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课题研究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94940 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都可能造成针刺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是关乎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引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管理部门对针刺伤重视不够、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医院管理层方面,很多医院只是强调了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并要求一人一针一管制,却很少甚至没有提出避免或减少防止针刺伤的具体措施。

同时,很多医院对护理人员教育不够,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内容总是一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专业知识及技能,没有针刺伤防护知识。

在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期的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也普遍较弱。

比如有些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另外,还有部分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并认为感染几率很小,针刺伤一般只是刺疼一下无所谓,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意防护。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方面,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

还有诸如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

研究表明,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是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已使用了专用针头收集盒,可都是把盒放在治疗室,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到把针头放入收集盒这段时间意外发生碰撞,这也是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挑战,其中包括针刺伤。

针刺伤不仅会给急诊护士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一直是医疗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针刺伤防护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针刺伤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和器具,包括针头、导管等,这些器具可能存在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残留,一不小心就会导致针刺伤。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医护人员因为针刺伤而感染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其中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等。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至关重要。

针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针刺伤预防培训的完善。

通过对急诊护士进行针刺伤预防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培训内容包括对各类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安全处理使用过的器具和有可能存在污染的废弃物等。

还可以针对常见的意外情况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急诊护士在紧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

针刺伤防护设备的改进。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针刺伤防护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急诊护理工作中。

一次性使用的自防护注射器和静脉穿刺器具可以有效地降低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这些设备通常采用一次性使用的设计,使用后即可自动回缩,避免二次受伤的可能。

还有一些新型的带有保护罩的注射器和穿刺器具,可以在使用后自动弹出保护罩,有效隔离污染。

针刺伤后的处理和处置也是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重要环节。

当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清洗伤口,使用消毒药物消毒,并尽快就诊。

需要对伤口进行观察,密切关注感染的可能性。

对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和处置要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伤情,降低感染的风险。

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护士作为医疗保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遭受到针刺伤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这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进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针刺伤是医疗保健行业中比较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护士针刺伤达600多万起,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中。

在我国,护士针刺伤情况也非常严重。

一项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医院中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64.4%,尤其在手术室、急诊室、ICU等高危科室,护士针刺伤的风险更大。

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技能不够娴熟: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时,技能不够娴熟会导致针头突然偏移,从而刺伤护士本人或同事。

2. 手术器械问题:手术器械可能损坏、锈蚀等问题,导致使用时折断或突然抽出,伤及护士。

3. 紧张和疲劳: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错误地使用针头。

4. 手套问题:护士佩戴手套不合规范或有破损,常常会导致针头穿过手套刺伤护士。

三、护士针刺伤的预防1. 增强职业素养:医疗保健人员应该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技能和遵守操作规范。

2. 加强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并加强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以便护士合理使用针头和手套。

3. 使用高质量器械: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应该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要定期检测与维护,以保障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4. 加强管理:医院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器械的维护管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

5. 检测疫苗: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疫苗,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结论护士针刺伤的风险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器械设备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急诊科是出现针刺伤问题的高风险科室,这是由于急诊科工作较为特殊,收治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治疗,所以治疗中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针刺伤问题发生。

为了最大化的减小急诊科针刺伤问题出现,需要分析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针刺伤,危险因素,对策分析一、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抢救。

抢救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各种紧急穿刺,由于护理工作具有紧急性,所以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对护士造成意外伤害,常见的意外伤害有针刺伤。

针刺伤简单来说就是护理人员采用注射针、缝合针以及各种穿刺针为患者实施护理时所造成的意外伤害[1]。

由于这些医疗工具较为尖利,所以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一些疾病的传染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在出现针刺伤时就会提升感染概率,也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对我国当前急诊科护理工作研究发现,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急诊科特殊性强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都需要紧急抢救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并完成血标本采集工作。

如果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护理人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合理佩戴防护设施,也不能将使用的注射器、头皮针等医疗器械进行二次分解,这些原因都会提升针刺伤的发生概率。

其次,护理人员抢救过程中,如果受到家属的干扰,也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针刺伤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手术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缝合,为了保障缝合质量,进行缝合时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接触缝合针,该情况也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概率[2]。

(二)护理人员操作习惯不合理急诊科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如果缺少安全意识进行护理时就会由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而导致针刺伤发生。

造成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并没有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所以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不但不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也存在多种不良习惯。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如皮肤、黏膜),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1V感染,而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据统计,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液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以收治急、危、重病人为主,突发事件多、病情急。

