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政府与市场关系展望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要如何处理,要结合我们国家自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个体情况,而且随着客观经济形势以及其他条件变化对它做出及时地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供求竞争的社会经济,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兼顾公平和效率。④
(2)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限制过度竞争,并与企业巨头们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计划经济。
(3)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活动也由市场调节,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
(4)发过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计划和规划,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通过政策措施加以引导,但不对企业直接下达计划。
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学个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主张市场出清、货币中性,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至最佳状态,而政府的干预会带来社会总效率的损失。因此,
3.政府微观经济职能进一步缩小的阶段(1984-1992)。具体表现是增强企业活力、改革国企经营方式、政企进一步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增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培育价格体系等。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纲领。③
4.“市场”地位的确立阶段(1992-1997)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了“市场”在我国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合法地位,明确了“政府”经济职能主要限于通过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干预市场失灵领域。中共十四大强调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我们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就是具体实践,政府开始主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并不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调控宏观经济,市场管制须通过法定程序制定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
5.府经济职能转变阶段(1998-2012).在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个阶段的机构改革、喜迎入世、特别是本届政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标志。1998年和2003年经过两届政府的共同努力,国务院部委从当时的50个削减为21个,主要是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瑞华微观市场职能。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根据WTO的规则,落实政企分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和改革政府采购制度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规则,政府确实起到监管的作用。二是优化和完善市场结构。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仍然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到位,一些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虽然多数商品价格已经实现了主要有市场来决定,但包括利率、汇率、能源及一些公共产品的要素价格市场化仍然滞后,而仅仅依靠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打破制度的藩篱,需要市场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深入到最关键的改革环节中,完成改革攻坚。过度的政府干预会扼杀经济活力和社会创新力,因此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简政放权,为市场松绑,除去不当的管制。⑤要以实现商品要素自由流动为改革的突破口,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使进入与退出成为一个动态、良性运转的过程。
由于滞胀现象的出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增高,凯恩斯的高通货膨
胀率带来低失业率的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此时“回到斯密那里去”的呼声不断响起。由于国家的过度干预以及长期以来用宏观政策压制下去的经济问题在此时能够暴露出来,进一步加剧了滞胀危机。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在这种情况下兴起,他们都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应放任市场自由发展。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己达到出清的状态,货币是中性的。
从时间上来划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全能政府阶段(1949-1978)。这时我国是纯粹的统制计划经济,政府全能,市场不在,特点是政府完全替代市场。政府突出微观管理职能,政企不分,企业无独立和自主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这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地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逐步暴露: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经常产生政府失灵等等。
(5)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间接调控,企业和家庭的微观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导向。①
三、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一直照搬照抄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开放市场,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6.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3至今)。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公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民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实际上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趋加大的过程。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种全会的新提法意味着改革向着市场化目标又迈出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政府 市场 职能 关系
一、引言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意识市场至上和市场万能论,结果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是政府至上和政府全能主义,结果导致政府失灵。这两方面经验使当代各国政府都努力寻求政府职能的恰当定位,既避免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也避免政府垄断和政府失灵。一般而论,政Baidu Nhomakorabea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只能也开始转变。
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一切经济活动手“看不见的手”支配。完全的市场调节本身也存在不少缺陷,即表现为市场失灵,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全竞争或国家干预下垄断竞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国家通过立法为市场竞争建立秩序,防止“不道德竞争”,同时实行积极地经济政策和健全的货币制度,保证社会公平和福利。
可以看出,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强。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一些行政部门不断扩权、行政审批过多过长、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过多等,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市场成长空间,导致信号失真、资源错配和效率不高,并造成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好。因此,十八届三种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2.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阶段(1978-1984)这是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自觉转变的初级阶段,1978年前思想解放的浪潮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启动了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政府经济只能从“政府统制”到“政府干预”的转变,理论上意味着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具体是对国有企业放权,让企业经营自主,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党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成为这一时期行动指南。发挥市场调节辅助作用的改革思路,写进了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写入了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性作用。”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确定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强调正确贯彻这一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对国有经济中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分配,尤其是对于关系全局的骨干企业,必须实行指令性计划。对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也要按需要下达一些具有指令性的指标,如对粮食和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的征购派购。十二大报告中还强调“实行指令性计划,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自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上的重要体现。”除指令性计划外,对许多产品和企业要实行主要运用经济杠杆以保证其实现的指导性计划。②
应当放任市场自由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结合使自有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尽管西方经济学家们仍然在颂扬自由资本主义思想,信奉国家不甘于经济生活的学说,但已与实际情况很不相符。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他给美国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
对大萧条的研究,带来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盛行;70年代滞胀的出现,让人们对刺激政策的长期效用产生怀疑,这直接导致美国80年代货币主义和攻击学派的流行。美国经济上世纪70年代前后所经历的缓慢增长阶段被称为典型的滞胀阶段,其可细分为1968年中至1970年中,1973年初至1975年初,1978年底至1980年底的三次滞胀期,尤其是70年代后的两次,CPI增长到10%以上。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摘要: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调整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探究,进一步确定目前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市场失灵,大萧条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罗斯福实施“新政”。这是美国以行政力量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的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验性措施,遂即成为“新政”,是西方经济思潮从自由放任论向政府干预论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之际,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之为“凯恩斯革命”。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斯坦指出“大萧条引出了凯恩斯的理论,并且为它提供了传播市场”。如果换个角度说,则是罗斯福新政为凯恩斯理论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根据。
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认为,市场非出清,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完全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需求创造供给。由于凯恩斯理论挽救了这场经济危机,使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新凯恩斯主义依旧主张国家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