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第1章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导读1.本章内容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
作为绪论,首先要对土地整体的综合性概念与特性功能进行阐释和论述,对人地关系的土地经济问题做出系统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及现代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加以探讨。
2.学习要点(1)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土地的概念,内涵和特性功能。
(2)掌握主要土地经济问题、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
3.课外阅读书目(1)[美]伊利, 莫尔豪斯著. 滕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 北京: 商印书馆,1982(2)[美]雷利·巴洛维著. 谷树忠译. 土地资源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3)周诚.土地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与特性功能一、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的概念,主要取决于人们和学科对土地的认知。
一般有狭义、广义的解释。
理性而言,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只能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概念。
土地整体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实质内涵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1. 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1)地是地球的表层,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约46亿年,土地包括陆地和水面,与土壤、光、热、水、气不可分。
土地既是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体,又是自然物的一个垂直系统。
(2)土地有狭义、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土地指的是平面土地(含陆面、水面);广义的土地指立体土地(含土地的内层、底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土地内涵因素如此丰富,就为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工矿业和第三产业用地,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基础。
(3)中外学者有关土地基础层次概念的经典论述管仲(我国周代):“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李嘉图(D. Ricardo, 1772—1823):“人非土地不能生存”;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伊利(R. T. Ely):“土地是万物的基础”。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内涵: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第三个层次,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第四个层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2.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则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
同时把土地视为资产并不否定土地仍然是资源的两重性,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和法律的综合属性。
3.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的原始性;②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③土地的不可搬动性;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⑤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⑥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人文社会特性:①土地利用的社会性;②土地经济位置的变动性;③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又称支撑力或支持功能;②生育或生产功能;③可耕功能;④资源功能;⑤土地的其他功能和用途:土地的生态功能;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土地的景观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与地的关系;具体而言之。
则为因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的关系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①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②土地利用理论;③土地制度经济理论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6.人地关系实质:是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
土地经济学
3、调节人地关系、人人关系的土地经济制度
土地经济制度是指土地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和运 行的体制和制度框架,包括土地所有制度、使用 制度和管理制度。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要 求。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的差异性或异质性 4、功能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
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土地经济学
三、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2、土地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 3、土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4、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 5、房地产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土地经济学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横向范围(空间范围) 1、土地即土壤,是陆地上覆盖土壤的部分。 2、土地是陆地或陆地的表层,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地球的陆地及其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包括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三、土地的供求平衡
• 土地进入市场,土地使用权必须按商品 经济规律进行流转。 • 一)一般的商品供求关系 • 1、需求及需求曲线 • 2、供给及供给曲线 • 3、需求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 4、均衡价格
• (二)土地供求平衡 • 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供求平衡的一般性 和特殊性 • 1、耕地供求关系 • ①耕地买卖频率很低 • ②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 ③珍惜耕地的重要性 • 2、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 • ①供求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趋于平衡 • ②供求关系特例 • a. 特殊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 b.有价无市 • c. 实现非农用地供求平衡的措施 •
2、从研究领域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 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即 包括两个方面 • 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 置,包括时间和空间 • 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 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抽象思维方法 •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在深入 实际调查,占有大量客观事实材料的基 础上,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加 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 找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
(三)土地经济学的任务和内容
• 1、任务 • 在于向人们回答:如何经济有效地利 用土地资源,怎样合理开发利用本国的 土地资源?以及当前的土地政策对未来 的世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等等。
• 2、内容 •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土地经济学研究 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 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①关于土地本身 • ②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土地 利用的经济法则,以免盲目利用造成经 济上的浪费和生产资源上的损失。 • ③社会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同的社会制 度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的使 用方式等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土地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1.3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介绍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探讨土地市场与价格形成1.4 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回顾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学者和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与利用2.1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类探讨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利用潜力2.2 土地利用类型与模式介绍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特点和影响2.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评价指标讨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方法2.4 土地资源利用政策与管理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三章:土地市场与价格3.1 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供需因素和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3.2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解释土地价格与土地质量、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预测方法3.3 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探讨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不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交易和定价策略3.4 土地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土地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土地市场调控的效应和挑战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4.1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与方法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意义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4.