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干姜附子汤类方

合集下载

伤寒学堂——干姜附子汤

伤寒学堂——干姜附子汤

伤寒学堂——干姜附子汤作者:李超《伤寒论》六一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干姜: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川谷。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生山谷。

参照条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伤寒论》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燥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论》二三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伤寒论》二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六零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伤寒论》六一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伤寒论》六九发汗,若下之,病人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见贤思齐,前贤注释:黄元御:汗下亡阳,土败水侮,微阳拔根,不得下秘,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阳气归根,是以安静。

温气脱泻,乙木郁陷,故脉象沈(沉)微而身无大热。

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尤在泾: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

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邪未尽而阳已虚,昼日阳虚欲复,而与邪争,则烦躁不得眠,夜而阴旺阳虚,不能与邪争,则反安静也。

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表无热也,而又无头痛恶寒之表证,其脉又不浮而沉,不洪而微,其为阳气衰少无疑,故当与干姜、附子以助阳虚而逐残阴也。

经方剂量与辨证要点

经方剂量与辨证要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二、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六、栝蒌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温服。

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

服六七日乃解。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克十三、小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十四、当归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当归12克十五、黄芪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黄芪9克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十九、桂枝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方剂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术12克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术9克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术9克,桂枝12克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皂荚6克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蛎15克,龙骨12克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方剂组成】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方剂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蛎6克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方剂组成】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方剂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三十、桂枝人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组】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组成】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6克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方剂组成】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14克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黄6克四十一、五苓散方【方剂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第二章·麻黄汤类方一、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9克二、麻黄加术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白术12克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薏苡仁18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四、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五、越婢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六、越婢加术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术12克七、越婢加半夏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八、甘草麻黄汤方【方剂组成】甘草6克,麻黄12克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十、麻黄附子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十二、葛根汤方【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方剂组成】麻黄3克,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杏仁3克,大枣2枚十八、大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十九、文蛤汤方【方剂组成】文蛤15克,麻黄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生石膏15克,杏仁9克,大枣4枚二十、小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克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方剂组成】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枣3枚,半夏15克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方剂组成】厚朴15克,麻黄12克,石膏30-60克,杏仁15克,半夏15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14克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生姜6克,生梓白皮15克,连翘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赤小豆30克,杏仁6克二十六、续命汤方【方剂组成】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杏仁各6克,川芎3克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二十八、三黄汤方【】麻黄8克,独活6克,细辛3克,黄芪3克,黄芩5克二十九、牡蛎汤方【方剂组成】牡蛎12克,麻黄12克,甘草6克,蜀漆9克三十、麻黄升麻汤方【方剂组成】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萎蕤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术1克,干姜1克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方剂组成】升麻18克,当归9克,蜀椒9克(炒,去汗),甘草18克,鳖甲手掌大一片,雄黄5克(研)第三章·承气汤类方一、大承气汤方【】大黄12克,厚朴18克,枳实9克,芒硝18克(分二煎二、小承气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三、调胃承气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四、大黄甘草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炙甘草6克五、厚朴三物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厚朴18克,枳实11克六、厚朴七物汤方【方剂组成】厚朴15克,枳实9克,大黄6克,桂枝5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七、麻子仁丸方【方剂组成】麻子仁30克,芍药24克,枳实24克,大黄18克,厚朴24克,杏仁18克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二、白虎加人参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石膏6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一、下瘀血汤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二、桃核承气汤方【方剂组成】桃仁9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三、大黄牡丹皮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煎)四、抵当汤方【】水蛭(熬)6克,虻虫(熬)6克,桃仁6克,大黄9克五、抵当丸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虻虫(熬)20个,水蛭(熬)20个,桃仁25个六、大黄蟅虫丸方【方剂组成】大黄(蒸)8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药12克,干地黄30,干漆3克,虻虫40克,水蛭60克,脐螬40克,蟅虫25克七、桂枝茯苓丸方【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八、土瓜根散方【方剂组成】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9克第六章·陷胸汤类方一、大陷胸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8克,芒硝12克,甘遂末3克二、大陷胸丸方【组成】大黄24克,芒硝30克,葶苈子18克,杏仁18克三、十枣汤方【方剂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经方剂量024:干姜附子汤:阴寒内盛之烦躁、咽痛、出血、胃痛