急诊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行注射治疗时,极易发生针刺伤,造成自身的职业伤害,带来严重后果。

现将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报告如下:1 相关因素急诊科面对的是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所以各项操作都体现一个“急”字,如果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后果认识不足,以及工作繁忙均可导致针刺伤发生。

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大多发生在: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昏迷、躁动、情绪激动不配合病人);③针头用完盖针头护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为病人拔针时;⑥针头回收毁形时;⑦把已用过的针头放在操作车上,未及时处理,其他人员清洁操作车时不慎被针刺伤等。

上述各种情况可发生各个岗位的护理人员,而急诊科护士相对病房护士,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多,更易出现针刺伤危险,加之急诊患者来源广泛,各项常规检查大多未做,患者的诊断尚不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疾病,还有待于进一步诊察,一旦发生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处理措施相对不及时。

2 防护措施2.1 加强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增加防护知识,改变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保持操作规范,尽量纠正和减少一些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十分重要,但如果一旦发生针刺伤时,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向家属及患者本人了解既往病史,最重要的是做好相关的血液检查和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

实习护士针刺伤开题报告

实习护士针刺伤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士队伍日益壮大,实习护士作为护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然而,实习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防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容易发生针刺伤。

针刺伤不仅对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感染风险,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护士针刺伤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针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本研究拟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

2. 评估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为医疗机构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共100名。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防护措施等。

(3)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研究内容:(1)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及效果评估。

(3)针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预期目标与价值1. 预期目标:(1)明确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医疗机构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为医疗机构提供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价值:(1)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

(2)降低医疗机构的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是医疗队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在救治急症患者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包括针刺伤。

据研究显示,急诊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事故而感染病原体,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急诊护士的安全,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新的针刺伤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防止针头的刺伤;二是研究及时处理针刺伤的方法。

关于针头刺伤的防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改进设计和压力感应器可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研究表明,使用自动回缩针头、自锁针头等新型针头设计,可以显著降低针刺伤的概率。

涂层技术也被广泛研究。

通过将一层保护性涂层施加在针头表面,可以提高针头的抗刺穿能力,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将针头与其他装置结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在注射器和针头之间使用锁定装置,可以有效防止针头意外脱落和刺伤。

对于及时处理针刺伤的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着新的处理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急诊护士的健康。

及时清洁伤口是最基本的措施。

研究发现,采用清洁剂进行冲洗和彻底清洁伤口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使用刺伤物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针刺伤物进行及时分析,可以提前了解被刺伤的护士是否被感染,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还有针对针刺伤组织的治疗方法被提出。

研究发现,及早注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HIV和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通过改进针头设计、使用涂层技术以及将针头与其他装置结合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及时清洁伤口、分析刺伤物以及注射抗病毒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如何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加强培训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效果。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操作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在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已成为护士面临的最常见的伤害之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许多医疗设备和器械打交道,而这些设备和器械通常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从而使护士处于接触感染的危险当中。

本文将探讨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一、危险因素1. 护士缺乏防护意识,操作不当:护士缺乏对危险的认知和求助意识,常常在操作时疏忽大意,使用不当的操作技术和工具,使得患者和护士都很容易受到伤害。

2. 不合理的工作环境:如随意放置器械、药品、杂物等,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引发摆放不当所造成的伤害。

3. 患者状态的不可控性:患者的行动、反应、情绪等,都可能对护士的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最常见的原因,例如操作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匆忙、疲劳、情绪不稳定等。

二、预防措施1. 确保操作正确且专注:操作前,必须先认真复习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尤其是在危险操作时,必须显得更为专注。

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危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时刻注意操作环境和操作情况。

3. 合理管理工作环境:护士要对工作环境进行仔细检查,并做到合理摆放工具、药品、杂物等,减少杂乱因素造成伤害。

4. 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对于护士来说非常重要,精神状态好的护士更容易保持专注,从而能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和伤害。

5.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护士需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皮肤,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分泌物体液等污染物,因此在操作中必须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

另外,要及时消毒、清洁工具和器械,避免传染。

综上所述,针刺伤在护理操作中是一种严重的职业危险因素,但通过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和防护措施的执行,护士可以预防并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一、立项依据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NSIs)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

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数据显示,英、日、澳大利亚国家的护士在过去1年内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为10-46%[2-4]。

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针刺伤仍是64%的护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5],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且与前几年相比,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6-7]。

国内来自北京、湖南、湖北、广州4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调查显示[8-11],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在80.6%~92.3%。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医院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也是众多病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展开处理与抢救,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危害极大[12]。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

