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化学 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水的组成》教学反思5篇
初中化学教材《水的组成》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初中化学教材《水的组成》教学反思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
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
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
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
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
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
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
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
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教授水的组成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水的化学性质,掌握水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特点,以及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水分子的组成结构,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了解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结合方式。
2. 理解水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特点,认识水的弱电解性和中和反应。
3. 掌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沸点、密度、导电性等,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4. 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作为溶剂、反应物和产物等。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组成结构、水的化学性质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板书、实验演示、课堂讨论等。
1. 水的组成结构在教授水的组成结构时,我首先通过拆解水分子来说明它的组成。
通过演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到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方式,强调了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由于中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相对较弱,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水分子的构成,我使用了图示和动画来展示水分子的形状和结构,并与实际实验现象相结合。
通过这些具体的示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水分子的组成结构,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水分子的分子式H2O。
2. 水的化学性质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化学性质,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其中包括水的稳定性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电解实验等。
通过水的稳定性实验,学生了解到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物质,不易分解和燃烧,并能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学生观察到水可以与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能理解水的中和能力。
通过电解实验,学生了解到水能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并理解水具有弱电解性。
3. 水在生活中的应用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重要性,我组织了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水的概念;2. 掌握水的组成及分子结构;3. 了解水的性质及用途。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2. 运用分子模型探究水的组成;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2.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以水的组成为主题,通过学习水的组成、分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水的相关知识。
2.2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能够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3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概念,掌握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探究水的性质及用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
3.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水的概念、组成和分子结构。
3.3 实验观察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
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3.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理解程度。
4.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和性质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九年级化学》课本。
5.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
5.3 课件制作有关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课件,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阐述水的组成、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6.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演示水的性质变化。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6.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水的组成和性质。
6.5 案例分析通过水资源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讲述】氢气是一种可燃气体,混有一定的空气后遇明火会爆炸。
【播放】播放氢气纯度检验的视频。
【板书】检验:可燃性气体在点燃之前务必检验纯度。
【巩固练习】
【提问】请同学们将水,氢气,氧气进行分类。
【讲述及归纳】像氢气和氧气这些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板书】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讲述及归纳】像水这样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板书】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练习】给出一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提问】找出下列物质的共同点:H2O,H2O2,CO2,P2O5。
【讲解及归纳】像这些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叫氧化物。
【板书】负极: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氢气。
【归纳】
V正:V负=V氧气:V氢气=1:2
【提问】在上述反应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该反应是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变化?
【归纳】
通电
水———→氢气+氧气
通电
H2O———→H2+O2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讨论】反应前物质中有什么元素?反应后呢?
3.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对水的组成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水的化学式;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问题】请学生回顾课前视频,为什么海上会起火?
【讲述】由于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出现了几天几夜的飓风,风与海水摩擦生电,将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摩擦时候产生大量的热,达到了氢气的着火点,于是燃烧了起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3.运用思维导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和人性化。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与评价,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水的循环、水的沸腾等,引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思考。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互动式教学: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处理数据 和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增强学 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探究 式的教学要适时适度,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科学探 究的完整过程。
4.营造合作、民主的科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 围,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分工合作、乐于倾听、善于表 达、敢于质疑,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精心设计紧 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要创 设足够多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的机会,留足时间给 学生思考、讨论、实践、表达,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倾听 的习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从社会、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挖掘育人资源 教师要及时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生活中和化 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教学紧 密结合,既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培养学生从化学视 角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等 社会资源,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提供学生参观、体验的 机会: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仔 细观察和分析学生在回答、讨论、实验、作业等方面的
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
“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
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五)拓展视野 水体污染示意图;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浅谈健康
饮水;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设想,如果缺少了水,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水的组成》
称
1、教材内容: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4.3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4.3水的组成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4.3 水的组成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概述《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上一单元学习空气、氧气的基础上,本单元要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另一种常见的物质——水。
通过对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及水的用途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同时对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继续学习,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本节课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组成实验,体验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在小组合作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意识(2)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3)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2)学生对探究水的组成很感兴趣。
(3)学生已经有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基础,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化合物也就不是难题。
(4)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我将采用课件展示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主体。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的化学式和性质2.掌握水的制备方法3.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二、教学内容1. 水的化学式和性质教学重点•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水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化学式的写法•分清水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区别教学方法•讲解和板书•图像展示教学过程1.讲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水的化学式为H2O,分子式为二氧化氢–用板书展示并讲解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2.介绍水的性质和特点–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也是生命之源–液态水表现出不可压缩性、流动性、表面张力等特征–固态水即冰是密度和体积的变化,其结晶结构和弱氢键也有所不同2. 水的制备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水的制备方法•了解水和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水和氧气的反应过程•掌握实验方法教学方法•讲解和板书•手工制作和实验展示教学过程1.讲解水的制备方法–给学生介绍制备水的方法:将氢气和氧气进行反应制成水–强调反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用板书演示反应方程式2.实验展示–进行水的制备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 水的组成和结构教学重点•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探究水的电离离子教学难点•探究水的离子化过程•了解水的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教学方法•讲解和板书•图像展示和讨论教学过程1.讲解水的组成和结构–水的组成包括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分子间通过氫键相互作用–介绍水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空间构型2.设计实验,探究水的电离离子–在具体实验中,我们将通过PH测试和电导现象探讨水是如何电离的–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解释三、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主要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板书、手工制作、实验和图像等,同时尊重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将实验过程和课本知识结合,全方位展示了水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始终保持警觉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学生们感受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安全意识。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理解水的化学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水资源的珍贵认识,养成勤俭用水的良好习惯,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理解水的化学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理解水的分子结构。
3. 教学关键:注重实验安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等。
2. 实验药品:纯净水、盐酸、氢氧化钠、酚酞试液等。
3. 教学PPT: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图片、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4. 视频资料:有关水的纪录片或科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资源状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清澈的湖水、浑浊的河水、海边的浪花。
提出问题:这些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引出水的净化、水的循环等课题。
2. 展示电解水实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水的电解实验1. 教师介绍实验器械并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并总结实验现象:两极均产生气泡,负极产生气体较多,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正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三)水的组成分析1. 提出问题:这些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它们的组成?2. 学生讨论并尝试提出各种假设。
3. 教师介绍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检验方法。
4.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水的组成。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拓展延伸1. 讨论: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性。