经方剂量024:干姜附子汤:阴寒内盛之烦躁、咽痛、出血、胃痛

经方剂量024:干姜附子汤:阴寒内盛之烦躁、咽痛、出血、胃痛干姜附子汤之组成及用量干姜附子汤从用药来说,用的是十二大元帅药。

以药测证,此方应是回阳救逆之方,用于肾阳虚衰之证。

此方之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干姜附子汤推荐量:原方原量:干姜15,附子15。

常规标准量:干姜3,附子3。

附子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此条仅见于伤寒论第61条,原文为: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很显然,此条之证,是由于汗下之误治所致。

虽然下之能虚其里,但从文中来看,不呕,说明无太阴病。

再从不渴来看,说明无阳明病。

所以,说明里部正常。

虽然汗之能虚其表,但从文中来看,无表证,身无大热者,说明表部正常。

排除了表部与里部,则此证在半表半里。

3.病既然在半表半表,那么是少阳病呢,还是少阴病呢?从脉像来看,脉沉微,应是半表半里部的阴性病——少阴病。

这从此方用药也能看的出来。

4.此方证用词,最使人不解者,为“昼日烦躁不得眠”中的“不得眠”一词。

白天是不应该睡眠的。

如果说你大白天的你不睡觉,你有病,你能接受吗?如果说昼日烦躁还可以理解。

5.如何理解白天烦躁呢?从以上分析可知,此证为阴症。

白天阳气旺盛,能与阴气相争,所以烦躁。

晚上则阳气衰,无力与阴气相争,所以安静。

6.虽然此方用药为十二大元帅药之二,但从历代诸家注伤寒论诸书中,几乎没有记载运用此方之医案者。

7.娄绍昆老师介绍过一例病案,其用方根据之大意即是根据“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也就是根据病人的症状是白天重,晚上轻。

8.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疾病,如果白天重,晚上轻,都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呢?(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上各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5)土瓜根汁方应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未写明详细用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9)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0)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 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五,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五钱,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 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五钱, 炙甘草二两, 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8.白通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人尿(即童便)五合, 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 炮干姜二两, 炙甘草四两。

(附子, 先煮二小时左右, 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 被麻醉不安者, 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 轻者立解, 重者渐愈, 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 附子二两, 西砂三钱, 龟板四钱, 黄柏二钱, 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 附片二两, 干姜一两, 肉桂四钱, 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五味半升, 半夏三两, 生姜二两, 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 细辛二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炮(3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10g)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本条是治疗太阳阳明并病,本来应该先发汗后泻下,但是顺序错误,用下法之后又发汗,肾阳暴伤,变成了少阴病。

卫阳得不到肾阳的支持,以至于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卫气能量不足,白天卫气出于人体的表面来保卫人体,所以就会有烦躁感。

晚上卫气回到营分休息反而就没有烦躁现象了。

脉沉微,沉主病在里,微主阳气衰,说明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身无大热,说明还没有到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地步。

这种情况要用干姜附子汤来补足卫气。

和四逆汤、白通汤的鉴别:干姜附子汤相较于四逆汤少了炙甘草,没有炙甘草的缓和作用,热气的能量能更快速、更向外发一点,从少阴填补人体表面的卫气。

和白通汤对比少了葱白,所以没有通阴阳的作用。

所以四逆汤证的患者是阳虚比较严重的慢性病。

而干姜附子汤证的患者偏向于平时身体强壮,经过一时的误治,导致精气虚脱而陷于少阴病。

白通汤证的患者是阴盛阳郁,有戴阳的表现。

和其他疾病的鉴别:不呕,不渴,排除了少阳病和阳明病。

烦躁的鉴别:本条的烦躁比较好鉴别一点,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烦躁:阳证的烦躁:栀子豉汤证的烦躁是昼夜差不多,胸骨后有灼热感,影响睡眠。

