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陈慧琴
一. 研究的背景
(一)新教育观产生新的理念
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应是“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植根于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其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人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课程的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语文课标是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抓好语文教育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和学习观,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教育教学中去,并注重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对最终形成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时而生。
(二)新理念呼唤新教法
新理念呼唤着新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教师就迎来了新的挑战,对习惯的挑战,对旧的教学思维的挑战。面对着新的一切,我们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简便易行,很容易操作。这些习惯和教法的问题所在,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来形容“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新的课标从根本上转变了这些传统的做法,新的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依然沿着我们习惯了的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去做,那么新的教育思想,新的理念只能成为标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成了一句口号了。我们的思想就落后与时代,我们的教学方式就要被扔进垃圾筒了,我们就有面临着走下岗位的危险。我们应该给自己彻底洗脑。
(三)面对新教材产生的困惑
但是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的心情很复杂:一个方面,老师们很想通过课程改革打一场翻身仗;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标准,全新教材,大家是一脸茫然。怎样由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适应?而案例是解决这些困绕我们难题的一把钥匙,是扶持我们走进新教学理念的阶梯。通过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还可以分享他人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新教学理念,可以看出课程某些理论假设的支持或反驳的论据,可以引导教师关注热点、独立思考、提高教师业务,可以追踪教师的成长的轨迹。这样可以较好地改变教师的习惯思维,避免纯粹的从理论到理论探究的偏差。让语文老师更快地实现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定位,从一场痛苦的蜕变中走向新生,并在教学情境不确定性、教学对象复杂性和教学预见不可复制下,提高教师观察决断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基于这些,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期盼着本课题研究能确实解决现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 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使用七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形成的教学案例。什么是案例?陈钟梁老师说:“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叙述。”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教师教育使用的案例,我们取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本课题说的理念是指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有关理念。这些理念通过教师案例得以呈现。从理念内化方式上看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定位,看教学方式和模式的变革。从而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与活力,增进教育工作新的内涵。
2.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的概括,要学会发展,必须做到“四个学会”:第一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技能。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独立地处理问题,完成任务。第三学会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交往,一道合作共事。第四学会生存。即学会充分发展自己的品格和自主性,提高适应能力。贯穿这一理念的中学语文教育观,其较核心的要素是“四个着眼点”:一着眼点在语文的普及教育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二着眼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着眼点在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四着眼点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所著的《教育论》认为:“良好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发展人格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发展式的学习。”
(2)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少新理念,这些课程理念,充满着前瞻性。
首先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点看出语文的教学由重语文知识转向重语文能力,由重语文成绩转向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由重语文本身转向重情感态度的变化。其次它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系,说明了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整体感悟的有机结合。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观念不同的是,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变封闭为开放。变凝固、僵化为充满生机。开放的语文课程是以学生的语文经验和成长需要作为依归,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3)心理内化相关的说法。自80年代以来,心理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形成的共识是,狠抓心理内化,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支体的东西,称之为内化。有内化必有外化,后者反前者之道而行之,“即凡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就称这为外化。我们过去常讲的物质变精神,我国清初回族学者刘智所说的“纳有形于无形”,就是内化;反之,精神变物质,“通无形于有形”,则是外化。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过程,就是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相互推进的过程。
新时期的教学新任务是关注在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案例”等方法,使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