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
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答: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答: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4.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5.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6.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①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
7.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公共政策系统主要是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既各有分工、相互独立。
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8.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答:(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9.信息系统的职责。
答:(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实现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几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3、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市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做出。
4、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做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
5、全体一致规则:所谓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原则。
6、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总,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
7、博尔达计数法:即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列为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因素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一直是政府和人民议题的核心。
我们可以说,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决策因素,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政策。
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
它是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为有效管理公共事务而采取的官方行为。
为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很多因素。
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要素之一,唯一目的是创造经济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事实上,国家的财政稳健依赖于经济的流向,政府需要理解和掌握经济的趋势,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考虑经济因素。
例如,制定劳动力资本计划,向劳动力提供适当支持和培训,以便他们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中进入和保持稳定就业。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问题数量巨大,而政府必须考虑满足人民不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因素。
社会因素是促进和协调社会管理的核心,根据民情,政府应根据特定问题制定不同的政策,以解决问题。
例如,公共政策可能针对气候变化、贫困、疾病、教育、人口和基础设施等问题。
这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制定者需要理解新技术的发展路径和科技趋势,并将其与已有的社会和经济情况相匹配。
政府可以采取新技术政策,建立基础设施、培训技能、鼓励科学研究,进一步填补数字鸿沟和帮助促进信息时代的发展。
法律和政治因素充分理解和掌握法律和政治因素,可以避免政府的公共政策违反宪法、通用法规和公司法规。
政府的最终政策制定必须考虑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公众的舆论和反馈。
此外,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应该是开放、透明的,公众有权参与制定政策,并对决策者的选择和行为提出提议和反馈。
结论总之,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和政治因素。
政府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公众对政策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特定的情况制定有效、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公共物品(2013年):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公共政策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 1.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 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 2. 内涵: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 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他们的一半特征; • 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 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 现——它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干、 怎么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因此,公 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从现实出发,以客观 存在为准,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做 出的基本判断反映客观事实、反映事物的 规律性。也就是政策实然性。公共政策是 一个从实然(政策问题的客观实在性)到 应然(政策规划、方案择优和政策合法 化),再到实然(通过政策执行,政策转 化成现实)的过程。 •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公共政策的普遍 性使它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回应性则使它 具有变动性。
2.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 (1)政策与理论 • 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决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 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 定政策的成败。 • (2)理论与实践 •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 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整个过程。 具体说明:第一,政策实施是运用公共政策解决 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第二,政策实施决定着 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第三,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得 到解决,职能用实践去检验。政策实施是检验政 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第四,政策实施是完善、 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 1.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 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 的社会本质。 •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指政策主体为一定的 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物、财力资 源的调配与组合。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简述一项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
简述一项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项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
1.政策主体:这是政策的制定者或决策者,通常包括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等。
2.政策客体:这是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企业、非政
府组织或政府机构本身。
3.政策环境:这是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
和,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
4.政策目标:这是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通常具有明确性、