小柴胡汤证烦躁还有往来寒热、口苦、眩晕等少阳症状。

阳明里实的烦躁,渴而烦,发热,大便干,小便赤,甚至有谵语。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诠释】太阳伤寒,误下伤里阳,复汗伤表阳,过之则表里阳气俱伤,出现白日烦躁不得眠,此浮阳扰神之象也;夜而安静,此但欲寐尔;脉沉微者,乃少阴之脉也。

不呕不渴,身无大热者,是区别于昼日烦躁之非里热实证,又无表证,显然纯属阳虚里寒大证,急服干姜附子汤,挽回欲绝之阳亡急证,生用附子其效可知;斯时,又当伴有畏寒、静卧、神靡、肢厥、脉沉微之阳亡危候。

若烦甚而面赤者,又当加猪胆汁从阴引阳反佐以治之。

【治法】急温回阳。

【方药组成】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服法与禁忌】上药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方方论】本方组成是四逆汤去甘草,方中取干姜温中阳,祛阴寒,生附子温心肾之阳,回复阳气;勿用甘草者,取其效峻急速,况且急煎顿服,速救危亡之阳气,力避阳脱。

药用精专,力峻效宏。

此方若加人参,益气复脉更良。

【经方新用】(1)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5克,北五加皮10克,炙甘草30克,防己10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8克,麦冬30克,山萸肉30克,炙甘草30克,治疗心源性休克。

(3)干姜附子汤加党参30克,白术20克,草果仁12克(去皮打碎人煎),大腹皮30克,甘遂0.3克(冲服),治疗阴水单腹胀。

(4)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2克,白术15克,甘草12克,更名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者。

【经方新用】(1)冲血性心衰是现代医学病名,属中医学中的心阳虚衰证,表现心悸肢厥,面脸虚浮,脉沉微动,风心病值此,瓣膜关闭不全,听诊有双期杂音,一旦心衰,端坐呼吸,唇舌紫绀,颈脉动,胁下硬,按之痛,尿少浮肿,治当温心肾之阳,回复阳气,活血通脉,方取干姜附子汤配人参18克,北五加皮12克,汉防己8克,强心消肿,配丹参20克,桃杏仁各10克,活血宣肺,以平呼吸。

心源性休克,是心衰的并发症,表现汗出淋漓,精神恍惚,气短息促,脉象散大或微细,休克有冷温之分,若频出冷汗,手足厥逆,血压下降,皮肤湿冷,肢端紫绀,脉沉微,是为冷休克,方宜参附救逆汤加乌头9克,先煎调蜜分服。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少阴病,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心肾两脏虚衰为特征的病变。

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也可以因外邪直中少阴而引起。

由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其主要症状有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甚至汗出亡阳等。

1. 四逆汤:《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辨证要点:脉沉细,但欲寐,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出,或身有微热,热不剧,小便清长,舌苔白。

证属亡阳欲脱,阴寒弥漫。

药用:炙甘草6g,干姜4.5g,附子9g。

上三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渣,温服。

方解: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虚,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因其主治少阴阳虚阴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四逆汤是治疗阴阳衰竭的救命方,刘启廷曾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一例年轻患者,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半年余,病情逐渐加重,多次下病危通知,家人不愿放弃治疗,特邀刘启廷前往会诊。

刻诊见患者呈嗜睡状,呼吸微弱,面色晦暗,全身浮肿,手脚发凉,腹部膨隆,左足踝部溃疡流水,尿少,大便失禁,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亡阳欲脱、阴寒弥漫,治以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加人参。

药用生附子15g,干姜30g,炙甘草15g,大力参30g。

先煎附子、大力参1小时,再纳入干姜、炙甘草继续煎煮1小时,滤取药汁约400ml,每次服用100ml,间隔2小时服药一次,连服4次,每日一剂。

次日患者家属前来告知,患者呼之能醒,语音低弱,仍呈嗜睡状,服药效显,原方依上法继服,西医又给予白蛋白、输血等治疗。

4天后,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转危为安,手脚渐温,浮肿、腹胀渐消,尿量增加,排便自控。

治疗仍以原方化裁,生附子改为熟附子,加黄芪30g、当归30g,水煎服,日一剂。

又服10剂后,家属代述,患者精神好转,已能坐起进食,下肢溃疡面收敛,二便基本正常。

前方加白术、桂枝、砂仁健脾通阳、化气调胃,熟附子减至10g。

干姜附子汤类方

干姜附子汤类方

第十章干姜附子汤类方(转载)一、干姜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解:下之则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今其人昼日烦躁,夜而安静,非其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豉汤证甚明。

