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合集下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独立自主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3.方式,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及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不用打仗的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试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试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规律发展要求的,是加速我国社会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所谓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变革。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因为通过体制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具体制度及各种机制,使社会主义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另外,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 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 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又 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情况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全面阐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稳发改 定展革 是是是 前目动 提的力
思考
• “毒奶粉”事件带给我 们的思索
(三)正确对待改革问题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改革;
二是借改革之名,走向资本主义,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
向。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 潮流,没有退路; 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 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
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 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 的改革; 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 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 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 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 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 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 ——邓小平 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

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

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和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
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t课件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t课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定 位。
22
科学的定位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 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 较好。同时,又进一步 指出:“当然,指出这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是 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 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 研究。”——《邓小平 文选》第2卷,第 181~182页
1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 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
16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 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 式,但未具体分析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
17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 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 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 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 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 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 述
不同。
241页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验: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 义方向。
13
中国的改革 同苏东改 革的区别
14
3、30多年的伟大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欧式别墅区一角。
1
本章节次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改革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相关链接:
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 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 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 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 波 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 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1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1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键字: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摘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

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30多年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他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

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开展?
从古至今,社会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革。

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旧的统治阶级总是力图维护其统治, 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

因此,只能进行革命,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新的道路,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的,但依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的任务。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决。

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社会开展的动力。

改革的目的,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通过改革打破那些束缚生产力开展的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机制,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道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认识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会面临不少困难,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我们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真正是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许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深化改革。

第二,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

30年的改革开放,从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我们党经历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尤其是国门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流动,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引进反映新时代历史潮流和规律趋势的世界优秀精神产品和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先进性。

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入: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

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改革理论?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引起和决定这对矛盾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性质和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式,是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当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必然起来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出色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毛泽东未能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理论失误,他仍然沿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理论观点,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在探索中陷入了失误。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论文摘要:改革是革命性的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本文力图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体现,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并能够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使它的各项具体制度日益健全和成熟起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其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臵和充分利用。

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要依靠改革。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

第七章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改革不是原有的旁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3.从各种意义上讲,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4.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1.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里讲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

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遭遇了不少挫折。

“文革”结束时,人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

这种状况距离社会主义的理想相去甚远。

2.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建设环境极度恶劣。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混淆这种差别,就看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但这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来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根本启示。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有着重大区别,但归根结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根本启示。

毛概第七章习题库

毛概第七章习题库

一.判断题注:每题1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4.0)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错)标准答案:对2.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改革(对)标准答案:错3.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错)标准答案:对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标准答案:对5. 我国目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对)标准答案:对6.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互不相干、相互排斥(错)标准答案:错7.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标准答案:对8.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对)标准答案:错9. 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标准答案:错10. 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理论的是毛泽东(错)标准答案:对二. 单选题注:每题1分。

(得分:5.0)11.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指( )(D)标准答案:CA.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C. 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2.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 )(C)标准答案:C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学技术B.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C. 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3.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标准答案:C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B.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C.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中国发展的需要14. 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C)标准答案:D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5.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 )(D)标准答案:CA. 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 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C. 建立经济特区D.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16. 1990年,我国作出开发和开放( )的战略决策。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定 位。
科学的定位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 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 较好。同时,又进一步 指出:“当然,指出这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是 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 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 研究。”——《邓小平 文选》第2卷,第 181~182页
★社会中存在的两类社会矛盾是敌我之 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 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实 践偏颇。
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 度、“以阶级斗争为纲”。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 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 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 式,但未具体分析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 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 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 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 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 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 述
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促 进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 提。 无改革,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无发展,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和保持国 家的长治久安。 无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 ※第二,改革、发展、稳定又是相互 制约的。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 第四,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的 工程,是一场深刻 的社会变革。“改 革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引起了经济 生活、社会生活、 工作方式和精神状 态的一系列深刻变 化”。—《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 142页
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 一。
在改革中如何正 确看待“姓资姓 社”的问题?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 相关链接: 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 败的最主要标准。 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 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地 位)、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宏观表 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 的标准(结果和体现)。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的原因
国内背景 政治局面混乱 经济面临崩溃 国际背景 巨大的差距带来的压力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力度大小 和发展速度的高低,都会遇到群众的 接受程度,从而影响原有的稳定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原则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 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进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相关链接: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达到9.6%,世界少有;国民经济 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 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 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 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 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 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 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 多万等。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 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 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 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 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盾。
★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相关链接: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对抗 性的,可以通过社会制度不断解决。 (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 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 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 同苏东改 革的区别
3、30多年的伟大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欧式别墅区一角。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对原有经 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 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进行政治和 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实现现代化。 ※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具体体制
改革 的对象
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基本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 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 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 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它是不能根本 改变的,但需要不断完善。具体制度则具有 特殊性、灵活性和可变性。
改革的性质
改革的历史进程
•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 程。 • 5.2001年,中国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2001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加 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邓小平在不同 的场合曾多次 强调:改革开 放是决定中国 命运的一招; 发展才是硬道 理;稳定是压 倒一切的。
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作为全党工作大局。系 统分析了“改革、发展、 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 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 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 促进,就会全局皆活; 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 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 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本章节次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改革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关链接:
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 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 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 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 波 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 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斯大林:
“完全适合论” “无矛盾论” 发展动力:人民在“政治和 道义上的一致”
2、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 论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这些矛盾
推 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
特点。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上的非对抗的矛盾)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
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
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 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 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 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 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思路共享: 两次“革命”的区别
改革的“总 目的是要有 利于巩固社 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巩固 党的领导, 有利于在党 的领导和社 会主义制度 下发展生产 力”。—— 《邓小平文 选》第3卷第 241页
◆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 不同。 ◆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 不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验:
为什么提“三个有利于”标准?
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 存在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 第二种两重性的东西 生产管理既有资本主义的利 益又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第三种本身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市场经济股份制 合资合作经济 故可采取拿来主义,至于用不用,用多少,判断 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 一。
思路共享: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 措施,必须摆脱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 判断标准看其作用,而非看其性质。但在改革的 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 “社”姓“资”。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 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 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 断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