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代,英国科学家Sleeser提出计算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新方法:增加承载力的策略模型,该方法基 于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义,综合考量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 通过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关系变化确定以长远 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 1984年,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借助肯尼亚的数据, 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试验性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等在 Science上发表题为“经济增长、承载力和环境” 论文,在学界和政界均引起极大反响。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在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时,需要借助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经济计 量、人口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 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文 献分析、统计年鉴、实验等途径,获取目标研究 对象的具体数据,计算、评价和预测其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 法一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 增长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 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 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 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 如果一个区域,0<EBR≤0.80:表示开发 强度不足,适宜大量开发;0.81 ≤ EBR < 1.0:表示达到开发平衡,需注意控制开 发;EBR≥1.0: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 一步开发。所以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是进 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 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 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 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 之内。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所造成的,因此,承载对象应是“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 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环境承载率(EBR)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 (EBC) ≤1。 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 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 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 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 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 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 接表示。
承载人口规模 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 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承载人口消费压力 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 P为人口规模;A为人均能源消费量;T为每一消 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耗量。这样,以人的消费 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 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 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 一面。
承载对象
承载污染物;承载人口规模;承载人口消费压力;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
承载污染物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 的自净能力。如一条流量较大 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 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 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 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 在环境标准以下。这就是环境 (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 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 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 范式以实证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 实地调研、文献综述、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 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 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 的综合评价。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 (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 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国内研究概况 随着承载力理论在国内得到深入研究和应 用,学者们逐渐发现资源或环境单要素承载 力研究存在局限,将资源环境综合起来系统 研究,成为承载力研究适应资源环境领域实 际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承载力研究能 够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前行的可能突 破点。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明确出现,主要源自刘殿生 对秦皇岛市所进行的研究中而建立。作者将大气、水、土 地、海洋生物资源及大气环境、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等综 合因素构成的环境承载力称作“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 它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加权平均法来确定综合承载力值。 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代表学者还有毛汉英,他结合 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探究了区域承载力的定义、特点、影 响因素等,采用状态空间法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别对 区域的承载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描述和预测, 其中SD模型由经济、环境、物耗、人口、承载基础、生 活质量和区际交流7个子模块构成。此外,刘晓丽等对城市 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 不足之处,认为应该重视城市群系统的开放特征及其区域 空间结构整体性,重视科技和制度等人文因素作用,充分利 用先进技术方法强化综合定量研究。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 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 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 研究的三要素。
承载体
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 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 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土壤、生物等; 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矿产资源、水资源、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造环境承载体,又称第二环境承载体, 如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公用设 施、交通条件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主要内容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 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 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 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 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状态空间法、指标体系 法、系统模型法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49 年美国学者福格特所著《生存之路》一书,书中 首次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 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并明确提出区域承载 力概念,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容 量。 1960~19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指导的 研究小组,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全球的环境发展 问题进行探索,模拟人口增长、工业化、粮食生产、 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复杂反馈关系,提 出了“零增长”的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 法之一。 生态足迹通常被定义为特定人口数量提供 持续的支持所需要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空 间总量。与承载力概念不同的是,生态足 迹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将给定区域内的所有 生物物理方面影响全部考虑进去,而不是 先判断影响发生的地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简要的辨析
概念 涵义 特点 常用研究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 力
特定时期内,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和生态环境保育良好的前提下, 不同尺度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对 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的承载能力
1.内涵相对具体,针对性较强;2.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 作用角度,探讨资源环境(“承载体”)所能支撑的社会经 济(“承载对象”)发展规模和限度;3.常以人口和经济总 量反映(刻画“承载能力”的大小);4.具体研究资源环境 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探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5. 实证研究既关注区域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承载 能力,又重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指标体系法、状态空间 法、系统模型法等
生态承载力
某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 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 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 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 平的人口数量
1.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涵义较综合,适于宏观层次 或较大范围;2.除资源与环境(“承载体”之一)的供容能 力外,更关注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调节和抵御外界压力、 扰动的能力(生态弹性力,“承载体”之二),所承载的不只 是人口数量,而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人类负荷(“承 载对象”);3.可由第一性生产者生产能力间接表征,或以 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及发展速度来反映(刻画“承载能 力”的大小);4.更关注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½实 证研究更重视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 态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关注偏少
4.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和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指在 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 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 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 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 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 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
生态足迹法、自然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供需平衡法等
区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载力
一定时期内,不同尺度区域在确保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 环,以及区域间保持一定物质交 流规模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 载的人口数量和相应经济社会总 量的能力
1.实质仍是研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是强调将其限 定于一定区域空间(一个城市或流域等)之内,即“区域 的资源环境“(“承载体”);2.强调区域所具有的“开放 巨系统”特性;3.以其反映对区域人口、经济和社会总 量(“承载对象”)的承载规模(刻画“承载能力”的大 小);4.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时空上的一种综合特征,是 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度
综上可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是基于 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发展而来。 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 论基础,环境承载力研究则拓展了研究内涵。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质就是在土 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基础上叠加了环境容量 部分,试图通过评价包括环境容量资源在内 的资源观,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 程度。
“能值分析法”也是目前国内外较为普遍运用的承 载力评价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创立 了能值理论,用来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 的真实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值是“某种 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 量”,“产品或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投 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总量,就是其所具有的能 值”。 能值分析目前主要集中于基于这一方法对某一地 区或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虽源自国外,但自1990年代之 后,国外对其的专门研究却很罕见,能够发现的极少 数研究也是将其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仅做宽泛探 讨。这除了因为承载力自身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 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主观与客观) 特点外,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欧美发达国家自身拥 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储备,人口压力很小,促使他们更 为关心环境的污染问题。对于中国而言,面临着工 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以及资源整体匮乏的现实 国情,积极展开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