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3-14T10:56:05.39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3期供稿作者:陈丽华

[导读] 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四川省威远严陵中学陈丽华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状态.教师首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质量,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线索来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设置学生提问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时间。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气氛、竞争合作的创造思维环境。课堂教学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思维,甚至于异想天开。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创新思维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建立问题的教导模式

简要地说,可在引入新课时设疑,阅读教材时质疑,巩固练习时释疑,课堂结束时留疑,把教学任务放到问题情境中去完成。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潭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正如古人所说:“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自然迁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并适时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由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并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新知识的发现做铺垫,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四、引导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即是在学生熟知的领域仔细地进行观察某些现象,并敏锐地进行思考,或发问、或质疑、或批评、或奇思怪想,对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它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和重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要重视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可利用图象直观、符号形象、语言风趣等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地激发联想,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五、课堂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通过直觉、美感、猜想、类比、联想、推广和推理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探索新的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合理猜想,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思维灵活地指导解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质疑,在学习中一起争论与反驳解答,使思维相撞、沟通,从而相互激励、彼此促进。也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激发学生实现直观思维的愿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全面配合,积极参与,逐步渗透才能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