不呕则无关于少阳证,不渴则无关于阳明证。

又无表证,当亦无关于表不解的发烦躁,而脉沉微、身无大热,故肯定为阴寒极虚的烦躁,因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里阴证而烦躁不宁,多属极虚寒的险恶征候,若待至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则往往不治。

三阳证亦均有烦躁,一一详审给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方法。

证候反映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当仔细体会。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用法】水煎温服。

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用法】上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顿服。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竭;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六六、下之后,复发汗,画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内经】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

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白天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阳不足。

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晚上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阴不足,所以利用病人的画夜好坏,来断他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下之后,复发汗,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造成病人画日烦躁不得眠,就是阳虚了,阳虚了以后虚热就往上跑,往上冲冲到头部,冲到胸部,冲到头部就是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夜而安静,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有丧失掉,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就是阳虚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是壮脾阳的,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阳不足补阳就好了,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所以这条辨是完全的阳虚证,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所以药不必多用。

阴虚者,当救阴。

阴阳两虚者当阴阳两救之。

祇有阳虚、则当救其阳,救阳急不宜缓,以阳主生化,无阳则不化,各组织机能有立绝之危,故本条以「四逆汤」去「甘草」之缓,但取「姜附」之迅烈以救之。

尤在泾曰:「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

」所以气喘病人如果白天很好,晚上发病,就是阴不足。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昏倒,或吐逆涎沫,状如中风,手挛搐,口噤,四肢厥逆,或腹燥热。

这时候牙关绷得很紧,用灌的,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时候。

【圣济总録】曰:「附子散」治小儿冻足烂疮,以「附子」二枚,「干姜」二两,捣罗为散,入绵中,如装袜;若有疮腰,即以腊月猪脂涂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中医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方义】干姜、附子,皆大辛大热之品,煮后一次服下,意在急救肾阳于暴衰。

不用甘草,是为避其甘缓,影响急救效果。

但药后阳气稍复,则当用四逆汤等巩固疗效。

如果继续用姜、附纯辛温之剂,则恐药力猛烈而短暂,难以使疗效持续,这也是本方只服一次的原因之一。

*甘缓药物配入方剂中的作用是:
①使整个方剂的作用和缓。

②使全方的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③使全方药物出现效应的时间后延。

④不过多消耗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有保护正气的作用。

因此如果证情较急,为了急救,就不要用甘缓的药物,但急救之后的继续治疗,就应当配用甘缓药物,以巩固疗效。

现代临床应用本方多有加味,对一般的慢性疾患,很少只用姜、附纯辛热单刀直入的。

临床应用范围与四逆汤一类相同。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3g 生附子9g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临证加减)1。

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阴盛格阳:身冷,脉沉微,烦躁不饮水,本方加人参以治之。

3.本方合生脉散加车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肿。

4。

本方加人参治无根之火。

症见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

[李东垣]5.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压眩垦、美尼尔氏综合征偏于阳虚型者。

治疗休克及低血压时,常与生脉饮合用,其效更佳。

[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8616。

本方用生姜代干姜。

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吐,头痛,饮食不消化,一切虚寒证,并皆治疗,名姜附汤。

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 黄连9g人参9g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 (临证加减)1。

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

但在临证应用时,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

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

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lOg。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

每El工剂,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

[四川中医,1974,cls,:zs]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伤寒论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

伤寒论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

伤寒论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本条主要讲阴寒太盛的干姜附子汤证。

本条延续前几条的论述方法,还是从误治开始讨论,即误治损伤阳气太厉害,造成阴寒内盛,真阳虚微的病机,即干姜附子汤证。

从58条开始到本条,共4条,都是讨论误治的!但误治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58,59条程度比较轻,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愈,60条就比较严重了,很难自愈了!当然,60条医圣只是讲了一下造成那种表现的原因,没有给出治疗方剂。