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类型介绍城市规划、农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和关联4.3 土地利用管制与政策解释土地利用管制的目的和手段探讨土地利用政策的效果和挑战4.4 案例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土地产权与制度6.1 土地产权的定义与分类解释土地产权的含义和种类分析不同土地产权的特点和影响6.2 土地产权制度的作用与变迁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回顾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6.3 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分析土地产权交易的方式和规则探讨土地产权流转的机制和影响6.4 土地产权政策与改革讨论土地产权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分析土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第七章:土地税制与政策7.1 土地税制的基本原理理解土地税制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土地税制的类型和征收方法7.2 土地税制的目标与效应分析土地税制对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探讨土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7.3 土地政策工具与调控解释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分析土地政策调控的效果和挑战7.4 案例分析: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税制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八章: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8.1 农业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8.2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农业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农业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8.3 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分析农业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探讨农业土地改良的技术和方法8.4 案例分析: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九章: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9.1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9.2 城市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城市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城市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9.3 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分析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探讨城市土地交易的方式和规则9.4 案例分析: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具体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章: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10.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10.3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案例10.4 未来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和挑战第十一章: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11.1 土地经济学模型构建学习构建土地经济学基本模型,包括供需模型、市场均衡模型等理解模型在分析土地市场和政策中的作用1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如转换模型、动态度模型等分析模型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和限制11.3 土地经济学评估方法学习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掌握评估土地利用项目和经济效益的方法11.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应用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二章: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12.1 土地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理解土地经济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土地经济学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12.2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学习分析土地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和效果掌握评估土地政策影响的方法和工具12.3 土地经济学与政策争议讨论土地经济学在政策争议中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土地政策中的诉求和冲突12.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三章: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13.1 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掌握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3.2 国际土地市场与政策比较分析国际土地市场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国际土地政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13.3 国际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学习国际土地利用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分析国际最佳实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13.4 案例研究: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实践分析具体国际土地经济学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四章: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14.1 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土地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14.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学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和机遇14.3 环境影响与土地利用探讨环境影响评估在土地利用中的作用分析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4.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五章: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15.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新兴领域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5.2 技术进步与土地经济学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15.3 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土地市场、资源利用和政策制定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土地经济学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潜力15.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土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资源与利用的类型、模式和效率土地市场与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土地产权与制度的类型、作用和变迁土地税制与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工具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政策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新进展和应用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视角和案例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策略难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的规则和实施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权衡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的复杂性和规则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跨文化差异和政策分析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制定这些重点和难点构成了土地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下功夫,以达到对土地经济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第一章 导论(土地经济学-华中农业大学,梅昀)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但在这之 前,一些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基本问题先后进 行了研究。17世纪末,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 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作出了初步的阐述。尔 后,杜尔阁、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相继对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 行了探讨。其中,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理论作了完美而系统的研究, 为现代资产阶级土地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19世纪中 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与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上,创立了科学的人口和土地肥力理论及地租地价理论,这实际上 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其后,列宁的土地国有理论 等,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依赖于政治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直到1934 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力和莫尔毫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 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土地经济 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土地经济学课程。 二、土地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 2.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3.土地经济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