章玉兰等[13] 2011年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室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点科室,急诊护士工作紧张、抢救任务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的环节多,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

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注射、输液,而在我国滥用注射较为常见,尤是静脉注射[14],静脉输液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92.26%[15]。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6],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

近期李敬华[17]的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达到了10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0年11月,美国护士学会(ANA)强调护理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18] 。

2000年我国在普遍性预防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预防”,强调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往往面临着针刺伤的风险,这不仅对护士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也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对于急诊护士的针刺伤防护措施进行研究与改进,是保障护士及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

建立和完善针刺伤防护制度是保护急诊护士免受针刺伤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伤防护制度更多侧重于后期处理和记录,如伤后立即止血、消毒、报告等。

这种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针刺伤的发生。

新的研究表明,引入针刺伤防护预防措施更为重要。

如使用双手穿戴手套、正确使用针头安全保护装置、避免手动配置液体药物等,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目前研究中普遍认为,加大对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培训力度是保护护士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培训中,护士需要掌握正确使用手套、针头保护装置等防护设备的技巧,并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应对措施。

培训还应该引导护士了解自身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警觉性,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判断和应对。

一些新的针刺伤防护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新型的自动针头保护装置可以在使用后自动收回,避免了手动暴露和操作中的意外伤害。

针刺伤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针刺伤所引起的传染病。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急诊护士的工作安全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是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重要手段。

医院管理层应该加强对护士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护士能够正确使用和操作防护设备。

监督部门应该加大对急诊设施和设备的检查力度,确保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

只有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通过建立和完善针刺伤防护制度、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应用新的针刺伤防护技术以及加强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急诊护士的工作安全,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提高护士自我保护能力、改进针刺伤检测技术等方面继续探索,以进一步提高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效果。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报告及预防要求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报告及预防要求措施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专业名称:三号粗体宋体学生姓名:三号粗体宋体指导教师姓名:三号粗体宋体指导教师职称:三号粗体宋体院系(点):三号粗体宋体日期:年月日江南大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任务书一、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二、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论文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论文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院(站)签名:____________年月日引言 (4)1 针刺伤的定义及危害 (4)1.1 定义 (4)1.2 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 (4)2 原因 (5)2.1 医院职业防护制度不健全 (5)2.2 人力资源不足 (5)2.3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5)2.4 防护意识淡薄 (6)2.5 护士工作强度高、思想压力大 (6)2.6 护理对象不配合 (6)3 对策 (6)3.1 加强防范措施,建立防范制度 (6)3.2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7)3.3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7)3.4 合理工作制度,加强心理疏导 (8)3.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8)3.6 明确针刺后的应对措施 (8)结论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伴随医疗护理技术逐渐优化更新,护理操作类型越来越多,操作难度和深度也较前提升。

有创性护理操作占据了很大比重,这无疑增加了血液暴露在污染环境的机会,由此产生了诸多感染性疾病。

如常见的血液性疾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针头刺伤也是医护人员工作中最常受到的职业伤害之一,如果被已经感染的针头刺伤则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医护人员体内[1]。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摘要:护理操作中针刺伤是一种常见但极具危险性的职业伤害,容易导致护理人员感染各种疾病。

本文针对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相关数据,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护方法,希望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预防意识,降低其发生率。

1. 引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注射、静脉输液、采血等操作,这些操作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针头的使用,因此护理操作中针刺伤成为了一种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职业伤害。

研究表明,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而且针刺伤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多种感染的风险,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2.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2.1 操作失误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采血等操作时,可能因为疏忽大意、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未能正确使用针头保护器、丢弃废针容器、错误定位等。

2.2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由于身体原因而导致注射部位不稳定、抵抗能力差等情况,增加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可能性。

2.3 工作环境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针刺伤的重要原因,比如工作台的布局不合理、灯光不足、噪音干扰等,都可能分散护理人员的注意力,增加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2.4 护理器材护理器材的设计和品质也是导致针刺伤的因素之一,有些废针容器设计不合理、针头质量不过关,都可能增加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3. 针刺伤的防护方法3.1 提高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对于针刺伤的风险意识,时刻警惕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从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

3.2 规范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采血等操作前,应该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和顺利进行。

正确使用废针容器、采用适当的针头保护器等。

3.3 强化培训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针刺伤预防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3.4 引入安全设施医疗机构还应该引入一些安全设施,如提供符合规范的废针容器、鼓励使用针头保护器、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和检测等,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摘要】护士针刺伤是医护工作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

