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望
唐 杜甫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 jiàn )—— 溅落
抵( dǐ )—— 值 搔( sāo )—— 挠 浑( hún ) —— 简直 胜( shēng)—— 能够承受 簪( zān )—— 一种束发的首饰
释文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
“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
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
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春 望
唐•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 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 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 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 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 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 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⑤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 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 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 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 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 来。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 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 “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仅仅是当作表现诗 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的。 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
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
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
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
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 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
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 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 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以美景写哀情,突出了诗人感伤时 局、挂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一是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感受来表达 自己感时伤己的感情,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
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
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
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 人南朝宋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
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
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
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
陶渊明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 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 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 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 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 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 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 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 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 然的和谐。
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 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
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
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 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 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 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作结。
诗歌主题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 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
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
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 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 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当堂小练习
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 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 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
“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 “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诗词五首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 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
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
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
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 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 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 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 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 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
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
杜牧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
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 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 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
诗歌主旨 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这首诗能反 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
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
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 “心远”如何“地自偏”呢?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 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 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
以处闹市若幽谷。
③“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 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 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 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此种真谛用抽 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 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 咀嚼。
族,河南昌谷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 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
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
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
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
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 的重要人物。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
报效国家的壮志。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
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wenku.baidu.com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
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 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背景介绍
首。
《饮酒》诗共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 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 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 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
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