土
地
经
济
学
经贸—土管学院 梅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Hale Waihona Puke 一、土地的概念 定义: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 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极其自然附属物。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差异性 4.功能永久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二)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 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 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 题。
推荐教材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黄贤金、张安录主编,《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堂表现10%, 课下作业30%);期末考试60%。
C1:行政办公用地
U2:交通设施用地
C2:商业金融业用地
U3:邮电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C3:文化娱乐用地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C4:体育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U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6:殡葬设施用地 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菜地1150 特殊用地2060 可调整养殖水面1551
坑塘水面1540 城市1360 城市2010
可调整其他园地1251
农村道路1530 天然草地1410
水厂 B村 养鸡场 变电站 A村
4.8 27.58 25.7 14.57 0.24
0.23 7.24 219.46 0.3
土地经济学整理.doc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 ,土壤 ,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 、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 5 、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 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 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 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土地第一章 导论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p
S
p
S
O 图1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Q
O
图2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Q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耕作投入增大
林 地
生物蓄积量减少
耕
地
固定资产投入 生态损失巨大
生长周期更长
经济损失大
城 市 建 筑 用 地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 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 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 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 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 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含
义
5
居民点 及工矿 商贸 55 用地
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 特殊用 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 地 (指公基)、陵园等用地。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62 公路
含
义
6
民通 用地 63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 路堤、路堑、道沟和护路 林。
农村 道路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含
义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 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 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 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 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 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 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 地中包括南方宽<1.0米,北 方宽<2.0米的沟、渠、路、 田梗。
1
耕地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土地的“三位一体”属性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概念和特性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个: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的功能和分类1.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三个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2.土地的分类(1)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2)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3)按照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4)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等;(5)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关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1981年7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
经过几年实践,于1984年7月进行修改与完善,并作为一章纳入了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技术规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经过研究与修订,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土地分为三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下又分为15个二级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1)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讨论5学时,共45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为: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15个): 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三级(71个)(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相关论坛
考研
南京农业大学09年土地经济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 40分)
边际报酬、AEZ法、土地经济供给、级差地租I、物质指数、土 地出让、路线价、基本农田、帕累托最优、 土地抵押
二、简答题(每小题 8分,共 40分)
1、技术进步对生产函数产生怎样的影响? 2、简述土地市场的特征与功能? 3、如何理解城市土地集聚经济? 4、美国的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
5、影响土地利用的制度因素?
第一章 导论
考研
三.论述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1、请述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2、请述如何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科学的评价? 3、试论述当前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第一章 导论
考研
四、分析题(共 25分)
1978年,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小
岗村,18个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 了鲜红的手印,他们将公社的田地划给个别社员经营,社员向公
社纳公粮。2006年,小岗村将村里1800亩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将
其中1400亩土地以集体的名义,按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给上海一家 畜禽养殖公司,建设商品猪养殖基地,村民参与分红,剩下的400 亩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方式种植葡萄,还带动村民发展200 多亩蘑菇大棚,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六千元,高出全国农 民人均纯收入约两千元。有村民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生活的变化: “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试运用土地经济学的
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第一章 导论
生活
衣 食 住 行
第一章 导论
生活
18亿亩耕地红线;
城市近郊种蔬菜;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教材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黄贤金、张安录主编,《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堂表现10%, 课下作业30%);期末考试60%。
37.6 219 25.2 109.3 10.7 127.8 30.5 43.5 2.2 13.3 6.58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总计
畜禽饲养地1510 公路用地2620
菜地1150 特殊用地2060 可调整养殖水面1551 坑塘水面1540
城市1360 城市2010 可调整其他园地1251 农村道路1530 天然草地1410
表1-1:全图地类统计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类名称/地类代码
农村居民点2030 河流水面3210 滩涂3240
独立工矿用地2040 荒草地3110 有林地1310 旱地1140
养殖水面1550 可调整果园1211
果园1210 铁路用地2610
图斑面积/ha
37.6 219 25.2 109.3 10.7 127.8 30.5 43.5 2.2 13.3 6.58
12其他 用地
51空闲地 52设施农用地
53田坎 54盐碱地 55沼泽地 56沙地 57裸地
城市用地分类(GBJ137-90)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 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深圳11(政府社团用地GIC)、53、80)。
R-居住用地 C-公共设施用地
R1-R3:一类居住到三类居住 U1:供应设施用地
A村面积 /ha
4.8 0 25.4 2.11 0.24 0.23 0 0 0.3 0.27 7.48
232.83
全图
4.8 27.58 25.7 14.57 0.24 0.23 7.24 219.46
0.3 0.27 7.48
▪“农村土地” = “集体土地” ?