本文旨在探讨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方案。

在研究中发现,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操作不慎、缺乏安全设备和缺乏培训等因素。

护士针刺伤不仅会对护士本身造成影响,还可能传播传染病给患者,引发医疗事故。

为了预防和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需加强培训意识、提供安全设备、建立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

应急处理和干预方案也至关重要,包括及时伤口处理、接种疫苗等措施。

结论中强调了预防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干预方案、危害、防范措施、应急处理、预防策略、重要性、研究建议1. 引言1.1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重要性护士针刺伤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护士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针头、尖锐器械等物品,而这些物品往往存在传染性病原体,如带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

一旦护士遭受针刺伤,这些病原体就有可能通过血液进入护士的身体,造成感染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不仅会对护士个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传染风险。

如果护士在处理针头、尖锐器械时不慎被刺伤且未能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接触到受污染的器械,进而感染病原体。

由此可见,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本人构成风险,还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健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护士针刺伤的问题,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合理规范操作流程、提供有效的防护装备等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提高护士对针刺伤问题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确保医疗工作者及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旨在帮助护士和相关医护人员更好地认识和预防针刺伤的发生,提高护士工作安全水平,保障其健康和权益。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针刺操作,而针刺伤是急诊护士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医护人员因针刺伤而受伤。

而且,针刺伤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毒。

如何有效预防急诊护士的针刺伤,已成为急诊医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希望对急诊医疗工作中的针刺伤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针刺伤的风险及危害急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器械,包括使用针头和针筒等。

而这些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导致护士自己被针头刺伤。

当针头刺伤发生后,可能会造成护士自身的血液暴露和传染性疾病的潜在感染风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医疗行业中,每年有大约30%的医护人员会因为针刺伤而受伤,而每年由此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

针刺伤不仅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健康构成威胁,也给医疗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现状目前,对于急诊护士的针刺伤防护,主要是通过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预防培训,并强化医疗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要戴好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污染过的器械和废弃物。

而在进行针头使用时,要加强注射技术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等措施也是当前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重点。

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针刺伤的发生,且在防护效果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进展及展望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研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科技和产品,为改善护士的针刺伤防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1. 针头保护器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针头保护器。

这些装置可以实现在使用完注射器后,自动将针头隐藏在装置内部,减少了护士在处理废弃器械时被针头刺伤的风险。

这种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因护士疏忽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安全性。

护理实习生针刺伤论文开题报告

护理实习生针刺伤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护理实习生作为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容易发生针刺伤。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实习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和职业倦怠。

此外,针刺伤还可能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分析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对于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探讨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意识。

研究内容包括:1. 收集和分析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案例,了解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地点、伤害程度等信息。

2. 分析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护理实习生的操作技能不熟练、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等;客观原因包括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防护设施不齐全等。

3. 针对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包括加强护理实习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操作技能和对针刺伤的认识;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加强防护设施的配备和维护;建立针刺伤应急预案,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4. 对比实施预防策略前后的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评估预防策略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现状和原因;其次,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理实习生的基本信息、针刺伤经历等;然后,对护理实习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最后,对比实施预防策略前后的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评估预防策略的效果。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2. 针对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原因的预防策略;3. 预防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护士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不仅对护士本人造成伤害,还可能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

每年全球都有大量护士因针刺伤而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报道,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案例发生。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给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于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护士针刺伤可能由于操作不慎、医疗器械的不完善设计、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多种原因导致。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们频繁接触各种医疗器械和患者的血液,使得针刺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通过对护士针刺伤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减少这类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护士及患者的安全。

【字数:211】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案,旨在帮助护士更好地了解并预防针刺伤事件的发生,保障护士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深入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可以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护士们在事件发生后所需的身心健康关注,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护士尽快恢复健康状态。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可以为护士针刺伤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全面的参考,有效降低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的工作安全及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操作不规范、疲劳过度、专注不够、缺乏经验等。

在医疗工作中,护士们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医疗器械,如针头、注射器等,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护士疲劳过度,影响操作准确性,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缺乏经验的新手护士也更容易在处理医疗器械时发生意外。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患者因素、医疗器械因素等。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也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

一、危险因素1.工作场所与条件不良一些医院护士站、手术室、急诊室等环境狭小、杂乱不堪,难以维持清洁卫生,容易产生医疗废物,更容易伤到工作人员。

2.人员素质不高、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可能存在敷衍塞责等行为,对病人或相关设备不熟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

3.工作强度大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常常需要连续工作数小时,精神状态很容易疲惫,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差错。

