是为了治病,但竟没有想到吃“五石散”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上行下效,方成时尚。
然而后期那些末流大都只会吃药,不会做文章。
阮籍和嵇康本人反对旧礼教,行文慷慨激昂,思想新颖。
然而因为自己生于乱世,不得已而为之,故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像自己一样。
鲁迅先生指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飘逸及坏脾气都是吃药或饮酒造成的,后来人的跟风,大多与理论的提倡无关。
其实一切源于正始时期政治现实的残酷,司马家族一方面屠杀异己分子,另一方面掩盖自己行为,制造舆论,提倡儒家礼法。
在此背景下,文学变化重大,建安文学中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由此消失。
正始文人考虑到自身安危,避开现实,用哲学眼光讨论问题。
从而构成正始文学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的特点。
魏晋文学最后的阶段的东晋时期,文人们经历了太多,形成了平和的风气,代表人物便是陶潜。
他在经历完官宦生活后选择归隐田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他非常之穷,却依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状态。
他宁固穷一生也要坚守清节,发出“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叹息。
对于鲁迅先生的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
例如,不同于传统观点,把曹操看成一味历史的英雄;对于史书的记载,有部分不可完全听之任之;以及酒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
但是,对于鲁迅说刚开始吃“五石散”的何晏是为了治病,但竟没有想到吃“五石散”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引起文人们争相效仿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
没病没灾的文人,我认为没有必要愚蠢到去吃毒药。
而且吃药后的副作用和着装及行为,不值得一个被政治压迫的文人去模仿。
迫于严酷的政策分明可以另寻它法派遣内心,饮酒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此处鲁迅先生的观点更像是结合历史自己想象出来的一种情形。
鲁迅先生行文向来以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著称,体现一个思想家独特的眼光和不同寻常的思考方式。
全文以“药”和“酒”作为叙述引线,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社会风气等因素介绍了魏晋时期建安文学、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以及东晋平和风气,通篇的风格好像是“对社会说话”,没有受到讲义的束缚,文章多处加入了作者的个人见解与感想,超脱于单纯的学术演讲,是“实有概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