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
5.政策手段:这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或措施,包括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
6.政策资源:这是政策实施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
力、时间等。
7.政策效果:这是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包括正面效
果和负面效果。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项完整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4、社会变迁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
问题交织性增强
不同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政策制定者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政策。
突发性事件应对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对公共政策制定和 执行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政策制定者具备快速响应和灵活 调整的能力。
02
它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 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体现了政 府的意志和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的特点
公共性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公共问题 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
公共利益。
政治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意志的体现, 反映了政府的政治立场和价值 取向。
权威性
公共政策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相关主体必须遵守和执行。
多样性
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1 2 3
利益群体多样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不 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难以充分反 映其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
政策调整与利益平衡
公共政策调整往往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需 要政策制定者妥善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政策的顺 利实施。
评估结果的反馈和
应用
政策评估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政 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并为后续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
03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问题识别与议程设置
问题识别
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和分 析,识别出社会、经济或政治等领域 存在的问题或挑战。
议程设置
将识别出的问题纳入政策议程,确定 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为政策制定 提供方向。
公共政策学课后思考题
公共政策学课后思考与讨论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公共权力组织制定的公共政策3.什么是政策群和政策链?①什么是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力组织在一某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诸多政策的集合体。
(如,当前我国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所形成的政策群②什么是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力组织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4.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具有相对性?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
(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者,本身也要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另外,公权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力,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抱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5.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哪几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6.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包括哪几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7. 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与哪些制度设计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的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科举制度8.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当下促进公共政策研究哪些借鉴意义?9.我国古代与政策研究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什么?《战国策》和《智囊补》10.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公务员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政策知识点梳理
公务员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政策知识点梳理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两个重要知识领域。
公务员应具备一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知识,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
本文将对公务员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公共事务管理知识点梳理1. 公共事务管理概述公共事务管理是指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相结合的管理活动。
公共事务管理包括公共事务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等环节。
2. 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要素(1)公共目标:即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公共产品。
(2)公共资源:政府集中掌握并使用的资源,包括财政资金、土地、劳动力等。
(3)公共权力:政府行使的合法权力,用于管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3. 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原理(1)公正公平: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公平享有。
(2)科学决策:政府在制定公共事务管理方案时应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做出客观合理的决策。
(3)效率优先: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4. 公共事务管理的功能和任务(1)规划与设计:政府通过制定各类规划和设计方案,指导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发展。
(2)组织与协调:政府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确保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
(3)监督与评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4)服务与管理:政府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二、公共政策知识点梳理1. 公共政策概述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决策效果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2. 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1)问题意识:政府必须具备对社会问题敏锐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
(2)政策目标: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
(3)政策工具: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工具,以实现政策目标,如法律法规、经济手段、社会调节等。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在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更多地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作为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的政策,是要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政府的目标。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各异。