4.流动性工作医护人员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中进行工作,因此,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难以统一规范。

同时,工作环境的变化也给防护带来挑战。

5.医疗设备不符合规范在一些医院或诊所,医疗设备采购不符合规范,质量不好,设计不良,操作方式不方便,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伤害。

二、防护方法1.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护士要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不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标准,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病人的安全。

2.防护手套的使用医护人员在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时要使用防护手套,可以保护自己控制感染源。

手套应该选用质量好的,并且定期更换,提高防护措施的效果。

3.检测医疗设备的质量在购买医疗设备时,应当检测其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否方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好维护保养工作,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4.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医护人员长期在工作状态下,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发生疲劳症状,时常检查自身身体状况,及时休息,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平衡好自己的身心状态。

5.不补针不倒弯在注射药物之前,应切实做好药品准备与注射处准备,不要随意补针或是倒弯针头,同时注射时操作要娴熟、快捷,减少操作时间,降低产生意外事件的概率。

6.改进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应当积极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条件,包括增大工作空间、提升工作台面的高度、清洁工具和材料的摆放。

整个工作场所的卫生管理也需要加强,减少垃圾和医疗废物的产生,间接降低出现意外事件的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一、立项依据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NSIs)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

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数据显示,英、日、澳大利亚国家的护士在过去1年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为10-46%[2-4]。

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针刺伤仍是64%的护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5],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且与前几年相比,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6-7]。

国来自、、、4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调查显示[8-11],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在 80.6%~92.3%。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医院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也是众多病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展开处理与抢救,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危害极大[12]。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

章玉兰等[13] 2011年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室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点科室,急诊护士工作紧、抢救任务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的环节多,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

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注射、输液,而在我国滥用注射较为常见,尤是静脉注射[14],静脉输液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 92.26%[15]。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6],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

近期敬华[17]的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达到了10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0年11月,美国护士学会(ANA)强调护理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18] 。

2000年我国在普遍性预防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预防”,强调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医疗机构“双重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009年卫生部颁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进一步强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的重要性[19]。

2011年发布了《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开展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都显示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重视患者安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急诊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为急诊护理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但保护了护理人员,更保护了广大患者。

因此明确针刺伤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对针刺伤的预防至关重要。

2、目前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护理人员通过锐器伤途径感染HIV被证实以来,国外学者就开始了锐器伤的研究[20]。

目前,国外不仅进行了大样本调查[21-22],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血源性暴露相关网络系统,如EPINet[23]、NHSN[24]、NaSH[25]以进行持续、动态地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很多探讨。

我国关于锐器伤的专题研究始于2001年[ 8、11、26]。

红珍等[27]对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文献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89.5%,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研究仅占1.0%,护理人员锐器伤危害受到广泛关注,但锐器伤防护现状仍不容乐观。

锐器伤的研究大多针对护理群体进行,而关注急诊方面的文献相对有限,研究方法以经验和体会为主,调查研究以统计描述为主,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

二、研究容调查海安县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三、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类型非实验性描述性研究2、研究对象海安县工龄大于1年的急诊、输液室注册护士。

排除休假、外出学习、哺乳、生病、调离急诊护理工作等时间超过1个月的护士。

3、研究工具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急诊护士针刺伤调查问卷》,包括8个部分:(1)人口社会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状态、职称、护龄、急诊工作时间、文化程度、聘用方式;(2)针刺伤发生情况:该部分参照《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统一报告表(Needlestick and Sharp-Object Injury: Report, SOI)》[28]和《协和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29]设计,包括过去一年针刺伤的次数、部位、损伤器械、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刺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汇报等;(3)针刺伤相关知识:针刺伤预防知识、针刺伤的高危环节、锐器使用及处理知识、针刺伤危害、针刺伤预防措施、针刺伤补救措施,根据掌握程度分四个等级(按1~4分计算),等级越高,知识掌握越好;(4)针刺伤预防态度:容包括针刺伤危险性认知、针刺伤预防效能认知、自我效能评估,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到非常同意(5分);(5)针刺伤预防行为:如操作废弃用物的处置、是否戴手套、复帽技术、是否用分离针头等,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赋予分值1~5分,总体得分越高,说明个体防护行为越好。

4、问卷的制定通过文献回顾,对国外有关的研究进行容分析、总结并归纳,确立测量要素,形成初步问卷。

进行专家咨询,修改问卷条目,进行预调查,再次对条目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测试问卷5、伦理考量(1)遵循自愿原则:做到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在参与研究前被告知研究的目的和容,允许其有权拒绝参加研究或中途可以随时退出研究,而且研究对象获得相关知识的权利不会受到损害。

