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气
v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v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阴阳)
§ 程度上的区分
v四气的确定: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 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五味
v五味的本义--------指药物和食物的真 实滋味。
v不止五种(淡味、涩味),辛甘酸苦咸 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3.1.1 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
关于药物知识起源的传说: 药食同源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药食同源
v远古时期,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 和药物疗法。
v狩猎和捕鱼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药 食两用的动物药。
v氏族公社后期,原始的农业生产使 人类认识了更多的药物。
神农尝百草
v史书记载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
v战国时期。《山海经》(124种):内容涉 及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用法等。
v对药物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分成 补益、生育、美容、预防、毒类、杀虫、 兴奋、兽用等10类。
v先秦时期的医药专著《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及其他典籍,把医和药 融为一体,对药物性质初步归纳,:有 毒、无毒及五味,为中药理论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熊胆 v中药的综合利用--人参
3.1.3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本知识
v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v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 四气 § 五味 § 归经 § 升降浮沉 § 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完全不同
v性能----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得出。
v性状----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 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等),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v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
西汉以前
毒性
v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性
v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 还不能很好把握。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 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v《礼当记时》服用药物是具有相当危险性的 事,故人们只能采取比较慎重的态 度。
v东汉时代,《本经》提出了“有毒、 无毒”的区分
v该书收集许多单方验方,补 充了大量药物资料,内容充 实,体例完备,曾由政府派 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 “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 官书刊行。
v明代: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 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 包括《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 草》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v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在《证 类本草》的基础上编成的;
民间药
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 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 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 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 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 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
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 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 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 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自 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 方式;
v 收载的药物种数达到850种。
v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 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v北宋,成立校正医书局,设立官办制药 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
v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形成历史上 官修本草高潮,代表作有《开宝本草》、 《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
v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收集 药 物 5 62 种 , 辑 成 《 经 史 证 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 本草》;
v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 “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 陷,他处者则否矣。”
v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自摘 要》、《本草汇纂》、《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等。
v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 展,
§ 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 《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浓厚 藏药特色。
《制药工程导论》
--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
化学工程学院 制药与生物工程系
李延芳 副教授
3.1中药与天然药物概述
v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 物质
v按来源分为:
§ 天然药物 § 化学药品 § 生物制品
天然药物
v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 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 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 黄连、黄柏之苦 § 甘草、枸杞之甘 § 桂枝、川芎之辛 § 乌梅、木瓜之酸 § 芒硝、食盐之咸 v 后来采用以作用推定其味。
升降浮沉
v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v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
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 趋向。
§ 形成于金元时期。
中药的毒性
国外古代药物知识的发展
v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 最早。
v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 草本)
v印度的“Ajurveda”(阿育吠陀经)中均 已有药物的记载。
v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 有悠久的历史:
§ 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药 物学);
v“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古人用 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最初的“滋 味说”。
五味的作用
v酸:收敛固涩。 v苦:能泄、能燥、能坚。 v甘: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甘
草、绿豆等甘味药能解药食中毒。 v辛:发散、行气、行血(活血)。 v涩:收敛固涩
五味的确定
v最初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v本草书籍中,标明“有毒”或“无毒”。
何为毒?
v药物的偏性就是“毒”。
§ 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 毒谓之毒。”
§ 《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 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 毒治病,十去其九。”
源自文库
毒性
v《神农本草经》根据药性的无毒有 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 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 § 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 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
v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都标 出其毒性。
毒性与不良反应
毒”的含义已越变越窄
v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 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 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v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 不会引起中毒反应。
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v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
v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 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 质、年龄、证候性质、品种、误服伪品 等有关。
《神史农纪…纲…要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 v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 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本草=中药?
v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 “中药”一词的出现却是近代的事情。
v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 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 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v也出现了一些重要典籍。
《中药志》
v《中药志》--中国医学 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 写的,原书分四册,修 订后全书分六册,
《全国中草药汇编》
v《全国中草药汇编》--70年 代,收载中草药2288种,附墨 线图2100余幅。
《中药大辞典》
v江苏新医学院编 写,共收载中药 5767种。
《中华本草》
v199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中药资源的调查
v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 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 矿物80种。
中药资源的调查
v中药资源保护---西洋参 v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鹿茸、
v魏晋时期(730种):
§ 《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 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 独特的理论体系。
v至此,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
v南北朝,对《神农本草经》整理补 充,著成《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
365种,每药之下有性味、功能与主治、
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v特点:
§ 开创自然分类法:按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 类,,
v 改绘药图,订正错误,按药物的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 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 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 药物等项;
v 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 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 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本草纲目》
v在 动 植 物 分 类 学 等 许 多 方 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 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 学、矿物学,地质学,天 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v最早的本草著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 草经》
《神农本草经》
v全书共三卷, v动、植、矿三类(365种):至今仍有200
余种沿用不衰;
§ 茶叶、甘草、牛膝、天麻
v分类
§ 上品---养命 § 中品---养性 § 下品---治病
《神农本草经》
v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 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 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 丸、散、膏、酒等剂型: § 麻黄治喘 § 常山抗疟 § 楝实驱虫 § 大黄泻下
§ 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 Medica”(药物学);
§ 阿拉伯医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 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3.1.2 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
v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西医药日渐传入 中国,打破中药独撑门户的局面。
v应从控制上述各个环节,避免中毒。
认识药物毒性的意义
v“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 (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 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
§ 传统中药 § 民间药(草药) § 民族药
v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相互交叉、 渗透、补充,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传统中药
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 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 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 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 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v本草一词首见《汉书》。我国长期以来以“本 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v为什么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呢?
v由采集、渔猎向农业进化,特别是火的发 现、文字的出现及陶器的应用,为中药资 源的发掘利用创造了条件。
v药物的来源:
植
动
矿物
物
物
人工制品
v春秋时期(100多种):甘草、贝母、枸杞 子、苍耳子、芹菜和益母草。
v亲自上山采药,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 和整理研究(比如芸苔、鲮鲤、蕲 蛇) ,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纠 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 方面的错误;
v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 首次刊行。“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本草纲目》
v 190万字,载药1892种,附方 11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
§ 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 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 法等,做出说明,
本本 草草 赤黑 字字
v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
v 唐朝政府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 查,于公元656-660年编修了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 草》,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 行,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比欧洲的《佛洛伦斯药典》 (公元1498年)早了八百多年。
v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 的百科全书”。在十六世纪 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 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云
v形态:“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 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 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
《本草纲目》云
v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多在 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 叉取之。用绳悬起, 刀破腹去 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 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 缚炕干。”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
§ 传统中药 § 民间药(草药) § 民族药
v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相互交叉、 渗透、补充,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现代中药
是指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 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 GAP、GLP、GCP、 GMP等所生产,具有“三效”(高效、速效、 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 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储存、携带 和使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 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可以在国际上广 泛流通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