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如下特征:①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②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③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
④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特别指出,按照系统论的能级原则,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具有不同的能级。
⑤多样性。
公共政策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在我国,由于受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管理范围相当广泛,因而政府的政策内容及其繁杂。
⑥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作用及其价值)(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具体地讲,政策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确定方向,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基本的学科要素,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决策行为都不是静态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
而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对于这一概念集,如果其中的一个概念搞错了,那么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就跟着发生根本性错误,并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第一组:公共政策、政策构成、政策功能;第二组:政策系统、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第三组:政策问题、政策诉求、政策议程;第四组: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第五组;政策执行、政策变通、政策资源、政策效果;第六组:政策持续、政策变动、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第七组:政策对象、政策环境、政策反馈;第八组:政策分析、政策预测、政策评估、政策咨询。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例如,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政策宣传、政策实验、政策执行再决策、政策执行偏差是政策执行的子概念;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是政策终结的子概念;等等。
次级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
大量的次级概念直接来源于某一位学者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个案研究,往往在概括公共政策的共同本质和揭示普遍规律上具有不成熟性,因此它们在这个学科的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稳定的。
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治科学、管理科学(特别是它的二级学科决策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地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拿过来”的。
例如,与政策模型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垃圾桶模型,等等,取自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系统分析和系统仿真决策的概念取自系统科学;有关定量方法的一系列概念都取自统计学,等等。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1. 在我国,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2.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3.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4. 政策市法律的重要依据,法律是实行政策的最有效形式。
5.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6.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政策信息7.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分解综合原则、民主原则8. 试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 ,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选择。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其分配利益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②利益整合。
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③利益分配。
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④利益落实。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3)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导向功能。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
模型。
(5)资源。
(6)评价标准.(7)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共同利益: 部分或全体社会公众共享的那部分资
源和条件。通常是不可能分割的。社会公 众共同地受这些资源和条件的影响,可能 是共同受益,也可能是共同受害。
共同利益有两种表现形式: (1)基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第三种利益
这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利益关系相关。
比如深圳彩电峰会和彩管生产行业的停产 都是很好的说明。
(3)干预结果的合理性:是一种事后判断,对政府 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可能带来财政危机从而影 响政府能力
(三)政府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1.政策机制一部分是针对市场机制的, 这部分政策旨在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 包括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2.市场机制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 政策机制的涵盖面较广,并不仅仅局限于 经济领域。
第三讲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从公共政策的定义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公 共政策是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的。所谓公共 利益的实现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维护公共利 益、增进公共利益和分配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 关系就好比是“看着蛋糕不被偷吃”、“把蛋糕 做大”和“公平地切蛋糕”。
但由于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所以对公共政策能否实现公共利益这一点还是有 一些怀疑的。本讲将重点说明公共利益的内涵, 以此佐证公共政策应该以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
(二)政府干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之间的 关系 1.干预的方式: (1)是全面干预还是部分干预; (2)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 调控,通过行政手段的微观规制。前者意 味着政府在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后者意味 着政府参与市场交易行为。
2.干预的合理性: (1)市场交易行为有合法的和非法的: ①合法的交易行为有时候也需要政府的干预,比如康
规则,是对公务员道德行为所做的要求和规范。尽管涉及 道德,但仍旧是正式规则。由此我们可以区分正式规则和 非正式规则的特点,即: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2.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非正式规则往往内在地影响了正式规则,比如有什么 样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我们探讨决 策者的价值观对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就是探讨非正式规则对 正式规则的影响。正式规则也往往对正式规则起着约束和 引导的作用,比如政策上要求破除封建迷信,要求全国使 用普通话等等。
区分横向性质的意义在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利益,其
实现的手段和主体可以不同。比如秩序性的公共利益通常
只能由政府来实现,其他主体并不拥有公共权力。基础性、
服务性和保障性的公共利益可以由政府的公共政策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其他社会行为主本来实现。比较特殊的是,保