本条误治问题更加严重,必须给予治疗,而且属于重症,必须用重剂才行。

既然本条误治后果更严重,用干姜附子汤都可以治愈,那么60条误治后果轻一点的,用干姜附子汤也是可以的!用四逆汤也是可以的!所以医圣在60条没有给出方剂并非没法出方剂,而只是省略而已。

本条的误治和前三条一样,都是先下后汗的治疗顺序错误。

造成的后果还是阴阳两虚,只不过本条患者呈现了明显的阳虚症状。

可见患者原本的体质可能是偏阳虚一点的!但本条后果很严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症状!——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白天感觉心情烦躁,没法入睡,晚上则很安静不烦躁。

历史上很多注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患者真阳虚衰,白天因为自然界阳气充足,患者的阳气得到外界阳气的辅助,而勉强与阴寒抗争,争而不胜,故而心烦。

晚上因为真阳无助,无力与阴寒抗争,阴阳休战,故而安静。

不过,我感觉这种解释比较牵强!为什么说他牵强?因为太阳病也是阳气与阴寒相争,如果不能自愈的话也是正气争而不胜,但是为什么太阳病没有烦躁症状呢?正气与邪气抗争不胜而致烦躁的说法,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被后世注家提出,其他情况就没有。

所以我怀疑是一些注家实在无法解释这种机理而杜撰的说法,不足为凭!我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之所以会被先下后汗误治,肯定病初既有可下之征,进而推测患者平素就有经络气血不通的问题!先下后汗误治之后阳气损伤,又因经络不通,所以气血不得下行,郁于上焦,所以患者上焦郁热比较重一点!白天患者真阳得天阳之助而趋于旺盛,所以上焦郁热加重,故而心烦。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干姜附子汤(第二十三方)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顿服。

?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川谷。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生川谷。

这一条,历来注家观点较为一致。

昼日烦,得阳气而烦,犹如小孩打架,找到帮手,咋呼的较凶。

夜而安静,没有帮手,还是老老实实,服软,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了。

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一再强调,没有三阳证,一派阴像。

看了干姜附子,都是温中,并没有温补肾阳心阳脾阳之说,不过后世医家喜欢这样描述,想必也有其道理。

特别是扶阳派对于姜附桂更是见解独到,不敢妄说。

不过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亲缘太近,区别在哪里呢?以后专门研究一下。

不过从此更加看出经方用药之精炼,绝无庞杂,更是没有甘草和百药之说,什么方子都搞一点甘草,才觉得稳妥!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自汗出,小便数,再攻表,用甘草干姜汤。

61条:下之后,复发汗29、61的区别在于:是不是经过====下之后。

这两条到底有什么关联?29条吃了干姜附子汤是什么后果?61条吃了甘草干姜汤是什么后果?从直观感觉,29条,丧失津液严重,61条阳气不足为重。

这几条留在以后慢慢消化。

找来一位网友文章,觉得很有见地:我对[伤寒论]干姜附子汤证的理解及注家们的错误原文。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顺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証,,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去滓顿服,要说干姜附子汤证,就要从干姜附子汤的方解谈起。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1狂躁——强新民医案老季狂躁半年整经方二味起沉疴季老二,男,52岁,就诊日期:1999年5月9日。

妻子代诉:丈夫得了狂躁症已半年多了,经西医治疗无效,又经当地中医治疗也无效果,特此来找我诊治。

初得时心烦意乱,狂奔,妄言,自称自己是齐天大圣,不食人间烟火食,起早往山上跑,家人紧追,阻挡不住。

不吃饭也不知道从哪来那么大力气,一口气上到大树上,手抓树梢打秋千,树下是几丈高的石崖,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家人看到吓得毛骨悚然!有一次老季见院子放有一根木樑,大约有二三百斤重,用双手撸住掂起来,扔到二三米远处,邻居看到很惊讶,认为神灵附身,劝去庙里求神,仍然没有效果。

家人很无奈,四处求医。

望闻问切四诊:病人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大便不干。

我当时很纳闷,从症状上分析,狂奔、登高、妄言、高呼是一派阳盛之象,符合经文“重阳则狂,重阴则癫”。

但之前中医已用清心泻火、重镇安神治疗无效,难道狂症也有阴证吗?阴证以安静为主,如痴如呆、低头无神、自言自语、状如木偶。

但这些症状并没有出现啊!我的思索陷入困惑,再去四诊合参,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大便不干燥,脉沉微,这些信息全属阴证表现。

