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21.孟子二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1 《孟子》二章
学
恒: 常常 过: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困: 忧困
习
于: 在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第
而: 顺接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二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自
发于声: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喻: 了解、明白。
然
段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危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小结
➢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尾 (标题,也是结论)
➢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论证人才 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 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 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走近作品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 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 很大影响。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看方例义时的 是 恭 羞 恻
法找外的隐古 非 敬 恶 隐
。出 来
, 请
糟 粕
藏 着
代 文
在我之心智
之 心 礼
之 心 义
之 心 仁
仁 义 礼
——
,你,某化 国也 也 也 也
智
谈把本些《中 星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公孙衍和张仪是政敌,公孙衍主张合纵,张 仪主张连横。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 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
•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 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 是“委妇之道”。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诲他;女儿出嫁时,母亲 教诲她,送到门口,警告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 要恭敬、谨慎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 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死于安乐也。 使……死亡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 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被 赎出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学时间】:约3分钟
小结: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敬佩 、崇拜和敬慕的态度。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 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颂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 气来读。
小结:
2.孟子的反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破(直接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 、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 上大丈夫。 第二次——立(正面提出)“居天下之广居”至“ 此之谓大丈夫”,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正面提出何谓 大丈夫。 前一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视和鄙视,后一个层次 应该读得大方激昂、掷地有声。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1《孟子》二章PPT课件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 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 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
道( )
淫( 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动摇 ),
威武不能使屈…( …屈服
)。此是之谓(
)大
2.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B.以顺为正者 C.必敬必戒 戒:告诫 D.与民由之
C(谨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B ) A.子未学礼乎/子曰:学而时习之 B.一怒而诸侯惧/屠惧 C.往之女家/即公大兄无奕女 D.独行其道/国人道
3.结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章,具体分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威武不能屈” 的精神,而不接受弘范用宰相一职的劝 降,则表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的 精神。
【参考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 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 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 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 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 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 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 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B(A.你/孔子;B.害怕;C.同 “汝”,你/女儿;D.道路/讲述)
1.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 “__一_怒__而__诸__侯__惧_____,安__居_而__天__下__熄____。”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得__志_____,与_民__由__之_______; _不__得__志___________,独_行__其_道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 (3)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 两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如《富贵不能 淫》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等,使得文章句式整齐, 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 5.问题探究
• (1)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的论述,对于 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点意义?
• 之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
•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 于 征于色(介词,在,)
• 生于忧患(介词,在)
• 戎之曰(动词,警告) •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 发 发于声(动词,显露、显露)
•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 两篇短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
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富贵不能 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 “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 道德准则。 •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 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 说明担当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 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绩,从而间接地 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 •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 而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 • 得 得志(动词,实现)
• (4)词类活用 •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酌使动用法,使……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22张PPT)
21.《孟子》二章 教读导航
课堂实践 直击中考
教读导航
ღ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 (仁政、 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 著作。 《孟子》与《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为“四书”。
ღ了解背景
《富贵不能淫》中提到的景春、公孙衍、张仪三个人物都是战国 时期的纵横家, 本文就是借对纵横家的评价表达对什么是真正的大丈 夫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是孟子一生人生经验的总结。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ღ预习任务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所处的时代,思考孟子为什 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答案】孟子提出这样的观点首先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身
世处境密切相关的。张仪、公孙衍靠游说诸侯而被重用,而满腹才华 的孟子却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内 心的忧愤。
【答案】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 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 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方能发奋进取的 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 益丰富的今天, 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 患些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部编版⼋上第21课】《孟⼦⼆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富贵不能淫》习题⼀、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丈夫】指有⼤志、有作为、有⽓节的男⼦。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
5、【丈夫之冠】古时男⼦⼆⼗岁⾏冠礼,表⽰成年。
【冠】,⾏冠礼。
6、【⽗命之】⽗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家】这⾥指夫家。
【⼥】,同“汝”,你。
9、【夫⼦】这⾥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太道】(⼤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同遵循正道⽽⾏。
【由】,遵循。
13、【独⾏其道】独⾃⾛⾃⼰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是使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是使动⽤法。
16、【屈】屈服。
这⾥是使动⽤法。
⼆、重点句⼦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作为的男⼦吗?他们⼀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事。
2、是焉得为⼤丈夫乎?⼦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有作为的男⼦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命之;翻译:男⼦⾏加冠礼时,⽗亲训导他;4、往之⼥家,必敬必戒,⽆违夫⼦!翻译:到了你夫家,⼀定要恭敬,⼀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之道。
6、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在天下最宽⼴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 笃 而 成 才 。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实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牢记:
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根据课本注释朗读和口译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兴起,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集市
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绩大业的因素相仿, 最后推出论点.