障性的公共利益大多数没有现实的收益,所以企业一般不 愿意涉足,所以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三)公共政策要维护公共利益
为什么一定需要公共政策来维护公共 利益呢?
1.由社会公众集体行动的特点来决定 的。集体行动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结果。
2.公共利益本身最容易受到最少的照 顾。
3.公共利益都是非营利性的,一些社 会主体不愿意涉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公共利益应该由 公共政策来维护、增进和分配。
第四讲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
《个人独资企业法》的颁布实施);
4.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 传统上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消费者(如
果这一意识是存在的话),同时并未 意识到 自己也应把公民当作消费者;现代,政府力图通 过促进市场竞争来保护消费者,并且越来越不得 不把公民当作消费者。
需要特别说明是,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主 体,政府应该平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 而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三 角关系。
一、作为行为准则的公共政策 (一)正式规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正式规则
社会公共生活总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各个社会行 为主体的行为,包括社会公众的行为,也包括政府自身的 行为,当然也包含着政策制定主体对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 规范。很多时候,最终制定和出台政策的主体是政府拥有 决策权力的机构,政策执行主体则具有双重身份,一是执 行政策的主体,二是他们自己也要接受政策对他们的规范, 扮演着政策对象的角色。
的运行。 5.政府是最大的投资者和购买者。 (三)政府失灵 1.基于政府能力有限性而必然导致的失灵。 2.基于政府不正当干预行为而导致的失灵。 3.基于政府自身利益的干预行为。即使政府意识到这一点,或
二、公共利益 简单地说,公共利益就是那些具有社会共享性的资源
和条件。不过,人们通常认为公共利益是抽象的,是虚幻 的。如果这样,那公共政策就失去了目标和依托。事实上, 资源和条件都是人们可以感知或把握的,所以我们把公共 利益看成是客观的、现实的。
(一)公共利益的纵向层次 1.社区性公共利益:社区的治安、环境和生活保障 设施。 2.地方性公共利益:地方的经济秩序、发展环境、 治安状况等。 3.全国性公共利益: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经济形势、 社会秩序等。 4.全球性公共利益: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分这些层次的意义在于:不同层次的公共利益应该 由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来实现。这样,公共政策就形成了 一个纵向的体系。
一、利益 (一)利益的含义:
通俗地理解,利益就是对人们“有好处的东西”。这 样说可能过于宽泛。
进一步的理解,利益就是人们对人们有好处的资源。 这里的资源既是指物质资源也是指精神资源。
最确切的定义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追求自由、 幸福和享受所必须具备的资源和条件。从中可以看出,我 国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权是非常有道理的, 也是站得住脚的。它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基本一 致的。
第二讲 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按照现行理解,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 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 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 行为准则,也可以理解为“旨在维护、增 进和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对全社会具有普 遍影响力的行为准则”。从中可以看出, 政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政 策首先是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而存在的,二 是政策与利益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是忌讳提私人利益的,把它等同于提倡个人 主义。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私人利益保持在适当的限度内, 并不见得就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过度地限制了私人利益的 发展会导致“利益饥渴”,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利益和角色利益都需要由公 共政策来保护的,失常利益则需要公共政策来禁止和打击。 但不能因为反对失常利益而把所有的私人利益都一并反对 掉了。
3.从目标上来说,政策机制可以以社 会公共福利为目标并通过公共选择机制来
实现,而市场机制则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目 标通过自愿选择、自主决策机制来实现。
(四)政府的强制性规则与市场契约规则之 间的关系
1.政府产出的非市场性和非拒绝性, 政策具有相对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市场契约规则是自愿性和互利性的, 是市场主体应普遍遵守的规则。
一般来讲,规则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 则多指那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政策的若干规定 就具有这个特点。非正式规则是指基于习惯、习俗、道德 和伦理规范而形成的不成文的规则。它是一种潜在的规则, 但对人们的影响也很深刻。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并不是涉及道德、习俗和伦理的都是非正式规则。 象《美国公务员道德法》应该理解为一种成文的正式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较多,不同的立 论形成了不同的政府理论和市场理论。如何正确 认识两者的关系?如果理解围绕这一关系出现的 若干现象:东亚奇迹曾被称为是“政府主导性经 济”或“政府推动型经济”的结果,但金融危机 似乎打破了这一奇迹;美国等西方国家被称为自 由市场国家,却曾经进行了大量的国有化运动, 并且政府干预一直存在;最近,家电市场的竞争 政府采取了有限的干预;为什么自由市场在不同 的国家里形成了不同的结果?
中国基本上是靠所有制来解决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几乎都在这一框架体系之 内,“抓大放小”是个例外。美国基本是靠经济管制来实 施控制的:在政府干预时期,进行管制;在政府干预消退 时期,则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3.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 政府为私人企业提供法律和政策保护(比如
(2)共同体的利益: 任何结构松散和结构严密的组织都是利益共同体,也
都具有共同体利益。 ①正式组织的共同体利益: 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都有共同体利益。
不过,企业的共同体利益,特别是私人企业的共同体利益 实际上是私人利益的放大。政府机构也有共同体利益,比 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 就等于承认政府利益的存在。
一、政府与市场:两个并不对等的范畴 (一)政府作为组织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1.作为公共权力组织,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组织,
政府对各市场主体拥有管辖权(比如税收、市场准入、质 量核准等),也应当尽到保护的义务(比如明确产权、防 止不正当竞争而带来的损害等)。
2.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应强调控制制高 点)
第一讲 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 ──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 法》为例
一、引言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
是政府主要的行为方式之一。公共政策的有无以 及公共政策质量的高低,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 利益和现实生活。作为社会公众,我们更多地关 心那些与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作为政 府,我们更多地关心公共政策能否解决社会的公 共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 研究者,我们更多地关心公共政策产生和发展的 基本规律。
3.政府的强制性规则是其协调经济利 益冲突的保障。
可见,如果将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
本的制度安排来讨论,二者就几乎处于同 一范畴。
二、市场失灵是公共政策存在的前提?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1.提供公共物品的无效性; 2.存在外部效应 3.竞争的不充分性 4.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5.经济的波动
(二)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潜在优势 1.政府财政对一部分社会资源所进行的集中的使用和分配。 2.政府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作为后盾,比如反微软垄断。 3.政府所知优于市场所知(凯恩斯的观点)。 4.政府通过产权制度的安排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保证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