用六经辨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但见一证便是,取“脉微细”一证,应属于少阴病。

忽然想起《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条经文虽然载于太阳病中,是因太阳病误治后,阳气被伤,传入少阴。

故无表证即太阳病,不呕不渴,而无阳明、少阳证。

再次咨询病人家属,得知夜而安静,天一亮,病就犯了往山上跑。

这症状与条文相符,我相信仲景不欺我也!于是开方:干姜20g,制附子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完。

5月15日复诊,病情稳定,烦躁减轻,药已对症,效不更方。

服至50剂如常人,已停药。

10年后回访,没有复发。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疑难问题1?往赢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当归四两细辛一两附子一枚(炮)人参二两干姜一两半生姜三两(切)大栆十二枚(劈)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栆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桂枝15克芍药15 甘草10(炙)当归10 细辛10 附子片10 党参20 干姜20 龙骨20 牡蛎20 生姜50克(切)大栆十二枚(劈)慢性荨麻疹两例往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第一方三帖.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乌梅三百枚(30克) 细辛六两/20 干姜十两/30 黄连十六两/10 当归四两/10 附子六两(炮去皮)/20 蜀椒四两(出汗)/10 桂枝六两(去皮)/20 人参六两(改党参20) 黄柏六两/5.247、人参干姜汤闲品落花247、人参干姜汤。

247、人参干姜汤方剂组成:人参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炮)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尺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干姜林中雨露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

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

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4两甘草茯苓白术。

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

《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姜汤蒲公英的自由...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姜汤。

(二)当归四逆加茱姜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白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升,用水及清酒各半同煮(加酒六升、水六升)。

二十八,干姜附子类方

二十八,干姜附子类方

二十八,干姜附子类方干姜附子汤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61)原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四逆汤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9)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1)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92)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25)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277)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3)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3)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2)1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文字与此同。

1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7)13.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14.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干姜附子汤类方(转载)一、干姜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解:下之则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今其人昼日烦躁,夜而安静,非其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豉汤证甚明。

不呕则无关于少阳证,不渴则无关于阳明证。

又无表证,当亦无关于表不解的发烦躁,而脉沉微、身无大热,故肯定为阴寒极虚的烦躁,因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里阴证而烦躁不宁,多属极虚寒的险恶征候,若待至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则往往不治。

三阳证亦均有烦躁,一一详审给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方法。

证候反映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当仔细体会。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用法】水煎温服。

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注解: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于呕者,不可吐也,当温注解:见瓜蒂散方。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

热不去.为邪反留于内。

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

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

此时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气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虚极陷于阴证,宜以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解:胃虚有寒则呕而脉弱,上虚不能以制下,故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而见厥,更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恶候,故为难治,亦只宜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乍看似无关于生死大证,实际不然,其关键就在身有微热见厥的“见”字上面,里阴证以至于厥,反有微热见于外,多属残阳欲息的凶候。

以是可知,呕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饮水气的为患,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情况。

此时惟有以本方温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舍此更无别法。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又复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组织枯燥,故四肢拘急,虚极转阴,故四肢厥冷,虽发热恶寒则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

下利清谷则寒已甚于里,寒甚于内者,热常浮于外,故内寒外热。

胃阳不振、津液虚竭,故脉微而欲绝,此种情况只有急于温中以滋液,以四逆汤主之。

按:以上二条,均述霍乱的虚脱重证,皆属津液外脱、虚寒内甚的危笃证候,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本方温中救里,胃气一振,则谷气布,津液复,还可望其得生。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例1孙某,男性,38岁,病历号134809,】964年4月6日初诊。

1961年患无黄疽型肝炎,以后肝功正常,但时有腹胀,右胁及胃脘疼。

先找西医治疗无效,后求中医多方治疗,效也不明显,审其方药多为疏肝理气之类。

近来症状为:腹胀,饭后明显,时胃脘及胁痛,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热水袋焐脚,但半夜常因冷而醒。