(2)遵循原则:向研究对象承诺其个人信息绝对,收集资料不涉及隐私问题,所有研究结果只做研究之用。

(3)遵循受益原则:护士在交回问卷后,研究者会对其错误的针刺伤相关知识及不安全的防护行为进行反馈。

6、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人口学资料和针刺伤发生的具体情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探讨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

7、技术路线:查阅文献、拟定初步问卷↓专家咨询↓问卷条目修订↓预调查↓问卷条目再次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选择研究对象,正式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三、研究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1、研究条件三级乙等医院性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处有鼓励开展科研的专项经费及政策支持,在时间、人员、设备上予以保证、协调,加之本院与本县多所二级以上医院有互助关系,在与研究对象的沟通与计划制定落实上更具有一致性和可行性。

2、可能存在的问题因针对县级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有可能出现样本量不足的现象。

四、预期结果了解海安县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现状,为下一步干预措施的落实提供依据。

五、研究进度2014.01-03文献调研及标准制定;2014.04~2014.05预试验、专家评鉴;2014.06~2014.07问卷调查、资料收集;2014.08-2014.09护士培训、程序规;2014.10~2014.12资料收集;2015.01~2015.02数据处理及总结;2015.03~2015.04论文投稿六、经费预算查阅文献费:100元;材料、培训: 200元;信息沟通费:100元;鉴定验收费:800元;论文交流、发表费:800元;总计费用:2000元。

七、课题组成员八、参考文献[1] 易宜芳,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2-184.[2] Jane Ball,Geoff Pike,Needlestick injury in 2008 [EB/OL],http:.rcn. /_data/assets/pdf_file/0019/203374/003_304 . pdf,2008-11.[3] McCarthy A.Urgent action neede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EB/OL].Industrial News:2010-6-1.[4] Smith DR,Mihashi Y,et al.Epidemiology of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nurses in a Japanese teaching hospital[J].J Hosp Infect,2006,64(1):44-49.[5]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2008 study of nurses’views on workplace safety and needlestick injuries[EB/OL].ana.nursing ,2008.[6]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3-425.[7] 颖护理人会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2):1.[8]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9] 王红红.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6):666-668.[10] 任小英,义兰,王桂兰,等.635 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3 (2):9-11.[11] 红珍,聂军,绍山,等.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172-175.[12] 曲海望,翠香.急诊科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知与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5):1496-1498.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9.15.047.[13] 章玉兰,杜菊媛.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72-1374.[14] 叶高峰,宇哲,穆艳红,等.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62-2863.[15] 顺秋,静,凌云霞,等.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A):22-24.[16] 叶青,宇雄,郭静.中国何时走出“吊瓶森林”[N].科技报.2011-01-15.[17] 敬华, 中医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锐器伤后报告及处理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402-404.[18]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NeedleSafety[EB/OL]/safeneedles,2010.[19] 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M].:人民卫生,2009:7.[20] 红珍,聂军,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6):42-45.[21] Jane Ball,Geoff Pike. Needlestick injury in 2008 [EB/OL]. http:/—data/assets/pdf_file/0019/203374/003_304.pdf, 2008-11.[22] McCarthy A. Urgent action needed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 [EB/OL]. Industrial News:2010-6-1.[23]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Worker Safety Center.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Network[EB/OL]/intemet/epinet/about_epine t.cfm, 2010-10-10.[2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NHSN)[EB/OL]. /nhsn/index.htnil, 2010-5-21.[25]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Healthcare Workers (NaSH). Summary report for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data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ting healthcare facilities ( June 1995 through December 2007 ) [EB/OL]. 2011-6.[26] 戴青梅,法云,王志萍,等,潍坊市人民医院针刺伤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2-24.[27] 红珍,白朝辉. 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8).[28] EPINet. SOI Needlestick and Sharp-Object Injury Report from[EB/OL]. . /internet/epinet/forms/epinet3.cfm.[29]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J].中国医院,2003,7(2):60-62.附:调查问卷一、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称▁▁▁▁▁▁护龄▁▁▁▁▁▁聘用方式▁▁▁▁▁▁急诊工作时间▁▁▁▁▁▁二、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的次数▁▁▁▁▁▁部位▁▁▁▁▁▁损伤器械▁▁▁▁▁▁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刺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汇报▁▁▁▁▁▁三、针刺伤相关知识:四、针刺伤预防态度:五、针刺伤预防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