旱地1140
有林地1310
农村居民点2030
1第一圈层旅游资源用地的开 发使用情况; 2第二、三圈层划定为旅游用 地的使用情况; 3在非划定旅游用地建设的旅 游服务设施情况; 4颁发旅游用地合格使用证;
层次三:检查
课下思考
比较三次土地分类差异、趋势? 评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C1:行政办公用地
U2:交通设施用地
C2:商业金融业用地
U3:邮电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C3:文化娱乐用地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C4:体育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U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6:殡葬设施用地 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课程简介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研 究对象是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有直接相关的生产力 组织问题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 调节。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 地价值等三个方面。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要用土地经济学的科学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生产方式下地域空间内的 人地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找出客观规 律,并遵循协调人地关系的规律,制定科学的正确的 政策,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与分配的具体实践提供科 学依据。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 利用(土地资源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勘察、技术经 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土地财产制度(土 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等)、土地 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交易和利益分 配等)。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 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问题。
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 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两级分类体系,一级12类, 二级57类。一级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 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见下表。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 供给的稀缺性---总量与结构矛盾并存 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抉择成本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过度开发 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正或负的外部性
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生产功能---自然繁衍基础 (三)资源(非生物)功能---生产要素
33宗教用地
34殡葬用地
35铁路用地 36公路用地 37街巷用地 38农村道路用地 39机场用地 40港口码头用地 41管道运输用地 42河流水面 43湖泊水面 44水库水面 45坑塘水面 46沿海滩涂 47内陆滩涂
48沟渠 49水工建筑用地 50冰川及永久积雪
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
农村居民点2030
2
河流水面3210
3
滩涂3240
4 独立工矿用地2040
5
荒草地3110
6
有林地1310
7
旱地1140
8
养殖水面1550
9
可调整果园1211
10
果园1210
11
铁路用地2610
26.68 0 0
64.34 4.87 19.76 29 34.9 2.2 10.25
0
全图 序号 地类名称/地类代码
(三)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 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 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 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 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 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 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
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 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土地的特性
“成功的土地利用是以对土地特性的认识为基础的”—伊利和莫尔 豪斯等(1924)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 2. 面积有限性---集约利用 3. 质量差异性---合理布局 4. 功能永久性---保护利地
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M1-M3:一类到三类工业用地
D1:军事用地;D2:外事用地; D3:保安用地;
G-绿地
T1:铁路用地
B1:水域
D-特殊用地 B-水域和其他用地
T2:公路用地 T3:管道运输用地 T4:港口用地
B2:耕地 B3:园地 B4:林地
既有居住,也有商业服务 业,还存在大量的水域和 林地、园地等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增加了风景名胜区 用地和旅游用地
没有将旅游用地单独划出来
“块” 分 法
北京市郊区旅 游用地的分类
“条” 分 法
高尔夫球场 滑雪场 主题公园 度假村 农业园
1核准项目用地总量限 制指标
用 地
2审查项目用地平衡表
(一)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 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 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 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 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二)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 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 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 题。
16其他商服用地
17工业用地
18采矿用地 19仓储用地
10交通运 输用地
20城镇住宅用地
21农村宅基地
22机关团体用地
23新闻出版用地
24科教用地
25医卫慈善用地 26文体娱乐用地 27公共服务设施
11水域及 水利设施 用地
28公园与绿地
29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30军事设施用地
31使领馆用地
32监教场所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2040
思考:旅游用地的划分、归类和管理问题?
上述三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划分地类的标准,但是明显可 以看出,旅游用地不在其中。
事实上,由于旅游业存在于城市和乡村,江河、 海湖、森林,草原,所以,旅游业用地非常复杂, 按照权属分既有国有土地,也有农村集体所有土 地;按照用地性质分既有农用地,也有建设用地, 甚至包括未利用地。
(矿产资源、地基、自然景观等)
二、三次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分类标准满足不同的分类需要 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等 按土地农业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等 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耕地 2园地
3林地
4草地
5商服用地
1水田
2水浇地
6工矿仓储用地
3旱地
4果园 5茶园
7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