检查:肝大一指,质中硬,轻微压痛,心下有振水声。

舌淡苔白,脉沉细。

此属里虚寒甚,为四逆汤方证:炙甘草10克干姜8克制附片15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冷大减,已不用热水袋焐脚,仍腹胀,上方加枳壳、陈皮、党参随证加减,服三月腹胀消。

例2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月来食则昏冒,甚则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苔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与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结果:服三剂,诸证已,迄今未再发。

三、通脉四逆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强人可增为18克)【方解】此即四逆汤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汤证虚寒更剧者。

《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解:此亦少阴太阳的并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证属里寒身反不恶寒。

面色赤,证属外热,脉微欲绝为极虚欲脱之证,可知里寒为真寒,外热为虚热,即所谓为无根之火,虚浮上泛者是也。

或以下均属或有或无的客证,不问其有无,宜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解:下利清谷而厥,为阴寒盛于里,外反有热而汗出,其为虚阳欲脱甚明,故宜通脉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克猪胆汁~小勺【用法】先煮通脉四逆汤成,去滓,内猪胆汁和令相得,温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方解】猪胆汁为一有力的苦味亢奋药,苦人心,当更有作用于心衰。

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而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伤寒论》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注解:此承前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而言,其意是说,服四逆汤后,虽吐利均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则津液未复,仍续脱汗,且脉微欲绝,心力大衰,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主之。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五、四逆加人参汤方克人参5克【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汤。

【方解】人参补中益津血,加予四逆汤而治四逆汤证胃气虚衰而津血不足者。

《伤寒论》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恶寒、脉微而复利,谓霍乱差后,仍恶寒、脉微而又下利也。

利止,指先病霍乱的下利止。

亡血者,谓霍乱、吐利期中,津液耗损过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血大虚,以是恶寒、脉微并复下利也,因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霍乱吐利剧烈,虚人至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液、血液亡失过多,因而复作上证,即论中所谓“昔是霍乱,今是伤寒者是也”。

《医宗金鉴》谓“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当是利不止。

亡血当是亡阳,”,这不但未识透文义,而不知温中滋液之理。

试看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各条证治,亦多属胃气沉衰、津血欲竭重证,舍大热补药如四逆汤辈,义何足以振兴其沉衰,而能生津液益血?亡阳即由亡津液所致,不能一见“阳”字,一律简单作热看。

【辨证要点l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四逆加人参汤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心下悸、烦躁而小便不利者。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解:由于汗下误施,病仍不解,若陷于里阴证而烦躁者,宜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述证殊不详备,临证应本照四逆加人参汤证、和茯苓所主而活用之。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验案】赵某,男性,45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

于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时胃脘痛,泛酸,腹胀,欲呕,吐涎沫,心烦,口中和不思饮,小便少,时心悸,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为中寒停饮,属茯苓四逆汤证:茯苓12克党参1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一剂,胃脘疼减,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继随证调理月余自感无所苦。

七、白通汤方【方剂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同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由于本方有作用于下利,故少阴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

此本应列于表证章,为解说方便,因出于此。

《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注解:既有少阴病的外证,而同时又有下利者,此亦表里合病之属,宜白通汤主之。

按:下利而有表证,现太阳病者,宜葛根汤;现少阴证者,宜白通汤,其理同可互参。

《伤寒论》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注解;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少阴病下利,虽宜白通汤主之,但少阴病脉微者,为亡阳,不可发汗,《伤寒论》有明文(如第285、286条)。

若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故不可与白通汤,今误与之,不但利不止,而且更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虚脱恶候,因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药后,若脉暴出者,为烛欲息焰反高的凶兆,主死。

若脉微续而出者,为正气的渐复,故生。

按:历来注家,多以为不是白通汤药有所误,认为阴寒盛极,初服药热反而拒格,以是则利不止,厥逆无脉而千呕烦,宜以热因寒用之法,乃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我初读是书亦信其说,但经长期的体验研究乃知其非,今就所见,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首当讨论一下白通汤究竟是属于那一类的治剂。

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佐以姜附辛温热药,当更能致汗,此与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配伍的大意同,虽主治有所出入,但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这是可以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