2. 介绍水资源的现状和珍爱水资源的措施。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水电解器改进为家庭可用的简易装置?(五)小结作业1.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实验,水的组成。难点: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
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
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 教学目标
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
态度和方法教育。
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课、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
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的”。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
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样的设计基
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的方向。”
课例研究综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但由于水电
述
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 学生学习能
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 力分析
不完全了解。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 2“氧气”中所学习
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
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选
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
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
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
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文字表达: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H2OH2O2
“电解水实验”及 Flash 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得
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自制水电 解器。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 合理,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 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与评价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在化学教育中,水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话题。
学生对水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将对以《水的组成》为标题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内容简介该教学案例主要以介绍水的组成为内容,包括水的化学式、水的分子结构以及水的性质等方面。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2.掌握水的性质,如水的溶解性、电导性等;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短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水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无味等。
第二步:介绍水的化学式(1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水的化学式(H2O),并解释氢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第三步:讲解水的分子结构(15分钟)利用模型或实物样品,讲解水分子的结构。
并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的共价键和极性特点。
第四步:实验演示(20分钟)通过进行一系列水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并帮助他们加深对水分子结构的理解。
如水的电离、水的溶解性等。
第五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水的性质与组成的关系,并给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第六步:总结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反思与评价教学亮点1.教学内容科学性强: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等内容。
2.实验演示环节丰富: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入理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3.学生互动频繁: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不足1.教学时间控制不准确: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有时候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加精细地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
教学改进建议1.增加互动性:在实施讲解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提问环节、小组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1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 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水的制备和纯化:蒸馏、过滤、离子交换等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难点:水的分子结构,离子交换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水的制备和纯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制备和纯化实验,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水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7. 课堂小结:通过问题驱动,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实验视频、图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 讲解水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如蒸馏、过滤、离子交换等。
3.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水的制备和纯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讲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
6.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收获。
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节课处于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三单元课题1。
本单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水的污染、水的净化方法等。
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教学难点: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从学生身边说起,下了三周的雨,那么,你知道雨水、河水、湖水、自来水这四种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吗?他们和“水”的区别是什么?2、实验演示、学习新课3、习题中学习知识4、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翻阅课本45页,结合生活中雨水,可以看出,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那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板书课题)。
导入到此结束。
实验演示、学习新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
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电解水的实验。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际上这个实验从学生的角度观察,现象并不明显,所以我选择了视频展示,这样学生可以看的非常清晰。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我板书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且把相应物质的化学符号也表示出来,还把氢气下面标了(-),氧气下面标了个(+),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何不同。
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进一步得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习题中学习知识课本49页习题3和4,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题目隔过去,但必须独立思考。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
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
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一)水的生成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
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氢气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
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点燃:写出文字表达式: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初三上册化学 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性质,由氢气燃烧实验初步推测水的组成2.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电解实验,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3.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能够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重点)2.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和单质的区别。
(难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点燃3.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9篇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9篇《水的组成》教学反思1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
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
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
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
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
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
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
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________于学生。
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
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
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
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
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观察这些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日常生产和生活
中水有哪些用途?
你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分布的吗?
3.投影:地球表面的水生物体内的水。水对我们人
类的意义至关重大,说说水的性质
那么你知道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水是由什么组成
吗?
4.PPT 投影: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师:边播放边介绍。实验装置,注意事项。请同学
们注意观察在两只试管中会出现些什么样的现象?(产
生气体的速度哪个快些体?怎样证明?
5.问: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的物质生成吗?水
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上述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
化?
6.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从物质组成元
素种类不同进行分析。
课例研究综
本课我以水的分布引入新课:列出问题与发现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水的组成》
称
在教材中这节课首先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氢气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设计了氢气燃烧实验,证明氢
气燃烧有水生成。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
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 教材分析
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
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 力分析
实验结果,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
的引导。
教学策略选
从水的分布引入新课,播放水点解实验视频,列出
择与设计 问题与发现问题相结合,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与自
学同步进行,水的组成问题直接提出。
1.PPT 投影水景风光、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的照片。
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性质,由氢气燃烧实验初步推测水的组成
2.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电解实验,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能够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重点)
2.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和单质的区别。
(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点燃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分类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纯
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成
②不能发生分解反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
应
判断依据前提是纯净物,且
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举例氧气(O2)、碳(C)
铁(Fe)
二氧化碳(CO2)、水(H2O)、高锰酸钾(KMnO4)
联系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单质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中考直通车】
6.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B.水是常见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7.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8.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______极,B为_______极;
(2)检验乙中气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下列物质:①河水②铁粉③二氧化硫④清新的空气⑤过氧化氢⑥液氧⑦高锰酸钾⑧充分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物。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
的是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
10.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请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将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四种物质中的三种包括在某一标准内,而另一种不在该标准内。
(1)标准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 2O )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H 2O 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
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 、B 两个试管中。
②分别向A 、B 两试管中 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 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A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A 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
B 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
(1)B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验证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2.如下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
MnO 2
A
B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_________。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__气,B管收集到_________气体。
(6)在D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作业布置】
13.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4.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知识拓展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绝对不是化合物。
⑵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3.物质的简单分类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点燃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