•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照 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 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 如把成绩伟人与国家灭亡对照;如先分析论 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第一段 第一段 第二段
至理名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 辉。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简答【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富贵不能淫》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八年级上册(部编)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课件
二、句子翻译知识梳理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2、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 3、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
4、丈夫之冠也, 知识梳理 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 时,母亲教诲她,送到门口,警告她说:“到了 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 你的丈夫!”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 分。
3、删:删去不翻译的虚词、语气词 等。 4、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今词。
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 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的词序
翻译方法指点:知识梳理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 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说、疑问、感叹、祈 使)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 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方法:做好“知留识梳、理 补、删、换、调”,一定尽 可能直译。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 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可以照 录不翻译。
知识梳理
6.文言虚词
(1)之
丈夫之冠也 __用__于__主__谓__之__间__,__取__消__句__子__独__立_ 性 父命之 _代__词__,__指__“__男__子” 母命之 _代__词__,__指__“__女__子”
妾妇之道也 _结__构__助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的__”__
知识梳理
4.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2)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3)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_____警__告______ _____谨__慎______ _____居__住______ __居__所__,__住__宅___ ____能__,__能__够___ ______实__现_____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初中语文《非常1+1》
(四)你说我说,畅 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初中语文《非常1+1》
富贵不能淫
初中语文《非常1+1》
: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初中语文《非常1+1》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 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 孔孟”并称。
初中语文《非常1+1》
(二)、你思我想,理 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 ,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 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初中语文《非常1+1》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 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初中语文《非常1+1》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 • • •
谈这也主时古在
谈些不义隐代我
——
你地例的藏文国
的方 看找 法出 。来
,
外 , 请 你 把
糟 粕 , 本 文
着 某 些 封 建
化 中 , 会 不
星 光 灿 烂 的
·
《 孟 子 告 子
》
是 非
恭 敬
羞 恶
恻 隐
仁
之 心 智
之 心 礼
之 心 义
筋骨
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 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 乱
)其所为
7、 人恒过( )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犯过失
初中语文《非常1+1》
前
畎
舜
亩
傅说 版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
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苦其心志 • ②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之 心 仁
义 礼
也 也 也 也智
初中语文《非常1+1》
(六)你评我评,总结 提升
•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到课堂
表现表上。 •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好分数
,上报到课代表。
初中语文《非常1+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初中语文《非常1+1》
词类活用。
1、 劳(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 )其
其身 • ③行为方面:行初拂中语乱文《其非常所1+1》
为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 。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 )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 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
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
然后国知恒生亡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非常1+1》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于人的 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法宝,特 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 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 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
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
才。
初中语文《非常1+1》
分析问题以有益的启示。
初中语文《非常1+1》
板书设计
苦心
志劳筋
生 于
舜、傅说、胶鬲、 骨饿体
管夷吾、孙叔敖、 肤空乏
百里奚
身行拂
发、 举降 大任
个别论 据
忧 患
乱为 过改
而 人 困、 作(正
死 于
衡 征、 发
面) 喻
安
入则无法家
一般论 据
乐 国 拂士
恒亡(反
出则无敌国外患 面)
者
初中语文《非常1+1》
初中语文《非常1+1》
写作特点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 溢,逻辑严密;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 的道理。
初中语文《非常1+1》
(一)你读我读,疏通 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 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 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初中语文《非常1+1》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 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 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初中语文《非常1+1》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 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
21《孟子》二章
初中语文《非常1+1》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胶鬲 筑
管夷吾 鱼 盐
孙叔敖
百里奚 士
后
君主 相 辅佐武 王 相 令尹 大夫
海初中语文《非常1+1》
举例 论证 人才 必须 在艰 苦的 环境 中造 就的 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个正改人面, 生于
困内于心心惊衡动于虑而后作,外征在于表色现发于声忧而患后喻。 国家 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面者死, 于安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